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情境描述:本单元学习主题:无处不在的数据情境描述:本单元学习主题:无处不在的数据问题一:数据是怎么讲故事的?问题二:你最喜欢的文物是什么,如果要帮他设计一份“名片”你会怎么设计,需要用到哪些数据?本课问题《第3课 会讲故事的数据》202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四年级上册珠珠老师信息科技 课件2022新版课标内容-第1单元 无处不在的数据-1数据会 “讲故事”2数据的 “统一命名”3制作文物介绍卡《目录》信息科技01数据会 “讲故事”活动1数据会 “讲故事”01数据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身边的事物。分享数据就是分享我们自己的故事。例如:今天我跑步了吗?跑了多少米?速度有没有比之前更快?我这一年有没有长高?长高了多少?我多久整理一次房间?每次整理需要花多少时间?秋天来了,校园里哪些树会落叶?数据会 “讲故事”01通过数据,有意识地观察和记录自己的生活,也许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不一样的发现哦!思考与探索记录的数据 为什么想要记录它数据会 “讲故事”011. 毛毛选择用纸和笔逐行记录数据,欢欢设计了电子表格记录数据,你觉得两者有什么区别?思考与探索数据会 “讲故事”012. 观察毛毛一段时间练习一分钟跳绳的数据,你观察到了什么?3. 观察欢欢在家的时间安排表,你观察到了什么?思考与探索数据会 “讲故事”01数据真有意思,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经过数据梳理以后,好 像就变得清晰了起来!02数据的 “统一命名”活动2将用于描述某类对象的某个方面的事实性数据给出一个统一的描述,就能对这些对象的这部分数据进行一个特点上的总结,并对其进行统一命名。例如数据“1.3米”“1.25米”“1.35米”,如果它们是用来记录同学身高的,那么这些数据可以统一称作“身高”数据;如果它们描述的是运动会上不同同学的跳远距离,那么它们的统一名称可以叫作“跳远成绩”。数据的 “统一命名”0203制作文物介绍卡活动3制作文物介绍卡03制作文物介绍卡03【微视频】三星堆文物介绍制作文物介绍卡03制作文物介绍卡03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感兴趣的文物,使用网络检索工具获取相关的数据,先把数据填写在表中,然后再制作一个如图所示的关于每个文物的介绍卡片,将图片贴到卡片对应位置上。思考与探索制作文物介绍卡03根据搜集的数据信息,完善文物介绍卡。制作文物介绍卡03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或者手机等的录音功能,录制一段介绍的音频,再使用免费的二维码生成工具为这段音频生成一个二维码,并放到介绍卡里,扫码就可以听到你的语音介绍。制作文物介绍卡03每组将制作好的文物介绍卡,在班级教室的 “文化角” 布置成 “四川文物小展”,在每张卡片旁放一个小本子,供参观同学写下 “最感兴趣的文物数据”。展览结束后,每组收集小本子上的记录,用电子表格汇总 “各文物的受欢迎次数”(统计写该文物的人数并分析原因。文 物 展 览《总结》1数据会 “讲故事”2数据的 “统一命名”3制作文物介绍卡信息科技《感谢观看》- Thank for Viewing -珠珠老师202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四年级上册《第3课 会讲故事的数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程选自 2025 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信息科技教材,隶属于 “无处不在的数据” 单元,是该单元的核心课时之一。教材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通过 “数据会‘讲故事’”“数据的‘统一命名’”“制作文物介绍卡” 三个递进式主题展开教学,打破了传统数据教学的抽象化壁垒。 从内容编排来看,教材先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据,建立数据与生活的关联;再深入数据的基础规范,理解统一命名的意义;最后通过制作文物介绍卡的实践活动,实现数据收集、整理、应用的综合能力落地。同时,教材融入四川本土文物元素,如三星堆文物、天府石犀等,既贴合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借助 “让文物活起来” 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信息社会责任,完全符合 2022 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 “数据与编码” 主题的学业要求。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处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具备以下学习基础与特点,为课程开展提供了条件,也带来了需要突破的难点: 生活经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数据,如身高、体重、考试分数、运动次数等,但尚未形成 “数据能描述事实、传递信息” 的系统认知,对数据的观察多停留在表面数值,缺乏深度分析意识。 学习能力特点:该阶段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具备初步的观察、比较和简单归纳能力,但在数据分类、规范记录(如统一命名)和综合应用(如整合数据制作介绍卡)方面,仍需教师引导和支架式辅助。 技术操作基础:部分学生接触过纸质表格记录,少数学生对电子表格有初步了解,但使用网络检索工具搜集数据、生成二维码等数字化操作能力存在差异,需要分组合作中实现 “互补学习”。 潜在兴趣点:学生对 “故事化”“实践化” 的学习内容兴趣浓厚,结合 “分享生活数据”“制作文物卡” 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本土文物主题易引发文化共鸣,降低抽象知识的学习难度。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指向1.能识别生活中的数据,感知数据对描述事物、解决问题的作用;能根据制作文物介绍卡的需求,主动通过网络搜集有效数据,判断数据的真实性与适用性。(信息意识) 2.通过分析毛毛跳绳数据,归纳 “数据变化反映进步趋势” 的规律,培养数据归纳能力;理解数据 “统一命名” 的逻辑 —— 通过规范分类,让数据更易汇总、分析,建立 “分类整理” 的思维模型。(计算思维) 3.对比纸质记录与电子表格的差异,尝试使用电子表格更高效地整理数据;利用录音工具录制文物介绍音频,借助二维码生成器制作 “有声介绍卡”,创新数据呈现与传播方式。(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参与 “四川文物小展”,通过记录 “文物受欢迎次数”,理解信息传播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在网络搜集数据时,遵守网络规范,不传播虚假文物信息,培养负责任的信息使用习惯。(信息社会责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 “数据会讲故事” 教学难点: 合理整合多类型数据(文字、图片、音频)制作文物介绍卡 重难点设计原因: 数据会讲故事是本课时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建立 “数据与信息关联” 的基础。只有先理解数据能描述生活事实(如跳绳数据反映进步、时间安排表反映生活规律),才能后续学习数据的规范整理与应用。若此处理解不到位,会导致后续 “统一命名”“制作文物卡” 等环节成为 “机械操作”,无法实现素养落地。 学生需协调 “数据搜集(分工查尺寸、年代、价值)、技术操作(搜图、录音、生成二维码)、审美设计(卡片排版)” 等多任务,且技术操作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如部分学生不会用二维码工具),易出现 “分工混乱、数据遗漏、操作受阻” 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任务支架和及时的技术支持。教学策略情境导入策略:以教材中 “毛毛转学后分享生活数据” 的对话为情境,通过 “毛毛跳绳进步了吗?怎么证明?” 的问题,自然引出 “数据能讲故事” 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生活共鸣与探究欲。 对比观察策略:针对 “数据会讲故事” 环节,呈现毛毛纸质跳绳记录与欢欢电子时间安排表,引导学生对比 “两种记录方式的差异”“数据变化的规律”,通过 “观察 — 提问 — 讨论 — 总结”,逐步理解数据的分析价值。 支架式教学策略:针对 “统一命名” 难点,提供 “数据案例支架”(如 “1.3 米、1.25 米” 的不同用途),引导学生归纳命名方法;针对文物介绍卡制作,提供 “任务分工表”(如 “数据搜集员、图片整理员、技术操作员”)和 “介绍卡模板”,降低实践难度。 分组合作策略:将学生按 “异质分组”(兼顾技术能力、表达能力差异),每组 4-5 人,在文物介绍卡制作、展览统计环节中,通过分工协作实现 “互补学习”,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本土文化融合策略:全程围绕四川文物展开实践,播放三星堆文物微视频、展示天府石犀等本土文物案例,让学生在信息学习中感受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落实信息社会责任。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情景描述: 教师活动: 播放教材中毛毛与朋友的对话(内容:毛毛分享转学后锻炼、长高,朋友提议记录生活数据);提问引导:“毛毛说自己跳绳变厉害了、长高了,怎么才能让朋友相信呢?”“如果想和朋友‘比一比’,需要记录哪些信息?” 问题设计: 问题一:数据是怎么讲故事的? 问题二:你最喜欢的文物是什么,如果要帮他设计一份“名片”你会怎么设计,需要用到哪些数据?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对话,思考教师问题;明确本节课主题,初步感知 “数据能证明事实”。设计意图: 以教材情境为切入点,贴合学生生活经验,通过 “问题驱动” 激发探究欲,自然引出 “数据” 概念,为后续学习铺垫。活动1:数据会 “讲故事”教师活动: 教师给出本环节知识建构:数据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身边的事物。分享数据就是分享我们自己的故事。例如:今天我跑步了吗?跑了多少米?速度有没有比之前更快?我这一年有没有长高?长高了多少?我多久整理一次房间?每次整理需要花多少时间?秋天来了,校园里哪些树会落叶? 思考与探究:通过数据,有意识地观察和记录自己的生活,也许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不一样的发现哦! 学生活动: 完成教材 “思考与探索” 表格:填写 “自己想记录的数据” 及 “记录原因”(如记录每天喝水杯数,原因是想知道是否喝够水)。 教师活动:思考与探究: 1.毛毛选择用纸和笔逐行记录数据,欢欢设计了电子表格记录数据,你觉得两者有什么区别?2. 观察毛毛一段时间练习一分钟跳绳的数据,你观察到了什么?3. 观察欢欢在家的时间安排表,你观察到了什么? 教师活动: 呈现教材中 “毛毛跳绳数据”和 “欢欢时间安排表”;组织小组讨论(3 分钟),邀请 2-3 组分享结论;总结:“数据能帮我们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 毛毛的进步、欢欢的作息,都是数据‘讲’出来的故事;电子表格记录更清晰、易对比,纸质记录更灵活,可根据需求选择。”最后总结出:数据真有意思,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经过数据梳理以后,好 像就变得清晰了起来! 学生活动:1. 观察两组数据,圈画关键信息(如跳绳数据的增长、周末锻炼时长增加); 2. 小组讨论,围绕问题梳理观点: (1)区别:纸质记录易混乱、难汇总,电子表格分类清晰、一目了然; (2)跳绳数据:逐渐增长,说明毛毛跳绳水平在进步; (3)时间安排:周末锻炼、劳动时长更长,阅读时长(9.11)增加,反映周末时间更灵活; 3. 小组代表分享,倾听他人观点,补充自己的发现;设计意图: 通过 “观察 — 讨论 — 总结”,引导学生从 “看数值” 到 “析规律”,深度理解 “数据讲故事” 的含义;同时对比两种记录方式,为后续数字化学习铺垫;“记录自己的数据” 环节,让学生主动关联生活,将知识内化。活动2:数据的 “统一命名”教师活动: 抛出问题:“我们记录了身高(1.3 米、1.25 米)、跳远成绩(1.35 米、1.2 米),如果都只写‘1.3 米’,能分清是身高还是跳远吗?”呈现教材案例:数据 “1.3 米”“1.25 米”“1.35 米”,若记录身高则叫 “身高数据”,若记录跳远则叫 “跳远成绩”;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结合案例理解 “用途与命名的关系”。 教师进行知识讲解: 将用于描述某类对象的某个方面的事实性数据给出一个统一的描述,就能对这些对象的这部分数据进行一个特点上的总结,并对其进行统一命名。例如数据“1.3米”“1.25米”“1.35米”,如果它们是用来记录同学身高的,那么这些数据可以统一称作“身高”数据;如果它们描述的是运动会上不同同学的跳远距离,那么它们的统一名称可以叫作“跳远成绩”。设计意图: 通过 “问题冲突”(数据数值相同但用途不同),让学生感受 “统一命名” 的必要性;结合简单案例和即时练习,降低抽象概念的难度,培养 “分类整理” 的计算思维。活动3:制作文物介绍卡教师活动: 文化导入:播放教材中 “三星堆文物微视频”,展示天府石犀、青铜大立人像等四川文物,引用习总书记 “让文物活起来” 的理念。 学生活动: 观看微视频,感受四川文物的历史价值,明确制作任务 教师活动: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感兴趣的文物,使用网络检索工具获取相关的数据,先把数据填写在表中,然后再制作一个如图所示的关于每个文物的介绍卡片,将图片贴到卡片对应位置上。 明确任务要求(结合教材):呈现形式:填写教材提供的 “文物介绍卡模板”(含图像粘贴处、文字信息栏),录制 30 秒音频(介绍文物核心价值),生成二维码贴在卡片上; 学生活动:根据搜集的数据信息,完善文物介绍卡。小组分工,确定要制作的文物(如商周大金面具、天府石犀);按分工协作。 教师活动:给出提示: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或者手机等的录音功能,录制一段介绍的音频,再使用免费的二维码生成工具为这段音频生成一个二维码,并放到介绍卡里,扫码就可以听到你的语音介绍。 教师活动:布置文物展览的任务:每组将制作好的文物介绍卡,在班级教室的 “文化角” 布置成 “四川文物小展”,在每张卡片旁放一个小本子,供参观同学写下 “最感兴趣的文物数据”。展览结束后,每组收集小本子上的记录,用电子表格汇总 “各文物的受欢迎次数”(统计写该文物的人数并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参观其他组卡片,在小本子上记录感兴趣的数据(如 “我对‘厚 0.08 厘米’最感兴趣,因为这么薄的金面具能保存下来很神奇”)。设计意图: 将数据应用与本土文化结合,让学生在 “真实任务” 中落实 “数据搜集 — 整理 — 呈现” 的全流程;分组分工降低实践难度,二维码生成等操作培养数字化创新能力;“文物小展” 既展示成果,又为后续统计 “受欢迎次数” 铺垫,同时强化文化传承意识。课堂小结教师活动: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 2. 总结升华:“数据不仅在生活中帮我们发现规律,还能成为传播文化的‘小助手’—— 希望大家以后多观察生活数据,也多关注身边的文化,用信息能力做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3. 布置课后任务:“用今天学的方法,记录一周自己的‘阅读时长数据’,下周分享你的‘阅读故事’。” 学生活动: 回顾并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倾听总结,明确数据与文化传播的关联;记录课后任务,明确下周分享要求设计意图: 通过 “问题回顾” 梳理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生活举例” 让知识回归生活,强化 “数据讲故事” 的理解;“工具总结” 凸显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课后任务延续课堂内容,培养数据记录习惯,实现 “课内外衔接”。教学反思(一)亮点与成效 情境与生活紧密结合,降低学习难度:以教材中 “毛毛分享生活数据” 的情境导入,后续通过 “跳绳数据”“时间安排表” 等生活案例分析 “数据讲故事”,让抽象的 “数据” 概念变得具象可感。课堂反馈显示,85% 的学生能主动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数据(如 “每天上学路上的时间”“每周吃水果的次数”),有效达成 “感知数据价值” 的目标。 本土文化融入教学,落实信息社会责任:围绕四川文物(三星堆、天府石犀等)设计实践任务,学生在制作介绍卡时,不仅掌握了数据搜集与应用技能,还主动询问文物的历史背景(如 “商周大金面具为什么这么薄?”)。“四川文物小展” 中,学生参观时认真记录感兴趣的数据,课后主动分享 “原来四川有这么多珍贵文物”,体现出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成功将信息素养与文化传承结合。 分层任务与合作学习,兼顾个体差异:针对 “数据统一命名” 难点,通过 “案例讲解 + 即时练习” 搭建学习支架;制作文物卡时采用 “异质分组”,让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协助操作二维码生成器,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录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任务。课后小组自评显示,90% 的学生认为 “和同学合作能更快完成任务,还能学到别人的优点”。 (二)不足与改进方向 技术操作指导需更精准:部分学生在使用网络检索工具时,出现 “搜索关键词不准确”(如输入 “大金面具” 未找到尺寸数据)、“误点广告链接” 等问题;少数学生对二维码生成器的操作不熟练,导致卡片制作进度滞后。改进方向:课前提前整理 “安全检索网站清单”(如博物馆官网、中国数字科技馆),并录制 5 分钟 “关键词搜索技巧”“二维码生成步骤” 微视频,课堂播放后再让学生操作;同时安排 2-3 名 “技术小助手”(提前培训),实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数据深度分析环节可加强:分析毛毛跳绳数据和欢欢时间安排表时,学生多能发现 “数据增长”“周末时长变化” 等表面规律,但较少能提出 “为什么毛毛 9 月 11 日跳绳进步更快?”“欢欢 9 月 10 日锻炼时长为 0,是不是有特殊原因?” 等深度问题,数据思维的培养仍需深化。改进方向:下次教学中,在呈现数据后增设 “追问环节”,如 “如果想让毛毛的跳绳进步更快,从数据中能找到什么建议?”“欢欢的时间安排表能给我们制定作息计划什么启发?”,引导学生从 “观察数据” 向 “用数据解决问题” 进阶。 课后延伸任务需更具体:布置 “记录一周阅读时长” 的课后任务时,未明确记录格式(如 “是否需要区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部分学生记录过于简单(仅写 “30 分钟”,无具体日期和阅读内容),难以后续分享 “阅读故事”。改进方向:设计简易 “阅读时长记录表” 模板(含日期、阅读内容、时长、备注),通过班级群下发;下周课堂先展示 3-4 份规范记录案例,再引导学生分享数据背后的故事(如 “我周一读了《西游记》30 分钟,因为特别喜欢孙悟空”),让数据记录更有意义。 (三)未来教学启示 本节课的实践表明,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生活情境 + 实践任务 + 文化渗透” 的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落实核心素养。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关注 “技能教学” 与 “思维培养” 的平衡,既要让学生掌握具体操作(如数据记录、工具使用),也要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逻辑(如数据统一命名的意义、数据与信息的关联);同时,可结合更多本土资源(如四川非遗、本地自然景观)设计任务,让信息科技课程成为 “连接生活、传承文化” 的桥梁。(共2张PPT)学习单1活动1:数据会 “讲故事”班级:4年__班组别:______思考与探索通过数据,有意识地观察和记录自己的生活,也许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不一样的发现哦!1. 毛毛选择用纸和笔逐行记录数据,欢欢设计了电子表格记录数据,你觉得两者有什么区别?2. 观察毛毛一段时间练习一分钟跳绳的数据,你观察到了什么?3. 观察欢欢在家的时间安排表,你观察到了什么?思索与探索2活动2:数据的 “统一命名”请你举例统一命题的事实性数据的例子并解释。实践与探究学习单班级:4年__班组别:______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感兴趣的文物,使用网络检索工具获取相关的数据,先把数据填写在表中,然后再制作一个如图所示的关于每个文物的介绍卡片,将图片贴到卡片对应位置上。实践与探究每组将制作好的文物介绍卡,在班级教室的 “文化角” 布置成 “四川文物小展”,在每张卡片旁放一个小本子,供参观同学写下 “最感兴趣的文物数据”。展览结束后,每组收集小本子上的记录,用电子表格汇总 “各文物的受欢迎次数”(统计写该文物的人数并分析原因。文 物 展 览3活动3:制作文物介绍卡文物名称:尺寸:质量:图像粘贴处所属年代:现存地:价值:☆---☆---☆---☆--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课 会讲故事的数据 学习单.pptx 第3课 会讲故事的数据 教学设计.docx 第3课 会讲故事的数据 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