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速度的测量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速度的测量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4节 速度的测量
课程:初中物理
教材: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章节:第4节 速度的测量
教材分析
该内容位于初中物理教材运动学章节“速度的测量”部分,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实验单元。作为衔接速度概念与运动规律的关键节点,它通过实际测速案例与实验操作建立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公式的定量应用,培养科学探究与数据处理的核心素养。知识架构以速度公式为核心,从原理分析到实验验证,形成“理论→方法→实践”的递进链条;呈现方式结合生活情境、实验装置图与数据表格,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抽象物理模型。学习难点在于精确测量运动时间的操作技巧、理解平均速度的等效替代性,以及实验中误差来源的辩证分析。通过实验活动设计,学生能掌握测量工具协同使用的方法,深化对速度概念及公式内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掌握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基本测量,并理解了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当前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时期,具备初步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公式计算,但对实验操作中的误差控制和多变量分析仍存在困难,容易忽略测量过程中的细节(如金属片定位、计时同步等)。教材重点在于通过斜面实验掌握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难点在于理解区间测速原理中路程与时间的动态对应关系,以及分段测量时变量的控制。要求学生能够规范操作实验器材,准确记录并处理数据,理解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意义,同时培养将理论公式迁移至实际情境(如公路测速)的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运用v=s/t公式计算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科学思维:
通过区间测速和小车实验案例,培养运用平均速度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学会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测量路程和时间获取平均速度,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
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认识速度测量技术对社会安全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路程和时间并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
根据实验数据,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理解区间测速原理中路程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分析不同路程段平均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课堂导入
在学校运动会的400米比赛中,终点裁判会记录每位运动员跑完全程的时间。比赛结束后,同学们会根据自己跑步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来知晓自己跑步的快慢程度。
生活中像这样通过距离和时间来判断快慢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马拉松比赛计时、乘车出行计算时长等。那么,在这些不同的情境里,具体是如何确定物体运动速度的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借助斜面、小车、刻度尺、秒表等器材,来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探究新知
实验目的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与时间,依据公式计算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了解区间测速原理在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利用毫米刻度尺精确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借助秒表准确记录小车通过对应路程的时间,再按照公式来计算小车在相应路段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
毫米刻度尺(最小分度1毫米,用于精确测量小车运动路程)、秒表(用于准确记录时间)、长木板(搭建斜面轨道)、木块(垫高木板形成小坡度斜面)、小车(作为运动物体)、金属片(标记不同路段终点)。
实验装置
将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高,搭建出一个坡度很小的斜面,使小车能在斜面上运动。实验装置如图1.4-2所示,通过移动金属片可确定不同测量路段。
图1.4-2 测量小车速度的实验装置
进行实验
一、准备实验装置
首先,把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取木块垫在木板的一端,慢慢调整木块的高度,使形成的斜面坡度极小(这样能让小车运动得较为缓慢,方便后续计时操作)。
在斜面底端放置金属片,此金属片将作为小车全程运动的终点标识。
二、测量全程平均速度
测量路程:轻轻地将小车放置在斜面顶端,注意要让车头与顶端对齐。接着,使用毫米刻度尺来测量斜面顶端到低端金属片的距离,也就是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在测量过程中,要使刻度尺与斜面保持平行,并且视线要垂直于刻度线,准确读取并记录下数据。
测量时间:先按下秒表的复位归零按钮,在释放小车的同时,要迅速且准确地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小车撞击到斜面底端的金属片时,立即停止计时,读取此时秒表显示的时间,并认真记录下来。
计算全程速度:依据公式,将刚才测量得到的路程和时间的值代入公式中,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然后把计算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中。
三、测量上半段平均速度
确定上半段终点并测量路程: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位置,然后使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端到中部金属片的距离,记为。测量时要确保测量准确,可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记录下的值。
测量上半段时间:再次按下秒表的复位归零按钮,像之前一样释放小车(注意每次释放小车的位置和初速度都要保持一致,即都从静止开始),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小车滑到斜面中部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读取时间并记录下来。
计算上半段速度:根据公式,把测量得到的路程和时间的值代入公式,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将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
处理分析
数据收集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
(可自行设定其他分段路程,如斜面下半段等)
(其他分段)
(其他分段)
参考数据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
0.500 3.5 0.14
0.250(上半段) 2.0 0.125
0.250(下半段,假设) 1.5 0.167
0.150(上1/3段,假设) 1.2 0.125
0.350(下2/3段,假设) 2.3 0.152
处理分析
全程速度分析:通过计算得到的全程平均速度,能反映出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这一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情况,它是由小车运动的总路程和总时间共同决定的。
分段速度对比:比较计算出的上半段平均速度和其他分段(如假设的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比如若下半段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平均速度,这就说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是逐渐增大的(因为斜面有坡度,小车做加速运动),这也符合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在斜面上速度越来越快”的常识。
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如果在测量时间时出现偏差,比如某次测量时间偏长,那么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速度就会偏小,所以要检查计时操作是否同步准确;要是路程测量出现偏大的情况,计算出的速度也会偏大,这时就需要确认刻度尺是否与斜面平行放置以及读数是否准确等。
多次测量的意义:通过获取多组不同分段的数据(如、等对应速度),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小车在斜面不同位置的运动快慢情况,使得我们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
注意与误差
注意事项
斜面坡度控制:斜面的坡度一定要小,这样可以避免小车速度过快,从而导致计时困难的问题。在搭建斜面时,可以多次调整木块的高度,直到小车下滑的时间大概在3 - 5秒之间较为合适。
测量操作规范:在测量路程时,要确保刻度尺的零刻度与小车的初始位置准确对齐;在计时过程中,要做到“释放小车与按秒表同时”以及“撞击金属片与停秒表同步”,这样才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重复测量取平均:对于同一实验步骤,可以重复进行2 - 3次操作,比如测量时间时可以测3次,然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测量结果,这样能够有效减小因反应时间等因素带来的误差。
误差分析
系统误差:由于搭建的斜面坡度很难做到完全均匀一致,这就可能导致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并非严格按照直线运动,或者速度的变化也不是很稳定,从而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人为误差:在计时操作时,人的反应会存在一定的延迟(大约在0.1 - 0.2秒之间),这可能会使测量得到的时间偏大或者偏小;在使用刻度尺读数时,如果视线倾斜,就会导致路程的测量出现误差。
偶然误差:小车在释放时的位置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偏差,或者金属片摆放得不是很垂直于斜面,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到路程和时间测量的准确性。
交流与评估
思考问题
在测量小车速度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多次调整木块高度来确定合适的斜面坡度?
如果测量得到的上半段平均速度和下半段平均速度(假设测量了下半段)几乎相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答:多次调整木块高度确定合适的斜面坡度,是为了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适中,既不会因为速度过快导致计时困难,难以准确测量时间,也不会因为速度过慢而使实验时间过长,影响实验效率。只有合适的坡度,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并获取较为准确的测量数据。
答:可能的原因包括:①斜面坡度可能过小,导致小车在斜面上的加速效果不明显,使得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变化不大;②计时操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比如上半段和下半段计时时按下秒表和停止秒表的动作都有类似程度的延迟,使得测量得到的时间不准确,进而导致计算出的平均速度相近;③小车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车轮转动不顺畅等,影响了小车在斜面上正常的加速运动,使得上半段和下半段速度差异不明显。
板书设计
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实验原理
刻度尺测路程,秒表测时间 → 依据算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
不同路段测数据算平均速度 → 了解小车速度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速度的测量”为主题,通过区间测速原理引入平均速度概念,指导学生完成斜面小车运动的实验操作,测量不同路程下的时间并计算平均速度。教学基本达成目标,约80%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数据并运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时间测量的准确性把握不足。成功之处在于将生活实例(区间测速)与实验探究有机结合,通过分阶段测量强化路程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有效提升实践能力;不足之处是未充分讨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且数据记录表的误差分析环节较薄弱,后续需增加重复测量与误差讨论环节,深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