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写作,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本生成和文本编辑的一种新型写作方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章写作之间的有机联系逐渐加强,这已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人工智能写作的内涵重点在于其不同于传统文本生成与加工依靠“笔墨纸砚”等工具,而是依赖数字技术,产生过程并不依靠实体工具,全程虚拟化。人工智能无需作者深入社会现实实践,只需要设定好相关的提示语,包括写作题目、写作目标、写作参数等,网联计算机会通过网络编程技术,采集到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各种文体范式等,对这些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和处理,根据设定者设定好的写作目标,提取其中所需要的关键数据、信息和资料,仿制出一个文本结构模型,然后,根据设定者设定的目标和要求,生成出符合基本要求的具体文章内容,并基于优秀语言模型和算法快速纠正文本中的语法错误,为文字表述进行润色与评估。人工智能写作操作过程大致如此,但实际上具体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比这复杂得多。
(摘编自杜福磊《对人工智能写作的理性认知》)
材料二
方长安:我个人觉得,未来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有两个方面是机器取代不了的,一个是关注关于心灵的,一个是关于身体的。人为什么要写作?是因为有内在的需要。有烦恼、苦闷与痛苦需要释放,或者有快乐要去表达,有理想需要抒发,这个过程是不可取代的。如果写作者投入的工作量太小,那写作者审美创造的愉悦就是一个问题,而且我们短时间里生产出大量的文本又有谁来读呢?比如说,制作手工瓷器的缓慢的时间过程是令人愉悦的,但如果给我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快速地生产出很多比我手工做得更精美的瓷器,那又怎样呢?比如一首诗,我慢慢地读,这就是一个审美愉悦的过程;如果我一瞬间就把它读完,那就少了许多意味。
刘家夷:我想这里是不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呢?从作者这边来看,我们想要去写作,是基于一种表达的欲望,想要去书写自己的生命经验,如果人工智能写作的介入能够帮助我更精准地措辞,能够在我们思路卡顿的时候给我们提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行写作是不是会事半功倍呢?更重要的是,它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写作过程,是最了解我们的写作风格的助手,我们可以和它讨论下一步的创作思路而不用担心被剽窃。这似乎也没有改变我们自身的生命经验,只是更新了写作方式。另外,从读者这方面来说,未来的读者应该不仅是阅读者,更应该也成为一个创作者。具体来说,我们如果很想要去读某一类作品,传统的路径是通过关键词搜索,到网上去找别人写好的这一类作品。但未来人工智能写作介入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向它去阐述我们的需求,然后它会根据我们的需求来为我私人化或个性化定制我们想要读的东西,这个过程就完成了写作者与阅读者的融合。而且,我们可以通过不停地跟人工智能写作对话,来修改指令,让文本更贴合你对想要阅读的作品的想象,我相信它应该是能够引起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的。
方长安:你的意思是说,最后的过程是,我们利用机器去制作一个文本,我们的快乐就在这整个制作的过程之中。
刘家夷: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能的路径。会有一些人能够在这种新的协作方式中获得快乐,我觉得技术的介入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方式,这种方式会给一些人带来新的创作路径。
方长安:如果你是想写作公文或者准备演讲稿,去做这样程序化的调配,我认为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你写小说,也需要让机器去写,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
刘家夷:关于程式化的调配,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我们要包饺子,以前就是要从和面开始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在就可以用机器做好的饺子皮儿,觉得厚就擀薄一点,小了就捏大一点,这是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放到写作里面的话,其实就是我们先有很多的语言素材在这里,可能是比较粗糙的表达,像一个胚胎雏形,但是我们可以再进行修改,直到变成我们满意的状态为止。所以这里面一定是有我们自己的想法的。
方长安: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结果恐怕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写作过程。就我自己来说,我在苦闷时会写诗,写诗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基于心性的文字组合。这个过程本身是让我来释放情绪的,我的目的不是发表,而是这个过程本身。
刘家夷:我理解您的想法,应该是更强调写作中的个人体验。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很强的文学表达能力,大部分的写作者都或多或少经过写作上的训练才能完成自己的经验书写,这些已经有很强的文字功底的人是不是这种新写作的使用者,是个人偏好的问题。可我们如果没办法很好地表达情感呢?那这时人工智能写作就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上的帮助,所以我自己是把它定位为一个协作者的角色。
方长安:如果有人去进行人工智能写作,并把写作过程变成一个跟生命经验结合起来的具体过程,也就是探索机械生产和人的审美活动之间的共存,那是有重要意义的。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摘编自刘艺《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创作未来的对谈》)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写作依赖数字技术生成文本,其过程完全虚拟化,无需传统实体工具参与。
B. 人工智能通过分析海量文本数据构建结构模型,并根据预设参数生成符合要求的文章。
C. 人工智能写作的核心优势是能够完全替代人类作者的创作思维和个性化表达需求。
D. 该技术可自动纠正语法错误并为文本润色,但实际操作的复杂性远超文中描述步骤。
2. 根据材料二对话内容,下列对方长安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作过程的审美体验具有不可替代性,机械生产无法满足创作者的情感释放需求。
B. 人工智能辅助公文写作具有合理性,但用于小说创作则会弱化文学的根本价值。
C. 诗歌创作本质是心灵活动的具象化,其价值在于创作过程而非最终文本结果。
D. 若能将机械生产与人类审美经验相结合,人工智能写作才可能具备实际意义。
3. 结合两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写作通过优化算法模型,已彻底解决文本生成中的程式化与创意匮乏问题。
B. 刘家夷认为未来文学阅读将通过人工智能定制实现创作者与读者的身份统一。
C. 方长安否定写作结果的意义,认为只有写作过程的情绪释放才是文学创作的本质。
D. 两则材料均认为人工智能写作的发展将导致传统“从无到有”创作方式的消亡。
4. 结合材料中刘家夷对人工智能写作“从有到有”过程的比喻,分析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5. 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并说明其背后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幸福的花儿越开越胖
秦湄毳
一缕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斜进食堂大厅来,光瀑如一条悬挂的小河,尘埃在这光的河床里,密密匝匝飞腾,一闪,一闪。
正值春日午后,一堆斑斓的花朵奔跑着,冲进矿上职工食堂。
打饭的服务员举着汤勺拎着菜铲子愣住了,那些晚了钟点升井的煤矿工人们,正站着、坐着在大嚼特嚼,比力气似的正呼噜呼噜喝着粥,“辽阔”的食堂大厅,不知从哪个角落里传来一声又一声“哼——哼——”异样的声音,吃饭的人,都停了吃喝,空气凝住了,只有顶棚上旋转着的大吊扇在吱吱旋转。所有的眼睛一眨不眨,全都盯在那只肆无忌惮地奔进食堂来的那一团滚动的花朵——一头浑身缠满迎春花的猪!
看,一颈、一背、一肚、四蹄,甚至小尾巴上,也甩着一串金黄色的迎春花。
猪——哇——哈哈——所有的人哄堂大笑,有谁还笑喷了,汤和菜洒落得哪儿都是。
“嗨,又是喂猪那娘们儿作精哩!”
“娘的,男人死了都不知道心疼!”
“过的啥日子,还有心这样做。”
这时,一个满身同样花哨的女人吆喝着,挥着一根柳树枝子,跟孙悟空追赶白骨精似的冲进来:“哟,嗬!爬回圈里去!快!滚!”
她撵着轰着赶着追着,圆乎乎的两团,分不清哪是猪,哪是花,哪是肉团,哪是花苞。这样两个“花皮球”,一高一低在食堂里热闹非凡地表演,笑的、骂的、吆喝的都有,食堂里的人像是在看戏耍。
终于,矮的那堆花,叽里咕噜滚着,蹿向食堂门上的门帘子,那团高胖的花花绿绿转回脸,扭头看一眼那些盯着她的眼珠子,大眼珠、小眼珠,双眼皮、单眼皮,眼珠里有冷,有漠、有怜、有悯、有嘲、有讽……她看不见,没感觉,脊背上“五味杂陈”,麻麻的一片,她用柳枝挑着帘子一角,侧歪着花花胖胖的身子挤出去,只一蹭,头上戴的那一圈“花红柳绿”,还摇摇摇,差点儿坠落下来,女人咧一下大嘴巴,抬手去扶住,冲着食堂里哈一下腰,怪异的表情跌满地,她追撵着那只戴满了花朵的猪而去了。
“哗——”她身后人们又笑翻了天!
那一缕从高高的窗户斜进食堂大厅来的阳光,在声浪里摇荡,光瀑闪断,悬挂在空中的小河坍泄了,又默默聚集起来,尘埃一飘一飘地飞……
她是谁呢?唉,就是矿上猪场喂猪那女的呗。
这个给猪挂花挂草的女人,如今已经退休了,可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她为养猪的女人,或者称她是“给猪戴花那女的”“喂猪那娘们儿”,也有街坊邻里的女人会对着孩子说“给猪戴花的那个婶”,还有叫她诨号“猪戴花”或者“香破天”……几十年了,鲜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而她也早就习惯了这乱七八糟的称呼,也习惯了人前人后那些关于她的议论与诉说。她过她的日子,尘埃想飞扬就飞扬。
她的男人曾是矿上的挖煤工,几十年前出事故死了。那时,她才二十出头,拖着高高低低的三个孩子来到矿上,接受事故科的后事处理。形貌拙笨,男人死了还不知道哭,打量她粗憨的模样,事故科的人议论:“这女人来了能干啥,除非去喂猪。”
就这样,她拖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转户口来到煤矿,顶替了死去男人的班。矿领导还真的安排她去了矿上的猪场喂猪去。她便格外卖力气地养猪圈里那一栏一栏的猪。冬天的雪、秋天的雨、夏天的蚊蝇,她都耐受,抗得住腥臭,抵得了寒暑,她还咧着大嘴巴嚷,城里比乡下总是舒坦,这活儿再苦再累,也没有乡下农活损耗人!她快乐得像她喂养的猪,吃饱喝好,舒服舒心——不想那死鬼,他都不管俺娘儿几个了,不想他,喂猪、喂孩子、喂自己,过日子。
春天,春天,来吧,来啊——喂猪的女人喂猪的时候,总是这么打着敲着猪食盆喊,像是一只叫春的猫,她一年有三季都在等待春天,都在盼望春天。
她叫着“春天”,满圈欢蹦乱跳,“春天”来了。
猪场周围疯长着成滩成片的草,草堆里生出枝枝串串的花儿,各色的都有。粉的、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莹莹的、水灵灵的、清嫩嫩的、新鲜鲜的,扯来,串成串,编成花辫,结成花环,给猪们戴脖子上,系尾巴上,扎大耳朵上,她自顾自在春风里笑,对着猪们笑,猪也快乐地冲她乱拱乱哼哼,花、猪、人,都在春里,花花的,香香的,鲜艳着,热闹起来,猪场里的光线,也瞬时芳香起来,明亮起来了。
(摘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4期)
文本二:
我写了她。我也没有意识到我写了她。那个给猪戴花的女人,她存在于我的生活里,如空气一般在。给猪戴花的女人,她就和我生活在一起,在小城,在煤矿,在我日日行走的街道上,在浩浩荡荡的人群里,在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中。我不记得它们,可它们已长成我生命里的日月山河。
她是她,她也是茫茫人海里的很多个“她”;她在这个空间里,她也在那个空间里,她在不同的空间里;她在此时此地,也在彼年彼岸,众生本是一人。
“请放心吧,那些虚构的名字背后确有其人,但是他们无足轻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祝福这个时代、这个季节,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摘选自《小说选刊》“秦湄毳创作谈”)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的开端,未见其人先写其猪,见其猪犹见其人,在设置悬念中,引领读者展开对人物的探寻。
B. 通过“给猪戴花那女的”“猪戴花”等称呼或诨号可以看出,养猪的女人平凡且卑微,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C. 小说情节本身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 小说语言鲜活灵动,善于运用铺排描写。如“粉的……新鲜鲜的,扯来,串成串,编成花辫,结成花环”即是例证。
7. 下列有关作者创作小说的态度和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给猪戴花养猪的女人,是来源于身边的现实生活,是作者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产物。
B. “她也是茫茫人海里的很多个‘她’”,既可看出“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体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C. 小说虚构那些确有其人的名字,是因为作者认为他们对于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来说已经无足轻重。
D. “祝福这个时代……人间皆安”,表明作者对社会环境的美好期许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8. 文本一有很多隐喻、象征的表述,请结合文中画线处三个加点词语进行分析。
9. 文本二说“她在此时此地,也在彼年彼岸”,有评论说,养猪女身上有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影子,但又看到了一个获得新生的祥林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王安石用事,雅不与弼合。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彦博,神宗默然,良久曰:“王安石何如?”弼亦默然。拜武宁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改亳州。青苗法出弼以谓如是则财聚于上人散于下持不行。提举官赵济劾弼格诏旨,侍御史邓绾又乞付有司鞠治,乃以仆射判汝州。安石曰:“弼虽责,犹不失富贵。昔鲧以方命殛,共工以象恭流,弼兼此二罪,止夺使相,何由沮奸?”帝不答。弼言:“新法,臣所不晓,不可以治郡。愿归洛养疾。”许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弼虽家居,朝廷有大利害,知无不言。郭逵讨安南,乞诏逵择利进退,以全王师;契丹争河东地界,言其不可许;星文有变,乞开言路;又请速改新法,以解倒悬之急。帝虽不尽用,而眷礼不衰,尝因安石有所建明,却之曰:“富弼手疏称‘老臣无所告诉,但仰屋窃叹’者,即当至矣。”其敬之如此。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材料二:
熙宁中,新法方行,州县骚然。邵康节闲居林下,门生故旧仕宦者,皆欲投劾而归,以书问康节。答曰:“正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投劾而去何益?”
李燔常言:“人不必待仕宦有职事才为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也。”莲池大师劝人作善事,或辞以无力,大师指凳曰:“假如此凳欹斜碍路,吾为整之,亦一善也。”如此存心,便觉临难投劾者,亦是宝山空回。
鲜于侁①为利州路转运副使,部民不请青苗钱,王安石遣吏诘之。侁曰:“青苗之法,愿取则与,民自不愿,岂能强之?”东坡称侁“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以为“三难”,仕途当以为法。
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参知政事。富郑公见康节,有忧色。康节曰:“岂以惠卿凶暴过安石耶?”曰:“然。”康节曰:“勿忧。安石、惠卿本以势利相合,今势利相敌,将自为仇矣,不暇害他人也。”未几,惠卿果叛安石。按荆公行新法,任用新进。温公贻以书曰:“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盖指吕惠卿也。
(选自《智囊》,有删改)
【注】①鲜于侁: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累官至集贤修撰。为官清正、干练。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青苗法A出B弼以谓C如是D则财聚于上E人F散于下G持不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指抗拒,与《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中“格”的含义不同。
B. 夺,指剥夺,与《齐桓晋文之事》“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中“夺”的含义相同。
C. 固,指本来,与《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中“固”的含义不相同。
D. 为,指担任,与《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中“为”的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弼面对宋神宗有意想要提拔王安石的提问,看似沉默不语,实则表达了反对意见。
B. 富弼以不了解新法、不能治郡为由请求辞官,居家时还建言献策,有的被皇帝采纳。
C. 不同于其他官员消极逃避的想法,邵康节认为要从国家的大局出发,建议他们留下来。
D. 苏轼肯定了鲜于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执行青苗法的做法,并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石用事,雅不与弼合。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
(2)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得其力。
14. 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用人以及处事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①。一团团、逐对成逑②。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速: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5. 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词“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透露出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完全契合黛玉的形象,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
B. 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将苏轼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翻出新意,把苏词中表达的情感作以逆转。
C. 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四处飘飞、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 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16. 同是写柳絮,但两词却各有特色,请任选其一并结合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分析薛宝钗或林黛玉在境遇、性格方面的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大雅·荡》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与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相近。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人们没有长远打算,“___________”一句则表明盘庚不会因外部原因改变自己的计划。
(3)“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杜牧《阿房宫赋》以“___________”批评了后代统治者的错误做法,苏洵《六国论》则以泱泱大国“___________”表达对重蹈覆辙的忧虑。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①由于涉及较深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物理知识,②老师教学时往往不解释,③然而解释的也多有误会,④说应该是“白烟”,⑤李白可能因为欣赏瀑布太久眼花而看成紫色造成的。
A ,得先从光的传播说起。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波长不一的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当它进入大气层后,会跟空气分子、尘埃、气溶胶等介质相撞,从而产生散射。 B :红光波长最长,蓝光次之,紫光最短;紫光散射强度最大,蓝光次之,红光最小。秋高气爽或雨过天晴,大气中的尘埃和气溶胶较少,阳光在大气分子强烈的散射下,蓝光和紫光散射到四周甚至布满天空,而人眼对蓝色更加敏感,对紫色感觉次之,所以天空看起来呈蔚蓝色。
有人会问, C ,李白为何不写成“生蓝烟”呢?
一是很可能李白观看瀑布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香炉峰上气流分子的直径和紫光的波长差不多,所以散射光中紫光最强,散射最多,很容易被人看到。二是相对天空而言,香炉峰距离观察者更近,更容易看到紫光。
18.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根据图文信息,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被需要,是一种幸福;活着,让周围的生命更舒服地活,也是一种幸福。谁有资格拥有上述幸福?每一个还在呼吸的人,只要有一颗成就自己的心、奉献众生的心,就可以。譬如,早晨和朝霞一起灿烂的人,晚上和星辰一起明亮的人。
这世上的一切,皆是道具。谁人可以占有?你拥有过,就该知足;你不知足,必将痛苦。所有的道具都是共有的,你用,别人也要用。再小的房子,也能遮风挡雨;再大的别墅,最终都会易主。
这世界,处处是坦途,又处处是陷阱。我匍匐,是为了吮吸大地的营养;我仰望,是为了承接日月的精华。千万年我只一瞬,不能白白闪过;万千人我是唯一,要能独领风骚。
你当然可以活成夏日的骄阳,光芒万丈地闪耀人间;你也可以活成秋日的暖阳,用丝丝阳光抚慰人心。你活着,被人需要,与人分享,成为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就是一个有意义的人。
20. “风骚”在中国文化中是个意蕴丰富的词语,下列和选文中的“风骚”内涵相同的一项是( )
A. 昆曲在明清戏坛独领风骚。
B.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C. (王熙凤)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D. 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直接表述为:“你可以建立伟大功业,傲视众人;你也可以关怀他人,给他人带来温暖。”相比之下,原句的表达好在哪里?请概括回答。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的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B 4. ①角色定位:人工智能是辅助性协作工具,通过提供语言素材雏形、优化表达等方式帮助创作者寻找灵感。
②将传统的“从无到有”转变为“从有到有”的创作,降低技术门槛。
③人类保留对文本的最终决策权,将AI生成内容与自身情感、经验结合,实现机械生产与审美活动的共存。
④推动读者通过指令修改参与文本生成,模糊创作与阅读的边界,提升个性化阅读体验。
5. (1)材料一侧重点:①介绍人工智能写作的运行原理,强调其虚拟化、数据驱动的特征。②突显人工智能写作的高效性,淡化作者的主体性,认为写作过程可由技术替代部分人工操作。
原因:材料一旨在客观介绍人工智能写作的技术原理,属于理性认知层面的分析。
(2)材料二侧重点:①聚焦人工智能写作对人类创作体验的影响,尤其是心灵表达与审美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如方长安强调“写作过程的愉悦源于心性”“结果不重要,过程本身是目的”。②提出人工智能作为“协作者”的辅助性定位,如刘家夷认为AI可帮助“精准措辞”“提供胚胎雏形”,但需保留人类经验与创造性修改。
原因:材料二通过对话探讨人工智能与人文创作的辩证关系,更多体现人文关怀与价值判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小说中的诸多意象具有隐喻、象征功能,表达出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用“阳光”隐喻女人的形象,用“尘埃”隐喻喧嚣扰攘的社会舆论,凸显了女人的隐忍、乐观和坚强;用“春天”象征美好幸福的生活。
9. ①“彼年彼岸”里有祥林嫂的影子:同样面对充满恶意的看客和调侃,同样面对丈夫去世的人生困局,同样的隐忍,同样的勤劳。
②“此时此地”是新生的祥林嫂:面对调侃和嘲笑,她不屑一顾,爱美爱花,活出个性张扬的自己;面对死去的丈夫,她称之为“死鬼”,没有拘于“夫权”的精神枷锁;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乐观坚强,勇挑重担,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自我”。(意思符合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G
11. B 12. D
13. (1)王安石担任宰相,向来与富弼不和。富弼考虑不能和他争执,多次声称有病告退,数十次上奏章。
(2)忠信的人,在您当权时,虽然往往和您意见有所不合,觉得很可恨,以后您一定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14. ①大胆启用对他服从、没有不同意见的新人,但这样的人往往会根据形式而趋利避害,甚至出卖他。
②对于不同意见的予以坚决的打击。
③做事情过于激进,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示例(1)林词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意境灵动,充满了理想主义。这与黛玉的性格是相符的。林词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示例(2)薛词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意境浑厚,充满了现实主义。这与薛宝钗的性格是相符的。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凭借风力,飞上云霄。这表现了薛宝钗积极入世、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有善始者实繁 ②. 能克终者盖寡 ③.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④.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③(即使)解释的也多有误会;⑤李白可能因为欣赏瀑布太久眼花而看成紫色。
19. A.要把“生紫烟”现象说清楚 B.散射强度与波长成反比 C.既然人眼更易感受到蓝光
【20~22题答案】
【答案】20. A 21. ①原句用词优美雅致,以诗意与美感给人视觉与情感的熏陶。②原句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不同的人生状态和追求。③原句采用并列(对称)句式,以整齐优美的形式呼吁人们要有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大爱精神。
22.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偶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画横线的部分上下分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对偶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让句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匍匐”和“仰望”形成对比,突出了人应坦然面对生命的起伏,充分汲取天地的精华以充实和成就自我的人生态度。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坚守底线
底线,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展现其高超的球技;同样,人的一生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
坚守底线,坚守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在千钧一发之际,二十九岁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们守住了生命之门,唱响了善良的乐章,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而还有一些人,竟抛弃了身后的学生,抛弃了善良,抛弃了做人的底线,选择了独善其身!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苟且活了下来;但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没有善良的躯壳,失去底线的人生,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呢?
坚守底线,坚守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诚信为本,诚信待人,诚信做事,应该是我们人性的底线。
尾生与女子有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一个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底线,既然许下了诺言,既然做好了约定,即使失去了生命也要去践约。翻开中华文明史,为了要守住诚信这条底线而用生命去践约的例子又何止尾生一个。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有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有了化蝶共舞之美,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才弹奏了一曲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篇章。而假设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呢?那么,最后终将会和放羊的小孩一样,羊成了恶狼的腹中物,徒留自己一个人哭泣,无人问津!
坚守底线,坚守忠贞。
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诸葛亮的话告诉我们,忠诚坚贞应该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底线。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夫子一声长叹,纵身投入汨罗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从小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理想,调兵造将,势如破竹,不受利诱,屡遭诬陷,屈死于风波亭上。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一身傲骨,虽忍受饥饿的煎熬,却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屈原、岳飞、朱自清等人因为忠贞祖国,早已流芳百世,载入史册。而像秦桧这样折节叛国的无耻小人和像刘阿斗那样胸无大志,屈膝投降的懦弱之辈呢?他们也早已遭世人唾骂,遗臭万年!
善良,感动你我;诚信,奏响壮歌;忠贞,书写尊严。坚守这些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