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4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4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苏轼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诵读诗歌,疏通大意;
2.围绕“记梦”,梳理本词的的脉络,理清思路;品读细节描写,把握虚实结合的高考考点;
3.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踌躇满志的苏轼
豪放不羁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导 入
在你心中苏轼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他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文学成就
解题
江城子:
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记梦:
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点明作词时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近四十。
mǎo
诗歌题材
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悼亡诗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
代表诗人有潘安、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驾车走在路上,女人们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掷果盈车。但是,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之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最有名的悼亡诗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唐琬是陆游的结发妻子,情投意合,可由于陆母的干涉阻挠,黯然分手,另娶另嫁。多年后,沈园重遇。陆游怅然良久,写下一首《钗头凤》。据说,唐琬也和了一首,郁郁寡欢,不久抱憾而死。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
最悲情的悼亡诗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最酸楚的悼亡诗
创作背景
1055年,16岁的王弗嫁给了19岁的苏轼,二人婚后,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1065年)就去世了。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快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的悼亡词。
(响彻云天,下达黄泉)
1、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十六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卒,年方二十七。
2、王闰之(1048—1093),女,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她则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和,知足惜福。
3、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浙江钱塘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红颜知己和侍妾。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伎。但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之,纳为常侍。
苏轼的几任妻子
深情朗诵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mǎo
zhēng
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凄婉哀伤
理解诗意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年年都柔肠寸断之处,就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本词题为“记梦”——写“梦”,围绕“梦”怎样概括这首词的文思?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
记 梦
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整体感知
解梦
1、赏析“梦前”诗句
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年?
1069返京任职史馆
1071任杭州通判
1074任密州太守
丧妻之痛:生死无常,恩爱不再,知音难寻。
仕途之痛:多遭贬斥,颠沛流离,沧桑悲凉。
赏析诗歌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抒发了词人深沉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凄清之感。
抓动情处
“十年”二字饱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茫茫”二字为全诗奠定了凄婉哀伤的基调。“两茫茫”,既指词人的感受,也指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是相同的情思和哀绪。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抓动情处
此句中的“两茫茫”如何理解?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是虚空悬想,却更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梦前:
为何“不思量”,却“自难忘” ?是否矛盾呢?
①思念深沉。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
②不敢思念。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这种思念,是一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这比刻意的仪式感的思念更动人心。
赏析诗歌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梦前:
抓动情处
“凄凉”表现在什么方面?
直抒胸臆
政治失意之凄凉
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
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相思之情的凄凉
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
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千里”,是对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千里”和“十年”写出了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能再相逢的遗憾。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可说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政治仕途不顺,生活困苦,都是凄凉之因。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
赏析诗歌
梦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赏析诗歌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
应不识。
“纵使”一词有何作用?
通过假设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为什么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历尽沧桑,面容憔悴)
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
“满面尘”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将对妻子的思念和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表达对妻子刻苦铭心的思念。
梦前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上阕小结
明确:铺垫作用。
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千里”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上阙这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为下片“记梦”做铺垫。
上片小结
夜来幽梦忽还乡。
“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太快,便依稀透露出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抓动情处: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梦中:
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几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虚写,在梦境中见到妻子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的时间,那些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忘不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②白描,“小轩窗,正梳妆”,用白描的手法,以妻子对镜梳妆的日常生活镜头,再现当年闺房生活的温馨。
③细节描写,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呢?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
白描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写出牧民的生活。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白描
梦醒: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处运用了对写法。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抓动情处
“料得”二字为何如此感人?
“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如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梦醒: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抓动情处
“明月夜,短松冈”尾句为何还在写景?
知识补充
诗歌的一种构思立意技巧,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以景结情
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外枯中膏
似澹实美
下阕主要写梦见亡妻的相见之喜和梦醒之后的悲伤,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下片小结
总结主旨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
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手法。
题目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梦前
梦中
梦醒
— 现实
— 梦境
— 现实
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诉抒悲情,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自难忘、无处话凄凉、肠断处)
2.白描(小轩窗,正梳妆)
3.动作细节描写(惟有泪千行)
4.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冈)
5.对写法(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虚实相生(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知识补充
虚实结合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知识补充
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类:
虚实结合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知识补充
虚实结合
②回忆中的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知识补充
虚实结合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未发生的,它表现的情感将一直延伸到未来。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名句默写
(1)苏轼《江城子》开头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2)苏轼《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苏轼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中来。他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虚实结合
最常考的虚实结合:先写自己,再想象对方思念自己。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作用:不直接说自己……却设想对方(亲人)……,通过想象,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审美空间,表达了诗人……情感,使感情抒发得更深沉含蓄、真挚动人,更富有感染力。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2005年高考全国卷)
答:①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指)。
②前两句写诗人于冬至页邯郸驿里,独自坐在灯前抱着双膝孤寂难眠,是实。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③作者不直接说自己思念亲人,却设想对方(亲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通过想象,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审美空间,表达诗人因作客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与内心的孤寂凄凉,使感情抒发得更深沉含蓄,真挚动人,更富有感染力。(点出作用)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背景:
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陷贼中作。是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今浙江富县)寄居羌村,然后只身投奔行在,中途被叛军捕获,带到长安。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2005年高考全国卷)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2005年高考全国卷)
答:①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指)。②首句写诗人望月流泪思家,是实。后文写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以及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是虚。(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③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儿思念自己,通过想象,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美空间,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内心的孤寂凄凉,使感情抒发得更深沉、含蓄,真挚动人,更富有感染力。(点出作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①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指)。
②一、二句,用巴山夜雨衬托自己不能回家与亲人相见的愁情,是实写。三、四句,想象与亲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烛花、深夜长谈的欢乐场面,是虚写。(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③作者不直接说自己思念亲人,却设想与对方(亲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烛花、深夜长谈。通过想象,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审美空间,以想象的乐景反衬现实的悲情,表达诗人作客他乡时对亲人的思念与内心的孤寂凄凉。使感情抒发得更深沉含蓄、真挚动人,更富有感染力。(点出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