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导入新课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人教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张岱学习目标贰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4.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了解名亭叁湖心亭,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在外西湖中心。湖心亭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其历史非常悠久,是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岛,“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时候被列为“钱塘十八景”之一。作者背景肆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等,晚年号六休居士,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朗读活动伍1.自主朗读,画出节奏。2.听朗读,初步感知内容,体会情感。3.集体朗读。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学习活动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自主学习第一小节,完成以下任务:(1)对照注释梳理翻译,写出红色词语的意思。(2)概括本节内容。第一节1.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上。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较为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学习活动陆2.词义(1)余:我 (2)大雪:下大雪 (3)俱:都 (4)绝:消失 (5)是:这 (6)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7)拏:撑(船) (8)拥:裹、围 (9)毳:鸟兽的羽毛 (10)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11)一:全,都 (12)而已:罢了3.内容:写雪霁赏景。第一节学习活动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自主学习第一小节,完成以下任务:(1)对照注释梳理翻译,写出红色词语的意思。(2)概括本节内容。第二节1.翻译: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已经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遇上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学习活动陆2.词义(1)焉得:哪能 (2)更:还 (3)拉:邀请 (4)强:竭力,尽力 (5)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6)客:客居 (7)及:等到 (8)莫:不要 (9)痴:痴迷3.内容:写湖中奇遇。第一节深入探究柒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3.阅读课本58页的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4.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内涵。深入探究柒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分析。西湖雪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侧面描写听觉寂寥凄清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间接描写视觉合而为一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全景式描写水墨画白描手法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深入探究柒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作者以为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亦然,但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所以有惊讶之语;文中舟子的喃喃之语,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另一种回响。“金陵人”中的古称“金陵”,潜藏着故国之思。 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深入探究柒3.阅读课本58页的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第一副:具有鲜明的反对奢华游乐的“悯农”意识,可谓冷语热心。第二副:引西施、东坡故事,化用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赞西湖晴雨皆美,又暗用东坡《后赤壁赋》中“月白风清”句,写西湖风月皆宜,可谓雅趣妙笔。第三副:上联将西湖比作当空明月,又似微云点缀银河;下联将西湖比作人的眼睛,眼神像秋水一样掠过瞳眸,颇为传神。深入探究柒4.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内涵。①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的“痴行”,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②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传达出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③“崇祯五年十二月”和“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可见他对故国的“痴情”。对比阅读捌【甲】《湖心亭记》【乙】余旧有别业在绍兴府学巷,去虹桥里许。庭中老竹千竿修篁掩映苔阶露砌幽绝尘寰。余尝于竹阴中设石几,置茶铛,与二三知己趺坐清谈。风过处,竹韵泠然,如闻碎玉声。夜则秉烛竹西,观月影婆娑,觉此身已在竹海之中。甲申后,别业为火所焚,惟余焦竹数茎,宛若墨痕。每至竹下,辄泫然不能自已。(节选自张岱《虹桥修竹记》)我从前在绍兴府学巷有一处别墅,距离虹桥约一里。庭院中千竿老竹与修长的竹林相互掩映,苔痕斑驳的石阶显露于台阶之上,幽静得仿佛与尘世隔绝。我曾在竹荫下摆设石几,放置茶具,与两三位知已盘腿而坐,清谈畅叙。微风吹过时,竹叶发出清脆的声响,如同碎玉相击之声。夜晚则持烛立于竹林西侧,观赏月光下竹影摇曳,恍若置身竹海之中。甲申年后,别墅毁于火灾,仅剩几株焦黑的竹子,宛如墨迹。每当行至竹下,总忍不住潜然泪下。(1)人鸟声俱绝消失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思。(2)是日更定矣这(3)余尝于竹阴中曾经(4)辄泫然不能自已就比较阅读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全是白茫茫一片。(2)风过处,竹韵泠然,如闻碎玉声。微风吹过时,竹叶发出清脆的声响,如同碎玉相击之声。考题呈现一比较阅读捌3.借助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张岱的“痴”的理解。【链接材料】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自幼聪颖,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参加乡试不第,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溪中,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文中的“痴”是大雪之后独自夜游西湖,表现了作者孤独寂真的心境和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从材料中可知作者避世隐居,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对于故国透露出无限的惆怅和哀愁。考题呈现一对比阅读捌4.【甲】文写雪夜独游,【乙】文述竹居旧事,两文在“孤寂”情感表达上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分析。不同。甲文孤寂中透出超然,从“独往湖心亭”可见,乙文孤寂中饱含沧桑,从“别业焚毁,焦竹如墨,辄泫然不能自己”可见。前者是遗民风骨的自我坚守,后者是故园消逝的沉痛追忆。5.结合乙文“焦竹数茎,宛若墨痕”一句,谈谈对张岱“物是人非”哀思的理解。“焦竹数茎,宛若墨痕”,既暗喻竹影在记忆中的清晰,又象征明亡后精神世界的黑白分明(“墨”象征故园,“焦”象征创伤)。这种以物寄情的手法,与《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寂遥相呼应,体现张岱将家国之痛融入自然意象的创作特色。考题呈现一对比阅读捌【甲】《湖心亭记》【乙】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①,卧舟中看月,小傒②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③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④。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⑤,高舂⑥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张岱《庞公池》【注释】①凉簟(diàn):凉席。②小傒(xī):奴仆。③嗒(dā)然:形容物我两忘的状态。④鼾齁(hān hōu):熟睡时打呼噜的声音。⑤黑甜:酣睡。⑥高舂(chōng):日影西斜近黄昏时。考题呈现二对比阅读捌庞公池这个地方,一年到头都没有船来,更别提夜里的船了,更别提坐着船来看月亮了。自从我在山中的小艇子里读书以来,就常常在池中留一艘小船。在有月亮的夜晚,我每晚都会乘着这艘小船出去,沿着城墙到北海坂,往返大约五里路,在其中来回游荡。山后的人家,都关上门睡觉,看不见一点灯火,悄无声息,意境凄凉。我铺上凉席,躺在船上看月亮,船头的小童唱着曲子,醉意与梦境交织在一起,歌声渐渐远去,月亮也渐渐暗淡,我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睡着了。曲子唱完我忽然惊醒,含糊地称赞了几句,接着嶧暂又侄半呼呼大睡。小童也打着哈欠,东倒西歪,我们互相枕着对方睡着了。船夫划船回到岸边,竹篙丁丁作响,催促我们起来睡觉。这时,我的心中豁然开朗,没有任何烦恼,美美地睡了一觉,直到公鸡高啼才起床,不知道世间有什么东西叫做忧愁。参考译文(1)余拏一小舟撑船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思。(2)焉得更有此人还(3)往返可五里大约(4)歌终忽寤睡醒比较阅读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自从我在山艇子读书,就留下一只小船在池中。考题呈现二比较阅读捌3.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何作用?采用白描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考题呈现一4.境由心生,结合甲乙两文,简析同是“夜游”,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与在庞公池赏月的不同心境。张岱两次“夜游”,心境有所不同。在庞公池赏月,心中没有世事的纷扰,不知何为忧愁,在有月之夜,听曲饮酒互相嬉戏,可见其随性痛快(或酒脱率真)。在湖心亭看雪,经历国破家亡,家族衰变,可见其孤独寂寞。作业布置玖1.积累文言词义。2.背诵课文。3.搜集写西湖风光的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