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镜观历史现场 · 谛听时代回响别了,不列颠尼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习目标4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要素,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2.根据新闻(消息)的基本构成要素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掌握本篇新闻的写作手法。3.品味本篇新闻意味深长的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4.感受文中传递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体知识—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消息通讯消息报告文学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广义狭义新闻导7分钟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性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明性内容新鲜,有时效性及时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5个“W”和1个“H”——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How(如何)。新闻的六要素导7分钟【新 闻】一般是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简明扼要概括新闻事实或目的、结论。消息的主要部分,导语的具体化。围绕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提示事实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新闻的结构导7分钟《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作者介绍/导7分钟二、历史背景1940s和1950s,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香港地图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整个香港地区。1982年9月23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访华。24日,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中英两国政府开始就香港问题举行谈判。经过两年的谈判,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题目解读导7分钟1.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新闻(消息)的基本构成要素(导语、主体、结语),将课文划分为相应的层次部分,理清思路。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主体部分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义?思(10分钟)1: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2.分析重点句子。议(7分钟)导语(第1段)主体(第2—10段)结语(第11段)1: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新闻(消息)的基本构成要素(导语、主体、结语),将课文划分为相应的层次部分,理清思路。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展+评18分钟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主体部分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义?第一场景(2-4段):港督府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展+评18分钟象征意义:第一次降旗:今后香港不会再由港督统治。(政权回归)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主体部分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义?第二场景(5-7段):添马舰东面的广场6时15分,在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展+评18分钟象征意义:第二次降旗:象征着英国150多年的管治即将告终。(军权回归)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主体部分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义?第三场景(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展+评18分钟象征意义:第三次降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权回归)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主体部分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义?第四场景(10段):中国南海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展+评18分钟象征意义: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1.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段落 现实场景(新闻事件) 历史材料(新闻背景)第一场景 (2-4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第二场景 (5-7段)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第三场景 (8-9段)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场景 (10-11段)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现场描写与历史回顾相交织展+评18分钟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制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英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3背景资料的作用/历史与现实像一个个特写镜头,历史和现实镜头交错出现,画面感、丰富度、厚重感更强,既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又形成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厚重感。2补充新闻事实。1展+评18分钟2.分析这两次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与情感表达相融合①第二段“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②第六段“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作用:对环境和雨的描写衬托了英国人失落无奈的心情,也有暗示雨过天晴、香港回归后会有灿烂的明天的作用展+评18分钟多重手法抒情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中国有句谚语“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去”,形成对比,表达对来者的不欢迎。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此句表达了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痛恨。国人内心是十分自豪的。(通过对比抒情)展+评18分钟如何理解“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句话?多重手法抒情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通过细节描写抒情)展+评18分钟多重手法抒情如何理解“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句话“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英国自称为“日不落帝国”。文中把降港督旗帜的号角声称为“日落余音”,把在添马舰东面举行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一语双关,是最好的讽刺。(通过一语双关抒情)展+评18分钟写作特色①挑选富具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②标题一语双关独具匠心。③新闻现场与历史交织的纵深感。④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⑤恰到好处运用对比手法,国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展+评18分钟课堂小结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别了,不列颠尼亚》选择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无比欣喜、自豪之情,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导语末任港督离港,英国管制终结别了,不列颠尼亚结语主体第四场景第二场景第三场景第一场景港督离任降旗仪式告别仪式政权交接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英国在香港156年5个月零4天的殖民统治终结概括压缩新闻要点“三步骤”步骤3:通读材料,划出每句的陈述对象、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分析句间关系,划分层次,逐层概括要点信息。根据题干要求,组成答案。解题方法步骤1:步骤2:检3分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