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贵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安顺市、贵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州省安顺市、贵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正确推理的界定有着许多客观标准,如果不了解这些标准,也就无法运用它们。逻辑学研究的宗旨,就是发现并阐释这些标准,使之能够检验论证,把好的论证与坏的论证区别开来。
逻辑学家所关心的推理遍及所有领域:科学与医药,伦理与法律,政治与商务,运动与博弈,直至平凡的日常生活。其中所使用的多种多样的推理,都是逻辑学家感兴趣的。大量论证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但我们所关心的不是这些论证的题材,而始终是它们的形式与品质,目的在于学会如何检验与评价论证。
逻辑学家并不关心推理的思想过程,而只关心这种过程的结果,即论证。论证是推理的产品,可以被完整地写出来,并予以检验与分析。对逻辑学家来说,就每一个论证都可提出如下问题:一是论证所得出的结论是否从论证所使用的前提或假定推出,二是论证的前提能否为接受其结论提供充分的理由。如果论证的前提的确能够为接受结论提供充分的依据,也就是说,如果断定前提为真就能够保证可断定结论为真,那么其所使用的推理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
不能说只有学了逻辑学才能进行良好的或正确的推理,正如不能说只有学了生理学的运动员才能跑得快一样。有些并不懂得许多关于身体机能方面知识的运动员经常有出色的表现,而有些学习生理学的优等生在运动场上却难有作为。同样,学了逻辑学并不能确保可以进行正确的推理。
然而,一个学了逻辑学的人,相较于一个从未思考过推理原理的人,其进行正确推理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这首先是因为学习逻辑学可以习得许多检验推理正确性的方法,能够更容易地识别推理错误,从而使这些错误不容易在推理中滞留。在这些被识别出的错误中,有些普通的推理谬误,或所谓“自然”错误,是只要把它们充分弄清就很容易避免的。
学习逻辑学能够提高人的推理素养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给了人们训练分析论证以及建构自己论证的一种机会。推理是一种我们不但要懂而且要做的事情,既属科学亦属艺术,需要把握技术和开发技能。
在人类生活中,有些事情并不能完全用逻辑方法加以分析,有些问题并不能用论证(即使是良好的论证)来解决。有时求助于情感比逻辑论证更有效力,在某些语境中或许也更为恰当。但是,在那些必须下判断的地方,正确推理终究是其最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柯匹、科恩《逻辑学导论》,张建军、万林译)
材料二:
关于修辞与逻辑有什么样的关联,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表面上看,修辞的许多手段,如夸张、反语、重复等都不合逻辑,甚至有的不合语法,但是透过表层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每一个能有最佳语言效果的修辞语句,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及深层的逻辑联系。鲁迅早就讲到,要把“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说成“广州雪花大如席”,就是修辞失误。因此,仅从表面看就认为修辞与逻辑无关,甚至是反逻辑的,是不符合修辞规律的。如果修辞可以乱来,没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那么修辞将不成为修辞,不但不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反而会以辞害义,降低语言表达的质量。如说“飞流直下三千尺”,也是因为事理上如果有这样的高度,飞流是可以达到的。要说“三千丈”也未尝不可,更加强调飞流的气势。如果说成“飞流直上三千尺”,读者将不知所云,“飞流”如何能“直上”?另外,有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说法,却有其语源上的依据,如“救生”和“救死”。“从字面上看‘救生’符合逻辑,‘救死’好像有些不合理了。因为需要‘救’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有的语言工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反逻辑’构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救死’是以反逻辑的表象出现的合逻辑的构词,它要求接受者越过表层的不合理,去追寻深层的合理。”(谭学纯《广义修辞学》)因为“救”的本义是“止”,成语有“抱薪救火”;“救”还有“助”的意思,《左传》中有“楚人伐宋以救郑”。这种相反相成的语义,使得“救”既可以“救死”也可以“救生”。可见修辞决不是任意而妄为的,即使表面上看不合逻辑,也必有其内在的合理依据,因此最好的修辞,也必是最好地体现了内在的某种逻辑联系。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我认为,反映思维规律的逻辑,与构造通顺的语句和追求最佳语言效果的修辞,从深层意义上说,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任何矛盾。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关联,哪一方面都不可缺失,缺失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语言表达的质量。思维的逻辑性是语法和修辞的基础以及最终依据。逻辑对语言表达具有根本性意义,可以说,逻辑是在思维层面上统领语言表达的圭臬。
(摘编自李衍华《逻辑·语法·修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逻辑学研究旨在发现并阐释正确推理的标准,逻辑学家的任务就是通过分析不同领域中论证的形式与品质,来检验推理是否符合客观标准。
B. 逻辑学家关注的是推理的产品——论证,他们通过分析结论是否从前提或假定合理推出、前提能否为结论提供充分依据来判断推理正确与否。
C. 学习逻辑学虽然不能保证推理必然正确,但能够掌握检验方法,识别推理错误,以减少“自然”错误在推理中的滞留,提升正确推理的概率。
D. 修辞达到最佳语言效果要基于对内在逻辑联系精准把握,缺乏内在合理性及深层逻辑联系的修辞不仅无法增强表达效果,还会以辞害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要掌握逻辑原理和方法,还要在实践中正确运用逻辑推理,这样才能提高推理素养。
B. 逻辑论证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求助于情感则可以弥补逻辑论证的缺陷,更具有效力。
C. “赤道冰凌垂万丈”违背了事理逻辑,不符合修辞规律,因此降低了语言表达的质量。
D. 思维的逻辑借语法成形,修辞的艺术以逻辑为基,三者合力,使语言表达精准生动。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于论证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运用夸张,楼高近星辰凸显建筑高耸,以想象构建奇幻意境,暗含了人们对高处的向往与敬畏。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展现了愁绪的绵长,体现愁绪难以消逝的特点。
C.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双关,以天气变化表达爱情的捉摸不定,建立了自然现象与情感体验的逻辑关联。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将塞外飞雪比作春日梨花,描绘出塞外雪后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瑰丽景象。
4. 材料二指出,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说法,实际却有其内在的合理依据。请从“晒太阳”“养病”中任选其一阐释这一观点。
5. 在讨论“AI(人工智能)的利与弊”时,有学生这样说:“AI既存在风险,比如会像洪水猛兽一般吞没就业市场,导致人们失业,又能提高生产效率,如自动化生产线节省大量人力,所以应该推动AI发展。”请结合材料点评该说法中的逻辑和修辞错误。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尊治盗嫉恶如仇
刘鹗
董家口有家车店叫董二房老店。掌柜的姓董,只有一个伙计,名叫王三。老残住在店内,本该雇车就往曹州府去。因想沿路打听那玉贤[注]的政绩,故缓缓起行,以便察访。
这日店伙打扫房屋,掌柜的账已写完,在门口闲坐。老残也在门口长凳上坐下向老董说道:“听说你们这府里的大人,办盗案好的很,究竟是个什么情形?”那老董叹口气道:“玉大人官却是个清官,办案也实在麻利,只是手太辣些。初起还办着几个强盗,后来强盗摸着他的脾气,这玉大人倒反做了强盗的兵器了。”老残道:“这话怎么讲呢?”老董道:“在我们此地有个村庄,叫于家屯。那庄上有个财主,叫于朝栋,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家人家,过的日子很为安逸。不料祸事临门,去年秋间被强盗抢了一次。其实也不过是些衣服首饰,所值不过几百吊钱。这家就报了案,经这玉大人极力的严拿,居然也拿住了两个为从的强盗伙计,追出来的赃物不过几件布衣服。
“谁知因这一拿,强盗结了冤仇。到了今年春天,那强盗竟在府城里面抢了一家子。玉大人雷厉风行的,几天也没有拿着一个人。过了几天,又抢了一家子。抢过之后,大明大白的放火。你想,玉大人可能依呢?自然调起马队,追下来了。那强盗头脑,早已不知跑到那里去了。”
“那强盗抢过之后,打着火把出城,手里拿着洋枪,谁敢上前拦阻。出了东门,往北走了十几里地,火把就灭了。玉大人调了马队,走到街上,地保、更夫就将这情形详细禀报。当时放马追出了城,远远还看见强盗的火把。追了二三十里,看见前面又有火光,带着两三声枪响。玉大人听了,怎能不气呢?仗着胆子本来大,他手下又有二三十匹马,都带着洋枪,还怕什么呢,一直的追去,不是火光,便是枪声。到了天快明时,眼看离追上不远了,那时也到了这于家屯了。过了于家屯再往前追,枪也没有,火也没有。”
“玉大人心里一想,说道:‘不必往前追,这强盗一定在这村庄上了。’当时勒回了马头,到了庄上,在大街当中的关帝庙下了马,吩咐手下的马队,派了八个人,东南西北,一面两匹马把住,不许一个人出去,将地保、乡约等人叫起。这时天已大明了,这玉大人自己带着马队上的人,步行从南头到北头,挨家去搜。搜了半天,一些形迹也没有。又从东望西搜去,刚刚搜到这于朝栋家,搜出三支土枪;又有几把刀、十几根竿子。”
“玉大人大怒,说强盗一定在他家了,坐在厅上,叫地保把这于家父子三个带上来。”
“玉大人说道:‘你好大胆!你把强盗藏到那里去了?’那老头子早已吓得说不出话来。还是他二儿子于学礼跪着伸直了腰,朝上回道:‘监生家里向来是良民,从没有同强盗往来的,如何敢藏着强盗。’玉大人道:‘既没有勾通强盗,这军器从哪里来的?’于学礼道:‘因去年被盗之后,庄上不断有强盗来,所以买了几根竿子,叫佃户、长工轮班来几个保家。因强盗都有洋枪,乡下洋枪没有买处,也不敢买,所以从他们打鸟儿的回了两三支土枪,夜里放两声,惊吓惊吓强盗的意思。”
“玉大人喝道:‘胡说!哪有良民敢置军火的道理!你家一定是强盗!’回头叫了一声:‘来!’那手下人便齐声像打雷一样答应了一声:‘噤!’玉大人说:‘你们把前后门都派人扎了,替我切实地搜!’这些马兵遂到他家,从上房里搜起,衣箱橱柜,全行抖擞一个尽,稍微轻便值钱一点的首饰,就掖在腰里去了。搜了半天,倒也没有搜出什么犯法的东西。哪知搜到后来,在西北角一间堆破烂农器的屋子里,搜出了一个包袱,里头有七八件衣裳,有三四件还是旧绸子的。马兵拿到厅上,回说:‘在堆东西的里房搜出这个包袱,不像是自己的衣服,请大人验看。’那玉大人看了,眉毛一皱,眼睛一凝,说道:‘这几件衣服,我记得仿佛是前天城里失盗那一家子的。姑且带回衙门去,照失单查对。’就指着衣服向于家父子道:‘你们说这衣服那里来的?’于家父子面面相觑,都回不出。还是于学礼说:‘这衣服实在不晓得那里来的。’玉大人就立起身来,分付:‘留下十二个马兵,同地保将于家父子带回城去听审!’说着就出去。跟从的人拉过马来,骑上了马,带着余下的人先进城去。”
“这里于家父子同他家里人抱头痛哭。这十二个马兵说:‘我们跑了一夜,肚子里很饿,你们赶紧给我们弄点吃的,赶紧走罢。大人的脾气谁不知道,越迟去越不得了。’地保也慌张地回去交代一声,收拾行李,叫于家预备了几辆车子,大家坐了进去。赶到二更多天,才进了城。”
“到衙门口,只见衙里许多公人出来催道:‘赶紧带上堂去罢!’当时来了几个人,用铁链子将于家父子锁好,带上去。方跪下,玉大人拿了失单交下来,说:‘你们还有得说的吗?’于家父子方说得一声‘冤枉’,只听堂上惊堂木一拍,大嚷道:‘人赃现获,还喊冤枉!把他们站起来!去!’左右差人连拖带拽,拉下去了。”
“这边值日头儿就走到公案面前,回道:‘禀大人的话,今日站笼没有空子。’那玉大人一听,怒道:‘胡说!我这两天记得没有站什么人,怎会没有空子呢?’值日差回道:‘只有十二架站笼,三天已满。请大人查簿子看。’”
“大人一查簿子,用手在簿子上点著说:‘昨儿是三个,前儿是五个,大前儿是四个。没有空,倒也不错的。’差人又回道:‘今儿可否将他们先行收监?明天定有几个死的,等站笼出了缺,将他们补上好不好?’”
“玉大人凝了一凝神,说道:‘若要将他们收监,岂不是又被他们多活了一天去了吗?断乎不行!你们去把大前天站的四个放下,拉来我看。’差人去将那四人放下,拉上堂去。大人亲自下案,用手摸着四人鼻子,说道:‘是还有点游气。’复行坐上堂去说:‘每人打二千板子,看他死不死!’那知每人不消得几十板子,那四个人就都死了。”
老残听完,只是闷闷地坐,不禁有所感触,遂从店内取出笔砚来,在墙上题诗一首,专咏玉贤之事。诗曰:“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摘编自《老残游记》)
[注]玉贤,曹州府知府。明清时期,知府又被称为太尊。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董是小说中的小人物,也是玉贤断案的旁观者,作品通过他的视角讲述故事,使读者了解了故事全貌。
B. “倒反做了强盗的兵器”一句,意指知府玉贤本应该治盗维稳,却因急功近利成为了强盗借刀杀人的工具。
C. 每当接到强盗抢劫财物的报案,玉贤都雷厉风行、从严缉拿,这凸显了他办案麻利、嫉恶如仇的形象特征。
D. 文中“惊吓惊吓”“大前儿”“不消得”等口语的使用,不仅使叙事贴近市井生活,还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7. 下列对文中“站笼”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注重司法程序的灵活性,玉贤断然拒绝了差役关于“收监等候站笼出缺”的建议。
B. 由于站笼没空,无法尽快收监于家父子,于是玉贤下令打死了四个尚有游气的囚犯。
C. 作为玉贤处置犯人的重要刑具,“站笼”这一暴力物象将封建司法的野蛮本质具象化。
D. 站笼人数统计簿上冰冷的数字罗列,暗示了酷政已成为当时社会常态化的统治手段。
8. 文中的多处突转,使小说极富戏剧性,请找出并加以概括。
9. 小说以老残题诗作结,有何用意?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何以不言公①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弑之,则桓恶矣。桓弑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何也?《春秋》贵义不贵惠,信道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②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节选自《穀梁传》,有删改)
[注]①指鲁隐公。鲁惠公庶子,惠公嫡长子鲁桓公之兄。②指鲁惠公。惠公去世时,桓公年幼,由年长的隐公执政。
材料二:
鲁隐公元年,不书即位,摄也。欧阳子曰:隐公非摄也。使隐而果摄也,则《春秋》不书为公,《春秋》书为公,则隐非摄,无疑也。
苏子曰:非也。《春秋》,信史也,隐摄而桓弑,著于史也详矣。隐公摄而不克复子者也,以鲁公薨,故称公。史有谥,国有庙,《春秋》独得不称公乎?然则隐公之摄也,礼欤?礼也。何自闻之?闻之孔子。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何谓摄主?古者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世子未生而死,则其弟若兄弟之子次当立者为摄主。子生而女也,则摄主立;男也,则摄主退,此之谓摄主。
自秦、汉以来不修是礼也,而以母后摄。或曰:“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安用摄主?”非此之谓也。嗣天子长矣,宅忧而未出令,则以礼从冢宰。若太子未生,生而弱,未能君也,则三代之礼,孔子之学,决不以天下付异姓,其付之摄主也。夫岂非礼而周公行之欤?故周公摄主也,隐公亦摄主也。摄主,先王之令典,孔子之法言也。而世不知,习见母后之摄也,而以为当然。故吾不可不论,以待后世之君子。
(节选自《东坡志林·摄主》,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春秋》成A人之美B不成C人之恶D隐E不正F而成之G何也?
11. 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接受,与《鸿门宴》中“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受”意思相同。
B. 摄,代理,与《论语》(侍坐章)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相同。
C. 克,能够,与《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的“克”意思不相同。
D. 修,遵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修之于朝廷”的“修”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便正月无要事可记,史书也一定会记录,表示郑重对待岁首,而《春秋》并没有提及鲁隐公正月即位这件大事,意在成全他的心志。
B. 鲁隐公揣测出了先君惠公真实想法,打算将君主之位让给其弟桓公,却在让位前被杀而使让位成为事实,这成就了隐公的美好名声。
C. 欧阳修明确指出鲁隐公不是摄主,如果他真是摄主,《春秋》就不会记载他为“公”;既然记载他为“公”,这就足以证明他是正式的国君。
D. 有人认为,君主去世后,在守丧的三年里,朝廷百官各自统领职事,都听命于冢宰,根本用不着摄主,苏轼对这种看法持否定态度。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2)而世不知,习见母后之摄也,而以为当然。
14. 苏轼认为鲁隐公是摄主,请概括其理由。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题画梅别卷
朱綝
虞君潇洒本天真,绝似梅花玉树春。
调鼎[注]声名知有在,可人风度更无伦。
冰霜凛凛能孤立,桃李纷纷总后尘。
他日相思渺何许,巡檐一笑一情亲。
[注]调鼎,借助鼎等厨具烹饪美食。据历史记载,伊尹原为有莘氏奴隶,擅长烹饪美食,后被商汤重用,立为相国。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玉树春”为喻,既写出了虞君潇洒天真的风姿,又暗含对其高洁品质的赞美。
B. 颔联用“调鼎”典故点明梅花的食用功能,借“可人风度”展现梅花可爱的外形特征。
C. 尾联“巡檐一笑”运用细节描写,使原本静态的画面变得灵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D. 诗歌熔景、物、人、情于一炉,借助含蓄典雅的诗家语,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16.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临山顶,看到晨曦映照之下的山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仿佛在向人弯腰俯首,不由得想起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
(2)面对江水澄澈、青山林立的景象,小刚吟出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的诗句“_______,_______”。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创作小说到编写剧本,从弹奏钢琴到棋局对弈,从冲泡咖啡到聊天谈心,从把脉问诊到理疗按磨……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 )。但面对人工智能的“全能表现”【甲】,人们不禁产生疑问:文艺家是否会被取代,未来我们只能欣赏AI创作的作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人工智能是辅助创作的利器,【乙】但人工智能并不能代替人,作为创作主体的人依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刻的提问才会得到深刻的回答,敏锐的洞查才能得到睿智的反馈,同样的大模型,在专业人士和“新手小白”的手里,表现完全不同。人的创意不是表现在从0到1的创造性上,而是表现在从1到100的丰富性上,【丙】而创造只能依靠人。
生活是一切文化艺术的源泉,而人工智能接触的“生活”,不过是基于数据模拟运算、脱离真实体验的“二手生活”。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位伟大文艺家是依靠模拟数据完成创作的, ① 扎根真实生活, ② 能产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此外,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 ③ 丰富,却缺乏人性深度,对人类复杂微妙的情感表现乏力。
人工智能正飞速发展,人们应禀持积极应用却不盲目依赖【丁】的态度,发挥人工智能在文化创作中的辅助作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去实现更加繁荣辉徨的愿景。
18.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些文化生活领域中使用人工智能,人们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魅力。
B. 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其中。
C. 人们创造性地在这些文化生活领域中使用人工智能,颠覆了传统的模式。
D. 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大放异彩,展现了文化生活与科学技术融合的魅力。
19. 下列对文段中内容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处为强调人工智能强大能力而使用了引号,其与文中第三段“二手生活”的引号的作用相同。
B. 【乙】处语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工智能作用的强大,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使用的修辞相同。
C. 【丙】处语句应修改为“人的创意不仅表现在从0到1的创造性上,而且表现在从1到100的丰富性上”。
D. 【丁】处词语“依赖”,其构词方式与“变革”相同;“赖”与“百无聊赖”的“赖”意思相同。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人们用喻体修饰本体的形式来组合词语,这种非常规、陌生化的表达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仿照示例,举出一例并加以说明。
示例:二手生活,意为“生活”如“二手物品”一般,用“二手”来修饰“生活”这样的陌生化表达,形象地写出了缺乏自主性、重复他人模式的生存状态,打破了词语搭配的常规,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Ⅲ材料二中,苏轼与恩师欧阳修就鲁隐公是否为摄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据史料记载,欧阳修非但没有因苏轼的反驳而恼怒,反而称赞其才华。在这场争鸣中,苏轼对恩师质疑却不失敬意,欧阳修也以包容见证真理的生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贵州省安顺市、贵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B
3. C 4. 示例一:晒太阳 ①表面不合事理逻辑:按照字面意思,“晒太阳”中的太阳成了被晒的对象,而太阳作为光源无法被晒,因此这种表达违背了事实逻辑。②内里却有合理依据:“晒”有暴露于阳光下之意,“晒太阳”实为将身体暴露在阳光下,从语源上看这种表达有其内在的合理依据。
示例二:养病 ①表面不合事理逻辑:“养”常指培育、培养,而“病”本是需要消除的状态,和“培育”搭配不合逻辑。②内里却有合理依据:“养”也有休养、调理之意,“养病”实为通过调养身体来摆脱疾病,有其内在合理性。
5. 逻辑错误:①结论与前提不匹配。这位学生表达的结论是“应该推动AI发展”,其前提是“AI存在风险”和“AI能提高生产效率”,其中“AI存在风险”与结论不匹配。②论证前提不充分。这位学生的表达只简单陈述了AI的利与弊,没有明确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且对利与弊的分析过于单一,唯有再加上“利大于弊”这个前提,最终才能得出“应该推动AI发展”的结论。
修辞失误:“洪水猛兽”比喻极大的祸害,“像洪水猛兽一般吞没就业市场”夸大了AI的风险,不合事理逻辑。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A
8. ①老残原本去察访颇有政绩的清官玉贤,结果却发现他滥杀无辜、草菅人命。②玉贤起初治盗追贼,最后却助盗害民。③于家起初是盗窃案的受害者,最后却被认定为盗窃案的盗贼。④于家本用于自保的土枪,却成为被定罪的铁证。⑤四个囚徒尚有游气,却因要腾站笼空位被立马打死。
9. ①点评人物形象。“因之急事功”讽刺玉贤急功近利,“杀民如杀贼”直指玉贤“治盗”本质,“血染顶珠红”揭露其为追求政绩而滥杀无辜的残暴。②彰显作品主题。人民如盗贼、太守是元戎的讽刺意味,鸺鹠、虎豹的象征性隐喻,揭示封建地方官僚实则是屠戮百姓元凶的本质,深化小说的批判性主题。③引发读者共鸣。以诗作结,使读者透过诗句审视于家父子的冤案,进而深入思考何为真正的“清官”,增强文本的现实批判意义。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G
11. B 12. B
13. (1)像隐公这样的人,可以说他是轻视君主之位的,至于说他遵循大道,那就没有做到了。
(2)然而世人不了解(摄主之制),常常看到母后代行国政,就认为这是理应如此的。
14. ①隐公是摄主,信史已有详实记载;②隐公是摄主,符合周代的礼制和孔子的法言;③隐公摄政和圣贤周公摄政做法一致。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妙用叠词,表现力强。“凛凛”强化了冰霜的凛冽与梅花的凛然,“纷纷”描摹出桃李的纷繁杂乱。②对比衬托,形象鲜明。“冰霜凛凛”的恶劣环境衬托梅花不畏酷寒的坚韧;“桃李纷纷”与“梅花孤立”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品质高洁,暗讽桃李随波逐流。③以物喻人,寓意深刻。凛然孤立的梅花,喻指在逆境中追求独立的高洁之士;纷纷逐尘的桃李,喻指在红尘中随波逐流的世俗之辈。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绛皓驳色 ②. 而皆若偻 ③. 千里澄江似练 ④. 翠峰如簇 ⑤.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⑥. 着我扁舟一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D 19. D
20. ①只有②才③虽然
21. “按磨”改为“按摩”,“洞查”改为“洞察”,“禀持”改为“秉持”,“辉徨”改为“辉煌”
22. 示例一:钢铁意志,意为“意志”如“钢铁”一般,用“钢铁”来修饰“意志”这样的陌生化表达,形象地写出了意志绝对坚韧、不可摧毁的特点,打破了词语搭配的常规,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示例二:泡沫经济,意为“经济”如“泡沫”一般,用“泡沫”来修饰“经济”这样的陌生化表达,形象地写出了经济体系虚幻、不稳定和易破灭的特性,打破了词语搭配的常规,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