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
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中国建筑的空间美,不如说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但这个空间只有一个量度——它是露天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以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确定的体积。这种既存在又不确定,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就是所谓“灰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日甫《论画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艺术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无笔墨处。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中国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出发点,先是构成一个具有组合功能的封闭的庭院空间,然后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向纵横两个方向,尤其是向纵向(南北方向)加以发展,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一般较大的建筑群,如宫殿、寺庙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甚至民宅也采用了这种庭院空间的方式,北方的四合院就是典型代表。有的民宅,虽然是较小的单体建筑,但也会在其前后围护一个简单的庭院空间。所以,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建筑艺术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其中心点(往往是主体建筑)出发,向外扩展,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
一般的庭院是在民宅中常见的四合院形式,即把各种有着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组织为一个闭合的庭院空间。它往往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以及其对面则为次要的建筑,然后再用围墙或者廊庑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闭合空间。
一般大型建筑往往由多重庭院空间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庭院空间,这个闭合的空间是由众多较小的庭院空间组成,而城市的主体建筑以及道路又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严格的轴线对称和条块分割,使整个空间的分割有着明晰的序列性。
(摘编自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中国建筑之美,不应欣赏单体建筑,而应欣赏建筑群整体,把握单体建筑与建筑群、其他单体建筑的关系。
B.与中国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不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欣赏西方建筑重在从外界面欣赏。
C.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
D.在中国,无论是一般的民宅还是城市大都很强调对称,庭院或城市往往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主体建筑便沿线布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材料二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封闭的。
B.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绘画作比,把群里的建筑比作“线”,把群体建筑比作“画”,形象地论述了中国建筑群的特点。
C.材料一中引用了与画有关的句子,指明了中国建筑的空间美存在于空间营造的意境中。
D.材料二对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庭院空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单位。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建筑“灰空间”之美的一项是( )
A.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
B.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李商隐)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
D.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建筑与其外部空间的关系,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描述自己对项脊轩及周围环境的改造。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改造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美在关系”这一鲜明特点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某 夜①
丁玲②
“叱——嚓——叱叱,嚓嚓,……”
一团数不清的人影从那有着青色的电灯光的厅子里走向外边的广场去。靴子的声音,鞋子的声音,重重地踏在厚的雪地上。冬夜的狂风,迎着他们的面,用力地抨击过去。
在这里面,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像骇着似地一下清醒了。适才所发生的一切,都那么明明白白地摆在当前:那张狡猾的脸,含着恶意和自得,蓄得有令人讨厌的帝国主义式的胡须的脸。他坐在那高台上,他说“还有什么话说?没有呢,你们被判决了,就要执行。”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一团可以烧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烧起来。然而在适才,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
他是一个热情的诗人,忠实而又努力。
“嘭”,枪托打在他胸上;因为有二十天不给他吃饱,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饿得更瘦了的胸。
“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地响着,也在另外的一些手上和脚上响着。更多的杂乱的声音响在他周围,钉了铁掌的皮靴,更重地踏着厚的雪:“叱——嚓——叱叱,嚓嚓,……”
他又明白了一些,意识到他正向着什么地方走去。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脑中,他在自己的眼睛上看到另一双眼睛,那永远是,常常是看到他灵魂的一双可爱的难忘的眼睛。他清清楚楚地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来在他心的深处,刺着,又连肉带血撕了开去,一寸一寸的那么痛着。
天空是黑的,无止境的黑暗,从黑暗里洒落着雨点和雪团;从那黑暗里,吼着北风的狂啸。
大地是灰的,雾般的,积雪在夜里反映着死的灰色。人影是黑的,静静地在雪地上移动。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叹息或哭泣,他们朝着广场那边,那临时作为秘密刑场的广场的一角不停地走去。
他,这个年轻人,强忍住欲狂的,将要破裂的绝叫,牙齿用力咬着嘴唇,在一种不能发泄的盛怒之下,禁不住打战,凝住那被恨火烧得发痛的眼光,四方望着,要吞噬一切地去找着什么,望了这个,又望那个。
雪光,黯黯的,照在他邻近人的脸上,忽然,他找到一个熟识的,亲切的面孔了。那面孔给了他一个极平静温和的表情,一个说着千句万句话语的表情,一个只有同志给同志在殉难时所能给予的慰藉和鼓舞的表情。于是,所有的愤恨和怀念,都无形消去了大半。
他回答那表情的,是一个勇气百倍的,坚决的颔首。
“停住!就在这里。”
“到了!”好多人心上这么重重地响着。“把犯人排好捆好。”这讨厌的,使人憎恨的号令又从监斩官的口中喷出。穿着棉大衣的兵士,蠢然用力地推着他们,用抢托打他们,还用绳子从他们的胸前围绕到身后的木棍上去。
他们一句话也不说,都捏紧了愤恨和沉默。他们被铐着手脚,又被紧紧捆在一根前几天便打好了桩的木棍上,已经被逼迫到死的边边上来了。
他们密密地站成了一排。
监斩官,一脸的横肉,在这排人的面前,用指头点着,数了起来。
看见了那脸,——那凶横的脸,像代表了整个统治者对被压迫者的残酷———愤怒的火又烧到了心上,烧痛了眼睛和全身。恨不得打过一拳去,扑杀这只恶狗,但人被紧紧缚住,手是反剪着的。所以只恨恨地咬着牙,任身体在寒风里打抖,完全为怒气抖着。
“同志!勇敢些呀!”右手边的一个同志这样对他说了。
他歪过脸去望,正是那个相熟的脸,那个晚饭时还同他谈了许多话的。
“不,我实在有点兴奋。”
无边的空漠,无边的风和雪,无边的灰色,无边的黑暗……
人的影,在死色的灰白中反映出的人影,是大,是沉重。
“好,预备,听我的哨音!”
心都紧起来,像拉紧了的弓弦。那架重东西,死样地竖在眼前,几个兵士兢兢业业地守着。
天就要压下来了,黑暗要压倒他们,压在这二十五个人身上。
然而却有人大声吼叫起来:
“同志们,起来!不要忘记,现在我们虽要死去了,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就在今天正开着盛大的代表会,我们的政府就在今天成立了,我们庆祝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万岁!”
于是,疯狂了似地,大家都跟着喊起来。本来有许多东西装在心上的,这时才突然明白过来,都大声喊着自己要喊的口号。
于是黑暗逃走了,展在眼前的是一片灿烂的光明,是新的国家的建立。
口笛凄厉地惨叫着,而雄壮的,有二十五个声音在一块的雄壮的声音,唱起来了:
“起来,饥寒交迫……”
“噼拍,噼拍噼拍噼……”
歌声在枪声中消失了。
夜沉默着,肃静,庄严,飘着大块的雪团和细碎的雨点。冬夜的狂风叫着飞去,又叫着飞来。雪块积到那垂着的头上,但风又把它吹走了。每个人都无言的,平静的被缚在那里。在一些地方,一个,二个,三个……流出一些血来了,滴在黑暗里的雪上面。
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
一九三一年七月(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改)
【注】①作者自述是“为纪念一个朋友而作”。②丁玲(1904—1986),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主编。她的丈夫胡也频为牺牲的左联五烈士之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组靴子踩在雪地的拟声词开始,凸显了环境的空旷黑暗,营造了阴森肃杀的氛围,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可知,在听到自己被判死刑后,诗人感到愤怒和心痛。
C.小说多处出现寒风和雪,呼应左联烈士牺牲的时间,烘托烈士就义的悲怆壮烈,暗喻黑暗的社会环境。
D.小说结尾写道“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强烈控诉,也暗含着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
7.对文中画横线处“我实在有点兴奋”这句话的分析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奋”一词叠加了多种复杂情绪,既有对敌人的愤怒,也有为理想献身的慷慨激昂。
B.诗人并不需要否认他的愤怒和仇恨,但他也不希望同志把他的异样表现误认为怕死。
C.诗人用“兴奋”来解释自己发抖的原因,并用“实在”二字巧妙地掩饰了对死亡的恐惧。
D.面对死亡却感到“兴奋”,这不合理的回答反使对话更显生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人在行刑前的复杂心理。
9.同是为纪念左联牺牲烈士所作,本文与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在刻画烈士形象上有显著区别。请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厚,讳宗元。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誓生死不相背负,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反眼若不相识。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材料二:
余观八司马[注],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于彼哉?
(节选自王安石《读柳宗元传》)
【注】八司马: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凌准等八人,参加唐顺宗永贞年间王伾、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八人都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后人称之为“八司马”。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所谓欲为[A]君子者[B]吾多见[C]其初[D]而已[E]要其终[F]能[G]毋与世俯仰[H]以别于小人者少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平时、平居,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居则曰”的“居”意思相同。
B.“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与《劝学》“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用法不同。
C.白,告诉,用于晚辈对长辈,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的“白”意思相同。
D.极,达到极点,与《屈原列传》“故劳苦倦极”的“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写柳宗元年轻时已崭露头角,人们希望与他交往,公卿贵人赞誉推荐。王安石认为柳宗元是天下的奇才。
B.韩愈记柳宗元因当权人获罪,受牵连被贬斥。王安石认为柳宗元被王叔文诱惑,直到宋代还受到一些人的攻击。
C.韩愈将柳宗元呈上奏章请求朝廷与刘禹锡互换任所,与临小利害而变者相比。王安石将柳宗元与想要做君子的人并提。
D.韩愈认为柳宗元有才难展有志难伸,政治生涯令人叹惋而因此文辞传于后世。王安石认为柳宗元能够自强而名声传扬。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14.王安石认为“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材料一柳宗元的哪些事例可以支持王安石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16.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2)“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一句批评了后代统治者的错误做法;苏洵在《六国论》中则以泱泱大国“ ”,表达了对宋朝重蹈覆辙的忧虑。
(3)蛇年新春献礼视频《以武止戈》展示人民军队维护和平、保家卫国的决心,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含有“戈”的诗句,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说,①《哪吒1》表达的是偏见与宿命的反抗,②到了《哪吒2》则是转向了内在的叩问。③在这个当神仙也要“考试”的世界里,④每日千万无名的人踏上玉虚宫的登仙之路。⑤无论你正在经历中考或高考,⑥抑或是在城市里生存打拼,⑦都不能不对这样的场景没有所共鸣。
和哪吒一样,每个 A 的年轻人总会遇见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规则。成长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困住自己的穿心咒。于是,哪吒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某种生活向往的化身,我们期盼在那 B 的生活轨迹里,在从来如此的规则框架之中,会有人告诉你:你还“年轻”,大可以去“试试”。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在银幕上 C ,激燃的背景音乐中,跳跃着一代青年躁动的灵魂。
《哪吒2》的“破界”,破的是( ① )。仙,不一定是好的;妖,不一定是坏的;魔,可以是正义的,这一设定打破了传统神话中的二元对立,正契合当代青年对多元价值的追求。就像电影中申公豹的复杂人性、敖丙的身份困惑,都在提醒我们:真实的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哪吒2》的“破界”,破的是自我认知的局限。电影中,石矶娘娘出场只有不到五分钟,但绝对是最有魅力的角色之一。她对自己的容貌很自信,但同时也承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她不内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② ),被打得七零八落后,第一反应不是“只剩下一点点了”,而是“太好了,还剩一点点”。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处的标点不能体现句子之间逻辑关系,下列修改准确的一项是( )
A.取消句中两个分号,将其改为逗号。
B.将“可以是正义的”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C.删除“仙”“妖”“魔”后面的逗号。
D.将“可以是正义的”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第三段提到“非黑即白”,这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十分普遍,比如,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鲁迅与胡适,谁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和沈从文,时代需要谁?请你针对某一提问,写一段话,批评其“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0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B 4.①材料一强调建筑与其外部空间是一体的,中国的建筑和外部空间共同构成一幅“画”。
②材料二强调建筑主体是外部空间的中心,中国建筑往往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外部空间。 5.①归有光在项脊轩前开窗并建起围墙,让日光通过墙壁反射进屋内,这一改造使得项脊轩的室内空间和外部空间产生交融,获得建筑美感。
②归有光在庭院中种植兰花、桂树和竹木,使旧时的栏杆焕发光彩,这一改造使得自然景观和建筑空间这两个元素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获得建筑美感。
③归有光建墙、种植之举,使项脊轩的系列景观呈现出线面结合的特点,获得建筑美感。
6.D 7.C 8.①在听到自己被判死刑后,诗人感到愤怒,对反动派的残忍感到愤怒。
②想起一双可爱的眼睛,看到亲切的面孔时,心里充满温暖。
③看见监斩官那凶横的脸又感到愤恨。
④受到同志的鼓励后,内心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 9.①本文是一篇小说,对烈士的形象描写更加详细,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如“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一团可以烧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烧起来。……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不,我实在有点兴奋。”等,将烈士在临刑前的形象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②《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一篇杂文,运用对比衬托、侧面描写、典型事例刻画烈士形象,如将柔石的“迂”与“硬气”相对比,突出他性格的多面性;写“我”与烈士们的交往,以及“我”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出烈士们的形象;叙述白莽多次与鲁迅通信、送书等事例,表现出白莽的直率、热情。这些典型事例使烈士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10.BEF 11.D 12.C 13.(1)观察使推广这个办法到其他州县,等到一年,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 14.①刻苦为学,被贬永州专心诵读,写作诗文。
②努力为政,在柳州制订教谕和禁令,释放奴婢。
③传播文化,为衡湘以南读书人讲授和指点文词。
15.D 16.①宋诗认为,官署墙壁上的画鹤盘旋不去是因为留恋君王的恩泽,表达了对朝廷功德的颂扬,也透露出作者热衷利禄之心。②陈诗中的画鹤卓尔不群、超迈凡俗,表现了对孤高耿介人格的赞许。
17.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18.①将“偏见与宿命”改为“对偏见与宿命”;⑦将原句修改为“都不能不对这样的场景有所共鸣”(或“都不能对这样的场景没有共鸣”)。 19.A初出茅庐/乳臭未干 B千篇一律/如出一辙/了无新意 C横空出世/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20.B 21.①世俗偏见的壁垒 ②她很乐观 22.示例一: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作最激进、最无情、最全面的抨击,而胡适则坚持走改良主义的道路,只图一点一滴的渐进式的社会改良。如果说鲁迅像一剂苦药、猛药,针对的是这个民族的顽症,那么胡适更像是“健”字号的冲剂,对身体健康的人,能起到调和顺气的作用。两种主张各有千秋,习惯于非黑即白的我们昨天坚定地选择鲁迅而抛弃胡适,今天又企图选择胡适而抛弃鲁迅,昨天和今天的立场都是极端思维的反映。
示例二:鲁迅和沈从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有大成就的作家,一个举着劈向黑暗的启蒙之剑,一个唱着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他们代表两种不同的风格,就像玫瑰和紫罗兰散发着不同的芬芳。但是两位文学巨匠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鲁迅成了现代文学殿堂里唯一的尊神,而沈从文却被逐出文学的殿堂,几十年无人知晓。何以如此?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使然也。
23.例文:
以梦为舟,共抵星河
“昨夜闲潭梦落花”是张若虚对生命诗意的凝视,“我欲因之梦吴越”是李白对精神自由的追寻,“铁马冰河入梦来”是陆游对家国命运的牵挂。梦,自始至终都是人类心灵的隐秘花园,盛放着情感与期冀。而当“梦”从独属于个体的精神容器,化作可以赠予他人的礼物,或许能在这跨越心灵边界的传递中,窥见更辽阔的生命图景。
赠予梦,是文明火种在数字时代的薪火相传。敦煌研究院运用数字技术,将千年壁画以VR全景形式“搬上云端,让“飞天逐月”的绮梦突破洞窟限制,穿越时空赠予每一位驻足凝视的观者。故宫文创将紫禁城的“宫廷梦”转化为精美的周边,年轻人佩戴着印有文物纹样的饰品,行走在大街小巷,这何尝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梦的赠予”?这些创新不仅延续了古人以梦传情的智慧,更在 5G 与大数据的加持下,让文明传承突破时空壁垒,在创新中获得新生,古老的梦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赠予梦,需有尊重差异的智慧。真正的赠梦,绝不是将自己的意识强行移植到他人脑海,而是以包容、理解和尊重为前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回溯历史,林徽因与梁思成赠予世界的“古建保护梦”,这份梦想,没有否定传统营造技艺的价值,而是在充分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唤醒人们对古建筑的珍视,让古老的文明瑰宝得以留存。眼观当下,面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赠予世界的和平发展之梦。以“一带一路”为纽带,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绿色电网,将“生态文明梦”融入合作实践。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赠梦哲学,推动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中携手前行。
赠予梦,当以行动为舟楫。唯有将梦想付诸行动,让梦想照进现实。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将经世致用之梦化为三十载田野调查,他风餐露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行囊中始终装着笔墨纸砚,随时记录所见所闻。正是这无数个日夜的艰辛付出,才有了这部煌煌巨著,为后世治国理政、研究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黄大年放弃英国优渥生活,将“科技报国梦”赠予祖国。回国后,他组建科研团队,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让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临终前他仍紧紧握着地质模型,心中所想仍是未竟的科研事业,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如何将梦想化作行动,让“科技报国梦”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古老回响,到“一带一路”上梦想互联的现代交响,中华民族始终相信:独梦不如众梦,赠梦即是筑梦。当我们以谦卑之心赠梦,以创新之力传梦,便是将个人微光汇入人类文明的星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