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诗人及本诗写作背景,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题。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练字”的方法及答题模式。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练字”的方法及答题模式。2、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名楼是哪四座吗?以及和它们相关的名言名句有哪些?(PPT图片展示)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2、写作背景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1、个别同学诵读2、听音频朗读3、全班齐读四、整体感知,明诗意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明确:“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明地点。此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写出了洞庭湖气势磅礴,宏伟奇丽,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坼”、“浮”二字好在哪?(1)“坼”字用得好,“坼”,分裂的意思(释字意)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把吴楚两地广大地区冲开分裂(绘景象)显示了洞庭湖磅礴气势。(点作用)(2)“浮”字用得好,“浮”,漂浮荡漾,有动态的美感,(释字意)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 漂浮在湖水之中一样,(绘景象)显示了洞庭湖一派壮阔图景。(点作用)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明确:自己举目无亲,音信不通,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明确: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五、小结前四句写壮景 → 宽阔广大 开阔↓五六句叙身世 → 凄凉落寞 狭窄↓七八句抒感慨 → 广阔胸襟 开阔主旨归纳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析技巧、明方法1、考题设问方式(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①诗中的某个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直接鉴赏关键词)②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事什么字?为什么?诗中的“诗眼”“关键词”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③这个词与另一个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2、“炼字”题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 释字意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绘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作用《与夏十二登月楼》中“雁引愁心去”中的“引”字用的妙,为什么?①(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引”在文中有“带走”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释字义/明手法)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大雁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大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绘景象)③(步骤三)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表感情/点作用)八、作业1、背诵《登岳阳楼》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九、板书设计前四句写壮景 释字意五六句叙身世 炼字 绘景象七八句抒感慨点作用十、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