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33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33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中几个主要部分的内容。
2.了解回忆录的相关知识,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3.结合背景知识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及对当下的启示。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万岁”这一表达欢呼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文题解读
长征胜利万岁
导:5分钟
作者简介
杨成武(1914-2004),又名杨能俊,福建长汀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产主义战士。
1929年,他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参加过平津、太原战役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88年,杨成武被授予一级红星勋章。
导:5分钟
走近作者
主要作品: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
如《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回忆录》等著作。
其主要著作编入《杨成武军事文选》。
导:5分钟
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文体知识
概念
特点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回忆录
导:5分钟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背景
导:5分钟
完成导纲
1.通读全文,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讲了哪些事情?
2.本文是回忆录,属于记叙类文体。举例说明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到达陕北后的兴奋和激动
思:8分钟
第一部分(1-8)抵达吴起镇。
第二部分(9-22)吴起镇战斗
第三部分(23-44)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时间顺序
展+评13分钟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讲了哪些事情?
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语言描写: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细节描写: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注意力高度集中。
正面描写
展+评13分钟
侧 面 描 写
(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
环境描写。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天空是蓝盈盈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了队伍进入小镇的欢乐祥和的氛围。
展+评13分钟
知识补充——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所构成的场景画面进行的具体、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它相当于文学中的“广角镜头”或“鸟瞰视角”,致力于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机的、可感知的现场环境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展+评13分钟
知识补充——场面描写
1.特定的空间(地点):发生在哪里?
2.特定的时间:发生在什么时候?
3.众多人物(群体):通常涉及多个角色(可能包括主角、配角、群众)的共同活动或互动。
4.整体氛围与环境:对场景的整体感觉进行渲染,是紧张、欢乐、悲伤、混乱、庄严、恐怖还是其他?环境细节(光线、声音、气味、物品、天气等)是营造氛围的关键。
5.动态的活动与关系:描绘人物在做什么?他们之间如何互动?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如何?场面是动态发展的,不是静止的画面。
6.多感官的综合性:优秀的场面描写往往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全方位地构建场景。
作用:
1.渲染气氛,营造环境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2.推动情节发展3.烘托人物形象;4.深化主题思想;5.增强真实感和代入感;6.展现社会风貌与时代背景。
展+评13分钟
文中的三大场面
场面一:到达吴起镇
场面二:吴起镇战役
场面三:全军干部会议
欢乐,热烈
表现红军的兴奋与激动
紧张、激烈
敌人:狼狈溃败
战士:英勇无畏,骁勇善战
幽默生动,如在眼前
热烈、盛大
①战士们兴奋激动的心情
②侧面突出了毛泽东讲话令人欢欣鼓舞
展+评13分钟
1.赏析句子
①“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3.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
议:8分钟
1、运用拟人手法,烘托人物心理,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喜悦之情;
2、具有象征意义,暗示革命必将胜利;
3、侧面表现苏区的良好的群众基础。
展+评:8分钟
赏析句子:“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赏析句子: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长征的重要意义,长征宣告了红军的强大力量,对革命进行了广泛地宣传,为革命未来打下了基础。
②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表达的气势,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令人震撼的长征精神。
展+评:8分钟
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
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③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④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2.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展+评:8分钟
3.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
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现主义。
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维主义。
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5、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展+评:8分钟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 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敢于胜利的精神。 (习近平讲话)
走好新长征之路
长征胜利万岁
胜利到达吴起镇
歼灭二马骑兵战役
消灭反动民团
全军干部会议
粉碎蒋介石“追剿”计划
吴起镇战斗
路遇小平同志
毛主席的讲话
总结全文,绘制本文脉络导纲
检:3分钟
课堂小结
本文叙述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前后的几件事,重点记叙了吴起镇全军干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总结了长征胜利的意义,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文章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勇敢、坚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第五段对吴起镇的描写是否表现出了失望?与前面的情绪矛盾吗?
(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
并不矛盾,此处是欲扬的手法。
先用之前听说的吴起镇的情况唤起期待,然后描绘自己进入吴起镇的情况,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正当读者要变得失望的时候,作者又写,“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下文再向读者揭示这是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可见,这一处小小的波折,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所写的心中的亲切与感动。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
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
补充知识:
苏维埃,俄语意即“代表会议”或“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政权,苏维埃政权下的工农兵劳苦民众是苏维埃共和国的主人,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关于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思想,有力指导了苏维埃工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自学指导二(3分钟)
研读第二部分
在文中查找相关信息,归纳这次战斗的背景、缘由、部署,过程,意义、代价。
歼灭“二马”
之前为保存力量迅速北上,一般不和敌人硬打。经过急行军,此刻正急需修整。
“二马”的骑兵追而不舍,鲁大昌也匆匆赶来,妄图报复。
毛主席亲自指挥,并率部进入山头阵地。我们负责迂回敌人左侧。其余各自伏击。
提前伏击,枪声为号,两厢齐发,重创敌军,归途灭掉反动民团。
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宣告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伤亡了一些同志,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壮烈牺牲。
背景:
缘由:
部署:
过程:
意义:
代价:
自学指导三(3分钟)
研读第三部分
1、分析会前(24段)“我”与老首长相遇的情节体现的人物形象。
2、梳理毛主席的讲话要点,分析长征的伟大意义。
3、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3、分析会前“我”与老首长相遇的情节体现的人物形象。
老首长邓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关心我们的营地情况、战斗情况,挂念宣传队的同志和机关的同志,寥寥数语展现出一个心系战士、细心温和的首长形象。
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2、梳理毛主席的讲话要点,分析长征的伟大意义。
讲话内容:
总结长征行程,一路的困难和成就;
阐述长征意义,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简述长征损失,激励红军再接再厉。
1.注音
跋涉()衷肠()给予()千钧雷霆()霎时()勒马()寒暄()寒噤()坐骑()
2.根据解释写词语
(1)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艰辛。
(2)千钧雷霆: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3)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4)拍手称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5)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6)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7)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乎寻常。
(8)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重点理解: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力量的宣示:敌人仍然强大,红军部队损失惨重,但经过长征,队伍没有打散,而且还经常能打胜仗,让蒋介石觉得自己无力消灭红军
革命的宣传:十一个省两万万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又扩充了那么大的队伍
为革命未来打下基础:建立了那么多苏维埃政权、当地游击队和地下组织,到达陕西以后留下了一万多精干,这都是在播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