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24 古人谈读书(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24 古人谈读书(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类文阅读-24 古人谈读书
读书
[宋]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兴味:兴趣,趣味。 B.未晓:天还没亮。 C.思量:思考,考虑。
2.“切”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密合,贴近;②紧急;③切实,实在,着实。“读书切戒在慌忙”中的“切”意思是( );“切身须要急思量”中的“切”意思是( )。
3.我们有时读书不要急躁,而要反复咀嚼、品味,这样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表达这个意思的诗句是:“ , 。”
4.诗人认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 ,而与自己 的内容则一定要细读深思。
5.关于读书,我们读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请写出你积累的两句。
参考答案
1.B
2.③ ①
3.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4.暂且放过去 切身相关
5.示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人谈读书(两则)
聪与敏①,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②,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清] 彭端淑
“破”与“有神”三字③,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④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⑤也。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⑥。
—— [清] 袁枚
[注释]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 ②昏与庸:迟钝和平庸。 ③“破”“有神”出自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盖:句首语气词,含有推论的意味。 ⑤糟粕:酒糟、豆渣之类粗劣的东西。这里比喻书中无用或不好的东西。 ⑥痰瘤:一种疾病,多因痰瘀积聚而成。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汉字或词语。
(1)依靠、凭借。 ( ) (2)限制、阻碍。( )
(3)自求上进。 ( )
(4)形容整个儿。这里有不仔细咀嚼、消化的意思。 ( )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1)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2)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3.读画线句子,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4.这两位名人的话各表达了怎样的读书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吧。
彭端淑:
袁枚:
参考答案
1.(1)恃 (2)限 (3)自力 (4)囫囵
2.(1)聪明和敏捷,可以依靠也不可以依靠;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敏捷而不去学习,是自
己败坏自己的人。
(2)读烂了书卷,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是整个儿吞下去,采纳它的糟粕。
3.示例: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知识时,不要死学,而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进行加工,进行创造和升华。
4.示例:彭端淑的观点是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但智力不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去力求上进。
袁枚的观点是读书时应汲取精华,扬弃糟粕,这正是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髓所在。24 古人谈读书
音形义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字音。 耻(chǐ zhǐ)笑 默而知(shí zhì)之 寝(qǐn qǐnɡ)室 岂(qǐ jǐ)敢 由来久矣(yī yǐ) 2.用“\”划去错误的字形。 (侮 诲)人不倦 称(谓 喟) (诵 涌)读 3.结合课文注释或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敏而好学。 (2)默而识之。 (3)诲人不倦。 (4)敏以求之者也。 (5)却只漫浪诵读。 (6)心到最急。
整体感知 4.读课文,根据译文,写出对应原文。 (1)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 绝对不能记住,就算记住也记不长久。 5.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 (1)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 )(多选)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读书有三到,有( )。(多选) A.眼到 B.心到 C.口到 (3)三到之中,( )最重要。 A.眼到 B.心到 C.口到 6.关于读书的方法和态度,你有哪些体会?试着说一说。
思考质疑 7.通过预习,你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写在下面吧。《古人谈读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人谈读书》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由两篇文章组成。这两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耻、寝”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本课内容是古文,学习古文要有大量的朗读,把课文朗读流利,顺畅。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懂课文内容。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文言文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帮助要学生疏通句意,准确感悟课文主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 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
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两篇古文,从中获取营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六句话的解释,思考:这六句话分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①求实 ②谦虚 ③勤奋
3.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论语》里还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请大家来交流分享,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4.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5.作者以为“心不在此”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6.把文中的反面论述改为正面论述:心到了,读书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出示句式:心在此,则。(学生根据句式改编文中语言,从正面来论述。)
7.朱熹反复强调“心到”的重要性。那么,这“心到”用在我们现在的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怎么做?(提示:朱熹要求学生读书时要高度专注,深入思考。)
8.同学们,你自己有没有读书“心不到”的时候?说说你的体会。和同桌再说一说朱熹的训导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作业
1.背诵这两篇文章。
2.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篇文章的意思。
六、说板书设计
求实
一 谦虚
25.古人谈读书 勤奋
心到
二 眼到
口到
24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耻、寝”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耻、寝”,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2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大意。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交流:你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成语或诗句吗?
预设1:凿壁偷光、囊萤夜读、韦编三绝……
预设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预设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2.导入:古人向来以读书为乐、以向学为荣,他们常将自己摸索出的读书门道、秉持的治学态度落笔成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滋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人谈读书》,在字里行间探寻古人对待学习的那份热忱与智慧。
(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
3.明确课堂重点。
提示: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所选语句出自《论语》。第二部分所选文段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
二、准确初读,把握停顿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提出要求:自由阅读第一部分,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在文中停顿处做记号。
2.了解出处及作者。
(1)认识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创始人。
(2)了解《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3.正音辨形,带领书写。
(1)引导学生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
识字方面,提示学生:①“耻”可以组词为“羞耻、耻笑”。②“识”是多音字,“识”在“识别”这个词里读 shí,是“知道、认得”的意思;在“默而识之”中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
写字方面,提示学生:①“耻”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左部“耳”的最后一笔要改为提。
②“诲”字是言字旁,在书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
(2)带领学生书写“耻”“诲”。
①“耻”:共10画,笔顺为:横、竖、竖、横、横、提、竖、横、竖、横。
②“诲”:共9画,笔顺为:点、横折提、撇、横、竖折/竖弯、横折钩、点、横、点。
4.朗读句子,把握停顿。
(1)课件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2)课件出示停顿示例。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边听边在课本上划分节奏。
(4)指导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提示: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停顿。
三、品读古文,感悟古意
1.引导学生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猜意思……
2.初步理解句意。
(1)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方法,再读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2)组织学生交流,合作理解句子大意。
3.全班交流,教师逐句点拨,理解句意。
(1)课件出示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提示理解要点:感受务实的学风。
②理解字词:最后一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四个“知”指知道。“是”指“这”的意思。
③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大意。
预设: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智慧。
④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不懂就要问》片段,说一说从中读到的“智”。
点拨:孙中山承认自己还不懂,是勇气也是智慧。
(2)课件出示句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①提示理解要点:感受谦虚的态度。
②理解字词:“敏”:聪敏;“好”:喜好;“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③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大意。
预设: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④引导交流:举出生活中“不耻下问”的例子。
预设1:爷爷奶奶向我请教如何使用电子支付。
预设2:我向妹妹请教如何弹钢琴。
……
⑤拓展延伸:读一读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点拨大意: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3)课件出示句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①提示理解要点:感受学与教的不同。
②理解字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诲。
③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大意。
预设: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知识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④随堂演练,指名回答: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小优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做课堂笔记,对所学的知识总是(默而知之),掌握得很牢固。
B.涂老师常常利用午睡时间给同学们批改作业,放学后还留下来给同学们辅导作业,是个(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C.小翼每天除了学习老师教的内容,还总利用课余时间看许多课外书,学习其他知识,真是(学而不厌)。
4.指导学生根据前面三句谈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后三句。
(1)学生交流,小组汇报。
(2)课件出示句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①提示理解要点:勤勉的态度。
②理解字词:“非”:不是;“好”:喜好;“古”:古代文化;“敏”:勤勉。
提示:“敏而好学”中的“敏”是指“聪敏”,“敏以求之者也”的“敏”是指“勤勉”。
③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大意。
预设:我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取知识的人。
(3)课件出示句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①提示理解要点:勤奋、进取。
②理解字词:“如”:好像;“及”:赶得上;“恐”:害怕。
③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大意。
预设: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唯恐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课件出示句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①提示理解要点:学与思的关系。
②理解字词:“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
③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大意。
预设:我曾经整天不进食,整夜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但是并没有什么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④引导交流:试着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思”和“学”的关系。
点拨:“思”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
5.再读古文,引导小结。
(1)让学生带着对句子的理解,再读一读这六个句子。
(2)小结:六句名言,既有读书方法的指导,又有读书态度的告诫,还有教的学问。
四、熟读成诵,拓展积累
1.课件出示句子大意,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句子。
2.拓展积累。
(1)拓展: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论语》里还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读一读,说一说你的理解。
(2)课件出示: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点拨: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点拨: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安而无定见。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点拨: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说一说课文大意;抄写本课生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等3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部分。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第二部分的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一、检查所学,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一堂课学习的《论语》中的六句名言。
2.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那些简练又深刻句子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学习的智慧。本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第二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进朱熹的读书世界,去学习他的读书方法吧!
二、准确初读,把握停顿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提出要求:自由阅读第二部分,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在文中停顿处做记号。
2.了解出处及作者。
课件出示: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3.正音辨形,带领书写。
(1)引导学生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
识字方面,提示学生:岂”可以组词“岂有此理”;“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了”的意思。
写字方面,提示学生:“谓、诵”都是言字旁,在书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书写“岂”字时,要注意下半部分是“己”。
(2)带领学生书写“谓”“诵”“岂”。
①“谓”:共11画,笔顺为:点、横折提、竖、横折、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
②“诵”:共9画,笔顺为:点、横折提、横撇/横钩、点、竖、横折钩、横、横、竖。
③“岂”:共6画,笔顺为:竖、竖折/竖弯、竖、横折、横、竖弯钩。
4.朗读句子,把握停顿。
(1)课件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2)课件出示停顿示例。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边听边在课本上划分节奏。
(4)指导学生自主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停顿。
三、合作释疑,品味三到
1.组织学生交流,结合理解第一部分的方法,说说课文大意。
2.交流反馈,小组汇报。
(1)课件出示句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理解字词:“余”:我;“尝”:曾经;“谓”:说。
②让学生说大意。
预设:我曾经说过读书“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点拨:第一句是短文的中心句,统领全文。
课件出示句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①理解字词:“此”:这里,指书本;“则”:那么;“漫浪”:随意;“亦”:也。
②让学生说大意。
预设: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能专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③引导思考:作者从反面论述“心不在此”的后果,那么,心到了,读书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示例:心在此,则眼自能明察秋毫,心眼专一,方得沉潜品读,必能牢记要义,记亦能历久不忘也。
点拨大意:当心思集中在读书这件事上,眼睛自然能看得非常仔细、不放过任何细节;心思和眼睛都专注专一,才能静下心来深入地阅读;这样一来,一定能牢牢记住书中的核心内容,而且记住了之后也能长时间不忘记。
(3)课件出示句3、句4:“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①理解词意:“急”:要紧、重要;“矣”:了;“岂”:难道;“乎”:吗。
②让学生说大意。
预设:“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3.品味“三到”,感悟“用心”。
(1)引导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读书“三到”的?
点拨1:“心到”指用心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点拨2:“眼到”指认真地去看。
点拨3:“口到”指多读,读熟。
(2)追问:“三到”之中,哪个最重要?
预设: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引导交流:你在平时有没有做到“三到”呢?
点拨交流角度:如果做到了,它给你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没有做到,今后应该怎么做?结合实际,说说你的体会,和同桌分享交流。
拓展积累,课堂小结
1.课件出示课文挖空,引导学生背诵。
2.拓展有关读书的诗句。
课件出示:
(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点拨: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强调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点拨: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是通过勤奋努力获得的,聪明的男子应当像柏学士一样,广泛阅读以追求功名。激励人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
3.布置作业:背诵这两则文言文;制作一枚书签,把课文中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话抄写在上面。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题为“读书明智”,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抓住要点让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为古文教学,教学内容为两篇古文。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助力学生领会文本内涵,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以重点词句为抓手,通过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解析词义、疏通句意,帮助学生夯实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并结合生活实际谈启发。拓展环节设计了有关读书的名句名言积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古文学习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反思本次教学,在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仍有欠缺。如:如何通过语感把握节奏等实用方法的渗透不足。后续教学中,我将着力强化学习方法的系统性指导,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自主解读古文的能力。(共36张PPT)
你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成语或诗句吗?




凿壁偷光
囊萤夜读
韦编三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古人向来以读书为乐、以向学为荣,他们常将自己摸索出的读书门道、秉持的治学态度落笔成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滋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人谈读书》,在字里行间探寻古人对待学习的那份热忱与智慧。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语文·上
第一课时
24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所选语句出自《论语》。第二部分所选文段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
初读感知
自由阅读第一部分,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在文中停顿处做记号。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创始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会认字


chǐ
zhì
qǐn
羞耻
耻笑
博闻强识
款识
寝室
就寝

zhì
①记:博闻强~
②记号:标~
shí
①知道、了解:~趣
②认识:~字/相~
③见识;知识:有~之士/常~

会写字
“耻”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左部“耳”的最后一笔要改为提。




耻笑 不耻下问
职业 离职

“诲”字是言字旁,在书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




教诲 诲人不倦
后悔 悔恨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停顿。
把握停顿
zhì
hào
zhì

hào
qǐn
chǐ
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借助注释
结合语境猜意思
查阅工具书
反复朗读
联系上下文
……
结合这些方法,再读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小组合作理解句子大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务实的学风
品读古文
这。





前四个“知”指知道。
说一说句意。

同“智”,智慧。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了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不懂就要问》
读一读,说一说从中读到“智”。
孙中山承认自己还不懂,是勇气也是智慧。
延伸阅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谦虚的态度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下问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说一说句意。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你的生活中有“不耻下问”的例子吗?
爷爷奶奶向我请教如何使用电子支付。
我向妹妹请教如何弹钢琴。
自主交流
大意: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读一读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延伸阅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与教的态度



记住。
满足。
教诲。
说一说句意。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知识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A.默而识之 B.学而不厌 C.诲人不倦
1.小优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做课堂笔记,对所学的知识总是( ),掌握得很牢固。
3.小翼每天除了学习老师教的内容,还总利用课余时间看许多课外书,学习其他知识,真是( )。
2.涂老师常常利用午睡时间给同学们批改作业,放学后还留下来给同学们辅导作业,是个( )的好老师。
随堂演练
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
C
B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勤勉的态度



不是。
喜好。
古代文化。

勤勉。
“敏而好学”
“敏以求之者也”
聪敏
勤勉
说一说句意。
我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取知识的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勤奋、进取



好像。
赶得上。
害怕。
说一说句意。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唯恐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与思的关系



曾经。
睡觉。
用来。
说一说句意。
我曾经整天不进食,整夜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但是并没有什么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自主交流
试着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思”和“学”的关系。
“思”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
带着对句子的理解,再读一读这六个句子。
六句名言,既有读书方法的指导,又有读书态度的告诫,还有教的学问。
根据意思说句子,尝试背诵。
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2.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知识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熟读背诵
4.我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取知识的人。
5.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唯恐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6.我曾经整天不进食,整夜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但是并没有什么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节选)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拓展积累
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安而无定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语文·上
第二课时
24
上一节课我们从那些简练又深刻句子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学习的智慧。本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第二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进朱熹的读书世界,去学习他的读书方法吧!
初读感知
自由阅读第二部分,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在文中停顿处做记号。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朱子”。
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会认字

悔之晚矣
由来久矣
岂有此理
岂敢


“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了”的意思。

“谓”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右部的“田”写在横中线上,“月”第一笔竖撇改为竖。




所谓 称谓
肠胃 胃口

会写字

“诵”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右部的第一笔是横钩,第二笔点不要漏写。




背诵 过目成诵
涌现 文思泉涌

“岂”注意下半部分是“己”,不要写成“已”。




岂敢 岂非
凯歌 奏凯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停顿。
把握停顿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
曾经。
说。
说一说句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短文的中心句,统领全文。
品读古文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漫浪

这里,指书本。
那么。
随意。
也。
说一说句意。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能专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作者从反面论述“心不在此”的后果,那么,心到了,读书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心在此,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思考
眼自能明察秋毫,心眼专一,
方得沉潜品读,必能牢记要义,记亦能历久不忘也
大意:当心思集中在读书这件事上,眼睛自然能看得非常仔细、不放过任何细节;心思和眼睛都专注专一,才能静下心来深入地阅读;这样一来,一定能牢牢记住书中的核心内容,而且记住了之后也能长时间不忘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要紧,重要。
了。
难道。
吗。
说一说句意。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心到
眼到
口到
用心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认真地去看。
多读,读熟。
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你是如何理解读书“三到”的?
“三到”之中,哪个最重要?
你在平时有没有做到“三到”呢?
自主交流
如果做到了,它给你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
如果没有做到,今后应该怎么做?
结合实际,说说你的体会,和同桌分享交流。
熟读背诵
填一填,尝试背诵。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则眼不看仔细,心眼________,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____。心既到矣,____________?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不在此
既不专一
决不能记
最急
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柏学士茅屋》
关于读书的诗句
拓展积累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强调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是通过勤奋努力获得的,聪明的男子应当像柏学士一样,广泛阅读以追求功名。激励人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