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习作七 ___即景(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习作七 ___即景(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你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日出?
天刚亮是鱼肚白,接着橘红霞光慢慢铺开,而后太阳探出,金光穿透云层,云彩镶上金边。日出的颜色与形态随着时间而变化,正是这种动态的美,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着把眼中看到的“即景”,变成笔下流淌的文字。
五年级语文·上
第一课时
习作七
_______即景
_______即 景
即:当时,当下。
即景:当时或当下所看到的景物,时间不能很长。
写春夏秋冬的景色,不是“即景”,但写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秋天大雁南飞的情景,是“即景”。
审清题意
读一读,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习作信息?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如“雨中即景”“日落即景”“田野即景”“窗外即景”。
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
“自然现象”指的是刮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
“自然景观”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
我们可以选择观察:
风中的落叶
晨曦中的公园
下雨后的池塘
傍晚天空的云
夕阳斜照下的水面
“雨中即景”“日落即景”
“田野即景”“窗外即景”
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四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自然现象
观察的范围
我们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也可以把观察范围补充到题中去,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大自然的景色。
明确写法
写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如,写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如,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
观察景物时,除了可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空间顺序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等。
还可以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变化。
我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呢?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作者是抓住月亮哪方面的变化来写月亮升高这一过程的?
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
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有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溜”“爬”两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这样写使月亮的动态变化更生动。
描写动态变化时,可以使用恰当的动词,从景物的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变化来写;还可以使用“先……再……渐渐地……”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等。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海上日出(节选)
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日出的?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本片段着重描写海上日出时,天空及太阳随时间迁移而产生的色彩、光照变化。天空由浅蓝,至出现红霞,最后越来越亮。太阳由真红,没有亮光,到红得可爱,最后到深红,射得眼睛发痛。日出的动态过程生动呈现在读者眼前。
当想要描写的景物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可以抓住景物本身的色彩、形状、大小等细节变化进行细致描述,呈现出景物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象,从而产生动态美。
小结写法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观潮(节选)
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浪潮的?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本片段着重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主要通过人的行动和声音的变化等侧面描写来呈现出来的。
除了正面描写景物本身,还可适当加入外物影响来凸显景物的动态美,如出现人的语言、动物的动作等。也可通过环境变化来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如气候、光线变化等。
小结写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按照一定顺序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明确要求: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将所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吧。
写一写
五年级语文·上
第二课时
习作七
_______即景
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
评价指标 评价星级
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 ★★★
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 ★★★
语言生动,画面鲜活 ★★★
习作优点: 修改建议:
初冬,晨雾弥漫。它不像暴风雨来得那么急,也不像雪花那么有姿态,它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轻抚着大地。可是它也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①
晨雾即景
开篇点题。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让景物更加鲜活。
赏析范文
一开始,晨雾又淡又白。近看,它就像一层飘渺而轻盈的薄纱;远看,这晨雾给大地镀上了一层白边。雾气中掺杂着花香,湿漉漉的水汽在刚睡醒、热扑扑的脸蛋上拂过一丝清凉,不禁沁入了我的心房。雾从我的眼前飘过,我的睫毛上挂起了一层细细的露珠;雾从我的耳边掠过,我仿佛听到母亲低吟着一首轻缓的摇篮曲。漫步在无边无际的晨雾中,就像置身仙境一般。②
景物描写由近及远。结合感官体验,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渐渐地,晨雾变身成了一个大魔术家,它将周围的景物一个个都藏了起来。雾渐浓,它从山顶汩汩地流淌下来,又缓缓地漫下山坡,像谁抖开了一件轻柔的白衫,披在了大山的身上。山脚处的房屋也变得模糊不清了,那苍翠的山,乌蓝的谷……都浸在了乳白色的浓雾里。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形象生动。
那浓雾,抓一把,软绵绵的;踩一脚,飘悠悠的。你看,它翻滚不休,一会儿滚成一团,沉于大地;一会儿又悄悄消散开去,如一缕缕青烟。看着,看着,我不禁伸手去抓了一把,可收回手一看,咦,刚才还捉进手里的雾,一摊开却又无影无踪了。④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上作者的亲身体验,感觉真实可信。
终于,太阳出来了,厚厚的晨雾又变回了一层薄薄的纱,周围的景物,越来越清晰。慢慢地,雾化成了水蒸气,飞上了蓝天,消失不见了。⑤
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晨雾的变化。
点评
小作者紧扣“晨雾” 展开,开篇用对比和比喻点题,生动勾勒出晨雾特质。描写由近及远,融合多感官体验,拟人、比喻等手法让晨雾鲜活。以时间为线写变化,还加入亲身体验,真实可感。
1.结合习作要点,尝试修改习作。
2.同桌之间互评交流,给出修改建议。
修改习作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恰当的动词,从景物的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变化来写;
运用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
___即景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篇章结构习作七:_________即景
[教学目标]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重难点]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拟定习作题目。
2.结合景物观察记录单,初步完成习作。
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
1.你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日出?课件播放日出视频,引导学生赏析。
2.揭示课题,理解“即景”。
(1)导入:天刚亮是鱼肚白,接着橘红霞光慢慢铺开,而后太阳探出,金光穿透云层,云彩镶上金边。日出的颜色与形态随着时间而变化,正是这种动态的美,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着把眼中看到的 “即景”,变成笔下流淌的文字。
(板书课题:______即景)
(2)理解题意。
点拨1:即:当时,当下。即景:当时或当下所看到的景物,时间不能很长。
点拨2:写春夏秋冬的景色,不是“即景”,但写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秋天大雁南飞的情景,是“即景”。
二、审清题意,指导拟题
1.审清题意。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如“雨中即景”“日落即景”“田野即景”“窗外即景”。
(2)引导交流:读一读,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习作信息?
相机归纳:
①要求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②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3)引导交流: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
点拨:“自然现象”指的是刮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自然景观”就是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
让学生说一说可以选择观察哪些景象?
提示:我们可以观察晨曦中的公园、下雨后的池塘、傍晚天空的云、夕阳斜照下的水面、风中的落叶……
2.指导拟题。
(1)说一说结合第二自然段中已经补充好的四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雨中、日落是自然现象;田野和窗外是指观察的范围。
点拨:我们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也可以把观察范围补充到题中去,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大自然的景色。
(2)组织学生交流拟题,教师随堂指导。
三、链接所学,习得写法
1.阅读要求,明确写法。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写法提示:
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事物。如,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
②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如,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
(2)引导学生提炼关键信息。
预设: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
2.合作探究,明确写作顺序。
(1)引导交流: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呢?
点拨:除了可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由中间到两边等等。
(2)追问:观察景物时,除了按空间顺序外,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呢?
预设:可以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变化。
3.回顾课文,习得写法。
(1)课件出示《月迹》片段: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2)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是抓住月亮哪方面的变化来写月亮升高这一过程的?
预设1:作者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
预设2:作者在写景物变化时,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有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预设3:“溜”“爬”两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这样写使月亮的动态变化更生动。
(3)小结:描写动态变化时,可以使用恰当的动词,从景物的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变化来写;还可以使用“先……再……渐渐地……”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等。
4.例文指路,总结规律。
(1)课件出示《海上日出》第2-3自然段。
①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日出的?
②组织学生交流写法。
点拨:本片段着重描写海上日出时,天空及太阳随时间迁移而产生的色彩、光照变化。天空由浅蓝,至出现红霞,最后越来越亮。太阳由真红,没有亮光,到红得可爱,最后到深红,射得眼睛发痛。日出的动态过程生动呈现在读者眼前。
③小结:当想要描写的景物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可以抓住景物本身的色彩、形状、大小等细节变化进行细致描述,呈现出景物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象,从而产生动态美。
(2)课件出示《观潮》第3-4自然段。
①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浪潮的?
②组织学生继续交流。
点拨:本片段着重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主要通过人的行动和声音的变化等侧面描写来呈现出来的。
③小结:除了正面描写景物本身,还可适当加入外物影响来凸显景物的动态美,如出现人的语言、动物的动作等。也可通过环境变化来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如气候、光线变化等。
四、学以致用,自主写作
1.再次明确要求:按照一定顺序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2.落笔写一写。
(1)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将所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吧。
(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互评习作,并按要求修改习作。
2.乐于分享习作。
一、以评促改,交流探讨
1.课件出示习作评价表,指导学生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习作,重点进行指导。
二、赏析范文,品味写法
1.课件出示习作范文《晨雾即景》,引导学生逐段赏析,学习习作优点。
晨雾即景
初冬,晨雾弥漫。它不像暴风雨来得那么急,也不像雪花那么有姿态,它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轻抚着大地。可是它也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
点拨1:开篇点题。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让景物更加鲜活。
一开始,晨雾又淡又白。近看,它就像一层飘渺而轻盈的薄纱;远看,这晨雾给大地镀上了一层白边。雾气中掺杂着花香,湿漉漉的水汽在刚睡醒、热扑扑的脸蛋上拂过一丝清凉,不禁沁入了我的心房。雾从我的眼前飘过,我的睫毛上挂起了一层细细的露珠;雾从我的耳边掠过,我仿佛听到母亲低吟着一首轻缓的摇篮曲。漫步在无边无际的晨雾中,就像置身仙境一般。
点拨2:景物描写由近及远。结合感官体验,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渐渐地,晨雾变身成了一个大魔术家,它将周围的景物一个个都藏了起来。雾渐浓,它从山顶汩汩地流淌下来,又缓缓地漫下山坡,像谁抖开了一件轻柔的白衫,披在了大山的身上。山脚处的房屋也变得模糊不清了,那苍翠的山,乌蓝的谷……都浸在了乳白色的浓雾里。
点拨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形象生动。
那浓雾,抓一把,软绵绵的;踩一脚,飘悠悠的。你看,它翻滚不休,一会儿滚成一团,沉于大地;一会儿又悄悄消散开去,如一缕缕青烟。看着,看着,我不禁伸手去抓了一把,可收回手一看,咦,刚才还捉进手里的雾,一摊开却又无影无踪了。
点拨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上作者的亲身体验,感觉真实可信。
终于,太阳出来了,厚厚的晨雾又变回了一层薄薄的纱,周围的景物,越来越清晰。慢慢地,雾化成了水蒸气,飞上了蓝天,消失不见了。
点拨5: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晨雾的变化。
2.小结:小作者紧扣 “晨雾” 展开,开篇用对比和比喻点题,生动勾勒出晨雾特质。描写由近及远,融合多感官体验,拟人、比喻等手法让晨雾鲜活。以时间为线写变化,还加入亲身体验,真实可感。
三、自主修改,完善习作
1.指导学生对照本次习作评价标准(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再读一读自己的文章,看看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写得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学生修改习作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改。小组内成员交换习作,再读一读。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________即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与以往写景习作不同的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在于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提醒学生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本次习作教学的内容包含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采用视频导入,带领学生欣赏朝阳喷薄之壮美,既启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又引领学生发现自然中蕴含的动态美,流畅过渡至本单元习作。
第二板块,审清题意,启发习作思维。从观察对象、观察内容等方面明确习作任务。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命题要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习作定下基调。
第三板块,给出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在完成单元多篇写景文章的学习后,提出两个明确的习作要求:“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使学生再次回顾文章写法,按顺序写出景物动态变化之美。
第四板块,提出修改建议,完善习作内容。完成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往往是学生习作时欠缺的重要环节,这一板块再次提醒习作要点,指导学生“读一读”“改一改”,逐步推进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形成。
总而言之,四个板块串联成线,从激趣到立意,从写作到修改,层层递进,切中要点,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