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好的故事》课件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引进课文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易读错字:
“综”“藻”是平舌音,“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ē,不要误读作xiāo。
◆易写错字:
“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漾”的右上部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
理解词意
[繁响]繁密的响声。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打桨]划桨。
[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奔迸”指奔涌、散开。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
[皱蹙]“蹙”意为“皱,收缩”,“皱蹙”表示“皱缩”。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们总结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理解本课词语时也可进行灵活运用。
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景物非常美。他写到的乌桕啊,野花啊,都写得很美丽,同时也很细腻。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个画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我想告诉大家,其实这篇貌似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看不懂是正常的,因为它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而《野草》是非常难读懂的。但总的来说,《好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觉。
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
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第3—8自然段
是他做的一个梦
看书入梦——梦境——梦醒
小结:
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梦惊醒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这就是整篇课文的结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理解字词、读通课文,对“好的故事”有个初步印象,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到底是怎样的“美丽,幽雅,有趣”?我们下节课再去细细品味。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年闰土》用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富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更可见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出神入化。可能这篇文章我们读来还是有些迷糊不清,那么下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然后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第二课时
美丽,幽雅,有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
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描述的是他的梦。
欣赏“好的故事”中的景物之美。
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
植物: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
动物:鸡、狗、鱼
建筑:茅屋、塔、伽蓝
人物:农夫、村妇、村女、和尚
其他: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
作者写了这么多景和人,他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是什么字?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有什么特点?
阅读与思考: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静止的,是随时都在动的,因为描写的是倒影,水中的倒影会随着船的行驶、桨的运动而不停地变化。
1、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2、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3、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4、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
明确:“云锦”原指南京云锦,是一种非常珍贵而精美的织品。这里是将美的人和事在脑海中的一一呈现,比作满天似美丽云锦的云霞,它们不停地变幻着。“万颗奔星”很有画面感,仿佛星星正倏忽地往我们眼前奔驰而过,一颗接一颗。
二: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明确:看过夏天太阳被云遮住情景的同学,便可想象出那个画面:太阳虽被遮住,却不能遮得严严实实,阳光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水中的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射,发出的光是银色的,像是摇曳的火焰。
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碎影
留意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
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如缕缕的胭脂水”“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里的主色调是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小组交流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交流。
难点一:
“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给出了提示:“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可见原本放在作者膝盖上的书突然滑落,惊醒了作者,梦境也被搅乱了,就要消散了。
难点二:
“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因为作者虽然已经睁开眼,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残存着一点梦的痕迹,就像“碎影”。
难点三: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有喜爱之情,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有留恋之情,“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有一种故事消散后的遗憾之情,“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难点四:
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三、拓展阅读,质疑探究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好的故事”的美,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觉到鲁迅先生的这个梦里,根本没有具体的故事,只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它们随着小船的行进依次出现。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根本不是故事呀!那么这个“好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它在这样“昏沉的夜里”,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要结合相关文字和资料来做一些探究,当然,这些探究不会太深,但是是我们必须了解。
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作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
小结:
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先生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则是黑暗的、孤独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
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思考探究: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明确:当时的现实是黑暗的、令人痛心的。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水中的各种倒影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但倒影又是虚幻的、不停变动的,从中我们又会有一种美景易逝的担忧、不安。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
(2)读一读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其他文章,如《秋夜》《风筝》等。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