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学之道》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一说今山东平邑,一说今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曾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一、曾子二、《大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二、《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大学》《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1.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详训诂,明句读”。2.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三、解析——“大学”小学1.博学。2.“大学”是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四、全文研读【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四、全文研读【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四、全文研读【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四、全文研读【译文】通过推究事物之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大学之道五、词句注释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止于处在知止明确目标所在。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五、词句注释致其知让自已得到知识和智慧。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庶人普通百姓壹是全部都是之意五、词句注释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 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六、中心思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之间的逻辑关系?六、中心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哪个最为关键?六、中心思想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八目六、中心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六、中心思想格物致知诚意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实践中求知,然后明白事物。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了解事物,获得“真知。能辨明是非善恶。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诚明,无所偏倚,不动摇心志。六、中心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善于理处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布施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六、中心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者角度:从学习者的角度,明确各条目的先后次序,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层次关系学习对象角度:从学习对象的角度,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六、中心思想【译文】从国家君王,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若这个根本问题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好,那是不可能的。所重视的反而薄弱,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七、延伸学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做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七、延伸学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同“慊”qiè,满足、满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是因为,内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但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但却不见声音;虽然在吃食物,但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七、延伸学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当作“心”,内心)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诚明,无所偏倚,不动摇心志。七、延伸学习《大学》结构划分第一部分(“大学之道”至“此谓知之至也”)讲的是大学之道。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其次,《大学》提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经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再次,《大学》第一次提出“格物”的概念,把格物致知列为儒家伦理学、政治学和哲学的基本范畴;最后,《大学》把修身规定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第二部分(“所谓诚其意者”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讲的是诚意慎独。首先,自我的完善是“自明”;其次,道德修养是自我的无穷尽的更新过程;再次,文章指出了自我完善不是个体以冥思求顿悟,而是必须努力学习知识,增进学问,提高认识,还必须通过艰苦的磨练,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才干,养成各种优良的品质。最后,主观意识要始终保持纯正的状态。第三部分(“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至“以义为利也”)讲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观点一:“治国必先齐其家”。观点二:治国者要把家庭道德运用、推广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要以对家人的情感对待全社会的人,要在整个世界造成家庭式的秩序与和谐。还论述了治国者应有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即文中所说的絜矩之道:絜者,测度也;矩者,规矩与标准。七、延伸学习作品评价程子:“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郑玄《三礼目录》:“名为《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孔颖达《礼记正义》:“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孙中山: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外国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七、延伸学习价值贡献⑴《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⑵《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⑶《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⑷《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⑸《大学》提出的经济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如提出的“德本财末思想”、“财聚民散思想”、“生众用舒思想”,“先义后利思想”。⑹《大学》提出的诚信思想对当代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以及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⑺《大学》是讲学习法则的著作,影响着学风。⑻《大学》提出了“做人”法则。⑼《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七、延伸学习价值贡献《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正面:《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负面:1、填空八、联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2、填空八、联系三纲:八目: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