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导入新课壹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滁州醉翁亭中国四大名亭人教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12.醉翁亭记——欧阳修学习目标贰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3.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4.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了解名亭叁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醉翁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欧阳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醉翁亭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作者背景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有《卖油翁》、《欧阳文忠公集》等。本文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朗读活动伍1.自主朗读,画出节奏。2.听朗读,初步感知内容,体会情感。3.集体朗读。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学习活动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自主学习第一小节,完成以下任务:(1)对照注释梳理翻译,写出红色词语的意思。(2)概括本节内容。第一节1.翻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下来,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学习活动陆2.词义(1)环:环绕 (2)壑:山谷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山:沿着山路 (5)回:曲折、回环 (6)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7)临:居高面下 (8)作:建造 (9)名:命名 (10)辄:就 (11)意:意趣,情趣(12)得:领会 (13)寓:寄托3.内容介绍醉翁亭所在,引出人和事。第一节学习活动陆第二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自主学习第二小节,完成以下任务:(1)对照注释梳理翻译,写出红色词语的意思。(2)概括本节内容。1.翻译: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消散了,烟雲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学习活动陆2.词义(1)霏:弥漫的云气 (2)归:聚拢 (3)暝:昏暗 (4)晦:昏暗(5)芳:花 (6)发:开放 (7)秀:茂盛 (8)时:季节3.内容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二节学习活动陆第三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完成以下任务:(1)对照注释梳理翻译,写出红色词语的意思。(2)概括本节内容。学习活动陆第三节1.翻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的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上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人们时而坐下,时而站起,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在尽情欢乐啊。容颜苍老,头髮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2.词义(1)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2)伛偻:指老人 (3)提携:指小孩 (4)临:到,靠近 (5)渔:钓鱼 (6)洌:清 (7)蔌:菜蔬 (8)陈:陈列,摆开 (9)酣:尽兴地喝酒 (10)丝:弦乐器 (11)竹:管乐器 (12)射:指投壶 (13)弈:下棋 (14)觥:酒杯 (15)筹:酒筹 (16)颓然:倒下的样子3.内容:写滁人游和太守宴。学习活动陆第四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完成以下任务:(1)对照注释梳理翻译,写出红色词语的意思。(2)概括本节内容。学习活动陆第三节1.翻译: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啊。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啊。2.词义(1)已而:不久 (2)归:返回 (3)翳:遮盖 (4)上下:到处近 (5)乐:以……为乐 (6)乐:快乐 (7)谓:为,是3.内容:写日暮而归。深入探究柒1.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这样描写有何效果?2.课文第 2、3、4 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3.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4.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完成课后练习四。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6.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结合文章分析一下作者的情操,同时作为青年人,你又从此文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深入探究柒1.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这样描写有何效果?首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再由远及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入探究柒2.课文第 2、3、4 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这三段开头用“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表转接,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也表转接,但有进层之意,表示描写进一步深入;“已而”表时间,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探究柒3.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主要表现的“乐”有: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4.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完成课后练习四。第1、2、3、4句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第5、6句表示陈述,语气为和缓。深入探究柒虚词妙用文中用了21个“也”字,可谓匠心独运。“也”字化呆板为神奇,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叙事抒情风格,于解释说明的口吻中透着淡雅的幽默,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这些由“也”字作结的句子,大多都是二分结构的,因其对现象的解释,对原因的阐释,而获得了动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全文用了 25个“而”字,精彩之至。这些“而”字,有时会把诗行一样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合,让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深入探究柒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岳阳楼记》中的成语: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意思无变化)百废具兴:指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具”现写作“俱”,意思无变化)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说“浩浩荡荡”,除描写水势外,也用以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意思无变化)《醉翁亭记》中的成语: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现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现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酒杯酒筹交互错杂。(现在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无变化)深入探究柒6.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结合文章分析一下作者的情操,同时作为青年人,你又从此文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作者贬官滁州,仍能造福一方百姓,实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人生启示:心胸豁达,面对挫折仍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总结全文捌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醉翁亭记引入写景游和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写归结尾周边环境乐亦无穷滁人游太守归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亭名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道出姓名,揭开谜底与民同乐呼应开头对比阅读捌【甲】《醉翁亭记》【乙】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jǐng)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注释】①丛委:繁杂,堆积。②卑隘:矮小狭窄。③牖(yǒu):窗户。考题呈现一对比阅读捌我家住在城里,人事繁杂,应酬让人劳累。老母亲健在,按礼不能远离,每天只能到南园躲避喧器。南园距离城邑二里多,没有其他杂树,柏树大约有三百株,松树只有五棵,算起来栽种的时间才四十年,却已经长成树林了。松柏之间,有一间草庐,年久失修,破败漏雨,不能遮蔽风雨,而且矮小狭窄,就像坐在陷阱里一样。不得已只好改建它。拆掉茅草,用瓦片覆盖屋顶,左右两边设置窗户,前后造了门,(使得草庐)开阔明亮,太阳落山后还能辨认出蝇头小字。里面挂了一块匾额,用“后知轩”来命名它。松柏都是到了冬天才凋谢的栋梁之材,必须经过严寒才能显现出它们的品格;而且居住的这间四面明亮的屋子叫做“轩”,谁说这个名字与实际情况不相称呢 参考译文(1)蔚然而深秀秀丽,美好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思。(2)柏可三百株大约(3)临于泉上居高面下(4)去城二余里距离比较阅读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有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亭子,那就是醉翁亭。(2)岁久敝漏,不蔽风雨。(草庐)年久失修,破败漏雨,不能遮蔽风雨。考题呈现一比较阅读捌3.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和命名的缘由,突出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点出“乐”字,贯穿全文。4.【甲】文描绘醉翁亭周边朝暮、四时之景,充满乐情;【乙】文叙述“后知轩”的由来,别有意蕴。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两文作者情感的异同。同: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异:【甲】文还体现出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乙】文则流露出对松柏坚韧品质的赞美以及在清幽环境中获得的闲适自得之情。考题呈现一对比阅读捌【甲】《醉翁亭记》【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选自刘向《说苑·政理》,有删改)考题呈现二对比阅读捌武王向太公询问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是怎样的 ” 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说:“爱护百姓是怎样的呢 ”太公说:“使他们得利而不使他们受害,帮助他们成功而不使他们失败,使他们活下去而不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夺取他们(的东西),使他们快乐而不使他们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使他们愤怒,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他们哀伤;看到他们经历劳苦,为他们悲痛。”参考译文(1)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思。(2)太守谓谁为,是(3)故善为国者治理(4)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对待,相待比较阅读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林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考题呈现二比较阅读捌3.本文多次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主要表现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自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志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4.两文都展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请结合选文简要阐述。甲文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欧阳修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乙文中姜太公认为要给百姓利益、成功、快乐等,要对百姓的遭遇感同身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考题呈现二作业布置玖1.积累文言词义。2.背诵课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