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一上 第一单元第3课《龙的故事》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一上 第一单元第3课《龙的故事》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第 3 课 龙的故事 ---- 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自信:感受龙文化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传承龙文化的意识。
2、语言运用:能够清晰、流畅地分享对不同形态龙的认识,表达创作龙的美术作品的想法与创意。
3、思维能力:学会观察不同时代、不同形态龙的特点,分析龙的形象构成元素,培养观察、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
4、审美创造:感受龙艺术作品的美,运用美术元素创作龙的作品,激发审美创造的热情。
课标分析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 “造型 表现” 相关要求,引导学生观察龙的形象特点,结合美术元素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渗透中华龙文化教育。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龙充满好奇与想象,喜欢神话故事,且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动手创作能力。但他们对龙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龙的形象构成缺乏系统认知,教学中可通过丰富的图片、故事等资源,引导其感受龙文化,进行创意创作。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龙的历史文化,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龙。
2、学生能观察并分析龙的形象构成元素,掌握龙的基本造型特点。
3、学生能运用美术手法创作龙的作品,提升造型表现与审美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不同形态的龙,掌握龙的基本造型特点。
2、难点:结合龙的形象特点与自身创意,创作出富有个性和美感的龙的美术作品。
课堂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包含龙的形象的视频,如舞龙表演、龙的壁画等,然后提问:“同学们,大家看到视频里的龙有什么感觉?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形象,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龙的故事’,了解龙的文化,并用美术的方式表现龙。”
探究新知
1、龙的历史与形态
1.1 龙的历史文化
教师讲述:“巨龙历史悠长,巨龙承载希望。龙在我们中华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 然后展示不同时代的龙的文物图片,如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透雕盘龙黄玉佩(玉器)[战国] 等,提问:“不同时代的‘龙’在形状上有哪些不同?”
学生观察后回答,有的说:“新石器时代的玉猪龙看起来比较简单、古朴。” 有的说:“战国时期的透雕盘龙黄玉佩很精美,龙的造型更复杂了。”
教师总结:“龙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变,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1.2 寻找不同形态的龙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找一找不同形态的龙。” 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玉龙(玉器)[新石器时代]、带砚龙柱形器(青铜器)[商代]、九龙壁(建筑)[清代] 等图片,然后分享自己找到的不同形态的龙,有的说:“清代九龙壁上的龙很威风,色彩也很鲜艳。” 有的说:“商代带砚龙柱形器上的龙造型很奇特,和我平时看到的龙不太一样。”
2、龙的形象构成与特点
2.1 龙的形象元素分析
教师讲解:“龙的形象集中了众多动物的特点,这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龙的图片,提问:“长长的龙身中,有哪些不断重复的图形?”
学生观察后回答,有的说:“龙的鳞片是重复的图形。” 有的说:“龙的爪子形状也有重复的特点。” 还有的说:“龙身上的花纹也有重复的部分。”
教师总结:“龙的形象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比如鹿角、鱼鳞、鹰爪等,而且身上有重复的图形元素,让龙的形象更具美感和韵律。”
2.2 掌握龙的基本造型
教师通过示范,讲解龙的基本造型方法,如先画出龙的身体轮廓,再添加头部、爪子、鳞片等部分。然后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线条勾勒龙的基本形态,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在造型上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龙的基本造型特点。
3、创作龙的美术作品
3.1 确定创作思路
教师提问:“大家想创作什么样的龙的作品?可以结合龙的文化寓意,或者自己的想象来创作。” 学生思考后分享,有的说:“我想画一条在云朵里穿梭的龙,很威风。” 有的说:“我想做一个龙的剪纸,用红色的纸,看起来很喜庆。” 还有的说:“我想画一条彩色的龙,身上有很多漂亮的花纹。”
3.2 创作实践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创作:首先,确定创作形式,如绘画、剪纸等;然后,根据龙的造型特点,结合自己的创意,进行创作;最后,运用色彩、线条等美术元素,对作品进行装饰,使龙的形象更生动、美观。
拓展迁移
教师组织 “龙文化展” 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龙的作品展示在班级 “文化角”,然后学生之间互相欣赏、评价,说一说从作品中感受到的龙文化以及作者的创意,同时分享自己对龙文化的新认识。
课后任务
1、向家人讲述龙的故事以及自己创作龙的作品的想法,听家人分享他们知道的龙文化。
2、收集更多关于龙的艺术作品图片,如绘画、雕塑、工艺品等,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在教学 “龙的历史与形态” 时,学生对不同时代的龙充满好奇,观察也比较仔细,但在描述龙的形态差异时,语言不够准确、丰富。后续可提供更多龙的文物细节图,并引导学生用更专业的美术术语去描述,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准度。
“龙的形象构成与特点” 部分,学生能识别出龙身上重复的图形元素,但在自己创作时,对这些元素的运用比较生硬,缺乏自然融合。今后可通过更多龙的优秀作品赏析,让学生感受元素融合的巧妙之处,再进行创作练习。
创作龙的美术作品环节,学生的创意很丰富,有的想画穿梭云朵的龙,有的想做剪纸龙。但部分学生在造型上遇到困难,比如龙的身体比例把握不好,导致作品不够协调。在今后教学中,可提前准备一些龙的造型模板或分步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造型技巧。
整节课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氛围活跃。不过,教学时间分配上,前面讲解龙的历史和形态用时偏长,使得创作时间有点紧张,部分学生的作品未能完成。而且,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创意和造型方面,对色彩运用、文化内涵表达的评价较少。总体而言,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节奏把控和评价维度拓展上,还有改进的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