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环境的感觉》培优卷【一】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1.阳春三月,百花盛开,小新参加了百花园的花展,在百花园中小新不仅看到了各种美丽的鲜花,同时还闻到了各种花的独特清香,也品尝了甜甜的百花园牌花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新感觉没有刚来时香了,是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B.来到百花园中,不同的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不同C.百花园牌花蜜是甜的这种感觉是在口腔中形成的D.闻花香同时尝花蜜会形成花蜜和花香的混合味道2.骨传导耳机深受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如图所示,使用时,将耳机紧贴骨头,利用骨传导技术,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骨传导过程中,耳蜗起到了放大振动的作用B.听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C.若鼓膜受损,则佩戴骨传导耳机无法听见声音D.骨传导耳机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3.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声音的响度最小B.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C.乙、丙声音的响度相同D.丁声音是一种噪声4.把一根竹筷插入水中,所见到的现象是图中的( )A.B.C.D.5.“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周末天气正好,小科一家去东钱湖游玩赏景,看了“影”,留了“影”。下列有关“影”的成因中,说法错误的是( )A.水中杏树的倒“影”——光的反射B.地上小科的人“影”——光的直线传播C.小科对花的摄“影”——光的折射D.树下圆形的光“影”——光的折射6.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①只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③只将平面镜向左移动一段距离④只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A.只有①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② D.只有③④7.下列是一些常见的光学实验,其中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A.图甲: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B.图乙:用茶色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C.图丙:抬起木板的B端使杯子倾斜,可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大小变化规律D.图丁:改变小孔形状,是为了研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8.下表是光在几种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图(a)是光在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的光路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介质 真空 空气 水 玻璃光速/m?S﹣1 3×108 2.99×108 2.25×108 2×108A.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B.分析表中的数据和光路图,可以得出结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C.由分析的结论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D.现代医学中常用超声波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从空气中斜射入人体后也发生类似光一样的折射现象.如图(b)所示,则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在O点的右侧9.仔细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图中的光路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C. D.10.小明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次数 1 2 3 4 5物距u/cm 60 30 20 15 12像距v/cm 12 15 20 30 60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越来越大C.当物距u=4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像D.第5次实验后,在透镜和光屏间放一近视眼镜镜片,光屏要向左移才能成清晰的像11.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在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B.此时物距为50cm,由此可推断出焦距为15cm<f<25cmC.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像就消失了D.只移动蜡烛和光屏,当蜡烛处于10cm~20cm某处,光屏上出现了倒立等大的像12.如图甲所示,小张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u<2f,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13.请结合如图所示的眼球结构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结构1和2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B.结构2的曲度变小,不易于看清近处物体C.结构4相当于数码照相机的影像传感器D.物像经过结构2后,在结构4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14.小科用家里长为30厘米的纸盒自制手机投影仪(如图所示),调整投影仪到墙面距离可在墙上看到手机画面清晰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选择焦距小于15厘米的凸透镜B.该自制投影仪所成像的性质与放大镜成像性质相同C.当用手遮挡住凸透镜一部分时,墙上的像会变暗但依然完整D.若要使白墙上投影得到的清晰物像稍小一些,只需将投影仪靠近墙壁即可15.无人机航拍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够突破地平线的束缚,提供前所未有的高空视角。航拍实际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采用航拍镜头进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时描绘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可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C到D的过程B.若航拍镜头焦距为50毫米,底片和镜头距离略小于50毫米C.若航拍环境较暗,可调小镜头光圈减少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D.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景物类似处于AB间某一位置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2分)16.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容易产生视力问题。角膜塑形镜又名OK镜,常用于近视的矫正。角膜塑形镜矫正视力的原理是通过镜片压平角膜的中央曲率,从而暂时提高裸眼视力,其治疗前后角膜变化如图甲所示。小科利用水透镜模拟OK镜治疗近视,如图乙所示。治疗前水透镜成的像在光屏 侧;治疗后成像刚好落在光屏上。为了体现OK镜的治疗效果,小科的操作应该是 (填字母)。A.向左移动光屏 B.向右移动光屏 C.向水透镜中注水 D.从水透镜中抽水17.如图所示,一束光与水面成45°的角斜射入盛水的容器中,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折射光线未画出),打开阀门K水缓慢流出的过程中,反射角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水槽中水面下降5cm时,容器底的光斑移动的距离 5cm(选填“>”、“=”或“<”)。18.请用学过的光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是人类首次拍到猩猩使用工具捕猎的情景。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 现象,猩猩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要 (填“深”或“浅”)。(2)图乙是光线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O点是入射点,介质是空气和玻璃。折射角的度数为 ,反射角的度数为 。19.如图所示,把玻璃杯放在写着“物理”俩字的纸上,往杯内注水近满,由上向下观察,发现杯内的“物”比杯外的“理”高,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光的 现象。若减少水量,则观察到“物” (选填“向上”“向下”或“不”)移动。20.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到 (选填“潮湿的沥青路面”或“干燥的沥青路面”)更暗。21.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谁在说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我们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22.如图甲所示,医生在为患有近视眼的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她离视力表像的距离应是 m,同时小红看到她的电子表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为乙图,它的实际时间是 。当小红检查完视力后慢慢面镜,她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的荷尖上,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请回答:(1)大鱼应该选择图中 (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2)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3分)2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某次实验过程中,某同学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像的特征是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他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25.小科在光学学习中,对色彩斑斓的光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熟练掌握物、像联动,并用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巨大意义,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探索:(1)如图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如图乙,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 (填“发散”或“会聚”)。(3)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有:一个凸透镜、光屏、高度为5cm的发光体以及焦距为10cm不变的凸透镜等器材进行了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f=10cm)物距u/cm 14 15 16 17 18 19像的高度h/cm 12.5 10.0 8.3 7.1 6.3 5.6①上述结果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②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投影灯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的,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丙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mm,则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③实验小组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放置在图丁所示位置,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像,他又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其它要素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认为此现象与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26.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合适,实验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2)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述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3)步骤A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27.如图甲所示,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为F光源、凸透镜、光屏,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当三者分别处于光具座20cm处、50cm处、80cm处时,恰好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凸透镜的焦距 cm。(2)若小余想给大家展示投影仪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他应该将F光源向右移动到光具座 cm刻度范围之间,再将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合位置时,便能在光屏中央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从光屏左侧观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 。A. B. C. D.(3)若小余将F光源从光具座取下,使其紧靠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左侧(图乙)。现将F光源逐渐水平向左移动,右侧的小余透过杯子观察该过程中像的变化。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 。A. B. C. D.(4)小余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填“>”、“<”或“=”)L,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28.小湖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观察到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路,通过实验得到如表数据。(1)①处应为 度;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反射角β ① 15° 30° 45° 60°折射角γ 0° 11.3° ②θ 35.4° 40.9°(2)由图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由此可推测,②处的数据θ范围是 。A.11.3<θ<35.4° B.11.3°<θ<30° C.30°<θ<35.4° D.15°<θ<45°四.作图题(共2小题,每题3分)29.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射到凸透镜,请完成光路图。30.按要求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环境的感觉》培优卷【一】答案一.选择题(共15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B B C D D C D A B D题号 12 13 14 15答案 D D C A一.选择题(共15小题)1.解:A、嗅觉的的特点:嗅觉具有适应性,小新感觉没有刚来时香了,是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A正确。B、嗅觉的的特点: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不同,B正确。C、嗅觉的的特点:嗅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C错误。D、嗅觉的的特点:嗅觉具有适应性,闻花香同时尝花蜜会形成花蜜和花香的混合味道,D正确。故选:C。2.解:A、不论是利用骨传导还是空气传导制作的耳机,最后都是要通过耳蜗中的毛细胞振动才能形成听觉,耳蜗不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A错误;B、据分析可见:听觉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正确;C、使用骨传导耳机是通过声波引起颅骨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听小骨,声波不需要经过鼓膜,所以鼓膜受损,佩戴骨传导耳机也能听见声音,C错误。D、骨传导耳机不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比如听神经不能传递信息等所致的听力障碍。D错误。故选:B。3.解:A、由图可知,甲振动时偏离中间位置的幅度最小,说明振幅最小,所以甲声音的响度最小,故A正确;B、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乙、丙振动的次数不同,即频率不相同,所以音调不相同;二者的波形相同,则音色相同,故B错误;C、乙和丙振动时偏离中间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则二者的响度相同,故C正确;D、甲、乙、丙的振动有规律,丁的振动无规律,因此甲、乙、丙声音为乐音,丁声音为噪声,故D正确。故选:B。4.解:如图,当筷子斜插入水中时,筷子的水下部分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后,会远离法线看起来就像向上弯折一样;符合条件的是C图。因为筷子在水中会发生偏折,显然选项A是错误的;而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则选项BD是错误的,故选:C。5.解:A、杏树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BD、地上小科的人“影”、树下圆形的光“影”,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D错误;C、小科对花的摄“影”,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正确。故选:D。6.解:①只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下移动,故①不符合题意;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小,反射光线不可能经过B点,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角不变,并且入射点相对应O点向上移动,因此反射光线的位置向上移动,故③符合题意;④只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线可能经过B点,故④符合题意;故选:D。7.解: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关系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不合题意;B.乙图:玻璃是透明的,既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又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后面移动的物体,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故B不合题意;C.丙图:抬起B端,水面仍然是水平的,无法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小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D.丁图:根据控制变量法,改变小孔形状,其他因素不变,是为了研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故D不合题意。故选:C。8.解:A、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A说法正确;B、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和图a中的光路图可得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说法正确;C、由表中数据知,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说法正确;D、超声波进入人体后,传播速度变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声波偏离法线,要使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入射点应在O点的左侧,故D说法错误。故选:D。9.解:白色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色散现象,在光屏由上至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由于紫光的折射率最大,所以偏折最大;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则偏折程度最小。故屏上端为红光,屏下端是紫光。故选:A。10.解:A.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表中数据可知,当u=v=2f=2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10cm,故A错误;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物距逐渐变小,而像距逐渐变大,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像将变大,故B正确;C.当物距u=45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D.第5次实验后,在透镜和光屏间放一近视眼镜镜片,因近视眼镜片为凹透镜,且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推迟会聚,所以光屏要向右移才能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故选:B。11.解: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故A错误;B、此时物距为50cm﹣10cm=40cm,由此可推断出焦距为15cm<f<20cm,故B错误;C、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像不会消失,故C错误;D、只移动蜡烛和光屏,当蜡烛处于10cm~20cm某处,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D正确。故选:D。12.解: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实像,因为它是倒立的,倒立的像都是实像,故A错误;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边缘薄,中间厚,相当于凸透镜,故B错误;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物距小于一倍的焦距,可以是放大镜成像,故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可以是不掉头的,故C错误;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时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u<2f,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D正确。故选:D。13.解:A.结构1和2的共同作用相当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使所成的像呈现在视网膜上,故A正确;B.结构2晶状体的曲度变小,晶状体凸透镜的焦距变大,不易于看清近处物体,故B正确;C.结构4为视网膜相当于数码照相机的影像传感器,把形成的像就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质视觉区,故C正确;D.物经过结构2后,在结构4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故选:D。14.解:AB、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通过手机投影仪在墙面上可以看到手机画面清晰放大的像,说明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满足的条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与投影仪的原理相同。长为30cm的纸盒是物距,则f<u<2f,f<30cm<2f,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f<30cm,故AB错误;C、挡住了透镜一部分,光能通过其他部分会聚成像,只是光线变少了,能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故C正确;D、想使墙上的投影变小即像变小,需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不只需将投影仪靠近墙壁,故D错误。故选:C。15.解: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即所成的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应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C到D的过程,故A正确;B、照相机的底片是像的位置,底片应该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并且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底片放在略大于50mm的位置上,故B错误;C、若航拍环境较暗时,需要增大光圈,即可调大镜头光圈增加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故C错误;D、由图可知,u=v=1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1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f=5cm;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即u>10cm,景物类似处于BD间某一位置,故D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共8小题)16.解:由题意“治疗前水透镜成的像在光屏左侧;治疗后成像刚好落在光屏上”说明治疗前像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变强,像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体现OK镜的治疗效果,故向水透镜中抽水,可以模拟治疗近视眼的效果。故答案为:左;D。17.解:已知光与水面成45°的角斜射入盛水的容器中,则入射角为45°,反射角也为45°,入射光线GO射到水面,入射点为O点,折射光线的光斑在A点,当水槽中水面下降5cm时,入射光线GO保持不变,入射点将随着水面下降而移到E,折射光线在B点,由于入射光GO没变,入射角也没变,故反射角也不变,仍为45°,BA为容器底的光斑移动的距离,此时三角形O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D=OD=5cm,EFBA为平行四边形,EF=BA,因为EF<ED,所以BA<OD,即容器底的光斑移动的距离小于5cm。故答案为:不变;<。18.解:(1)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猩猩逆着光线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比实际位置高,所以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没有成功;(2)如图所示:由图可知,MM'为界面,DE为法线;∠MOB与∠M'OC的大小是相等的,则∠BOE和∠EOC也是相等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故B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则折射角为∠DOA=90°﹣30°=60°,入射角为∠BOE=90°﹣55°=35°,大于入射角,故界面的左边是空气;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为35°。故答案为:(1)折射;浅;(2)60°;35°。19.解:把玻璃杯放在“物理”书上,往杯内注水近满,由上向下观察,发现杯内“物”比杯外的“理”高,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从水射向空气发生了光的折射,人看到的是“物”变高的虚像。若减少水量,则观察到“物”会向下移动。故答案为:折射;向下。20.解:由图可知,在晚上开车时,大灯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是平行射出的,没有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的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答案为:镜面反射;潮湿的沥青路面。21.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每个人说话声带都会振动发出声音,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谁在说话,主要依据是每个人说话音色不同;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我们能听到小鸟的叫声,是通过空气传播来的。故答案为:振动;音色;空气。22.解:(1)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2.5m,即视力表与它的像的距离为2.5m+2.5m=5m,又由于人在视力表前0.4m,所以人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0.4m=4.6m,即小红离视力表的像距离为4.6m;当小红检查完视力后慢慢面镜,她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不变;(2)小红在平面镜中看到电子表成的像如图所示,它的实际时间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时间为12:05。故答案为:4.6;12:05;不变。23.解:(1)空中蜻蜓反射的光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水中的大鱼才能看到空气中的蜻蜓,折射光线进入了大鱼的眼睛,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大鱼逆着折射光线沿直线看到了蜻蜓的像在B点,如下图所示,像的位置比蜻蜓的实际位置偏高,则蜻蜓的实际位置在C点,所以大鱼应选择C路线才有机会捕获蜻蜓。(2)因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等于物距,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此时物距为0.6m,则像距也为0.6m。故答案为:(1)C;(2)0.6。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24.解:(1)由图片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不改变蜡烛和光屏位置,要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移动后物距为原来的像距,即凸透镜距光屏应为15cm,故应移动到45cm刻度处;(3)如图甲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正确的操作为①③;(4)如图乙,在蜡烛和凸透镜A之间放置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B,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移除凸透镜B后,像距将变大,要得到清晰的像,需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故蜡烛应远离凸透镜。故答案为:(1)倒立、放大的实像;(2)45;(3)①③;(4)远离。25.解:(1)采用平板玻璃,既可以反射光线成像,也可以让光线透过,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此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②投影灯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则投影灯工作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广告片离镜头的距离取值范围为在50mm~100mm之间;③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凸透镜焦距变短,会聚光的能力变强,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此现象与近视眼成像类似,因此在光具座上向靠近凸透镜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发散;(3)①投影仪;②50mm~100mm;③近视眼;靠近。26.解:(1)①当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所以选择2mm的玻璃板;②实验中,因为平面镜无法看到镜子背面的物体,采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②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③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④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故正确顺序为:CDBA。(3)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故答案为:(1)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CDBA;(3)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便于得到普遍规律。27.解:(1)由图甲可知,u=v=30.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30.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f=15.0cm;(2)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物距2f>u>f,因此他应该将F光源向右移动到光具座20.0至35.0cm刻度范围之间;因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从光屏左侧观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A;(3)圆柱形玻璃杯中注入水相当于中间厚、左右边缘薄的一个凸透镜。小余将F光源从光具座取下,使其紧靠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左侧。F光源逐渐水平向左移动,物距逐渐增大。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小余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距越远,像越大;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小余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左右颠倒,上下不颠倒),且物距越远像越小。综上所述,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AC;(4)由图甲可知物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为L,即f<L<2f,故焦距小于物距;根据光路可逆,第一次物距为L,第二次像距为L,则A、B之间的距离为s=L0﹣2L。故答案为:(1)15.0;(2)20.0至35.0;A;(3)AC;(4)<;L0﹣2L。28.解:(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角为0°时,反射角也为0°。(2)根据图表数据可知,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会随之增大,所以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入射角为15°时,折射角为11.3°,小于15°,当入射角为30°时,折射角应小于30°,因为此时入射角增大,故折射角也增大,所以②处折射角的范围:11.3°<γ<30°,故选:B。故答案为:(1)0;(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B。四.作图题(共2小题)29.解:(1)由图示可知,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2)过焦点(入射点)F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在法线右侧的水中,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30.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环境的感觉》培优卷【一】.docx 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环境的感觉》培优卷【一】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