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新知导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次上井冈山,38年后的1965年5月,回到井冈山视察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感慨良多,诗兴勃发,于是在5月25日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其中有两句诗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上天我们有自己的飞船和宇宙空间站,入海我们有自己的“蛟龙号”。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神话。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再次回顾那令人激动的一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余建斌 吴月辉 刘诗瑶 金立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2.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3.设置诵读、拓展训练,提升文本理解应用能力;4.培养正义感、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新知讲解写作背景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一线采访。这些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在通宵达旦的值守中,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解 题引题:神州十二号三名宇航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作用:引出主题,交代背景,烘托气氛主标题: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新闻的核心,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报道了国人进入空间站的事实,点明了写作内容,表达了强烈的自豪感。字词预习获悉( ) 交会( ) 节点( ) 驻留( ) 关键( ) 轨道( ) 模式( ) 开启( ) 载人飞船( ) 核心舱( )xī jiāo jié zhù jiàn gu mó q zài cāng模式( mó) 载人( zài )模样(mú) 记载(zǎi)词语解释获悉:交会:节点:驻留:关键:再生生保: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会合;聚集。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停留。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需的生活支持保障。读新闻同桌对读,相互指出优点不足;班级展示从新闻结构看,新闻包括几部分?找出本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引标: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主标: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部分,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吸引读者注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主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详细阐述导语内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交会对接过程及航天员出舱活动。背景: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结语: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消息的六要素是什么?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何时when:6月17日9时22分。何地where: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何人who: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何事what: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何故why: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如何how: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这则新闻写了几件事?有没有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三件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后快速自主交会对接;航天员开舱进驻第一件略,后两件详。中国载人航天发射技术已经成熟,不需过多讲述;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是首次进行,意义重大,尤其是对聂海胜等三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的细节,强化了事件的里程碑意义,同时也照应了主标题。【合作探究】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这是向读者交代消息来源。别看这句话只有16个字,写与不写那是不一样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必须要写清楚消息的来源,以增强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合作探究】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其中时间“6月17日9时22分”、人数“3名”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突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准确”“顺利”形容词表现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突出了我国科技的新成就。【合作探究】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写明了这次活动的性质。其中“首次”,点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客观事实一致。课堂总结《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则消息通过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全过程,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工作的具体描写,表现了我国强大的航天实力,彰显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新成就。以新闻的视角展现了发射过程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等环节,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和先进,也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课堂练习课内阅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记者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①本报酒泉6月17日电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②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③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哪句话?请说明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接下来要开展哪些工作? 3.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事件,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请结合文章及自身理解进行阐述。 基础知识及运用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获悉 ( xī ) 酒泉(jiǔ ) 端口(duān ) 预定轨道(gu )B.神舟 ( zhōu ) 设置 ( zhí ) 发射 ( shè ) 核心舱( cāng )C.交会( huì) 对接( jiē ) 模式( mó ) 聂海胜( niè )D.顺利( shùn ) 驻留( zhù ) 关键( jiàn ) 载人飞船(zǎi)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B.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C.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D.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住留。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秋风锐不可当、驱除陈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极具刚健遒劲之美。B.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的,则是茶馆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声。C.据调查,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在公园、健康步道等公共场所遛狗的行为深恶痛绝D.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是非常受欢迎的学生。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原创作品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读者阅读愿望中寻找契合点。B.对于那些不幸的人,我们不但要有同情心,还要有平等之心。C.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增加,这里的蓝天成了常态。D.经过这次生病,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已经没有了往日自信,门都不大出了。拓展提高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旌旗飘扬,军威雄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一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的盛大庆典,也是人民军队在奋进百年征程中的一次崭新亮相。当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的歌声在空中回荡,五星红旗迎着晨光冉冉升起,9 3 大阅兵正式拉开帷幕。在庄严的分列式环节,空中护旗队率先登场,多型直升机组成多个编队,以护卫旗帜、悬挂标语等方式,寓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辉煌历程,展现着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军队的发展壮大。随后,徒步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受阅部队军容严整,士气高昂,如同一座座巍峨的山峰,彰显着人民军队的威严与力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乘车检阅部队,那一声声“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亲切问候,回荡在长安街上空,传递着党和国家对人民军队的关怀和嘱托。整个阅兵活动时长约70分钟,上万余人、上百架战鹰、数百台地面装备,实现了整齐划一、精准协同、米秒不差的极致标准,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卓越风采和强大实力,也向全世界宣誓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决捍卫抗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为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并指出新闻结构的导语主体和结语。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练习读新闻板书设计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语主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发射升空,顺利入轨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三名宇航员进入核心舱后续工作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令人瞩目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2.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3.设置诵读、拓展训练,提升文本理解应用能力。4.培养正义感、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2.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3.设置诵读、拓展训练,提升文本理解应用能力。【学习难点】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次上井冈山,38年后的1965年5月,回到井冈山视察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感慨良多,诗兴勃发,于是在5月25日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其中有两句诗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上天我们有自己的飞船和宇宙空间站,入海我们有自己的“蛟龙号”。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神话。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再次回顾那令人激动的一刻。【有关资料】作者介绍余建斌,浙江慈溪人,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获工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8月进入人民日报,现主要从事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写作背景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一线采访这些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在通宵达旦的值守中,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预习设计】加点字注音:获悉( ) 交会( ) 节点( ) 驻留( ) 关键( ) 轨道( )模式( ) 开启( ) 载人飞船( ) 核心舱( )获悉【huò xī 】 交会【jiāo huì 】 节点【jié diǎn】 驻留【zhù liú 】 关键【ɡuān jiàn】解释词语:获悉:交会:节点:驻留:关键:再生生保:形似字组词州( ) 舱( ) 轨( ) 纽( ) 航( )洲( ) 船( ) 仇( ) 组( ) 杭( )【新课学习】从新闻结构看,新闻包括几部分?找出本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消息的六要素是什么?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这则新闻写了几件事?有没有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合作探究】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课堂检测】基础知识及运用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获悉 ( xī ) 酒泉 (jiǔ ) 端口(duān ) 预定轨道( gu )B.神舟 ( zhōu ) 设置 ( zhí ) 发射 ( shè ) 核心舱( cāng )C.交会( huì) 对接( jiē ) 模式( mó ) 聂海胜( niè )D.顺利( shùn ) 驻留( zhù ) 关键( jiàn ) 载人飞船(zǎi)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B.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C.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D.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住留。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秋风锐不可当、驱除陈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极具刚健遒劲之美。B.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的,则是茶馆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声。C.据调查,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在公园、健康步道等公共场所遛狗的行为深恶痛绝D.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是非常受欢迎的学生。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原创作品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读者阅读愿望中寻找契合点。B.对于那些不幸的人,我们不但要有同情心,还要有平等之心。C.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增加,这里的蓝天成了常态。D.经过这次生病,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已经没有了往日自信,门都不大出了。课内阅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记者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①本报酒泉6月17日电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②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③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哪句话?请说明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接下来要开展哪些工作? 3.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事件,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请结合文章及自身理解进行阐述。 【扩展延伸】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旌旗飘扬,军威雄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一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的盛大庆典,也是人民军队在奋进百年征程中的一次崭新亮相。当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的歌声在空中回荡,五星红旗迎着晨光冉冉升起,9 3 大阅兵正式拉开帷幕。在庄严的分列式环节,空中护旗队率先登场,多型直升机组成多个编队,以护卫旗帜、悬挂标语等方式,寓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辉煌历程,展现着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军队的发展壮大。随后,徒步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受阅部队军容严整,士气高昂,如同一座座巍峨的山峰,彰显着人民军队的威严与力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乘车检阅部队,那一声声“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亲切问候,回荡在长安街上空,传递着党和国家对人民军队的关怀和嘱托。整个阅兵活动时长约70分钟,上万余人、上百架战鹰、数百台地面装备,实现了整齐划一、精准协同、米秒不差的极致标准,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卓越风采和强大实力,也向全世界宣誓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决捍卫抗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为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并指出新闻结构的导语主体和结语。【作业布置】完成上面练习【学后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2.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3.设置诵读、拓展训练,提升文本理解应用能力。4.培养正义感、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2.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3.设置诵读、拓展训练,提升文本理解应用能力。【学习难点】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次上井冈山,38年后的1965年5月,回到井冈山视察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感慨良多,诗兴勃发,于是在5月25日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其中有两句诗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上天我们有自己的飞船和宇宙空间站,入海我们有自己的“蛟龙号”。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神话。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再次回顾那令人激动的一刻。【有关资料】作者介绍余建斌,浙江慈溪人,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获工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8月进入人民日报,现主要从事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写作背景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一线采访这些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在通宵达旦的值守中,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预习设计】加点字注音:获悉( ) 交会( ) 节点( ) 驻留( ) 关键( ) 轨道( )模式( ) 开启( ) 载人飞船( ) 核心舱( )【答案】获悉( xī) 交会( jiāo ) 节点( jié ) 驻留( zhù ) 关键( jiàn )轨道( gu )模式( mó ) 开启( q ) 载人飞船( zài ) 核心舱( cāng )模式( mó) 载人( zài )模样 (mú) 记载(zǎi)获悉【huò xī 】 交会【jiāo huì 】 节点【jié diǎn】 驻留【zhù liú 】 关键【ɡuān jiàn】解释词语:获悉:交会:节点:驻留:关键:再生生保:【答案】获悉: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交会:会合;聚集。节点: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驻留:停留。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再生生保: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需的生活支持保障。形似字组词州( ) 舱( ) 轨( ) 纽( ) 航( )洲( ) 船( ) 仇( ) 组( ) 杭( )【答案】州(杭州 ) 舱(船舱) 轨(轨道) 纽(枢纽) 航(航线)洲(大洋洲 ) 船(小船) 仇(仇恨) 组(组织) 杭(杭州)【新课学习】从新闻结构看,新闻包括几部分?找出本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答案】标题:引标 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主标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部分,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吸引读者注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主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详细阐述导语内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交会对接过程及航天员出舱活动。背景: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结语: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消息的六要素是什么?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答案】何时when:6月17日9时22分。何地where: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何人who: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何事what: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何故why: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如何how: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这则新闻写了几件事?有没有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答案】三件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后快速自主交会对接;航天员开舱进驻第一件略,后两件详。中国载人航天发射技术已经成熟,不需过多讲述;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是首次进行,意义重大,尤其是对聂海胜等三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的细节,强化了事件的里程碑意义,同时也照应了主标题。【合作探究】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答案】①“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这是向读者交代消息来源。别看这句话只有16个字,写与不写那是不一样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必须要写清楚消息的来源,以增强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②“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其中时间“6月17日9时22分”、人数“3名”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突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准确”“顺利”形容词表现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突出了我国科技的新成就。③“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写明了这次活动的性质。其中“首次”,点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客观事实一致。【课堂检测】基础知识及运用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获悉 ( xī ) 酒泉 (jiǔ ) 端口(duān ) 预定轨道( gu )B.神舟 ( zhōu ) 设置 ( zhí ) 发射 ( shè ) 核心舱( cāng )C.交会( huì) 对接( jiē ) 模式( mó ) 聂海胜( niè )D.顺利( shùn ) 驻留( zhù ) 关键( jiàn ) 载人飞船(zǎi)【答案】D【解析】载人的“栽”应读:zài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B.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C.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D.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住留。【答案】D【解析】“住留”应写作:驻留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秋风锐不可当、驱除陈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极具刚健遒劲之美。B.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的,则是茶馆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声。C.据调查,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在公园、健康步道等公共场所遛狗的行为深恶痛绝D.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是非常受欢迎的学生。【答案】B【解析】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此处望文生义。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原创作品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读者阅读愿望中寻找契合点。B.对于那些不幸的人,我们不但要有同情心,还要有平等之心。C.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增加,这里的蓝天成了常态。D.经过这次生病,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已经没有了往日自信,门都不大出了。【答案】B【解析】A,两面对一面;C,搭配不当,应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D,表意不明,有歧义,应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课内阅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记者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①本报酒泉6月17日电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②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③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哪句话?请说明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答案】导语部分是“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导语的作用: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最重要的信息。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接下来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案】航天员乘组接下来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3.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事件,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请结合文章及自身理解进行阐述。 【答案】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意味着我国在空间站建设和运营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它验证了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如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等技术,为后续空间站的长期稳定运行以及开展更多的科学实验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增强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扩展延伸】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旌旗飘扬,军威雄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一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的盛大庆典,也是人民军队在奋进百年征程中的一次崭新亮相。当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的歌声在空中回荡,五星红旗迎着晨光冉冉升起,9 3 大阅兵正式拉开帷幕。在庄严的分列式环节,空中护旗队率先登场,多型直升机组成多个编队,以护卫旗帜、悬挂标语等方式,寓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辉煌历程,展现着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军队的发展壮大。随后,徒步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受阅部队军容严整,士气高昂,如同一座座巍峨的山峰,彰显着人民军队的威严与力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乘车检阅部队,那一声声“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亲切问候,回荡在长安街上空,传递着党和国家对人民军队的关怀和嘱托。整个阅兵活动时长约70分钟,上万余人、上百架战鹰、数百台地面装备,实现了整齐划一、精准协同、米秒不差的极致标准,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卓越风采和强大实力,也向全世界宣誓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决捍卫抗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为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并指出新闻结构的导语主体和结语。【答案】示例:标题: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在京举行 人民军队展雄姿 铮铮誓言护和平导语 (首段):概括事件核心要素,包括时间(2025年9月3日)、地点(天安门广场)、事件性质(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及意义(铭记历史、展现军威)主体 (第二至三段): 分列式细节 :描述空中护旗队、徒步方队、领导人检阅等环节,突出装备规模与官兵风貌。 数据支撑 :通过“70分钟”“上万人”“米秒不差”等具体信息强化现场震撼力。 结语 (末段):升华主题,强调阅兵的国际意义——彰显中国捍卫和平的决心与维护正义的担当。【作业布置】完成上面练习【学后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单元 1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2.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3.设置诵读、拓展训练,提升文本理解应用能力。4.培养正义感、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重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2.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3.设置诵读、拓展训练,提升文本理解应用能力。难点 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次上井冈山,38年后的1965年5月,回到井冈山视察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感慨良多,诗兴勃发,于是在5月25日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其中有两句诗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上天我们有自己的飞船和宇宙空间站,入海我们有自己的“蛟龙号”。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神话。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再次回顾那令人激动的一刻。板书课题。 听 激趣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2.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深入分析文本内容。3.设置诵读、拓展训练,提升文本理解应用能力。4.培养正义感、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新课学习】背景介绍: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一线采访。这些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在通宵达旦的值守中,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解题】引题:神州十二号三名宇航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作用:引出主题,交代背景,烘托气氛主标题: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新闻的核心,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报道了国人进入空间站的事实,点明了写作内容,表达了强烈的自豪感。【词语学习】获悉( xī) 交会( jiāo ) 节点( jié ) 驻留( zhù ) 关键( jiàn ) 轨道( gu )模式( mó ) 开启( q ) 载人飞船( zài ) 核心舱( cāng )模式( mó) 载人( zài )模样 (mú) 记载(zǎi)释义:获悉: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交会:会合;聚集。节点: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驻留:停留。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再生生保: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需的生活支持保障。【朗读新闻】同桌两人一组相互听,注意字音、节奏、语调,相互纠错;(2)上讲台全班展读【新课学习】从新闻结构看,新闻包括几部分?找出本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引标 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主标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部分,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吸引读者注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主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详细阐述导语内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交会对接过程及航天员出舱活动。背景: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结语: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消息的六要素是什么?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何时when:6月17日9时22分。何地where: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何人who: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何事what: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何故why: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如何how: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这则新闻写了几件事?有没有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三件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后快速自主交会对接;航天员开舱进驻第一件略,后两件详。中国载人航天发射技术已经成熟,不需过多讲述;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是首次进行,意义重大,尤其是对聂海胜等三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的细节,强化了事件的里程碑意义,同时也照应了主标题。【合作探究】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①“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这是向读者交代消息来源。别看这句话只有16个字,写与不写那是不一样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必须要写清楚消息的来源,以增强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②“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其中时间“6月17日9时22分”、人数“3名”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突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准确”“顺利”形容词表现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突出了我国科技的新成就。③“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写明了这次活动的性质。其中“首次”,点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客观事实一致。 读读笔记学习词语注音释义笔记读新闻读勾画笔记筛选勾画笔记回答笔记小组讨论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1理解标题积累词语完成目标3目标2完成目标2目标3目标3基础知识及运用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获悉 ( xī ) 酒泉 (jiǔ ) 端口(duān ) 预定轨道( gu )B.神舟 ( zhōu ) 设置 ( zhí ) 发射 ( shè ) 核心舱( cāng )C.交会( huì) 对接( jiē ) 模式( mó ) 聂海胜( niè )D.顺利( shùn ) 驻留( zhù ) 关键( jiàn ) 载人飞船(zǎi)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B.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C.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D.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住留。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秋风锐不可当、驱除陈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极具刚健遒劲之美。B.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的,则是茶馆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声。C.据调查,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在公园、健康步道等公共场所遛狗的行为深恶痛绝D.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是非常受欢迎的学生。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原创作品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读者阅读愿望中寻找契合点。B.对于那些不幸的人,我们不但要有同情心,还要有平等之心。C.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增加,这里的蓝天成了常态。D.经过这次生病,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已经没有了往日自信,门都不大出了。课内阅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记者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①本报酒泉6月17日电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②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③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哪句话?请说明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接下来要开展哪些工作? 3.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事件,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请结合文章及自身理解进行阐述。 做练习 拓展提高课堂小结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以新闻的视角展现了发射过程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等环节,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和先进,也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PPT.pptx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学案学生版.doc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学案教师版.doc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