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26 我的“长生果”(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26 我的“长生果”(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西游记》中,众妖魔都惦记吃唐僧的肉,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谁都想长生不老,老师这里有一种“长生果”,“吃”了也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教案匹配版
五语上
统编
26 我的“长生果”
*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

只用两个字或词来概括课文内容,是什么?
“读”和“写”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
2.把握主要内容,梳理作者读书的类型和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语文要素】
3.学习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课时目标:
作者简介
叶文玲,当代女作家。1958年发表处女作《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散文集《不了情》《枕上诗篇》等。
01
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读懂大意。
02
作者都读过哪些类型的书?
初读感知
03
作者从童年的读书、作文中悟出了什么?
齐读生字词
比喻
美差
过瘾
直奔
如醉如痴
书籍
报偿
馈赠
磁石
沉甸甸
悟得
酵母
皎洁
借鉴

呕心沥血
yǐn
chāi
chánɡ
jiào
kuì
jiǎo
bèn
diàn
jiàn

如醉如痴
饱览
浮想联翩
眼羡
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
形容对人或事物过于沉迷或陶醉而不能自制。
头脑里的感想和想法不断地涌现出来。
词语解释
他看这部小说看得如醉如痴。
用“如醉如痴”造句:
囫囵吞枣
过瘾
不求甚解
报偿
报答和补偿。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词语解释
我们平常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要熟读深思。
用“囫囵吞枣”造句:
别出心裁
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词语解释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耗尽心血。
写近义词
不言而喻——( ) 别出心裁——( )
显而易见
别具一格
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自学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围绕学习提示,梳理课文。
1. 默读课文,根据《忆读书》一文的学习方法回顾课
文主要内容。
时间推移:
( )
( )
( )
( )
读书经历:
( )
( )
( )
( )
2. 作者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找一找涉及时间的词语。
时间推移:
最早
开始
后来
渐渐地
后来
找一找描述“我”读书状态的词语。
读书经历:
津津有味
废寝忘食
囫囵吞枣
着迷
我们通过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同时,我们学习了借助表格、提纲、结构图等方式进行归纳和整理。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自主探究学习。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读”和“写”写了哪几件事?
先自学批注,再小组合作梳理信息。
这些读写方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提示:可以借助表格、结构图、树状图等形式画出来。
大家可以尝试用表格列出“读”和“写”的事情。
“读”
时间阶段
看的“书”
读的感受和经历
最早
后来
渐渐地
后来
小画片
连环画一类的小书
小镇文化站的文艺书籍
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
如醉如痴;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令我着迷
“写”
作文题目
写作经过
悟出的道理
“秋天来了”
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一个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说书是“长生果”?
我们从书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积累知识,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书也是可以流传下来的,书也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从文中,你积累了哪些比较优美的语句呢?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比喻
连用两个比喻,将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感受具体为可见可感的自然风光,形象生动。
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比喻
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比作画页和乐章,“画页”与“蜂蝶飞过花丛”,“乐章”与“泉水流经山谷”相照应,想象丰富。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特点和人们对秋天的喜爱。
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讨论交流
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博览群书;
读书时要入情入境,用心体会书中的思想情感;
读书时可以做读书笔记;
写作时要能用上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
写作时,构思要别出心裁,同时也要有真情实感。
1.你想把书比喻成什么?
2.你觉得“读”和“写”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构图示
总写
读书经历
中外名著
书,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小画片
着迷
津津有味
厚积薄发助成功
精神食粮伴成长
连环画
废寝忘食
文艺书籍
不求甚解
写作心得
第一次习作:别出心裁
第二次习作:真情实感
我的“长生果”
课后
作业
1.文中提到很多有名的书,你是否看过?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书来读并做好读书
笔记。
2.以“我和书的故事”为话题,写一写
你读书的故事。《我的“长生果”》课堂实录
本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作者饱含深情的回忆了对阅读的热爱,将酷爱读书这种感情贯穿始终。看“香烟人” ,看连环画,看大部头小说…正是酷爱读书,在书中不断汲取营养,才使得作者成长为一个卓越的作家。本篇教材排在一单元之末,对整个单元的阅读体系和写作特色是个很好的回顾和总结。我在教学中着重尝试引导学生赏析了本文的写作特色,收到颇好的效果。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积累本课词语.
教学片段1 :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的长生果 师:长生果指什么 生:吃了长生不老的那种果子。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书籍。
师: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答)比喻。
师:作者把书籍比作长生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书籍在作者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那么围绕我的长生果,课文写了我小时候读书的几次经历
生:三次.第一次是我看香烟人,第二次是我看连环画;第三次是我到小镇图书馆看书.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教学反思]:课题解疑,设问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由易到难,了解书籍和长生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全文奠定了基础;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清晰的把握课文.
教学片段2:
师: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它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的写作特点可以说是对整个单元的回顾和总结。它的写作特色
1.文辞优美,善用比喻,遣词准确。(板书)
师:我先举两个例子。
例一:课文第2自然段:象蜂蝶飞过花丛,象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的表达了作者读书的那种愉悦之情。
例2:象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个比喻的妙,“嵌”字用的好!一个嵌字,将月亮与天空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宁静恬美的感觉 。
那么你们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优美,能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我喜欢第9自然段。朗诵:(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你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这段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写的非常美。
师:仅仅如此吗?
生:作者还非常善于遣词用句。如:这一系列动词用的十分生动:拂 撒 挡 捧 等等 。作者还善于运用排比短句,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如:“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个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美丽的秋天。
师:你真会读书。还有没有 别的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生:我喜欢第5自然段。朗读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师:请你谈谈理由。
生:这段作者用了很多四个字的词语,使得句子非常生动。如:如醉如痴 浮想联翩 泪落如珠…..此外,本段采用了列举法,使得句子变得翔实而生动。
师:说的真好。请同学们齐读这段。
生:我还喜欢第7自然段。朗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我喜欢这段是因为我觉得作者善于引用名言使自己的文章生辉。还善于举例子让文章增色不少。
师:真好。你真会读书。课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段落,只要你留心细细揣摩,一定会品出更醇香的滋味。
师:醉心阅读使作者悟出了什么?(品析11 、 14自然段,略)
[教学反思]:《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表达,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甚至超乎了我的想象。
教学片段3:
师:本文除了在遣词用句上 颇具特色外,在布局谋篇上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譬如本文多次使用过渡段和具有过渡意义的词语,使得文章行文流畅,浑然一体。同学们找找,看看哪里是过渡段?板书(写作特色2:善于使用过渡词,过渡段)
生:第7自然段。朗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生:还有第4,第12自然段。
师:第4自然段(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个总结段,而不是一个过渡段。此外作者还用了一些明显具有提示的词:如最早 后来 渐渐地 这些词语它和过渡段一样也起着转承的作用。
师:那么从这些提示词上看,你可以看出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 师:说的很好。那么哪些事情写的详细,哪些事情写的简单?
生:看“香烟人” ,看连环画写的简略,到图书馆看书写的详细。
师:详略得当也是我们要掌握的写作技巧之一。
(板书:写作特色3:时间先后顺序组材,详略得当)除本课的写作特色之外,我们在第一、三两课还相应的学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这些我们都应该巧妙的用到我们今后的作文中。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本节课我没有搞繁琐的情节分析,而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捕获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的方法,领略作者的写作特色, 并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
1
)《我的“长生果”》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长生果”》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一种娓娓交谈的方式,用朴实的话语,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真诚抒写了阅读和写作带给自己的愉悦。字里行间融注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给人思考和启迪。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2.结合自身体验,畅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收获。理解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道理,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四、说教学方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按阅读提示,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我的‘长生果’”,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长生果”呢,作者所说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本课的学习。板书:我的“长生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层次。自主学习生字。
2.小组交流讨论,作者写了关于童年读书,写作文的那些事,你对哪个部分的印象最深。(鼓励学生回答)
读书:看“香烟人”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 作文:写《秋天来了》和《一件不愉快的事》
3.读后总结,在文中找出作者读过哪些内容的书,她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连环画和文艺书籍。作者感到阅读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作文首先要有别出心裁的构思,落笔也要与众不同,要有真情实感。
批注精读,体会情感。讨论和圈点勾画:
1.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文中哪些词句(字里行间)体现出我对书的喜爱?请把你的理解或感受批注在旁边。
2.书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文题的?那把它更换为“我爱读书”,或“阅读对我的帮助”好不好,为什么?
4.作者由阅读而获得了怎样的写作体验(创造的乐趣)?你有过同感吗?请你也谈谈。
(四)布置作业
1.联系自己阅读,写作经历和生活实际延伸体验,畅谈学完本文后的感受和收获。
2.“我也能!”仿写: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是______________。 3.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六、说板书设计

阅读: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27*我的“长生果”
写作: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要有真情实感26* 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认识“喻、瘾”等13个生字,读准“差、奔”2个多音字。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梳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体会作者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梳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体会作者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重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在《西游记》中,众妖魔都惦记吃唐僧的肉,知道是为什么吗?谁都想长生不老,老师这里有一种“长生果”,吃了也可以使人长生不老。(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题目中的“长生果”为何加引号吗?
预设:题目中的“长生果”加引号,说明它有特殊含义。在文中指的是书。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我的“长生果”究竟是什么?
4.如果只用两个字或词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你认为是什么?(“读”和“写”)
小结: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对题目质疑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疑问在文中寻找答案,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二、借助课前预习,检测字词
检查课前预习单,同桌互相检测。
三、借助旧知,自主阅读,归纳总结
1.出示自学单,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读写方法。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展示,归纳总结。
预设:时间推移:最早——开始——后来——渐渐地——后来
读书经历: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痴如醉
四、围绕提示,合作探究,梳理信息
教师引入:我们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同时,我们借助表格、提纲、结构图等进行归纳和整理。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自主探究学习。
1.出示共学单,学生围绕学习提示,合作梳理。
2.交流展示梳理信息。
3.小组再次合作,介绍本组成员的汇总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补充。
4.深入探究: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呢?
预设: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看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小结:书是人类文明的延续,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让我们知道很多过去发生的事,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营养,让我们受用一生。
五、总结归纳,明确方法,拓展延伸
教师引入: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品尝了阅读的快乐和情趣,也懂得了重要的写作方法,还明白了“读”与“写”之间的亲密关系。
1.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 还用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呢?
预设:学生回顾、讨论,明确阅读方法:快速浏览法、画树状图法、品词赏句法、交流合作法等。
2.希望我们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能和作者一样,品尝到“长生果”的美妙滋味。
3.出示延学单,布置作业。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为略读课文,依据统编教材编写意图,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将精读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尽量避免段落的逐步分析和讲解。因此,我在整篇课文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单、自学单、共学单、延学单学习,力求体现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更重要,所以我联系了学生的实际和以往的学习经验一起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其学习能力。本文的重点是体会“长生果”的寓意,明白读和写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这些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的点拨下,抓住重点词句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明确了读写的关系,学会了一些阅读和习作方法。26 我的“长生果”
音形义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字音。 上瘾(yǐn yǐnɡ) 沉甸甸(diàn diān) 领悟(wǔ wù) 酵母(xiào jiào) 呕心沥血(lì nì)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差:①chà ②chā ③chāi 差别( ) 美差( ) 差不多( ) 奔:①bèn ②bēn 投奔( ) 奔跑( ) 3.结合课文内容,把词语和正确的解释连起来。 囫囵吞枣 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 牵肠挂肚 形容对人或事物过于沉迷或陶醉而不能自制。 如痴如醉 形容费尽心血。 呕心沥血 把枣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整体感知 4.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作者读过哪些书,她从童年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什么。 书目感受津津有味《七色花》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以 顺序,回忆了“我”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描述了读书类型的变化:小时 候读 、看 ;上学时读文化站的 到读古今中外大部头小说。 6.作者通过读书,悟出来的写作道理是什么? 一是: 二是:
思考质疑 7.通过预习,你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写在下面吧。类文阅读-26* 我的“长生果”
生命的一部分(节选)
刘心武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能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眠。但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 我眼光扫到了屋中书桌上的台历,啊 那不也可权且当作一本书么 于是 我兴奋地跳下床 抓过了那一摞(luò)台历 那是一份《中外历史知识台历》 真棒 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就此免去了空虚和寂寞,我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在旅行途中,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榻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行书呢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沮丧——( ) 孤独——( ) 浪费——( )
2.“百无聊赖”的意思是 。像这样含有“无”字的词语还有 、 等。
3.给文中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4.作者写了自己在哪些地方读书,古人在哪些地方读书?
5.请写出两个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名称。
参考答案
1.懊丧 寂寞 荒废
2.精神无所依托,十分无聊 示例:荒无人烟 无中生有
3.,? , , , , !
4.作者写了自己睡前在床上读书,旅行途中在火车上、飞机上读书;古人在榻上、厕上、马上读书。
5.示例:凿壁借光、囊萤夜读等。
读书使人优美(节选)
毕淑敏
“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那就是读书啊!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móu)。
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niān)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
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gǔ)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
(1)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     )
(2)形容集中精神,专心一意。 (     )
(3)形容专心听别人讲话。 (     )
(4)形容非常喜悦、得意兴奋的样子。 (     )
2.读了短文,我知道了,“做一个美好的人”,一是指 ,二是指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最简单的一种美容之法,那就是 。
3.在选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读书可以使人变得优美?
4.文中画“ ”的句子应该怎么理解?最正确的说法是( )
A.读书的过程,是不断体验快乐的过程。这种快乐非常容易得到,而且数量又多。退一步讲,就是把我大半生生活中得到的所有快乐加在一起,恐怕都抵不过读书所能得到的快乐。
B.我爱读书,读书让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相比之下,生活中我得到的其他快乐并不多,是完全抵不过读书得到的快乐的。
C.对我来说,生活中快不快乐并不重要,读书中得到的快乐才重要。因为我曾尝试把大半生所有的快乐都加在一起,结果都没有读书得到的快乐多。
5.这篇选文只选了作者原文的一部分。如果这篇文章是首尾呼应的,你决定结尾应该怎么写呢?试一试吧。
参考答案
1.(1)拍案叫绝 (2)聚精会神 (3)洗耳倾听 (4)眉飞色舞
2.心灵的美好 外表的美好 读书
3.作者是从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这两个方面来说读书可以使人变得优美。
4.A
5.示例: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