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8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8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以铜为镜,
以古为镜,
以人为镜,
唐太宗李世民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可以正衣冠
可以知兴替;
可以明得失。
魏征
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作者简介
魏征
(繁写体为“徵”)(580—643)
“诤臣”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作品简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用以给皇帝提建议、献对策、报告情况、说明问题等。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其特点是文辞精炼、简明扼要、逻辑性强。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文体知识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诽:背地里议论)
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文体知识
回忆我们学过的古代文体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议论文) 《出师表》《陈情表》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
3、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记叙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
4、铭,铭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陋室铭》
文体知识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也比喻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疲倦,疲惫,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
【案例分享】一考生写作关于亲情的文章,苦于没有新颖恰当的材料,但考场如战场,分数决定考生的命运。这是,考生决定用政治课本中的材料。在政治课本中,有这样的材料:一富翁说那房子不是他的家,仅仅是房子;另一对在战乱中失散的父女,见面时,父亲说,我们又有家了。原来,家就是亲情所在。
学而习之,用心观察,用爱体验,成功才会在不远处守候。
5、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兰亭集序》
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6、赋,盛行于汉魏,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阿房宫赋》
7、论,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六国论》《过秦论》
文体知识
听朗诵,自感知
求木之长 浚
塞源 殷忧
黜恶 谬赏
垂拱 壅蔽
载舟
zhǎng
yīn
chù
miù
gǒng
yōng

zài
jùn
读文正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想要。
之:结构助词,取独。
长(zhǎng) :生长。长得好。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
根本:树根。本: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浚(jùn) :疏通水道。
其:他们的。
德义:德行和道义。
研读文本第一段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望/求/思:同义,想要、指望。
之:都是主谓间的结构助词,取独。 理:安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而: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更。况:何况
于:引出对象。不译。 明哲: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宗
研读文本第一段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1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2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当:主持,掌握。
神器:帝位。
重:形作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极天:天之极处,指皇权。
休:喜庆,福禄。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
居安思危: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安/危:形作名。居:处于;思:想。
戒:戒除。俭:形作动,行节俭
以:第一个并列连词;第二个转折连词同“而”
处:保持 胜:克服 长:形作动,流的长远
研读文本第一段
翻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比喻,以稳固树木根本、疏浚水流源泉的比喻说明人君固国应该“积德义”,正面立论,排比句加强语势
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述,凸显进谏的主旨, “下愚”和“明哲”的对比,虽然委婉,但实际上是严肃的进谏
第三层紧扣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意,比喻论证,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呼应开头第二句,结构严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比喻排比
第一段
比喻排比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对比
“积德义”的重要性
十思的出发点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凡百: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大,重大。成语:高山景行
殷:深,深切的。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翻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繁:多。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始和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原意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盖:语气副词,大概。 岂:难道
研读文本第二段
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课文《虽有嘉肴》中指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答题要领】(1)遵守字数要求。(2)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3)组合材料时,尽量不用修饰语。(4)用自己的话概括时,尽量用短句。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状况描述】作文快要写结尾了,可是还是不足600字。
赫赫扬扬:①光明盛大的样子。②形容兴旺显赫。
箪食壶浆:古时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后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恍然大悟:顿时醒悟过来。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老有所终:年老者有终老的保障。
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七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夫:发语词,不译。
殷忧:深深忧虑。
下:指臣民
既:已经。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则:连词,表顺承,就。
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
以:表顺承。傲物:看不起别人。
一体:整体。行路:路人。
翻译: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能结为一家;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路人。
研读文本第二段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虽:即使。董:督察 以:介词,用。
振:同“震”,威吓。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后
苟:苟且。
苟免:苟且免于刑罚。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惟:只是。
覆:颠覆;使……倾覆。
宜:应该。 慎:警惕。
奔车朽索:奔车(以)朽索
其: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
忽:轻视,怠慢。
翻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只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研读文本第二段
1.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3.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能创业却不能守业
兴邦是由于“竭诚待下”
丧邦是由于“纵情以傲物”
对比
暗示居安思危的重要
第二段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第二段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思考:用原文回答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5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作为限度;
翻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
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处:保持 胜:克服 长:形作动,流的长远
赫赫扬扬:①光明盛大的样子。
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重权
老有所终:年老者有终老的保障。
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
1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
2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3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
5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作为限度;
6担心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7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8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斥退奸邪;
9恩泽施加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一时高兴致奖赏不当;
10刑罚动用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要因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诚:如果,果真
欲:动作名,想要的东西 以:目的连词,来
作:建造,这里指兴建宫室止:停止安:使…安定
谦冲:谦虚,同义复词 牧:养
满溢: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 下:名作动,居于…之下
乐:以…为乐 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忧:以…为忧敬:慎
壅蔽:被堵塞蒙蔽
正:使…端正 以:来,表目的 黜:排斥
所加:施加的时候 以:连词,以致
十思
君人者,诚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研读文本第三段
卑以自牧:保持谦虚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中心论点: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莫谓谏臣空议论
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④魏徵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魏徵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⑦魏徵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⑨魏徵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的针对性
第三段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放纵懈怠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思知足以自戒(克制欲望)
思知止以安人(适可而止)
思谦冲以自牧(谦虚自养)
思江海下百川(广开言路)
思三驱以为度(三面为限)
思慎始而敬终(慎始慎终)
思虚心以纳下(虚心纳谏)
思正身以黜恶(端身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奖赏得当)
思无因怒而滥刑(用刑有度)
(生活)
(待人)
(处事)
(用人)
(执法)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想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思三驱以为度
十思
戒奢侈扰民(生活)
戒骄傲自满(待人)
戒放纵懈怠(处世)
戒轻信人言(用人)
戒赏罚不公(执法)
(知道满足,适可而止)
(礼贤下士,谦虚包容)
(持之有度,慎始慎终)
(谦虚纳谏,端身黜恶)
(奖赏得当,用刑有度)
梳理文本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
亏无为之大道哉!
总:总括 兹:这
善:形作名,好的意见
播:广泛施布
驰:奔驰效劳
事:忧烦的事物
豫游:出游,游乐
养:保养,颐养
鸣:使……鸣,演奏
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化:教化
司:管理
大道:最高境界
役:役使,劳损
亏:毁坏,减损
研读文本第三段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
弘扬《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
选择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
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
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恩惠,
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臣武将争逐( 效力),
对君主来说便没有烦扰的事物,
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
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
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不用说什么就可以教化了百姓。
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
代替臣下管理职事,
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
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九德: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
《尚书》中指: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
垂拱而治: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后多指帝王无为而治。
语出《尚书》“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3.听从善言
1.宏九德
2.选拔任用人才
智者尽其谋
除十思外, 还要
文武
并用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垂拱
而治


明君:豫游、松乔之寿
庸君: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垂拱而治
亏损天道
梳理文本

除了“十思”还需要做哪些?又进一步论述做到这“十思”有哪些好处呢?

第三段
3.听从善言(择善而从之)
1.弘扬九德
(弘兹九德)
2.选拔任用人才
(简能而任之)
智者尽其谋
除十思外, 还要
文武
并用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垂拱
而治
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亦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答魏徵手诏》(节选)
魏公的进谏直言,使我知道了我的过错。我应该把你的奏疏放在书案旁,作为像柔丝与韧革一样的警示勉励之物时刻提醒自己,这样,他日必定会有收获,等到过些年月,国家不是就会更加繁荣富庶,不仅仅自我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因为有你的扶持)就像鱼儿有水一样,所以现在治理国事非常畅快。我现在才回复您的良策,是因为我没有保留而无所隐瞒。此后,我将使怀虚若谷,恭敬地听取你德言,合乎仁德的言语﹑教令。

理清思路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怎么思?
结果如何?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以“固本浚源”为喻
总结历史教训
提出具体做法
通篇只重一“思”字。 ——《古文观止》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思源
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

对比、比喻论证

总结历史
引出警告
克终盖寡
善始实繁
对比论证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反面
正面
手段
积德义
主旨
主旨概括
全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出发点,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① 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只是当面附和却在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每个人才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习近平
成语积累
休戚与共:休:欢乐,喜悦。戚:忧愁,祸患。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
休戚相关:休:喜庆,欢乐。戚:忧愁,悲哀。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指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戒奢以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⑦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
⑧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⑨慎始敬终:自始至终都谨慎。
⑩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卑以自牧:以谦虚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
简贤任能:选用贤能。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垂拱而治:指不费力气就使地方或国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含褒义。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耳聪目明:视听灵敏。形容头脑清楚,目光敏锐。
卑以自牧
成语积累
牧,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
载舟覆舟
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择善而从
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居安思危
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垂拱而治
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后多指帝王无为而治。
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进行类比,其目的是向唐太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德行、克服欲望,就好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能永远保持国家安定和平的。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谏太宗十思疏》中,揭示君主在“殷忧”和“功成”时不同的态度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比喻手法肯定人民的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告诉皇帝“兼听则明”的
(10)《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魏征理想的政治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2.作者强调良好开端和坚持到底很重要,但很少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作者强调君王要仁慈,要有可持续发展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振”通“震”
“无”通“毋”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根本
古: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
以为
古: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尽情
古:以之为
今:认为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定
怎么,疑问副词
哪里,疑问代词
安身养人
垂拱而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治理
惩处
医治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孚福也
忌不自信

诚实
信任
信用
相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想要
探求
请求
追求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虽董之以严刑
则思知之以安人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其无礼与晋国

介词,用,拿
目的连词,来
连词,以致
介词,把
连词,因为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必固其根本
载舟覆舟
则思知止而安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
5.何必劳神苦思
固,使动用法,使……安定
覆,使动用法 使……倾覆
安,使动用法 使……安宁
正,使动用法 使……端正
劳、苦,使动用法
5.则思正身以黜恶
6.惧谗邪
7.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择善而从之
貌恭而不心服
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奸恶小人
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奸邪的人
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重权
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重要的地位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好的意见
貌,名词做状语 表面上
下,名词活用做动词 居于……之下
乐,意动用法 以……为乐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特殊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判断句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长(cháng) 者 浚(jùn)其泉源
B.虑雍(yòng)蔽 正身黜(chǔ)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ó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A
课堂练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D
作 业
总结全文语法现象和文言知识,理解魏征的劝谏内容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