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资源包【教学课件+习题+素材】 (1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资源包【教学课件+习题+素材】 (12份打包)

资源简介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习题
一、选择题
1.俄国1861年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 )
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沙皇专制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笼络资产阶级,扩大政权基础
2.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感召下发动动起义,提出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统治的是( )
A.十二月党人 B.日月党人 C.共产党人 D.革命党人
3.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爆发的战争是( )
A.克里木战争 B.葛底斯堡战役 C.克里米亚战争 D.萨拉托加战争
4.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5.列宁说:“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不过从另一方面来
看,战争这一巨大的历史过程又空前的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以一战为例,对列宁这句
话的理解是( )
A.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B.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纳米比亚的独立
6.十月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
A.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成立了巴黎公社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标志着苏联解体
7.20世纪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个缺口。导致这一状况
出现的事件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 C.中共“一大”召开 D.俄国十月革命
8.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列宁”、“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五月流血周” C.俄国“二月革命” D.苏联成立
9.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发出的一声怒吼,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事
件的领导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0.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的领导岗位,代
表人民行使权力或监督权力的实施。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工人监督条例,由工人对生产和
分配进行监督等。上述材料反映出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
C.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D.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列宁对苏俄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 )
A.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2.美国人哈默最早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他还劝说坚决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
苏俄开办企业。后来,福特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美国其它
公司也一涌而上。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苏俄( )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让外商经营重要工矿企业
C.与帝国主义矛盾消除 D.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3.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表现在( )
A.解决了国内的经济困难,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C.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摆脱了经济危机
14.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这一政策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5.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这里失败的“尝试”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冷战政策 C.产业复兴法 D.马歇尔计划
16.列宁说:“在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
A.农业集体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土地法令
17.列宁说:“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8.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 )
A.推行农奴制改革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形成斯大林模式
19.“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
A.夺取十月革命胜利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推动工业化建设 D.对付美国的“冷战”
20.“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材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 )
A.实施的背景 B.实施的内容 C.实施的过程 D.实施的结果
21.1921年,苏俄面对困境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新”在何处?(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干预经济
C.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无限制的发展 D.利用商品、市场等手段建设社会主义
22.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恶化的情况。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
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
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
23.1921年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办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
A.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实施新经济政策
24.蒋经国曾描述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求学的见闻:莫斯科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和私人开办之别。外国资本家还可以经营中小企业,由此可知,当时苏联正在实行( )
A.罗斯福新政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三大改造 D.新经济政策
25.右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
A.俄国农奴制废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实施 D.斯大林模式推动
26.引起右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27.《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斯大林体制 B.二战的影响 C.与美国军备竞赛 D.西方国家封锁
28.某班举行辩论会,图3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C.马歇尔计划的利弊 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0.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 )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③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简答题:
1、俄国十月革命是在哪一年发生的?
2、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什么要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有人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你对此观点有何理解?
4、列宁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请回答:(1)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它是什么性质的战争?
(2)从列宁的话中分析,这场战争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CAA 6-10 ADACA 11-15 CADBA
16-20 BBCBD 21-25 DCDDD 26-30 BADCA
二、非选择题
1、1917年;
2、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性质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二苏维埃政府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权,要维护俄国和工人士兵等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决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略
4、(1)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性质的战争。
(2)使俄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俄国人民和前线的士兵痛恨沙皇政府,反战情绪越来越强烈,终于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课件15张PPT。俄国十月革命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谁沉谁浮后人说,花开花落九十年红旗一展天下定,春秋几度风雨变20世纪初的俄国内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国内大片耕地荒芜、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食物极度短缺,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外患:俄国卷入一战,全国有一千多万人被拉去当兵,伤亡人数数百万。前线物资短缺。二月革命的爆发帝国主义战争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反战运动日益高涨。1917年3月(俄历2月),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民再也无法忍受沉重的压迫,彼得格勒爆发了全城总罢工,并演化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沙皇被推翻后,资产阶级组成的临时政府,没有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愿望,宣布继续进行世界大战。人民革命情绪再度高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原因:①执政的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②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列宁回来领导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 布尔什维克党(列宁) 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 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结果:主力:领导:时地:任务: 俄国十月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比一比1917年
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
并存1917年
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国内)革命首创精神3、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国际)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1、“列宁同志清扫地球”具体指俄国发生的什么事件?
2、列宁清扫的对象主要指什么?十月革命帝国主义议一议《列宁同志清扫地球》漫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
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图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书刊议一议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了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锻铸了叱咤风云、称雄世界的苏联,苏联也在二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因为诸多因素,苏联解体了。 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为数不多,综合国力也大都不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题外话 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发展简表议一议
一、填空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______年___月,俄国爆发了“___________,推翻了______________。
2、1917年11月7 日,彼得格勒爆发武装起义,推翻了 临时政府,成立了以______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二、单项选择题
1、俄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
A.沙皇专制制度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封建农奴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19173二月革命沙皇专制统治列宁B有效训练2、下列事件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有关的是
A、巴黎公社 B、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十月革命D有效训练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B有效训练谢谢大家再见!课件23张PPT。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参考答案:
不可能,当时是禁止自由贸易,且农民的余粮必须上交。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影响:在艰苦的战争时期,集中了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但人民群众不满,造成生产力破坏,社会不稳定。3、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20年的工业总产值只等于战前的30%,钢产量只相当于战前的4.6%,生铁只有战前的3%左右。67%的铁路毁于战火。人民生活必需品如面包、衣服和肥皂这样起码的物品都十分匮乏。很多人经常挨饿。情景研究:(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2.首要任务:恢复经济3.开始时间:1921年4.内容(特点)(1)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2)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注意: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体现出列宁
( )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说出下图俄国发展情况出现的原因120100806040200谷物产量工业总产量作用: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原因: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二)社会主义工业化扶木犁的穷国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斯大林的愿望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的选择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工业: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时间:1928-1937年重点:重工业作用:p8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结果:形成了斯大林体制(1)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通过(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制度(3)评价: ①形成背景:②积极作用: ③严重弊端:……
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阶段发挥过作用。弊端: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D、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4)启示: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
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钢铁厂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三)农业集体化背景: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时间:从30年代开始——1937年完成。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化农庄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启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 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弊端: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D、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苏联的五年计划发展情况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小结:课件20张PPT。 苏联解体后,关于要不要将列宁墓迁出红场的争论在俄罗斯从来没停止过,但没有哪个俄罗斯领导人敢真正这样做,原因被认为是列宁在公共生活中“依然有一席之地”。
? ?---环球时报 “红场没了列宁会怎么样?” 这就如同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没有了海军大将纳尔逊,纽约时代广场没了“裸体牛仔”。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列宁墓建成于1924年,开放 至今,已接待了7000多万世界各地的来访者。1994年,列宁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建党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创建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雏形
思想理论准备: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
——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
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
意义: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思考:列宁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俄国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思考:列宁是如何从理论上、实践上来指导十月革命的?
理论上:
(1)一战爆发后,撰写文章

(2)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

(3)七月流血事件后,发表《国家与革命》 实践上:
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动武装起义
直接领导十月革命1、短暂的和平建设 (1917—1918)
1)背景:内外交困
新生政权面临首要问题——结束战争,恢复经济
2)政策:
A、外交: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B、政治: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首都迁到莫斯科
C、经济:工作重心—由军事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恢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文教事业
3)影响:
暂时稳定发展,巩固新生政权 巩固新生政权:1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1、短暂的和平建设 (1917—1918)
2、三年内战时期的非常举措 (1918—1920)
1)背景:
一战结束,帝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等叛乱
目的: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维护新政权
2)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评价)
B、组建红军
C、唤起民众劳动与爱国热情
3)影响:
1920年,战争取得胜利——巩固政权 巩固新生政权:在红场参加群众大会。号召大家都去与叛军做斗争 这是伟大的创举!1920年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他和军事学院的学生们一切打扫克里姆林宫广场。 1、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
1)原因:
战争结束后,列宁等领导人认为可以用来建设社会主义
2)特点:
行政命令建设经济
3)影响:
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农民极大不满
违背经济规律——导致生产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
2、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
1)原因:
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寻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A、粮食税代替余梁收集制;
B、自由贸易,开放市场取代贸易国有化;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代替企业收归国有
D、按劳分配代替实物配给制等
3)特点:根据国情,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4)影响: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
2、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
3、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1)现代化:
共产主义 = 苏维埃政权 + 全国电气化(1920)
2)民族关系:
1922年,苏联成立,承认各民族自决权,还撰写文章阐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
3)政权政党:
实现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
4、1924年,列宁病逝。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列宁的贡献:
①一个政党:
②一个国家:
③一个主义:
④一大政策:
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③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评价列宁
1、伟大的思想家: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2)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
3)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马恩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测:
(1)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寄希望于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
(2)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具有超越或不经过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列宁宣布苏维埃政府成立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二、“满足农民有关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愿望、、、农民在本地范围内自由支配余粮等项要求。”
材料三、“我们的机关实质上是从沙皇和资产阶级那里过来的机关”,“是资产阶级和沙皇制度的大杂烩。”
1、材料一中所说的办法是什么?列宁为什么说它错了?
2、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在农业方面政策有何变化?有什么作用?
3、依据教材,分析列宁是如何设想改变材料三中问题的?宣布废除沙皇政府签定的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有独立和统一的权利。列宁还承诺归还沙皇霸占的,当时被自卫军占领的中国远东领土。 针对民众中爆发的不满情绪,列宁在深思着,酝酿着实行新经济政策 在俄国,小农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我们必须迁就农民,我们必须以粮食税来取代余粮征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一种鼓励。” 刺杀列宁的女特务:芬妮·卡普兰1918年8月,列宁遭到暗杀,身受两处重伤。列宁的遗体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与形成
“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它的形成缘起于苏联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党政大权独揽,一跃成为当时苏联最有权势的人。他击败了出来挑战的托洛茨基,又使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威信扫地,“党的骄子”布哈林也从领导岗位上被撤换下来,党内已无人可与他匹敌。自30年代起,斯大林便逐步树立起个人的绝对权威,成了党的化身。
这一时期,世界革命已经退潮,苏联党内斗争又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加上希特勒上台后世界战争的威胁日益迫近,于是斯大林迫切希望从强化阶级斗争中去寻求“安全感”,导致在辉煌经济建设的背后呈现出大肃反的可怕阴影。1934年底基洛夫被暗杀,大肃反迅速走向高潮,直到斯大林去世后才结束。大肃反用恐怖手段进一步使斯大林的地位变得不可动摇,却严重损害了党的威望。
1925年底,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独立的工业国。这次会议确立了一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工业化首先是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运作的杠杆,1929年一五计划制定,到1932年提前完成,苏联已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当时西方正陷入经济大危机之中,苏联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界为之侧目。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1938年又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伴随着苏维埃国家存在的全过程,苏联的兴衰是和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工业化过程中,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渐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1929年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1930年又在全国广泛推行消灭富农的政策,到1933年小农经济已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集体经济规模扩大,在一定时期内,工农业相互适应,相互渗透。
此时,生产资料公有制在苏联的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支配地位,为了把这一变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与功过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曾发挥过巨大作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斯大林靠它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二战前,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高度集中的模式保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重工业优先的举措使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中,苏联是欧洲抗击德军的主战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苏联人民终于赢得胜利,不仅维护了自己的生存,也为其他正义国家作出了榜样。二战后,苏联面临着迅速恢复经济的急迫任务,否则有可能“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五年时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素质普遍提高。战后的苏联,也帮助其他民主国家恢复发展经济,并最终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凭借这一制度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两分天下。以后尽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试图对它加以改革,但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没有使这一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使在苏联解体后,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仍稳坐世界第二军事大国的交椅,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多有受益,可见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还将有一定的延续性。
不过,这种体制毕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完全实行计划手段,排斥商品和市场,否定价值规律。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的比例失调,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历史学家也评论道:“(斯大林)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忽视轻工业,造成消费品供应不足,消费品的生产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影响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政治上的集权使民主缺乏,干部职务终身制,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个人独断专行,极易造成个人崇拜的盛行,以至出现大清洗运动。大清洗运动的出现,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化这一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运动中至少有300万人遭受迫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被粗暴践踏,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损害。
在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肆意侵害其他少数民族的利益;对外关系上又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任意践踏弱小国家。这些弊端日积月累,长期得不到根本纠正,使苏联逐渐走向衰落。
三、斯大林模式的终结与评说
50年代开始,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暴露,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但后来苏联的历次改革并未对它进行实质性的调整,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以此为起点对传统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对外政策进行调整与改革,这是苏联历史上对斯大林模式的第一次冲击。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最终半途而废,斯大林模式并未被真正冲垮。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继续改革。他的改革,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没有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反而使专权独断达到“史无前例的所谓双倍的泛滥”,改革最终走向停滞。这一时期,苏联极力扩军备战,但在与美国的争霸中拖垮了经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高,积蕴了各种矛盾,为苏联解体留下了隐患。
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外交战略,纠正了以往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过于简单化的认识,但导致苏联外交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倒向西方,对苏联解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苏联解体,表明斯大林模式的终结。
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必须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考察,还必须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对斯大林本人的评价区别开来,把它和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内容区别开来。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斯大林模式实质上是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在战争时期和战后初期,应该说斯大林模式确实发挥出巨大作用,很难有比它更好的选择。但在战后的和平时期,对这种模式应该加以根本性变革,否则遗患无穷。而一种模式一旦形成国家制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彻底改变。
一个落后的国家要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所经历的路程,去追求一种理想和完美的社会模式,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要作出许多无畏的牺牲。人们可以从苏联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模式所作的种种努力中,去汲取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