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7张PPT)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你知道这些校训出自哪里吗?激趣导入激趣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3了解与《大学》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及文化背景。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自主翻译第一自然段。3、理解“三纲” 的内涵及关系。《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相传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故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文学常识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礼记》的由来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礼记》的由来《礼记》《礼记》的特点及地位 特点 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十三经”之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2.作者简介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中第四十二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直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sì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了解曾子】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复圣”颜渊(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嫡孙)“亚圣”孟子(孟轲)“孔庙四配”——孔庙里除孔子外,还供了四位圣人,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如何理解“大学之道”的“大学”?“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文题解读《大学之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大学章句序》“大学”与“小学”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学问。“大学”与“小学”“大学之道”大学: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大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宗旨、根本原则明:动词,彰明明:形容词,美好的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达到至善:最完善的境界。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知:知道止:达到的“至善”境界定: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祥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近:动词,接近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问题导学一: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4、如何才能实现“三纲”?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问题导学一: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明明德】彰明美德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亲民】亲近爱抚民众。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还要推己及人,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广大民众,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朱子认为大学之道的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王阳明则认为三者构成大学之道的整个体系,上下一贯,不能并列为三纲。此三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至少亦可说是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对己立德对人爱人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内圣亲民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外王止于至善最终追求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4、怎样才能实现“三纲”?止定静安虑得六个步骤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达到“至善”境界志向坚定不移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目标止定静安虑得步骤近道先后本末终始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讲述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小结:第一段明确提出“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自主翻译第二自然段。2、理解“八目” 的内涵及关系。3、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4、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第二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明明德于天下:状语后置句,(于天下明明德)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使……整齐有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修养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端正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使……真诚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获得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问题导学二:1、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2、“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3、“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其与“三纲”之又是怎样的关系?格物: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端正内心,去除私心杂念修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齐家: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问题导学二:1、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认识“八目”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认识“八目”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诚意认识“八目”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正心认识“八目”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修身认识“八目”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齐家为什么孝悌/齐家有这么大的作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仁道根本。“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也是孔子强调的“仁”的根本。认识“八目”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治国认识“八目”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平天下2、“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目的“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格物、致知 知 内修 修己 独善其身 修身立德诚意、正心、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外治 安人 兼善天下 致用亲民方法(步骤)根本、关键目的“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以安人内修(善其身)外治(善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修(善其身)外治(善天下)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问题探究“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八目三纲具体步骤指导思想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修外治★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方法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止定静安虑得步骤目标思维导图人生进修阶梯内修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三纲八目与孔孟思想“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内圣外王儒家思想体系:“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但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三纲八目与孔孟思想“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思想:仁孟子思想:仁政、王道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回答问题7.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 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不敢轻易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回答问题7.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即“八条目”,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思考:”三纲“”八目“在今天还有意义吗?明明德——立德树人、以德治国亲民——以民为本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格物致知——实践出真知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修身——自我完善(小我)齐家——家庭责任(中我)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大我)《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课堂小结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答案:B 解析:课文中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且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随堂检测1、《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1、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2、在止于至善。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随堂测试随堂测试4、《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5、《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4、先修其身,先正其心。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致知在格物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分层作业》。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写篇演讲稿跟同学进行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