资源简介 (共29张PPT)你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日出?天刚亮是鱼肚白,接着橘红霞光慢慢铺开,而后太阳探出,金光穿透云层,云彩镶上金边。日出的颜色与形态随着时间而变化,正是这种动态的美,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着把眼中看到的“即景”,变成笔下流淌的文字。五年级语文·上第一课时习作七_______即景_______即 景即:当时,当下。即景:当时或当下所看到的景物,时间不能很长。写春夏秋冬的景色,不是“即景”,但写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秋天大雁南飞的情景,是“即景”。审清题意读一读,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习作信息?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如“雨中即景”“日落即景”“田野即景”“窗外即景”。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自然现象”指的是刮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自然景观”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我们可以选择观察:风中的落叶晨曦中的公园下雨后的池塘傍晚天空的云夕阳斜照下的水面“雨中即景”“日落即景”“田野即景”“窗外即景”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四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自然现象观察的范围我们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也可以把观察范围补充到题中去,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大自然的景色。明确写法写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如,写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如,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观察景物时,除了可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空间顺序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等。还可以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呢?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作者是抓住月亮哪方面的变化来写月亮升高这一过程的?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有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溜”“爬”两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这样写使月亮的动态变化更生动。描写动态变化时,可以使用恰当的动词,从景物的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变化来写;还可以使用“先……再……渐渐地……”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等。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海上日出(节选)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日出的?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本片段着重描写海上日出时,天空及太阳随时间迁移而产生的色彩、光照变化。天空由浅蓝,至出现红霞,最后越来越亮。太阳由真红,没有亮光,到红得可爱,最后到深红,射得眼睛发痛。日出的动态过程生动呈现在读者眼前。当想要描写的景物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可以抓住景物本身的色彩、形状、大小等细节变化进行细致描述,呈现出景物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象,从而产生动态美。小结写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观潮(节选)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浪潮的?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本片段着重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主要通过人的行动和声音的变化等侧面描写来呈现出来的。除了正面描写景物本身,还可适当加入外物影响来凸显景物的动态美,如出现人的语言、动物的动作等。也可通过环境变化来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如气候、光线变化等。小结写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按照一定顺序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明确要求: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将所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吧。写一写五年级语文·上第二课时习作七_______即景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评价指标 评价星级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 ★★★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 ★★★语言生动,画面鲜活 ★★★习作优点: 修改建议:初冬,晨雾弥漫。它不像暴风雨来得那么急,也不像雪花那么有姿态,它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轻抚着大地。可是它也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①晨雾即景开篇点题。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让景物更加鲜活。赏析范文一开始,晨雾又淡又白。近看,它就像一层飘渺而轻盈的薄纱;远看,这晨雾给大地镀上了一层白边。雾气中掺杂着花香,湿漉漉的水汽在刚睡醒、热扑扑的脸蛋上拂过一丝清凉,不禁沁入了我的心房。雾从我的眼前飘过,我的睫毛上挂起了一层细细的露珠;雾从我的耳边掠过,我仿佛听到母亲低吟着一首轻缓的摇篮曲。漫步在无边无际的晨雾中,就像置身仙境一般。②景物描写由近及远。结合感官体验,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渐渐地,晨雾变身成了一个大魔术家,它将周围的景物一个个都藏了起来。雾渐浓,它从山顶汩汩地流淌下来,又缓缓地漫下山坡,像谁抖开了一件轻柔的白衫,披在了大山的身上。山脚处的房屋也变得模糊不清了,那苍翠的山,乌蓝的谷……都浸在了乳白色的浓雾里。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形象生动。那浓雾,抓一把,软绵绵的;踩一脚,飘悠悠的。你看,它翻滚不休,一会儿滚成一团,沉于大地;一会儿又悄悄消散开去,如一缕缕青烟。看着,看着,我不禁伸手去抓了一把,可收回手一看,咦,刚才还捉进手里的雾,一摊开却又无影无踪了。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上作者的亲身体验,感觉真实可信。终于,太阳出来了,厚厚的晨雾又变回了一层薄薄的纱,周围的景物,越来越清晰。慢慢地,雾化成了水蒸气,飞上了蓝天,消失不见了。⑤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晨雾的变化。点评小作者紧扣“晨雾” 展开,开篇用对比和比喻点题,生动勾勒出晨雾特质。描写由近及远,融合多感官体验,拟人、比喻等手法让晨雾鲜活。以时间为线写变化,还加入亲身体验,真实可感。1.结合习作要点,尝试修改习作。2.同桌之间互评交流,给出修改建议。修改习作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恰当的动词,从景物的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变化来写;运用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___即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篇章结构习作七:_________即景[教学目标]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教学重难点]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明确习作要求,拟定习作题目。2.结合景物观察记录单,初步完成习作。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1.你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日出?课件播放日出视频,引导学生赏析。2.揭示课题,理解“即景”。(1)导入:天刚亮是鱼肚白,接着橘红霞光慢慢铺开,而后太阳探出,金光穿透云层,云彩镶上金边。日出的颜色与形态随着时间而变化,正是这种动态的美,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着把眼中看到的 “即景”,变成笔下流淌的文字。(板书课题:______即景)(2)理解题意。点拨1:即:当时,当下。即景:当时或当下所看到的景物,时间不能很长。点拨2:写春夏秋冬的景色,不是“即景”,但写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秋天大雁南飞的情景,是“即景”。二、审清题意,指导拟题1.审清题意。(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如“雨中即景”“日落即景”“田野即景”“窗外即景”。(2)引导交流:读一读,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习作信息?相机归纳:①要求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②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3)引导交流: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点拨:“自然现象”指的是刮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自然景观”就是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让学生说一说可以选择观察哪些景象?提示:我们可以观察晨曦中的公园、下雨后的池塘、傍晚天空的云、夕阳斜照下的水面、风中的落叶……2.指导拟题。(1)说一说结合第二自然段中已经补充好的四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预设:雨中、日落是自然现象;田野和窗外是指观察的范围。点拨:我们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也可以把观察范围补充到题中去,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大自然的景色。(2)组织学生交流拟题,教师随堂指导。三、链接所学,习得写法1.阅读要求,明确写法。(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写法提示: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事物。如,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②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如,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2)引导学生提炼关键信息。预设: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2.合作探究,明确写作顺序。(1)引导交流: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呢?点拨:除了可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由中间到两边等等。(2)追问:观察景物时,除了按空间顺序外,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呢?预设:可以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变化。3.回顾课文,习得写法。(1)课件出示《月迹》片段: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2)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是抓住月亮哪方面的变化来写月亮升高这一过程的?预设1:作者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预设2:作者在写景物变化时,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有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预设3:“溜”“爬”两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这样写使月亮的动态变化更生动。(3)小结:描写动态变化时,可以使用恰当的动词,从景物的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变化来写;还可以使用“先……再……渐渐地……”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等。4.例文指路,总结规律。(1)课件出示《海上日出》第2-3自然段。①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日出的?②组织学生交流写法。点拨:本片段着重描写海上日出时,天空及太阳随时间迁移而产生的色彩、光照变化。天空由浅蓝,至出现红霞,最后越来越亮。太阳由真红,没有亮光,到红得可爱,最后到深红,射得眼睛发痛。日出的动态过程生动呈现在读者眼前。③小结:当想要描写的景物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可以抓住景物本身的色彩、形状、大小等细节变化进行细致描述,呈现出景物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象,从而产生动态美。(2)课件出示《观潮》第3-4自然段。①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浪潮的?②组织学生继续交流。点拨:本片段着重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主要通过人的行动和声音的变化等侧面描写来呈现出来的。③小结:除了正面描写景物本身,还可适当加入外物影响来凸显景物的动态美,如出现人的语言、动物的动作等。也可通过环境变化来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如气候、光线变化等。四、学以致用,自主写作1.再次明确要求:按照一定顺序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2.落笔写一写。(1)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将所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吧。(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互评习作,并按要求修改习作。2.乐于分享习作。一、以评促改,交流探讨1.课件出示习作评价表,指导学生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习作,重点进行指导。二、赏析范文,品味写法1.课件出示习作范文《晨雾即景》,引导学生逐段赏析,学习习作优点。晨雾即景初冬,晨雾弥漫。它不像暴风雨来得那么急,也不像雪花那么有姿态,它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轻抚着大地。可是它也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点拨1:开篇点题。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让景物更加鲜活。一开始,晨雾又淡又白。近看,它就像一层飘渺而轻盈的薄纱;远看,这晨雾给大地镀上了一层白边。雾气中掺杂着花香,湿漉漉的水汽在刚睡醒、热扑扑的脸蛋上拂过一丝清凉,不禁沁入了我的心房。雾从我的眼前飘过,我的睫毛上挂起了一层细细的露珠;雾从我的耳边掠过,我仿佛听到母亲低吟着一首轻缓的摇篮曲。漫步在无边无际的晨雾中,就像置身仙境一般。点拨2:景物描写由近及远。结合感官体验,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渐渐地,晨雾变身成了一个大魔术家,它将周围的景物一个个都藏了起来。雾渐浓,它从山顶汩汩地流淌下来,又缓缓地漫下山坡,像谁抖开了一件轻柔的白衫,披在了大山的身上。山脚处的房屋也变得模糊不清了,那苍翠的山,乌蓝的谷……都浸在了乳白色的浓雾里。点拨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形象生动。那浓雾,抓一把,软绵绵的;踩一脚,飘悠悠的。你看,它翻滚不休,一会儿滚成一团,沉于大地;一会儿又悄悄消散开去,如一缕缕青烟。看着,看着,我不禁伸手去抓了一把,可收回手一看,咦,刚才还捉进手里的雾,一摊开却又无影无踪了。点拨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上作者的亲身体验,感觉真实可信。终于,太阳出来了,厚厚的晨雾又变回了一层薄薄的纱,周围的景物,越来越清晰。慢慢地,雾化成了水蒸气,飞上了蓝天,消失不见了。点拨5: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晨雾的变化。2.小结:小作者紧扣 “晨雾” 展开,开篇用对比和比喻点题,生动勾勒出晨雾特质。描写由近及远,融合多感官体验,拟人、比喻等手法让晨雾鲜活。以时间为线写变化,还加入亲身体验,真实可感。三、自主修改,完善习作1.指导学生对照本次习作评价标准(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再读一读自己的文章,看看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写得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3.学生修改习作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改。小组内成员交换习作,再读一读。[教学板书][教学反思]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________即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与以往写景习作不同的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在于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提醒学生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本次习作教学的内容包含四个板块。第一板块,采用视频导入,带领学生欣赏朝阳喷薄之壮美,既启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又引领学生发现自然中蕴含的动态美,流畅过渡至本单元习作。第二板块,审清题意,启发习作思维。从观察对象、观察内容等方面明确习作任务。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命题要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习作定下基调。第三板块,给出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在完成单元多篇写景文章的学习后,提出两个明确的习作要求:“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使学生再次回顾文章写法,按顺序写出景物动态变化之美。第四板块,提出修改建议,完善习作内容。完成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往往是学生习作时欠缺的重要环节,这一板块再次提醒习作要点,指导学生“读一读”“改一改”,逐步推进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形成。总而言之,四个板块串联成线,从激趣到立意,从写作到修改,层层递进,切中要点,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课件)习作七 ________即景.pptx (配套教案)习作七 ________即景.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