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5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5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一生颠沛 永葆赤诚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
(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理清小说情节。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典型人物的形象。
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带来的艺术效果。
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把握小说主题。
知人论世
活动一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关入债务人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担任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带有一点儿“自传”性质的作品。这个名字的缩写D.C正是作者名字缩写的颠倒。小说中的大卫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这与狄更斯本人的生平有相似之处;课文节选这部分出场的米考伯夫妇,也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
作者介绍——狄更斯
小说的自传性质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职业
负债入狱经历
童工经历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初读文本
梳理情节
活动二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思、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 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课文节选部分是大卫成长的重要节点,请快速浏览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阅读提示:“小说以大卫的成长经历(大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主线,以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的故事(米考伯一家欠债、被追债、入狱又最终的自由)为副线,依照人物生活场景的变化展开故事情节”。
可以扣住“成长”这一线索,看看大卫经历了哪些事,遇到了哪些人,想想这一切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自主思考,梳理情节
结局(51-54段):
“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我”来到货行当童工。(环境、生活)
序幕(1-5段):
开端(6-23段):
“我”被米考伯先生邀请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
“我”住在米考伯家,与他们产生友谊,帮他们典当财物。
高潮(45-50段):
“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
请根据课文内容,参照本书其他章节小标题的拟写样式,为本章拟写小标题。
(提示:瞻前顾后,注意已有的标题形式和内容特点)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第十章 遭受遗弃
《大卫·科波菲尔》一至十二章
独自谋生
分析
人物形象
活动三
身陷困境
见证成长
——分析“我”的人物形象
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童工工作是成长期间面临的一个主要困局,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卫遭遇了怎样的成长困境?完成下表。
文本内容 身处困境 心处困境
1. 2. 3. 4. 1. 2. 3. 4.
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P1)
于是昆宁先生便正式雇用了我,要我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尽力干活儿,工资,我想是,每星期六先令。至于到底是六先令,还是七先令,我已记不清了。(P22)
天我一人独享的早餐是一便士面包和一便士牛奶,由我自己购买。另外我还买一个小面包和一小块干酪,放在一个特定食品柜的特定格上,留作晚上回来时的晚餐。我清楚地知道,这在我那六七个先令工资里,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我整天都在货行里干活儿,而整个一星期,我就得靠这点儿钱过活。(P33)
——年幼遭弃、生计堪忧
(收入有限,生活困顿)
身处困境1
狭窄的街道 又破又旧的房子 腐烂的地板和楼梯
东奔西窜、吱吱乱叫的成群的灰色大老鼠
到处的污垢和腐臭(P2)
——身处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身处困境2
·······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P3)
——从事繁重艰辛、单调枯燥的工作
身处困境3
米克·沃克——破围裙、纸帽子
粉白·土豆——面色灰白 (P4)
——身处贫困的社会底层童工群体中
身处困境4
心处困境1
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地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P1)
——身心两伤、孤苦无助
“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可以看出人们的冷漠。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P5)
残酷的现实却把他拉入社会的最底层,曾经的理想只能是幻想了
心处困境2
——痛苦与绝望
高位到低位;有望到无望
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P52)
“不结识”“不交谈”不是鄙视、瞧不起这些底层的,打工的或流浪的孩子,而是不甘心一辈子永远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能在人生低谷里滑向更低处。
心处困境3
——孤独与不甘
小结: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童工工作是成长期间面临的一个主要困局,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卫遭遇了怎样的成长困境?完成下表。
文本内容 身处困境 心处困境
1. 2. 3. 4. 1. 2. 3. 4.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伙伴
年幼遭弃、生计堪忧
孤苦无助
痛苦绝望
孤独不甘
总的来说,“我”的童工生活很 。这是失望之冬,甚至是绝望之冬。
悲苦
人物鉴赏
1.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大卫面对这些困境时展现了怎样的品质?
2.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3.善良诚挚,富有同情心。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我们要学习大卫这种坚持、奋发向上、刻苦努力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拥有乐观的心态,不逃避,勇敢坚强的去面对,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那逆风飞翔的蝶,做一株看似柔弱,但历经风雨永不弯曲的青竹,向善而生,终遇美好!
大卫的成长留给我们哪些启示?
拓展延伸
活用素材
还记得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有这么一句话:“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这句话给人的质感,正如语句中的内涵一样,像温暖的太阳,照亮了每个人心中那片大小不一的灰暗地带。无论是过往还是当下,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或多或少存在让人无奈唏嘘的阴暗不堪。只是,在暗夜里依旧能怀抱希望,或许正是人类的珍贵品质。
成长过程中,磨难大抵不可避免。我们可以不歌颂磨难,但我们永远敬畏不屈的灵魂!
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史铁生
米考伯一家
——分析米考伯先生和米考伯太太的人物形象
活动探究:请结合具体语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的?
分析米考伯先生的形象
米考伯先生
……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第6段)
肖像描写
描绘了米考伯的服饰、长相,突出其长相滑稽、衰老,生活穷酸却极力利用手杖和眼镜来掩饰,体现其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
漫画写法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不仅能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张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才有真实感。人物漫画法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装成文雅的气派,……,“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语言描写
米考伯先生说话爱拿腔拿调,喜欢卖弄学问,说明他爱慕虚荣、故作文雅。主动为大卫带路,并为他找到一条最便捷的路,说明他是一个热心善良、体贴真诚的人。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第32段)
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第34段)
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他的末日到了——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可是我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第45段)
动作描写
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的双重性格,既有伤感沮丧的一面,又有乐观开朗的一面,展示了社会底层市民扭曲的性格。
人物形象小结: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热心真诚、乐观开朗、随遇而安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
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成了文学中的典型。这种性格被称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主义(Micawberism)”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人物形象小结
小说中的米考伯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
1.爱慕虚荣。总是提起娘家的辉煌。
2.自尊自重。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3.乐观坚强。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
鉴赏
环境描写
活动四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指的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背景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交待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本身: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特点,奠定情感基调。
(2)人物角度:①暗示人物内心活动 ②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3)情节角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4)主题角度: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的主题。
(5)读者角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思考1:小说怎样描写“我”的工作环境的?有什么作用?
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货行外部环境的偏僻、泥泞和内部环境的污浊、腐臭。
①环境上: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渲染了污浊压抑的氛围,折射当时的社会环境。
②人物上:衬托了大卫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
③主旨上: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它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表达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多年后再回忆却觉得如在眼前,突出了童年给“我”带来极大的伤害,客观上引起人们对孤儿、童工问题的关注。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①环境上: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反映了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②人物上: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③情节上: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思考2:小说描写米考伯夫妇的住宅环境有什么作用?
第46段: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穿过那个院子,再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个监狱看守。······我想到了罗德里克·蓝登关在监狱里时,跟他同狱的只有一个人,那人除了身上裹的一块破地毯外,一无所有。
①环境上:突出了监狱环境的简陋;
②人物上:“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③主旨上: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思考3:小说描写监狱环境有什么作用?
从成长中
窥见主题
活动五
文本研读
“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
时代背景:
大卫生活场景:
文本研读
“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货行的童工、济贫院的孤儿、街头的流浪儿、债主(鞋匠)、负债破产入狱的人们……
社会底层小人物
(1)大卫周围大多是什么样的人
文本研读
“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场景一:小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
场景二: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境
场景三: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场景四: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遭遇凄惨
(2)小说主要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
文本研读
“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
时代背景:
社会底层小人物
遭遇凄惨。
小说生活场景:
这是一个
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
最坏的时代
主题归纳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大卫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记述了他与米考伯一家的交往,通过孩子的眼睛观察社会,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的社会生活,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丑陋的批判。
探究
叙述技巧
活动六
叙事技巧
倒序
插叙
补叙
顺叙
叙述方式
叙事技巧
第二人称(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视角转换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视角)
特殊视角(儿童视角、女性视角、动物视角)
叙述人称
优点
①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便于抒发感情③“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以“我”的视角叙述,增加文章真实性④以“我”的见闻串联全文,使故事线索明晰,情节紧凑
①真实亲切,增强了互动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便于抒发感情
①叙述更客观冷静,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约束
②叙述更灵活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
③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交替使用
叙述更加灵活自由,以第一人称交代XX,以第三人称交代XX,叙述既客观冷静,不受时空约束,又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
1.试分析“我”(第一人称)在小说中的作用。
①从人称角度看,小说是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更加真实可信。
②从情节结构看,“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联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③从主题表达看,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便于审视社会现实,直接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
请试着分析小说运用儿童视角叙述的作用。
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2.试分析小说运用儿童视角叙述的作用。
①用孩童纯真善良的眼光看待世界,反映现实世界的黑暗。
②借大卫孩童时期悲惨的经历来唤醒人们对于社会底层的儿童的广泛关注。
3.作者擅长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①科波菲尔的理想和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科波菲尔是一个极有才华、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他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但是他成为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童工,到处都是污垢和腐臭的地方,他每天干着枯燥的刷瓶子的工作。
②米考伯外在的考究和他陷入困境的生活。米考伯穿着考究,举止文雅,处处装作很体面的样子,但是他的住宅破破烂烂,生活一地鸡毛。
③米考伯夫妇的前后举止。米考伯夫妇总是破产,但却非常乐观。常因经济拮据而哭得肝肠寸断,却马上又哼起快乐的歌曲。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乐观性格,反映了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
请试着分析小说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的作用。
①作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交代出必要的内容,丰富了小说情节,使作品增添批判力度;
②成人的眼光来补充说明,同时加入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对大卫的成长有更深切的体会,更能共情人物的感受。
③使叙述更加地灵活自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