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资源套餐【教学课件+习题+随堂练习+素材】 (11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资源套餐【教学课件+习题+随堂练习+素材】 (11份打包)

资源简介

课件21张PPT。清明前夜打一种食品谜语元宵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
王莽新朝→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和北方十六国
→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与辽、西夏→
南宋与金→元 明清第五单元?第一课?第1课时明清帝国的兴替明朝的建立背景: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时间:
人物:
都城:1368朱元璋(明太祖)应天 (今南京) 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此后,明军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统一中国。明朝疆域 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拉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海并及海外诸岛。明 朝 疆 域 图明 朝 疆 域 图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历史小知识 靖难之役(1)政治上:
(2)经济上:
(3)对外关系:
(4)中后期:皇权的加强对外交往密切(郑和下西洋)废丞相
创内阁
设厂卫特务机构
迁都北京奖励垦荒
轻徭薄赋
提高手工匠身份市镇经济繁荣(赋役制度改革)社会经济得到
恢复和发展
明朝的兴盛郑和下西洋明朝的衰亡阅读第3页第2段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赋税负担的增加土地兼并的恶化常年用兵等 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明末的农民,面对当时的情况,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明末农民起义 1627年,陕西北部连发旱灾,官吏催逼赋税。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席卷陕西、河南等地,几百万民众参与,持续了近二十年。 闯王李自成的画像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是陕西米脂人,家境贫寒,小时候曾为地主牧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李自成参加了起义队伍。他武艺出众,善于骑射,又有胆略,号称闯将。1636年,起义军领袖高
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称闯王。1640年,
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
免粮”的口号,受到城乡人民的拥护,起
义队伍迅速壮大。1643年,李自成占领
西安,第二年初,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年号永昌。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
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的腐朽统
治。四月,李自成率兵与吴三桂军队及
清军大战于山海关,农民起义军失利,
李自成率农民军辗转撤退到湖北,在湖
北通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
牲,时年39岁。他的部众继续抗清斗争,坚持了20年。 因为起义军的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清朝的建立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1.后金的崛起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2.清朝的建立 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纪初所建立的政权叫作金,所以人们把努尔哈赤在17世纪建立的政权叫作后金。 2.清军长驱直人,迅速占领北京并分兵西进南下,将辽东地方民族政权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清朝统一全国1.背景: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起义军。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后撤出北京。1、清初的弊政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反清复明)2、弊政的影响清初的统治导致社会经济衰颓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1.原因:2.结果: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康乾盛世启示统治政策制定要顺民心合民意;
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课堂小结明清帝国的兴替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清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替明朝清朝兴1.皇权的加强。2.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对外交往的密切。4.市镇经济的繁荣。康乾盛世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一、选择题
1、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是在( )
A.1351年?? B.1368年?? C.1636年?? D.1644年
2、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国的国家版图奠定了基础的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明朝君权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是设置了( )
A.丞相?? B.内阁?? C.行中书省? D.厂卫特务机构
4、“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被百姓呼之为闯王的是( )
A.张献忠 B.李自成 C.高迎祥 D.努尔哈赤
5、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
A.西夏 B.后金? C.契丹 D.清朝
6、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发生在清朝前期的是( )
①戚继光抗倭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雅克萨之战 ④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7、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8、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宣政院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伊犁将军
9、世纪中期,清朝政府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
A.重新统一了蒙古 B.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稳定了西藏政局 D.加强了对黑龙江地区的管辖
10、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与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驱逐了殖民势力
C.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D.巩固了清朝海防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描写道:“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材料二:明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材料三:湖南某镇,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以内,居民相接”“商贾云集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广种甘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明代的什么情况?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什么样的新发展?
(4)三则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DBB 6-8 ACDBA
二、材料分析题
(1)原产南;19世纪传入中国;甘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所以被推广;农业上有新的品种被广泛种植。
(2)明代棉纺织业发达。
(3)明清江南商业繁荣、城市兴起、人口众多。
(4)表明明清时江南经济发达,农业、棉纺织业发展推动了商业向前发展。
课件26张PPT。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口增长迅速中国农耕文明达到鼎盛  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长说明了什么?第3课时农耕文明的繁盛农业的兴盛  你认为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1.多熟制的种植制度。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  在农业社会,人口的大量增加会带来什么问题呢?猜猜看玉米,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哥伦布)。16世纪传入我国。甘薯,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哥伦布)。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马铃薯,原产南美洲。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欧洲直到18世纪末还将其当作观赏植物。花生,原产南美洲。15、16世纪传入我国。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引进农作物的意义?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增加粮食产量。改善饮食结构。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从谚语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繁荣:2.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①棉纺织业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3.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②各行业呈现繁荣景象。 ③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以什么性质为主?私营农村妇女的织布场所又在哪里呢?家庭①出现地区、行业: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
②特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几台甚至几十台织机,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
③认识:这种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较高的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出现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
户机
工雇 用 被雇用早期资本家早期雇佣工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台湾的熬糖业、
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生产目的:从自给自足到生产商品,用于市场交换 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劳动方式: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生产规模:从小到大 从景德镇的瓷器制作过程和课文中的描述,你能说出景德镇生产有哪些特点?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繁多。商业的繁荣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②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趋势:从农村流向市镇;从农业转向商业;从事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原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繁重;商品流通扩大、市场需求旺盛、从事工商业利多。这些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反应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
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明南都繁会图 (南京的繁荣景象)明皇都积胜图(北京的繁荣景象)2.商帮的形成徽商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
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
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 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
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 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 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 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处,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徽商的房舍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山西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19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晋商晋商祁县乔氏乔家的商业字号有200多处,乔家的资产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个亿。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山西平遥古城海外贸易的发达  (1)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得哪些信息?
  (2)结合所学内容和课文第11页的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海外贸易十分活跃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清朝前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农耕文明的繁盛明清经济的发展课堂小结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1.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是在(? )
 A.1351年?? B.1368年?? C.1636年?? D.1644年
2.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国的国家版图奠定了基础的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明朝君权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是设置了(? )
A.丞相?? B.内阁?? C.行中书省? D.厂卫特务机构
4.“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被百姓呼之为闯王的是( )
A.张献忠 B.李自成 C.高迎祥 D.努尔哈赤
5.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 )
 A.西夏 B.后金? C.契丹 D.清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