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 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2. 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 深入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思想,特别是“有”与“无”的关系。4. 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01知人论世《老子》四章一、 老子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生之玄“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玄妙内篇》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老子,传言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少年聪颖入周求学效力周室著书出关 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离世之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著书老子研究“道德”,其学说以自隐无名为重要之事。(他在周王室任官已久,見周室日趋衰落,便弃官离去。)走到城关,守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对老子说:“先生就要隐逸了,请务必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就著书上下篇,讲“道德”之意,有五千余言,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终了之事。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唾手可得。——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毛泽东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共8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主题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之玄“三玄”《道德经》《庄子》《周易》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本思想老子思想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对立、统一、转变、量(质)变辩证思想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思想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老子当时所处社会,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老子洞察祸福之机,神明成败之理。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背景02整体感知初读课文《老子》四章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当:正是,正因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门窗“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汇集,集合以之为,把……当作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正是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探究新知 知识拓展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1. 有”与“无”的关系是什么 老子是怎样来说明的 ①“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②运用比喻,用生活中常见的车轮、陶器、房屋等来说明。“无”就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毂的中空处、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内部,正是因为“空”,即“无”,才使本体可以使用。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2.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① 一般人: 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及其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的。②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小结(第十一章)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智慧:提醒世人重视通常被忽视的一面。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联系现实,“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艺术领域的“留白”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读书时的“思考空间”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设置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踏花归来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深山藏古寺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彰显自我夸耀长久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馀食,剩饭;赘形,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行,同“形”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见,同“现”人们常常厌恶它们为,做释义: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有有道的人不这样做。第二十四章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3. 第二十四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阐明了什么道理 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①比喻论证。②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指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急于表现、急功冒进的举动是没有好结果的。③启发我们做人要自谦、自省、自警,提高自身修养。 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违背规律急于求成本 质恶 果根 源追逐显相看重我“有”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令人厌恶比喻排比比喻论证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意在说明什么看法?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面论证有道者不处正面结论小结(第二十四章)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如: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又如:马谡失街亭:街亭之战,马谡自荐去守街亭。观察地形后,不依诸葛亮之吩咐,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营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蜀国北伐失败。思考:联系历史故事,有没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教训?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勤勉而行的人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即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释义:认识别人的人叫做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的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第三十三章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5. 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①“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②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6.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①“知足者富”: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的立身之本,才可以长久。②“强行者有志”: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7.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小结(第三十三章)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动手去做的有所把持的状语后置状后宾前,以是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同“判”,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一筐土。累,同“蔂”,土筐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第六十四章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因此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接近成功不加以干预取消独立性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稀罕,以…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弥补、补救释义:一般人做事情,常在接近成功是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常常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第六十四章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8.本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壹(开头到治之于未乱):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善于把握先兆依照规律自然办事无为而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不妄动、不妄为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 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 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 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9.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者有什么不同?①荀子强调学习时积累的重要性,要每天积累才能成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不要急功近利想要大跨步干扰自然规律,这样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10. 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应该怎样看待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出自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是按照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而为,而不是任意妄为。“无为”不会激化社会矛盾。“无为而治”:治国安邦、管理国家无非是“顺从民意”,顺民而无为,就会无为而无不为。“不顺民意”,反其道而行之,人民就不会满意,一旦达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就会起来反抗。治国者,顺民而无为,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谛。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11. 第六十四章第五层强调什么 本章告诉后人哪些道理 ①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货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妄动、妄为。②道理:①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解决;②对待大事、要事,则要慎始慎终,始终抓好细节;③治世者,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情况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先兆和细节,以避免坏事做大、好事难成----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板书设计12.《<老子>四章》中提到了几组矛盾统一的概念(对待之理),思辨性强,请尝试找出它们,并从中分析老子的态度及他对社会的辩证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矛盾统一的概念 老子的态度 相关章句“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有为”和“无为”“成”和“败”“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能发挥大作用,但被人忽视了。“有为”不应妄为;“无为”即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知人”是智慧,“自知”是通透“胜人”是有力,“自胜”是坚强要慎始慎终,才能成而不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写作特色板书设计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无为而治,遵循自然规律《老子》四章论道修身修身治国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主旨归纳】04知识拓展《老子》四章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儒道的异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思想:儒家强调“仁、义、礼”,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道家则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代表人物: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强调教育和道德修养;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强调个人心性的修养和对自然的理解。 政治态度:儒家主张以礼治国,强调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道家则倾向于无为而治,认为过多的干预会破坏自然的和谐。 对待人生的态度:儒家强调个人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倡导积极参与社会;道家则提倡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自由。 这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儒道两家的思想互补之因: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宁静和谐+超越世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儒道异 同自身修养加法积极进取使命责任自然天性减法宁静和谐超越世俗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不满社会现实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粮店药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