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博迪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质量评估考试化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博迪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质量评估考试化学试卷

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博迪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质量评估考试化学试卷
1.(2024九上·西安期中)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玩具机器人“变”形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解:A、树根“变”根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葡萄“变”美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玉石“变”印章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玩具机器人“变”形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2.(2024九上·西安期中)下列仪器既可以直接加热又可以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试管 B.烧杯 C.锥形瓶 D.量筒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试管可以直接加热,并且可以用作反应容器,符合题意;
B、烧杯可以用作反应容器,但加热时需垫上陶土网,不符合题意;
C、锥形瓶可以用作反应容器,但加热时需垫上陶土网,不符合题意;
D、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体积,不能加热,也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所给各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分析。
3.(2024九上·西安期中)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图所示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 移动蒸发皿
B. 量取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闻未知气体气味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加热的蒸发皿不能用手直接移动,应用坩埚钳,不符合题意。
B、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符合题意。
C、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酒精灯。不符合题意。
D、闻未知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地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不能直接将鼻子凑到瓶口闻气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热的蒸发皿需用坩埚钳移取分析;
B、根据量筒正确读数方法分析;
C、根据酒精灯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扇闻法闻气体气味分析。
4.(2024九上·西安期中)下列常见物质的“自我介绍”正确的是
A.水:我很厉害,所有物质遇到我都会溶解
B.空气:我家的成员很多,主要有氮气、氧气、氢气、甲烷等
C.氧气:人们的呼吸离不开我,我能燃烧是火箭发射的燃料
D.汞:在常温下是液态的金属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水的性质和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A、水是常用溶剂,但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不含有氢气、甲烷,不符合题意;
C、氧气能供给呼吸,具有助燃性,可作助燃剂,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不符合题意;
D、汞在常温下是液态的金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分析;
B、根据空气的组成分析;
C、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D、根据汞的物理性质分析。
5.(2024九上·西安期中)“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表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结成冰不能流动 温度低,分子不再运动
B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 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变小
D 湿衣服晾晒后变干 水分子凭空消失了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结成冰,分子仍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且分子种类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也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符合题意;
C、 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间隔变小,而分子大小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因为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且分子种类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也不同,分子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分析。
6.(2024九上·西安期中)连花清瘟胶囊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其成分中含有一种名为绿原酸的物质,下列有关绿原酸(C16H18O9)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54
B.绿原酸属于氧化物
C.绿原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绿原酸由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9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8+16×9=354,故符合题意;
B.氧化物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由绿原酸的化学式可知,绿原酸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C.绿原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8∶(16×9)=32∶3∶24,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不符合题意;
D.绿原酸由绿原酸分子构成,每个绿原酸分子由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9个氧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组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B、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判断;
C、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D、物质有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含有该原子的个数。
7.(2024九上·西安期中)如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图示中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且该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B、图示中物质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中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中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且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纯净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为化合物,同同种原子构成的为单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分析。
8.(2024九上·西安期中)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则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可燃物的燃烧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则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答案】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物质的元素组成;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物质的微粒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如金属是由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气体只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由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D、可燃物的燃烧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分析;
B、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
D、根据可燃物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分析。
9.(2024九上·西安期中)下面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O2 B.水通电一段时间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加二氧化锰只反应速率加快,但最终生成氧气质量与不加二氧化锰是相等的,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即为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2:16=1:8,不符合题意;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当温度达到氯酸钾分解温度时,氯酸钾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随反应的发生而减小,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不变,但随着反应时氧气的生成,固体质量逐渐减少,则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完全反应后,钾元素质量分数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0.(2024九上·西安期中)用化学用语填空。
(1)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   。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3)3个镁离子   。
(4)S2-中数字“2”的意义是   。
【答案】(1)H2O
(2)Al2O3
(3)3Mg2+
(4)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其化学式为H2O;
(2)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则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在化合物中显+3价,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在化合物中显-2价,两者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镁离子可表示为3Mg2+;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则S2-中数字“2”表示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分析】(1)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顺序为氧、硅、铝、铁及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分析;
(3)根据离子符号书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多个离子符号前加系数分析;
(4)根据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为离子所带电荷数分析。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其化学式为H2O,故填:H2O;
(2)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则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在化合物中显+3价,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在化合物中显-2价,两者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故填:Al2O3;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镁离子可表示为3Mg2+,故填:3Mg2+;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则S2-中数字“2”表示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故填: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11.(2024九上·西安期中)完成下列小题:
(1)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携带方便,使用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   。
(2)石器时代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古人钻木取火,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芯片制造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硅是制造芯片的主要材料,用SiO2来制取,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答案】(1)运动
(2)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4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能闻到酒精的气味,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精的气味;
(2)钻木取火,摩擦生热,温度升高,能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Si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2)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1)能闻到酒精的气味,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精的气味,故填:运动;
(2)钻木取火,摩擦生热,温度升高,能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Si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填:+4。
12.(2024九上·西安期中)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成功将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带回地球。
(1)发射探测器使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液氢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
(2)嫦娥五号的登月着陆器使用的是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x为   。
(3)月球岩石中富含钛铁矿,其主要成分是FeTiO3,其中钛(Ti)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答案】(1)
(2)18
(3)+2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液氢燃烧生成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有33=2+8+x+5,得x=18;
(3)FeTiO3中钛(Ti)元素的化合价为+4,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铁元素化合价为y,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y+(+4)+(-2)×3=0,得y=+2价。
【分析】(1)根据氢气与氧气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分析;
(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分析。
(1)液氢燃烧生成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故填:;
(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有33=2+8+x+5,得x=18,故填:18;
(3)FeTiO3中钛(Ti)元素的化合价为+4,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铁元素化合价为y,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y+(+4)+(-2)×3=0,得y=+2价,故填:+2。
13.(2024九上·西安期中)2011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获美国拉斯克奖。
(1)青蒿素分子由   种原子构成的。
(2)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   个原子。
(3)青蒿素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4)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1)3
(2)42
(3)90:11:40
(4)7.8%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青蒿素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一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则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15+22+5=42个原子;
(3)青蒿素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
(4)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1)根据化学式确定分子的原子构成分析;
(2)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1)青蒿素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填:三或3;
(2)一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则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15+22+5=42个原子,故填:42;
(3)青蒿素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填:90:11:40;
(4)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填:7.8%。
14.(2024九上·西安期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1)戴口罩是有效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措施之一,一次性医用三层口罩是由专业两层纤维无纺布和中间一层熔喷布制成,能像滤纸一样起到   作用。
(2)喷洒酒精消毒液是有效杀菌消毒的方式之一,其中“酒精消毒”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其中NaCl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答案】(1)过滤
(2)化学
(3)+1;74.5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一次性医用三层口罩是由专业两层纤维无纺布和中间一层熔喷布制成,能像滤纸一样起到过滤作用;
(2)酒精消毒,是因为酒精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NaCl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NaCl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5.5+16=74.5。
【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2)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
(1)一次性医用三层口罩是由专业两层纤维无纺布和中间一层熔喷布制成,能像滤纸一样起到过滤作用,故填:过滤;
(2)酒精消毒,是因为酒精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3)NaCl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NaCl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5.5+16=74.5,故填:74.5。
15.(2024九上·西安期中)某城市住宅饮用水的处理过程如图所示:
(1)步骤①的网格净水原理类似于步骤   (填序号)。
(2)步骤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
A.杀死水中的细菌 B.减少水中的氧气
C.使泥沙沉积至底部 D.分解有毒物质
(3)柯柯总结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首先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寻找各成分的性质差异,然后利用其性质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就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   的差异将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的方法。他用如图装置进行过滤,请指出他在操作中的一处错误:   ;操作中他发现过滤速率太慢,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③
(2)C
(3)溶解性;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与漏斗之间有气泡;或待过滤的液体中难溶性杂质太多等,任选一条即可 )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1)步骤①网格能除去水中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其净水原理是过滤,步骤③过滤池也是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所以步骤①的网格净水原理类似于步骤③。
(2)步骤②是沉淀池,其作用是使水中的泥沙等不溶性固体在重力作用下沉积至底部,不会减少水中的氧气,不能杀死水中的细菌,也不能分解有毒物质。
故选C。
(3)过滤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溶解性的差异,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过滤操作要遵循 “一贴、二低、三靠” 原则,图中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与漏斗之间有气泡 ),会使滤纸与漏斗之间存在空气,影响液体的顺利流下,导致过滤速率太慢;待过滤的液体中难溶性杂质太多,也会阻碍液体的过滤,使过滤速率变慢。
【分析】(1)根据 网格净水类似过滤分析;
(2)根据沉淀池的作用分析;
(3)根据过滤原理及操作要点分析。
(1)步骤①网格能除去水中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其净水原理是过滤,步骤③过滤池也是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所以步骤①的网格净水原理类似于步骤③。
(2)步骤②是沉淀池,其作用是使水中的泥沙等不溶性固体在重力作用下沉积至底部,不会减少水中的氧气,不能杀死水中的细菌,也不能分解有毒物质。
故选C。
(3)过滤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溶解性的差异,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过滤操作要遵循 “一贴、二低、三靠” 原则,图中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与漏斗之间有气泡 ),会使滤纸与漏斗之间存在空气,影响液体的顺利流下,导致过滤速率太慢;待过滤的液体中难溶性杂质太多,也会阻碍液体的过滤,使过滤速率变慢。
16.(2024九上·西安期中)如图回答问题。
(1)装置图中标①号仪器的名称:   。
(2)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
(3)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是   。若用G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选“a”或“b”)端通入。
(4)装置C与装置B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
【答案】(1)试管
(2)B
(3);a
(4)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试管。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选用装置B或C。
(3)由图知,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则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药品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时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G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端通入,瓶内空气从b端排出。
(4)装置C与装置B相比,其主要优点为通过控制液体药品的滴入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分析;
(3)根据氯酸钾制氧气反应原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4)根据分液漏斗可控制液体流速分析。
(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试管。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选用装置B或C。
(3)由图知,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则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药品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时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G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端通入,瓶内空气从b端排出。
(4)装置C与装置B相比,其主要优点为通过控制液体药品的滴入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17.(2024九上·西安期中)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化学社团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活动中,对“硫酸铜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以下探究。已知:硫酸铜溶于水,溶液显蓝色。
【实验探究】
(1)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步骤①木条不复燃; 步骤②试管中产生________,溶液变蓝色; 步骤③________
实验结论 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评价改进】
(2)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讨论交流】
(3)大家认为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将如图实验中烧杯B中的溶液蒸发、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再称其质量为________g,然后将固体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证明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拓展延伸】
(4)比较硫酸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效果,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填字母)。
A. 溶液的起始温度 B. 催化剂的质量 C. 溶液的浓度 D. 反应起始时间
【答案】(1) 气泡 木条复燃
(2) 质量和化学性质
(3) m1
(4) A,B,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1)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是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则步骤②向试管中加入硫酸铜,可观察到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步骤③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可观察到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过氧化氢在硫酸铜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甲同学的实验只是证明了硫酸铜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3)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大家认为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将如图实验中烧杯B中的溶液蒸发、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再称其质量为m1g,说明反应后质量不变,然后将固体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说明反应后化学性质不变,证明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填:m1;
(4)比较硫酸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效果,除了催化剂的种类不同,其它因素均应相同,故溶液的起始温度、催化剂的质量、溶液的浓度应相同,反应起始时间不需要控制,故选ABC。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的催化剂可加速其分解,过氧化氢在硫酸铜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2)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4)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分析。
18.(2024九上·西安期中)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不同,青少年每日钙的推荐摄入量为1000mg。如图为某保健品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
钙尔奇(D) 成分:复方制剂 碳酸钙(CaCO3)1.5g/片 维生素D3 125国际单位/片 辅料:微晶纤维素、硬脂酸…… 适应症:用于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的钙补充剂
(1)该药片主要为人体补充   元素。
(2)维生素D3的化学式为C27H44O,则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   。
(3)碳酸钙(CaCO3)中Ca、C、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4)每片药片含钙多少毫克?
【答案】(1)钙
(2)27:44:1
(3)10:3:12
(4)600mg
解:1.5g=1500mg,每片药片含钙的质量为;
答:每片药片含钙600mg。
【知识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该药片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主要为人体补充钙元素;
(2)1个维生素D3分子是由27个碳原子、4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27:44:1;
(3)碳酸钙(CaCO3)中Ca、C、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0:12:(16×3)=10:3:12;
【分析】(1)根据钙元素与人体健康分析;
(2)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1)该药片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主要为人体补充钙元素,故填:钙或Ca;
(2)1个维生素D3分子是由27个碳原子、4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27:44:1,故填:27:44:1;
(3)碳酸钙(CaCO3)中Ca、C、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0:12:(16×3)=10:3:12,故填:10:3:12;
(4)见答案。
1 / 1陕西省西安博迪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质量评估考试化学试卷
1.(2024九上·西安期中)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玩具机器人“变”形
2.(2024九上·西安期中)下列仪器既可以直接加热又可以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试管 B.烧杯 C.锥形瓶 D.量筒
3.(2024九上·西安期中)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图所示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 移动蒸发皿
B. 量取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闻未知气体气味
4.(2024九上·西安期中)下列常见物质的“自我介绍”正确的是
A.水:我很厉害,所有物质遇到我都会溶解
B.空气:我家的成员很多,主要有氮气、氧气、氢气、甲烷等
C.氧气:人们的呼吸离不开我,我能燃烧是火箭发射的燃料
D.汞:在常温下是液态的金属
5.(2024九上·西安期中)“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表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结成冰不能流动 温度低,分子不再运动
B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 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变小
D 湿衣服晾晒后变干 水分子凭空消失了
A.A B.B C.C D.D
6.(2024九上·西安期中)连花清瘟胶囊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其成分中含有一种名为绿原酸的物质,下列有关绿原酸(C16H18O9)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54
B.绿原酸属于氧化物
C.绿原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绿原酸由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9个氧原子构成
7.(2024九上·西安期中)如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8.(2024九上·西安期中)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则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可燃物的燃烧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则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9.(2024九上·西安期中)下面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O2 B.水通电一段时间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A.A B.B C.C D.D
10.(2024九上·西安期中)用化学用语填空。
(1)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   。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3)3个镁离子   。
(4)S2-中数字“2”的意义是   。
11.(2024九上·西安期中)完成下列小题:
(1)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携带方便,使用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   。
(2)石器时代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古人钻木取火,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芯片制造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硅是制造芯片的主要材料,用SiO2来制取,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12.(2024九上·西安期中)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成功将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带回地球。
(1)发射探测器使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液氢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
(2)嫦娥五号的登月着陆器使用的是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x为   。
(3)月球岩石中富含钛铁矿,其主要成分是FeTiO3,其中钛(Ti)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13.(2024九上·西安期中)2011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获美国拉斯克奖。
(1)青蒿素分子由   种原子构成的。
(2)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   个原子。
(3)青蒿素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4)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14.(2024九上·西安期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1)戴口罩是有效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措施之一,一次性医用三层口罩是由专业两层纤维无纺布和中间一层熔喷布制成,能像滤纸一样起到   作用。
(2)喷洒酒精消毒液是有效杀菌消毒的方式之一,其中“酒精消毒”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其中NaCl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15.(2024九上·西安期中)某城市住宅饮用水的处理过程如图所示:
(1)步骤①的网格净水原理类似于步骤   (填序号)。
(2)步骤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
A.杀死水中的细菌 B.减少水中的氧气
C.使泥沙沉积至底部 D.分解有毒物质
(3)柯柯总结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首先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寻找各成分的性质差异,然后利用其性质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就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   的差异将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的方法。他用如图装置进行过滤,请指出他在操作中的一处错误:   ;操作中他发现过滤速率太慢,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16.(2024九上·西安期中)如图回答问题。
(1)装置图中标①号仪器的名称:   。
(2)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
(3)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是   。若用G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选“a”或“b”)端通入。
(4)装置C与装置B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
17.(2024九上·西安期中)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化学社团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活动中,对“硫酸铜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以下探究。已知:硫酸铜溶于水,溶液显蓝色。
【实验探究】
(1)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步骤①木条不复燃; 步骤②试管中产生________,溶液变蓝色; 步骤③________
实验结论 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评价改进】
(2)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讨论交流】
(3)大家认为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将如图实验中烧杯B中的溶液蒸发、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再称其质量为________g,然后将固体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证明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拓展延伸】
(4)比较硫酸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效果,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填字母)。
A. 溶液的起始温度 B. 催化剂的质量 C. 溶液的浓度 D. 反应起始时间
18.(2024九上·西安期中)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不同,青少年每日钙的推荐摄入量为1000mg。如图为某保健品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
钙尔奇(D) 成分:复方制剂 碳酸钙(CaCO3)1.5g/片 维生素D3 125国际单位/片 辅料:微晶纤维素、硬脂酸…… 适应症:用于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的钙补充剂
(1)该药片主要为人体补充   元素。
(2)维生素D3的化学式为C27H44O,则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   。
(3)碳酸钙(CaCO3)中Ca、C、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4)每片药片含钙多少毫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解:A、树根“变”根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葡萄“变”美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玉石“变”印章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玩具机器人“变”形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2.【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试管可以直接加热,并且可以用作反应容器,符合题意;
B、烧杯可以用作反应容器,但加热时需垫上陶土网,不符合题意;
C、锥形瓶可以用作反应容器,但加热时需垫上陶土网,不符合题意;
D、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体积,不能加热,也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所给各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加热的蒸发皿不能用手直接移动,应用坩埚钳,不符合题意。
B、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符合题意。
C、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酒精灯。不符合题意。
D、闻未知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地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不能直接将鼻子凑到瓶口闻气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热的蒸发皿需用坩埚钳移取分析;
B、根据量筒正确读数方法分析;
C、根据酒精灯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扇闻法闻气体气味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水的性质和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A、水是常用溶剂,但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不含有氢气、甲烷,不符合题意;
C、氧气能供给呼吸,具有助燃性,可作助燃剂,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不符合题意;
D、汞在常温下是液态的金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分析;
B、根据空气的组成分析;
C、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分析;
D、根据汞的物理性质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结成冰,分子仍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且分子种类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也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符合题意;
C、 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间隔变小,而分子大小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晾晒后变干,是因为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且分子种类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也不同,分子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8+16×9=354,故符合题意;
B.氧化物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由绿原酸的化学式可知,绿原酸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C.绿原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8∶(16×9)=32∶3∶24,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不符合题意;
D.绿原酸由绿原酸分子构成,每个绿原酸分子由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9个氧原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组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B、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判断;
C、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D、物质有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含有该原子的个数。
7.【答案】A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图示中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且该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B、图示中物质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中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中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且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纯净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为化合物,同同种原子构成的为单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物质的元素组成;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物质的微粒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如金属是由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气体只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由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D、可燃物的燃烧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分析;
B、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
D、根据可燃物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加二氧化锰只反应速率加快,但最终生成氧气质量与不加二氧化锰是相等的,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即为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2:16=1:8,不符合题意;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当温度达到氯酸钾分解温度时,氯酸钾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随反应的发生而减小,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不变,但随着反应时氧气的生成,固体质量逐渐减少,则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完全反应后,钾元素质量分数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10.【答案】(1)H2O
(2)Al2O3
(3)3Mg2+
(4)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其化学式为H2O;
(2)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则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在化合物中显+3价,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在化合物中显-2价,两者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镁离子可表示为3Mg2+;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则S2-中数字“2”表示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分析】(1)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顺序为氧、硅、铝、铁及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分析;
(3)根据离子符号书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多个离子符号前加系数分析;
(4)根据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为离子所带电荷数分析。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其化学式为H2O,故填:H2O;
(2)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则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在化合物中显+3价,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在化合物中显-2价,两者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故填:Al2O3;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镁离子可表示为3Mg2+,故填:3Mg2+;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则S2-中数字“2”表示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故填:1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11.【答案】(1)运动
(2)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4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能闻到酒精的气味,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精的气味;
(2)钻木取火,摩擦生热,温度升高,能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Si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2)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1)能闻到酒精的气味,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精的气味,故填:运动;
(2)钻木取火,摩擦生热,温度升高,能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Si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填:+4。
12.【答案】(1)
(2)18
(3)+2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液氢燃烧生成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有33=2+8+x+5,得x=18;
(3)FeTiO3中钛(Ti)元素的化合价为+4,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铁元素化合价为y,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y+(+4)+(-2)×3=0,得y=+2价。
【分析】(1)根据氢气与氧气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分析;
(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分析。
(1)液氢燃烧生成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故填:;
(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有33=2+8+x+5,得x=18,故填:18;
(3)FeTiO3中钛(Ti)元素的化合价为+4,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铁元素化合价为y,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y+(+4)+(-2)×3=0,得y=+2价,故填:+2。
13.【答案】(1)3
(2)42
(3)90:11:40
(4)7.8%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青蒿素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一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则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15+22+5=42个原子;
(3)青蒿素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
(4)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1)根据化学式确定分子的原子构成分析;
(2)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1)青蒿素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填:三或3;
(2)一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则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15+22+5=42个原子,故填:42;
(3)青蒿素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填:90:11:40;
(4)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填:7.8%。
14.【答案】(1)过滤
(2)化学
(3)+1;74.5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一次性医用三层口罩是由专业两层纤维无纺布和中间一层熔喷布制成,能像滤纸一样起到过滤作用;
(2)酒精消毒,是因为酒精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NaCl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NaCl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5.5+16=74.5。
【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2)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
(1)一次性医用三层口罩是由专业两层纤维无纺布和中间一层熔喷布制成,能像滤纸一样起到过滤作用,故填:过滤;
(2)酒精消毒,是因为酒精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3)NaCl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NaCl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5.5+16=74.5,故填:74.5。
15.【答案】(1)③
(2)C
(3)溶解性;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与漏斗之间有气泡;或待过滤的液体中难溶性杂质太多等,任选一条即可 )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
【解析】【解答】(1)步骤①网格能除去水中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其净水原理是过滤,步骤③过滤池也是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所以步骤①的网格净水原理类似于步骤③。
(2)步骤②是沉淀池,其作用是使水中的泥沙等不溶性固体在重力作用下沉积至底部,不会减少水中的氧气,不能杀死水中的细菌,也不能分解有毒物质。
故选C。
(3)过滤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溶解性的差异,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过滤操作要遵循 “一贴、二低、三靠” 原则,图中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与漏斗之间有气泡 ),会使滤纸与漏斗之间存在空气,影响液体的顺利流下,导致过滤速率太慢;待过滤的液体中难溶性杂质太多,也会阻碍液体的过滤,使过滤速率变慢。
【分析】(1)根据 网格净水类似过滤分析;
(2)根据沉淀池的作用分析;
(3)根据过滤原理及操作要点分析。
(1)步骤①网格能除去水中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其净水原理是过滤,步骤③过滤池也是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所以步骤①的网格净水原理类似于步骤③。
(2)步骤②是沉淀池,其作用是使水中的泥沙等不溶性固体在重力作用下沉积至底部,不会减少水中的氧气,不能杀死水中的细菌,也不能分解有毒物质。
故选C。
(3)过滤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溶解性的差异,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的方法;
过滤操作要遵循 “一贴、二低、三靠” 原则,图中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或滤纸与漏斗之间有气泡 ),会使滤纸与漏斗之间存在空气,影响液体的顺利流下,导致过滤速率太慢;待过滤的液体中难溶性杂质太多,也会阻碍液体的过滤,使过滤速率变慢。
16.【答案】(1)试管
(2)B
(3);a
(4)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试管。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选用装置B或C。
(3)由图知,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则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药品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时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G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端通入,瓶内空气从b端排出。
(4)装置C与装置B相比,其主要优点为通过控制液体药品的滴入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分析;
(3)根据氯酸钾制氧气反应原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4)根据分液漏斗可控制液体流速分析。
(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试管。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选用装置B或C。
(3)由图知,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则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药品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时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G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端通入,瓶内空气从b端排出。
(4)装置C与装置B相比,其主要优点为通过控制液体药品的滴入速率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17.【答案】(1) 气泡 木条复燃
(2) 质量和化学性质
(3) m1
(4) A,B,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1)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是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则步骤②向试管中加入硫酸铜,可观察到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步骤③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可观察到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过氧化氢在硫酸铜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甲同学的实验只是证明了硫酸铜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3)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大家认为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将如图实验中烧杯B中的溶液蒸发、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再称其质量为m1g,说明反应后质量不变,然后将固体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说明反应后化学性质不变,证明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填:m1;
(4)比较硫酸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效果,除了催化剂的种类不同,其它因素均应相同,故溶液的起始温度、催化剂的质量、溶液的浓度应相同,反应起始时间不需要控制,故选ABC。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的催化剂可加速其分解,过氧化氢在硫酸铜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2)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4)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分析。
18.【答案】(1)钙
(2)27:44:1
(3)10:3:12
(4)600mg
解:1.5g=1500mg,每片药片含钙的质量为;
答:每片药片含钙600mg。
【知识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该药片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主要为人体补充钙元素;
(2)1个维生素D3分子是由27个碳原子、4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27:44:1;
(3)碳酸钙(CaCO3)中Ca、C、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0:12:(16×3)=10:3:12;
【分析】(1)根据钙元素与人体健康分析;
(2)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1)该药片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主要为人体补充钙元素,故填:钙或Ca;
(2)1个维生素D3分子是由27个碳原子、4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27:44:1,故填:27:44:1;
(3)碳酸钙(CaCO3)中Ca、C、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0:12:(16×3)=10:3:12,故填:10:3:12;
(4)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