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14.八角楼上【教学目标】1.认识“楼、艰、斗”等16个生字,会写“楼、代、穿”等6个字,掌握“斗、觉”两个多音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体会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及其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重点)3.拓展积累“利用、尖利”等词语。【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入故事主人公。导语:大家知道新中国是哪一天成立的吗?(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1949年10月1日。)那么,新中国第一任主席是谁你们知道吗?他就是毛泽东,大家都习惯称呼他“毛主席”,表示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他的故事。2.出示毛泽东及八角楼图片,简介背景。背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湖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的井冈山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就住在茅坪村的一座小楼里。因为楼的屋顶是八角形的,所以叫八角楼。3.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楼”既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也是要求会写的字。它的声母是l,不是n。提示学生它的偏旁是木字旁,因为以前的房子多为木头所筑,可以让学生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4.学生齐读课题,鼓励学生质疑。预设:谁在八角楼上?他会在八角楼上干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点来写?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学生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3.课件出示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1)学生认读,不会读的看拼音,多读几遍。(2)指名读,全班齐读。4.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1)读准字音。“临”是前鼻音,“争、章”是后鼻音,并与“视、察”同为翘舌音。“握”读wò,不能认半边错读成wū。“腊”可以借助同音字“蜡”来辨读。(2)识记字形。①章:可以联系姓氏“章”帮助识记,也可以用“立早章”的口诀背诵记忆。②争、代、临、察:学生对这些字比较生疏,可以多读读词语“斗争、年代、降临、视察”,熟悉字形,再在新语境中巩固字音。③握:观察字形可知,该字字义与手有关,可以用动作直观演示其含义。④腊、视、油:用换一换的方法帮助识记。蜡-虫+月=腊 现-王+礻=视抽-扌+氵=油5.出示不带拼音的会认字,学生抢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三、引导观察,指导书写1.(课件出示会写字)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2.教师指导书写,学生描红、临写:看清位置,找准重点—明确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为主,可以着重进行同类字的书写练习。3.反馈评价:展示书写的优秀作业;指出书写中的问题,纠正;学生再练写。4.听写课本“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互查互纠,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四、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的序号。2.教师引导学生提取课文的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寒冬的一个夜晚,毛主席在井冈山的八角楼上忘我地工作。)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1.搜集更多关于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故事,和同学交流。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夜幕降临、寒冬腊月”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毛主席顽强、忘我的工作精神,明白他对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3.能说清楚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展“认字斗争”,读字、组词,并适时运用词语练习说话。2.学生回顾、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过渡: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毛主席是如何在八角楼上工作的呢?他为什么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呢?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二、理解内容,感受形象(一)学习第1自然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表达了什么意思?2.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重点字词,初步感受人物形象。(1)抓住“艰苦”一词,理解第1句话。(“艰苦”这个词意味着条件很差、困难很多、生活很苦。)(2)紧扣“夜幕降临”和“每当……就……”这组关联词,理解第2句话。①引导学生想象“夜幕降临”的画面。“夜”是黑夜,“幕”是“幕布”,夜间的景物像被一大幅幕布罩住一样,黑漆漆的,看不见任何东西,所以叫“夜幕”;“降临”的近义词是“来到”,它们连起来就是“黑夜到来”。②板书“每当……就……”,提示学生给这句话换一个更通俗常见的说法。(只要天一黑,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此处可以进行造句训练,帮助学生体会这组关联词的表达效果。③从句子的表层意思逐步深入,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谁在八角楼上?谁点亮了八角楼上的灯光?“每当”这个词说明什么?作者介绍这个情节要表达什么?明确:这句话实际是告诉我们,毛主席每天夜晚都会在八角楼上工作,他是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日夜操劳。(二)学习第2自然段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过渡:在学习第2自然段前,我们先来看看一幅图。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干什么?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具体有什么动作?他此时的神态怎么样?桌子上面都有些什么?明确:画面中,毛主席正在灯下写文章。他穿着单薄的衣服,正在用手拨灯芯,表情很严肃,好像在想问题。桌子上有一盏油灯、一个砚台和几张稿纸。2.学生默读课文,对照画面,从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3.教师指名学生一一朗读,感受画面与文字的一致性。4.学习第1句话,体会条件的艰苦。(外貌描写)(1)讲解“寒冬腊月”的意思。腊月指农历12月,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这个词交代了外部恶劣的天气环境。(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想象自己在寒冬腊月的夜晚一般会做什么(可能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大觉;可能惬意地开着暖气看电视、看书……),与毛主席进行对比。(3)抓住人物的穿着(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感受人物形象。明确:“单”“薄”两个字说明这些衣物并不足以抵挡冬夜的寒冷,对应了课文开头的“艰苦”一词。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依然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忘我工作的形象立刻凸显出来。5.学习第2、3句话,体会人物的专注。(动作、神态描写)(1)找出这两句中描写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握、拨、凝视、沉思、没有察觉,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与生动。(2)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毛主席是怎样写文章的。表达应突出两只手的动作和眼神。(3)紧扣“星星之火”和“沉思”,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毛主席在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上的重要作用。明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盏清油灯仿佛星星之火,微弱渺小。但灯可以拨亮,通过宣传,革命群众也能掌握革命的道理,从而让革命之火熊熊燃烧,最终达到推翻黑暗统治、建立新中国的目的。6.学习第4句话,体会成就的伟大。过渡:就在这样的寒夜,就在这盏清油灯下,就在这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毛主席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不眠之夜。在这里想着,写着。他写出了什么文章呢?(1)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2)教师出示毛泽东的相关著作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著作?(光辉。)这些著作有什么作用?(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即指明革命的方向,引导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1.结合课文插图,复述毛主席的工作状态。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重点把毛主席的衣着、动作、神态讲清楚。毛主席的衣着抓住“穿”“披”两个动词和“单”“薄”两个形容词;动作区分左、右手,以“握”和“拨”为要点;神态则抓住“凝视”和“沉思”来表达。2.教师点名学生讲述,并进行点评。3.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伟大之处,可以适当拓展中国革命胜利的过程,或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加深印象。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反思】15.朱德的扁担【教学目标】1.认识“扁、担、德”等15个生字,会写“扁担”8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为什么藏扁担后又不藏了。3.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讨论了解课文内容。4.能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朱德同志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高尚品格。【教学重点】1.能认识15个生字,会工整书写8个生字。2.了解战士们为什么藏起扁担,后又不藏扁担了。【教学准备】老师搜集朱德和1928年朱德带领队伍到井冈山会师的资料。学生课前将课文至少读3遍以熟悉。用自己的方法记课后会认字。【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老师给大家讲什么是扁担?扁担的用途等让学生对扁担有印象。也可让学生说。小结: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将军,他面对缺粮的困难,是怎样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呢?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2.学习生字(1)自主学习生字。(2)找出自学中感觉有困难的生字进行学习。翘舌音:朱 志 士 师后鼻韵母:仗 疼 敬(3)课件出示具体的句子进行测读。3. 朗读全文,读通顺。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朱德带领一支队伍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山上缺粮,要到山下挑粮,大家争着去包括朱德在内。但大家都担心他的安危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让他去。可朱德又找来一支还写上字。大家都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四、指名让同学完整地讲讲原文。五、疑问解答有哪个词语不理解的可以举手问。老师引导理解。六、书写生字1.课件出示生字。2. 组词或用自己方法记生字。注意区分:“士”与“土”;“担”与“但”。3.师范写,学生描红并书写。七、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上节课学过的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二、 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老师指导本段第一句交代了朱德和毛主席的会师。朗读时要带者快乐激动的心情。第二句交代了山下有敌人的情况。朗读时要流露出对红军的担心,说明红军的处境很危险。2.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过渡:那红军面对的困难仅仅是敌人吗?还有什么困难呢?请大家在第二自然段中找答案。(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师生共同讨论红军面临的困难。(粮食不够吃;山高路远)老师板画山高路陡。呀!路又陡又远,而且还要挑着一担一百斤的粮食。你体会到什么呢?(很累,辛苦)再让学生朗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你佩服他们吗?佩服他们什么?(不怕辛苦,舍己为人)小结并过渡:大家都是这样不怕吃苦,那身为领导的朱德同志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课件出示填空。朱德白天( );晚上( )。大家开始( );后来( )。2.自由读第1、2句话,边读边体会。如果你对可以对他说一句话,你会怎么说?3.自由朗读第3、4、5句话。 这三句话里,你体会到什么?(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爱、尊敬、心疼)面对这样的司令员,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尊敬、敬爱)4.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大家为什么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又不藏了?(因为大家担心朱德司令,担心他白天挑粮,晚上要研究事情太累,所以想藏起他的扁担。可朱德愿意与大家同吃苦共患难,所以又找来一根扁担,并写上了字。所以大家再也不藏他的扁担了。)5.让我们都以红军战士的身份来读这一自然段吧!三、拓展延伸谁还知道朱德爷爷的其他故事,可以给大家讲讲。总结:朱德爷爷是咱们四川省仪陇县人,从小家境贫寒。参加革命以来一直保持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而且这也成为红军和后代人学习的榜样。四、作业设计:表达:给家人讲今天学习的朱德的扁担的故事。 书面:完成练习。【板书设计】 山上 藏 朱德的扁担——会师 挑 粮 敬重 不藏 山下16.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认识“泼、民、度”等17个生字,会写“难、忘”8个字,掌握“铺、盛”2个多音字。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教学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上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杭州著名的旅游景点宋城泼水节的盛况。 1.个别介绍。 2.其他同学作补充。 3.课件出示有关宋城泼水节的图片和录像。 4.积趣存疑: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 (板书课题) 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三、检查朗读,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翘舌音有“驶、盛、祝、寿、穿”,平舌音有“族、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利用课件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自由回答。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五、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用你自己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 4.指导朗读: 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六、写字指导 1.学习“忘、泼、度、龙、炮”五个字: 2.利用课件,分析结构和注意点。 3.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4.学生互相观察和欣赏,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二、读文思考 1.学习四、五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2.反馈交流: ⑴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 (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②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⑵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①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②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⑶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提供句型,练习说话,发散思维。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 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他们 。 3.指导朗读: 个别读──男女同学──齐读。三、学习最后段落,重点指导朗读 1.配上音乐,激起情感高潮: 师:周总理开心,人们更开心,我们也开心。 2.配乐齐读。四、知识延伸 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因为有了周总理的参加而显得格外难忘,你还知道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呢? (师介绍:火把节 那达慕大会等)五、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利用课件,分析结构和注意点。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六、课后实践活动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板书设计】难忘的泼水节凤凰花 火红火红──周总理 对襟白褂 咖啡色长裤傣族人民 特别高兴难忘【教学反思】17.刘胡兰【教学目标】1.认识“刘、兰、派”等15个生字,,会写“刘、反、村”等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重点)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重难点)【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刘胡兰的英雄事迹。2.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含义,体会人物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刘胡兰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先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47年1月12日,她在云周西村参加土地改革时,被阎锡山军队逮捕。面对敌人,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毛主席曾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她的故事。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自主朗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教师正音。(1)集中识字:利用卡片学习“刘、兰、派、周、由、于、卖、员、似、亲、踏、烈、荣、岁”。(2)游戏巩固:“生字炸弹”——教师读生字,学生快速指认课文中的词语。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1.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1)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对她说:“说出来,就给你一份地。”刘胡兰大声回答:“给我一个金人,我也不说!”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刘胡兰不为土地利诱,大声拒绝。“大声回答”体现了刘胡兰的正义凛然和对敌人的憎恨。(2)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打死你!”刘胡兰愤怒地回答:“打死也不说!”敌人用生命来威胁刘胡兰,刘胡兰愤怒地回答:“打死也不说!”刘胡兰的 “愤怒”体现了她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对党、对革命的无比忠诚。(3)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一点儿也不动摇”体现了刘胡兰的坚强、勇敢。把刘胡兰的身躯比喻成用钢铁铸成的身躯,突出了刘胡兰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4)敌人把刘胡兰拉到庙门口的广场上,当着她和乡亲们的面,铡死了被捕的六名革命群众。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再不说,也铡死你!”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当共产党!”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前。敌人当着刘胡兰的面铡死革命群众,以此来恐吓她,她宁死不屈,从容赴死。“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吓毫不畏惧、视死如归,体现了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迎着”“踏着”“走到”体现了刘胡兰的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宁死不屈,从容赴死。小结:刘胡兰为保守党的秘密,保护同志们的生命安全,面对敌人的收买、威胁、拷打,以及血淋淋的铡刀的恐吓,毫不畏惧,宁死不屈,最后光荣牺牲。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亲笔写了挽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高度赞扬了刘胡兰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1)敌人想收买刘胡兰。“收买”一词该如何理解呢?联系下文,敌人对刘胡兰说,她说出一个共产党员就给她一百块钱,敌人想用金钱利诱刘胡兰。所以“收买”在句中的意思是“用钱财笼络人,使受利用”。(2)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打死你!”“威胁”一词该如何理解呢?敌人对刘胡兰说,不说出谁是共产党员就打死她,想用生命来恫吓刘胡兰,使她屈服。所以“威胁”在句中的意思是“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3)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牺牲”是什么意思呢?结合上文“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前。”可知刘胡兰是为了保护村子里的共产党员,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失去生命的。所以“牺牲”在句中的意思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1.配乐朗诵:播放《英雄赞歌》,朗读课文最后一段。2.联系生活:提问:“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刘胡兰的时代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怎么做?”3.小活动:“我心中的英雄”——学生用一句话夸夸刘胡兰。五、指导书写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利用课件,分析结构和注意点。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六、实践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一位少年英雄的故事,下次课分享。【教学反思】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认识“锋、蜜、峰、蜂”等11个生字。2.学会根据词语的意思猜测多音字的读音。3.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4.学习“我的发现”,会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识字。5.积累关于励志的名言,培养阅读和积累励志名言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名言的魅力。6.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1.认识“峰、蜂”等形近字。2.要求学生熟悉句号、感叹号、问号,掌握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课时分配】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识字加油站。1.看部首,猜字意,尝试填空。2.读生字:锋、蜜、蜂、峰、爆、争、抄、炒、幕、墓、慕。3.说说形近字的区别,理解字义。二、字词句运用。1.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1)自读词语,猜猜词语的意思。不言不语 只言片语 三言两语 千言万语豪言壮语 少言寡语 自言自语 甜言蜜语(2)说说词语的意思。三、我的发现。1.先观察,再读一读,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巴—把爸吧包—饱抱炮方—放防房青—清晴情马—妈蚂吗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3.体会形声字的特点。4、感叹中国汉字的魅力。四、我的收获。第二课时一、复习形近字引入新课。二、日积月累1.师:孩子们知道我们今天要积累什么吗?2.读读句子。(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2)志当存高远。 ——《诫外生书》(3)有志不在年高。——《传家宝》3.读了这3个句子,你还想再了解些什么?4.简要了解出处及用法。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南朝《后汉书·耿弇传》中《临淄劳耿弇》(刘秀):“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志当存高远,志:志向。存:怀抱。是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出自《诸葛亮集·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有志不在年高,下句是无志空长百岁。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心里有远大的志向要从小就培养,心中没有理想,到老也是白活。5.想一想,这3句话有什么共同点?6.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志向?有什么目标?长大以后要做什么?7.全班交流。8.师小结: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只要心中有了理想,我们便会为之奋斗,最终取得成功。三、我爱阅读:闻鸡起舞1.学生短文,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讨论:闻鸡起舞讲的是谁的古诗?3.他们为什么要一听到鸡叫就起来习武呢?你觉得祖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从祖逖和刘琨身上你学到了什么?5.请同学交流。7.拓展:你想对祖逖和刘琨说什么呢?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