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1.(2024九上·蓝田期中)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下列过程中体现了各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燃料点火 B.隔热罩熔化
C.飞船与发射器分离 D.飞船与空间站对接
2.(2024九上·蓝田期中)厨房里常用加碘盐作为烹饪调料。加碘盐里的“碘”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3.(2024九上·蓝田期中)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取用固体粉末
B.称量固体
C.倾倒液体
D.加热液体
4.(2024九上·蓝田期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纯净水 B.空气 C.冰水混合物 D.食盐
5.(2024九上·蓝田期中)下列各溶液中,溶质对应错误的是
选项 溶液名称 溶质
A 生理盐水 氯化钠
B 75%的医用酒精 乙醇
C 泥水 泥
D 过氧化氢溶液 过氧化氢
A.A B.B C.C D.D
6.(2024九上·蓝田期中)2024年5月3日,使用了钛等多种材料的嫦娥6号开启探月之旅。下图是钛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8
C.钛原子容易失电子形成钛离子
D.钛原子和氦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7.(2024九上·蓝田期中)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
B.加入活性炭可以促进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8.(2024九上·蓝田期中)药店销售的某种葡萄糖酸锌(化学式:C12H22O14Zn)口服液部分说明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55
B.葡萄糖酸锌中氢原子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11:6
C.葡萄糖酸锌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该葡萄糖酸锌口液中葡萄糖酸锌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5%
9.(2024九上·蓝田期中)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制取纯水 探究蜡烛三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强弱 探究水的元素组成
A.A B.B C.C D.D
10.(2024九上·蓝田期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3个磷原子   。
(2)氢氧根离子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11.(2024九上·蓝田期中)“金秋十月,桂花飘香”,结合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分析“桂花飘香”的原因   。
(2)有同学花粉过敏,佩戴口罩可有效避免过敏,这是利用了   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这项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   。
(3)桂花中含甜菜碱,其化学式为C5H11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甜菜碱是一种化合物
B.甜菜碱是由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C.甜菜碱中含有氧分子
12.(2024九上·蓝田期中)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与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2)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A粒子形成离子的符号表示为   。
(3)A和B两种粒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3.(2024九上·蓝田期中)“沉淀”、“过滤”、“吸附”是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图1为某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主要步骤,图2为简易净水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X试剂为絮凝剂,常见的有明矾 B.步骤①②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步骤④目的是杀菌消毒 D.净化后的水是纯水
(2)自来水厂净水时加入氯气是一种高效消毒剂,也可以使用“绿色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代替,标出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3)图2是简单的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层利用的是活性炭的   性。该装置要使水能被充分净化应从   (填序号)口进水。
14.(2024九上·蓝田期中)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做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0g、15g、10g、5g的某溶质,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各问题(填字母)。
(1)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向A、B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   (填“能”或“不能”)全溶解。
(3)若C中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那么上图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   。
15.(2024九上·蓝田期中)水是生命之源,2024年“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1)对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2)如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a管产生的气体是   ,若a管收集到8mL气体,则在相同条件下,b管应收集到的气体是   mL。
(3)结合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16.(2024九上·蓝田期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下图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图甲实验过程中装置a的作用是   。若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则原因可能是   (只写一条)。
(2)图乙实验为氢气燃烧。通过实验观察到火焰呈   色,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17.(2024九上·蓝田期中)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和人类的生产,科研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进行了以下有关溶液的实验探究:
(1)甲同学进行了“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的探究实验。他取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注入10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固体各2.0g,充分振荡。测得其中一种物质水溶液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①该曲线图描述的物质是   。
②下列关于该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溶质分子(或离子)在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时,只放出热量
B.溶质分子(或离子)在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时,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
(2)乙同学欲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计算:配制上述溶液时,需要水   mL(水的密度是1.0g/mL)。取用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字母)。
A.50mL量筒 B.100mL量筒 C.胶头滴管 D.玻璃棒
②称量:在称量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左,此时他应   (填字母)。
A.增加适量氯化钠 B.减少适量氯化钠
C.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D.增加砝码质量
③溶解:溶解过程中,使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④存放: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   (填“细口瓶”或“广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⑤反思:在配制过程中,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可能原因有   (填字母)。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
C.配好的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出
D.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
18.(2024九上·蓝田期中)将6克硝酸钾完全溶于54克水中,并将形成的溶液平均分成三份,计算:
(1)根据溶液的均一性,任取其中一份,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2)另取一份,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需加入硝酸钾   克。
(3)取最后一份溶液,将其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硝酸钾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燃料点火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体现了燃料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隔热罩熔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飞船与发射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飞船与空间站对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加碘盐里的“碘”指的是碘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要手持试管,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再直立试管,不符合题意;
B、天平称量药品时要将药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
D、加热试管内液体,试管与桌面成45o角,用酒精灯外焰,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液体体积不能超试管容积三分之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粉末状药品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步骤分析;
B、根据天平左物右码原则分析;
C、根据倾倒液体试剂瓶口、标签、瓶塞三处要求分析;
D、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药品用量及试管夹的使用方方法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纯净水一般不是指纯水,其中可能含有一些可溶性物质等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 、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 、冰水混合物只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D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纯净物、混合物的定义分析,纯净物为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为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5.【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A、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其中溶质是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B、75%的医用酒精是酒精和水形成的溶液,溶质是乙醇,即酒精,不符合题意;
C、泥水不是溶液,是悬浊液,不含溶质,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是过氧化氢和水形成的溶液,溶质是过氧化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中若有水,则水为溶剂,固体和液体混合,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在元素周期表中,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符合题意;
B、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22-2-10-2=8,不符合题意;
C、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不符合题意;
D、钛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最外层电子数是2,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因此钛原子和氦原子化学性质不相似,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分析;
B、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C、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电子分析;
D、根据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分析。
7.【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 、NH4NO3溶于水吸热,所以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颜色和异味,加明矾可促进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不符合题意;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比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分析;
B、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C、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稀溶液的关系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22+16×14+65=455,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葡萄糖酸锌中氢原子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22:12=11:6,不符合题意;
C、葡萄糖酸锌中碳、氢、氧、锌的质量比为:(12×12):(1×22):(16×14):65=144:22:224:65,元素质量占比越大,则质量分数越大,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不符合题意;
D、该葡萄糖酸锌口液中每10mL含葡萄糖酸锌35mg,因不确定葡萄糖酸锌溶液的密度,所以不能计算其溶质质量分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
B、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9.【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A、将水用所给装置净化后,所得水中仍含可溶性杂质,不能得到纯水,不符合题意;
B、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2秒后,通过不同地方的炭化程度,可比较蜡烛三层火焰的温度,符合题意;
C、所给实验中溶质的形状和溶剂的种类都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强弱,不符合题意;
D、图中实验,水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冷凝得到水滴,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不能探究水的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简易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分析;
B、根据酒精灯火焰三层温度不同分析;
C、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分析;
D、根据物理变化不能验证水的组成分析。
10.【答案】(1)3P
(2)OH-
(3)Al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磷原子表示为:3P;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氢氧根离子表示为:OH-;
(3)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其他,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分析】(1)根据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符号前加系数分收入
(2)根据离子符号表示方法是在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收入
(3)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分析。
(1)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磷原子表示为:3P;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氢氧根离子表示为:OH-;
(3)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其他,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11.【答案】(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过滤;玻璃棒
(3)A;B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从微观角度分析“桂花飘香”的原因是: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鼻腔。
(2)有同学花粉过敏,佩戴口罩可有效避免过敏,这是利用了过滤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3)A、甜菜碱是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
B、甜菜碱是由碳、氢、氮、氧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故B正确;
C、甜菜碱中含有甜菜碱分子,不含氧分子,故C错误。
故选AB。
【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2)根据过滤原理及所需仪器分析;
(3)根据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名称带“气”、“石”旁的为非金属元素,氧气中含氧分子分析。
(1)从微观角度分析“桂花飘香”的原因是: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鼻腔。
(2)有同学花粉过敏,佩戴口罩可有效避免过敏,这是利用了过滤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3)A、甜菜碱是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
B、甜菜碱是由碳、氢、氮、氧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故B正确;
C、甜菜碱中含有甜菜碱分子,不含氧分子,故C错误。
故选AB。
12.【答案】(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不同
(2)BC;F-
(3)最外层电子数
【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原子的总称为元素,因此钠元素与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2)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表示同种元素的是BC;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形成阴离子F-;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分析;
(2)根据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氟离子符号书写分析;
(3)根据元素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原子的总称为元素,因此钠元素与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2)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表示同种元素的是BC;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形成阴离子F-;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3.【答案】(1)A;C
(2)
(3)吸附;③
【知识点】水的净化;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
【解析】【解答】(1)A、X试剂为絮凝剂,常见的有明矾,选项说法正确;
B、步骤①(若用明矾做絮凝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C、步骤④目的是杀菌消毒,选项说法正确;
D、净化后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水,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C。
(2)二氧化氯(ClO2)中,氧元素显-2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显+4价,元素的化合价标注在对应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符号在前,数值在后,因此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3)图2是简单的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层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该装置要使水能被充分净化应从③口进水;
【分析】(1)根据明矾的吸附沉降、氯气的杀菌作用及该净水过程所得水中仍含可溶性杂质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将水时水从下口进入效果好分析。
(1)A、X试剂为絮凝剂,常见的有明矾,选项说法正确;
B、步骤①(若用明矾做絮凝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C、步骤④目的是杀菌消毒,选项说法正确;
D、净化后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水,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C。
(2)二氧化氯(ClO2)中,氧元素显-2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显+4价,元素的化合价标注在对应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符号在前,数值在后,因此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3)图2是简单的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层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该装置要使水能被充分净化应从③口进水;故答案为:吸附;③。
14.【答案】(1)AB;D
(2)不能
(3)A=B>C>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做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0g、15g、10g、5g的某溶质,充分溶解后,A、B烧杯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则A、B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C中盛的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D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向A、B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A中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比B中多,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不能全溶解。
(3)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若C中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A、B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C中溶质质量比D中多,则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A=B>C>D。
【分析】(1)根据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分析;
(2)根据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某物质的质量相等分析;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1)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做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0g、15g、10g、5g的某溶质,充分溶解后,A、B烧杯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则A、B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C中盛的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D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向A、B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A中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比B中多,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不能全溶解。
(3)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若C中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A、B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C中溶质质量比D中多,则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A=B>C>D。
15.【答案】(1)蒸馏
(2)氢气;4
(3)水氢气+氧气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对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是因为蒸馏能够得到蒸馏水;
(2)水通电分解,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如图1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a管中气体体积较大,产生的气体是氢气(H2),若a管收集到8mL气体,则在相同条件下,b管应收集到的气体是4mL;
(3)结合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通电时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即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水氢气+氧气。
【分析】(1)根据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分析;
(2)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分析;
(3)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1)对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是因为蒸馏能够得到蒸馏水;
(2)水通电分解,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如图1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a管中气体体积较大,产生的气体是氢气(H2),若a管收集到8mL气体,则在相同条件下,b管应收集到的气体是4mL;
(3)结合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通电时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即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水氢气+氧气。
16.【答案】(1)固定、支持漏斗;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2)淡蓝;氢气+氧气水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图甲实验过程中装置a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漏斗;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实验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2)通过实验观察到火焰呈淡蓝色,燃烧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用途及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会使滤液仍浑浊分析;
(2)根据氢气燃烧现象,氢气与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分析。
(1)图甲实验过程中装置a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漏斗;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实验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2)通过实验观察到火焰呈淡蓝色,燃烧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17.【答案】(1)氢氧化钠;B
(2)95;BC;B;细口瓶;B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解答】(1)①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所以该曲线图描述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②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关于该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的解释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在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时,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故选B;
(2)①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尽量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的质量为10g×(1-5%)=95g,水的密度是1.0g/mL,则需要水的体积为95mL;取用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100mL量筒、胶头滴管,故选BC;
②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左,说明左盘氯化钠质量偏大,此时应减少适量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故选B;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广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⑤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导致溶质氯化钠质量偏小,进而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好的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出,不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D、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溶剂水偏多,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故选BD。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液体试剂盛放在细口瓶中,量筒读数视线平视凹液面最低处,溶剂偏多或溶质偏小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分析。
(1)①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所以该曲线图描述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②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关于该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的解释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在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时,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故选B;
(2)①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尽量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的质量为10g×(1-5%)=95g,水的密度是1.0g/mL,则需要水的体积为95mL;取用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100mL量筒、胶头滴管,故选BC;
②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左,说明左盘氯化钠质量偏大,此时应减少适量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故选B;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广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⑤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导致溶质氯化钠质量偏小,进而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好的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出,不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D、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溶剂水偏多,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故选BD。
18.【答案】(1)10%
(2)2.5
(3)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10%×20g=(20g+x)×2%
x==80g
答:需要加水的质量是80g。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解答】(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将溶液分为三等份时,每一份中硝酸钾的质量为,水的质量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取一份,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为10%×2=20%,设需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m,,m=2.5g。
【分析】(1)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将溶液分为三等份时,每一份中硝酸钾的质量为,水的质量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取一份,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为10%×2=20%,设需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m,,m=2.5g。
(3)见答案。
1 / 1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1.(2024九上·蓝田期中)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下列过程中体现了各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燃料点火 B.隔热罩熔化
C.飞船与发射器分离 D.飞船与空间站对接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燃料点火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体现了燃料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隔热罩熔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飞船与发射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飞船与空间站对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2024九上·蓝田期中)厨房里常用加碘盐作为烹饪调料。加碘盐里的“碘”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加碘盐里的“碘”指的是碘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
3.(2024九上·蓝田期中)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取用固体粉末
B.称量固体
C.倾倒液体
D.加热液体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要手持试管,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再直立试管,不符合题意;
B、天平称量药品时要将药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
D、加热试管内液体,试管与桌面成45o角,用酒精灯外焰,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液体体积不能超试管容积三分之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粉末状药品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步骤分析;
B、根据天平左物右码原则分析;
C、根据倾倒液体试剂瓶口、标签、瓶塞三处要求分析;
D、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药品用量及试管夹的使用方方法分析。
4.(2024九上·蓝田期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纯净水 B.空气 C.冰水混合物 D.食盐
【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纯净水一般不是指纯水,其中可能含有一些可溶性物质等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 、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 、冰水混合物只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D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纯净物、混合物的定义分析,纯净物为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为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5.(2024九上·蓝田期中)下列各溶液中,溶质对应错误的是
选项 溶液名称 溶质
A 生理盐水 氯化钠
B 75%的医用酒精 乙醇
C 泥水 泥
D 过氧化氢溶液 过氧化氢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解析】【解答】A、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其中溶质是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B、75%的医用酒精是酒精和水形成的溶液,溶质是乙醇,即酒精,不符合题意;
C、泥水不是溶液,是悬浊液,不含溶质,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是过氧化氢和水形成的溶液,溶质是过氧化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中若有水,则水为溶剂,固体和液体混合,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分析。
6.(2024九上·蓝田期中)2024年5月3日,使用了钛等多种材料的嫦娥6号开启探月之旅。下图是钛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8
C.钛原子容易失电子形成钛离子
D.钛原子和氦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D
【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在元素周期表中,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符合题意;
B、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22-2-10-2=8,不符合题意;
C、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不符合题意;
D、钛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最外层电子数是2,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因此钛原子和氦原子化学性质不相似,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分析;
B、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C、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电子分析;
D、根据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分析。
7.(2024九上·蓝田期中)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
B.加入活性炭可以促进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 、NH4NO3溶于水吸热,所以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颜色和异味,加明矾可促进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不符合题意;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比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分析;
B、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C、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稀溶液的关系分析。
8.(2024九上·蓝田期中)药店销售的某种葡萄糖酸锌(化学式:C12H22O14Zn)口服液部分说明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55
B.葡萄糖酸锌中氢原子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11:6
C.葡萄糖酸锌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该葡萄糖酸锌口液中葡萄糖酸锌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5%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22+16×14+65=455,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葡萄糖酸锌中氢原子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22:12=11:6,不符合题意;
C、葡萄糖酸锌中碳、氢、氧、锌的质量比为:(12×12):(1×22):(16×14):65=144:22:224:65,元素质量占比越大,则质量分数越大,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不符合题意;
D、该葡萄糖酸锌口液中每10mL含葡萄糖酸锌35mg,因不确定葡萄糖酸锌溶液的密度,所以不能计算其溶质质量分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
B、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9.(2024九上·蓝田期中)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制取纯水 探究蜡烛三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强弱 探究水的元素组成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A、将水用所给装置净化后,所得水中仍含可溶性杂质,不能得到纯水,不符合题意;
B、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2秒后,通过不同地方的炭化程度,可比较蜡烛三层火焰的温度,符合题意;
C、所给实验中溶质的形状和溶剂的种类都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强弱,不符合题意;
D、图中实验,水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冷凝得到水滴,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不能探究水的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简易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分析;
B、根据酒精灯火焰三层温度不同分析;
C、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分析;
D、根据物理变化不能验证水的组成分析。
10.(2024九上·蓝田期中)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3个磷原子   。
(2)氢氧根离子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答案】(1)3P
(2)OH-
(3)Al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磷原子表示为:3P;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氢氧根离子表示为:OH-;
(3)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其他,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分析】(1)根据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符号前加系数分收入
(2)根据离子符号表示方法是在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收入
(3)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分析。
(1)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磷原子表示为:3P;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氢氧根离子表示为:OH-;
(3)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其他,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11.(2024九上·蓝田期中)“金秋十月,桂花飘香”,结合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分析“桂花飘香”的原因   。
(2)有同学花粉过敏,佩戴口罩可有效避免过敏,这是利用了   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这项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   。
(3)桂花中含甜菜碱,其化学式为C5H11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甜菜碱是一种化合物
B.甜菜碱是由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C.甜菜碱中含有氧分子
【答案】(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过滤;玻璃棒
(3)A;B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从微观角度分析“桂花飘香”的原因是: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鼻腔。
(2)有同学花粉过敏,佩戴口罩可有效避免过敏,这是利用了过滤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3)A、甜菜碱是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
B、甜菜碱是由碳、氢、氮、氧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故B正确;
C、甜菜碱中含有甜菜碱分子,不含氧分子,故C错误。
故选AB。
【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2)根据过滤原理及所需仪器分析;
(3)根据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名称带“气”、“石”旁的为非金属元素,氧气中含氧分子分析。
(1)从微观角度分析“桂花飘香”的原因是: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鼻腔。
(2)有同学花粉过敏,佩戴口罩可有效避免过敏,这是利用了过滤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3)A、甜菜碱是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
B、甜菜碱是由碳、氢、氮、氧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故B正确;
C、甜菜碱中含有甜菜碱分子,不含氧分子,故C错误。
故选AB。
12.(2024九上·蓝田期中)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与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2)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A粒子形成离子的符号表示为   。
(3)A和B两种粒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不同
(2)BC;F-
(3)最外层电子数
【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原子的总称为元素,因此钠元素与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2)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表示同种元素的是BC;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形成阴离子F-;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分析;
(2)根据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氟离子符号书写分析;
(3)根据元素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原子的总称为元素,因此钠元素与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2)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表示同种元素的是BC;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形成阴离子F-;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3.(2024九上·蓝田期中)“沉淀”、“过滤”、“吸附”是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图1为某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主要步骤,图2为简易净水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X试剂为絮凝剂,常见的有明矾 B.步骤①②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步骤④目的是杀菌消毒 D.净化后的水是纯水
(2)自来水厂净水时加入氯气是一种高效消毒剂,也可以使用“绿色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代替,标出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3)图2是简单的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层利用的是活性炭的   性。该装置要使水能被充分净化应从   (填序号)口进水。
【答案】(1)A;C
(2)
(3)吸附;③
【知识点】水的净化;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
【解析】【解答】(1)A、X试剂为絮凝剂,常见的有明矾,选项说法正确;
B、步骤①(若用明矾做絮凝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C、步骤④目的是杀菌消毒,选项说法正确;
D、净化后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水,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C。
(2)二氧化氯(ClO2)中,氧元素显-2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显+4价,元素的化合价标注在对应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符号在前,数值在后,因此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3)图2是简单的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层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该装置要使水能被充分净化应从③口进水;
【分析】(1)根据明矾的吸附沉降、氯气的杀菌作用及该净水过程所得水中仍含可溶性杂质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将水时水从下口进入效果好分析。
(1)A、X试剂为絮凝剂,常见的有明矾,选项说法正确;
B、步骤①(若用明矾做絮凝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C、步骤④目的是杀菌消毒,选项说法正确;
D、净化后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水,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C。
(2)二氧化氯(ClO2)中,氧元素显-2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显+4价,元素的化合价标注在对应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符号在前,数值在后,因此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3)图2是简单的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层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该装置要使水能被充分净化应从③口进水;故答案为:吸附;③。
14.(2024九上·蓝田期中)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做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0g、15g、10g、5g的某溶质,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各问题(填字母)。
(1)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向A、B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   (填“能”或“不能”)全溶解。
(3)若C中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那么上图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   。
【答案】(1)AB;D
(2)不能
(3)A=B>C>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做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0g、15g、10g、5g的某溶质,充分溶解后,A、B烧杯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则A、B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C中盛的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D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向A、B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A中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比B中多,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不能全溶解。
(3)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若C中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A、B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C中溶质质量比D中多,则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A=B>C>D。
【分析】(1)根据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分析;
(2)根据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某物质的质量相等分析;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1)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做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烧杯中依次加入20g、15g、10g、5g的某溶质,充分溶解后,A、B烧杯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则A、B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C中盛的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D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向A、B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A中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比B中多,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不能全溶解。
(3)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若C中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A、B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C中溶质质量比D中多,则四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A=B>C>D。
15.(2024九上·蓝田期中)水是生命之源,2024年“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1)对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2)如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a管产生的气体是   ,若a管收集到8mL气体,则在相同条件下,b管应收集到的气体是   mL。
(3)结合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1)蒸馏
(2)氢气;4
(3)水氢气+氧气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对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是因为蒸馏能够得到蒸馏水;
(2)水通电分解,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如图1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a管中气体体积较大,产生的气体是氢气(H2),若a管收集到8mL气体,则在相同条件下,b管应收集到的气体是4mL;
(3)结合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通电时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即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水氢气+氧气。
【分析】(1)根据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分析;
(2)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分析;
(3)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1)对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是因为蒸馏能够得到蒸馏水;
(2)水通电分解,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如图1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a管中气体体积较大,产生的气体是氢气(H2),若a管收集到8mL气体,则在相同条件下,b管应收集到的气体是4mL;
(3)结合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通电时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即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水氢气+氧气。
16.(2024九上·蓝田期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下图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图甲实验过程中装置a的作用是   。若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则原因可能是   (只写一条)。
(2)图乙实验为氢气燃烧。通过实验观察到火焰呈   色,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1)固定、支持漏斗;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2)淡蓝;氢气+氧气水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图甲实验过程中装置a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漏斗;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实验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2)通过实验观察到火焰呈淡蓝色,燃烧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用途及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会使滤液仍浑浊分析;
(2)根据氢气燃烧现象,氢气与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分析。
(1)图甲实验过程中装置a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漏斗;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实验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2)通过实验观察到火焰呈淡蓝色,燃烧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17.(2024九上·蓝田期中)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和人类的生产,科研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进行了以下有关溶液的实验探究:
(1)甲同学进行了“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的探究实验。他取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注入10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固体各2.0g,充分振荡。测得其中一种物质水溶液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①该曲线图描述的物质是   。
②下列关于该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溶质分子(或离子)在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时,只放出热量
B.溶质分子(或离子)在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时,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
(2)乙同学欲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计算:配制上述溶液时,需要水   mL(水的密度是1.0g/mL)。取用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字母)。
A.50mL量筒 B.100mL量筒 C.胶头滴管 D.玻璃棒
②称量:在称量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左,此时他应   (填字母)。
A.增加适量氯化钠 B.减少适量氯化钠
C.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D.增加砝码质量
③溶解:溶解过程中,使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④存放: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   (填“细口瓶”或“广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⑤反思:在配制过程中,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可能原因有   (填字母)。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
C.配好的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出
D.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
【答案】(1)氢氧化钠;B
(2)95;BC;B;细口瓶;B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解答】(1)①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所以该曲线图描述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②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关于该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的解释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在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时,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故选B;
(2)①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尽量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的质量为10g×(1-5%)=95g,水的密度是1.0g/mL,则需要水的体积为95mL;取用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100mL量筒、胶头滴管,故选BC;
②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左,说明左盘氯化钠质量偏大,此时应减少适量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故选B;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广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⑤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导致溶质氯化钠质量偏小,进而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好的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出,不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D、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溶剂水偏多,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故选BD。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液体试剂盛放在细口瓶中,量筒读数视线平视凹液面最低处,溶剂偏多或溶质偏小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分析。
(1)①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所以该曲线图描述的物质是氢氧化钠;
②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关于该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的解释中,溶质分子(或离子)在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时,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故选B;
(2)①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尽量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的质量为10g×(1-5%)=95g,水的密度是1.0g/mL,则需要水的体积为95mL;取用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100mL量筒、胶头滴管,故选BC;
②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左,说明左盘氯化钠质量偏大,此时应减少适量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故选B;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广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⑤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导致溶质氯化钠质量偏小,进而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好的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出,不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D、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溶剂水偏多,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故选BD。
18.(2024九上·蓝田期中)将6克硝酸钾完全溶于54克水中,并将形成的溶液平均分成三份,计算:
(1)根据溶液的均一性,任取其中一份,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2)另取一份,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需加入硝酸钾   克。
(3)取最后一份溶液,将其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硝酸钾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0%
(2)2.5
(3)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10%×20g=(20g+x)×2%
x==80g
答:需要加水的质量是80g。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解答】(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将溶液分为三等份时,每一份中硝酸钾的质量为,水的质量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取一份,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为10%×2=20%,设需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m,,m=2.5g。
【分析】(1)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分析;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将溶液分为三等份时,每一份中硝酸钾的质量为,水的质量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取一份,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为10%×2=20%,设需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m,,m=2.5g。
(3)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