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新课导入新晋“顶流”打卡地茶颜悦色文和友岳麓山但最硬核的地标是——橘子洲头雕塑游客如织的景象我们“打”的是什么?“卡”的又是什么?不只是拍照更是感受一种 情怀追寻一段 历史百年前的“超级学长”也来了时间:1925年秋人物:32岁的毛泽东地点:同一个橘子洲头目的:不是打卡,是“抒怀”核心问题:他看到了什么?他想起了什么?他发出了怎样的“世纪之问”?这是他写下的“终极文案”一份跨越百年的“打卡文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2.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4.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5.背诵这首词。知人论世第一部分作者简介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1893.12.26~1976.9.9)作者简介毛泽东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等。他的诗词作品多描绘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气势磅礴、雄浑瑰丽,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革命豪情。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发展,势如破竹。毛泽东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秋天,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毛泽东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五卅(sà)运动: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整体感知第二部分知识回顾——诗歌发展脉络古体诗近体诗歌行吟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绝句律诗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五四唐代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元曲现代新诗宋词题目解读沁园春·长沙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长沙:词的题目,今湖南省长沙市,点明地点。知识补充——“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或者“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明确字音明确字音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ɡ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liáo 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ɡ rónɡ)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整体感知根据词的写作特点,说说上片和下片写作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寒秋,湘江,橘子洲头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百侣曾游,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看湘江秋景)(忆峥嵘岁月)全词的基调是怎样的?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上阕下阕立、看、问携、忆、记眼前景忆往事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独 立 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 来百侣曾游, 忆 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 记 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赏景(上阕)第三部分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人物:时令:环境:地点:寒秋橘子洲毛泽东湘江北去大意: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站在橘子洲头,)远望群山遍是红色,原来是层层山林全都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江水流溢,碧绿透彻,很多大船竞相行驶在湘江上。鹰在广阔的天上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知识回顾——意象最早人们都把自己看到的景物进行记录,久而久之这些特殊的景物也就是被赋予了作者情感,变成能引发联想,激发情感的具体东西,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就是意象。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词句赏析——上阕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思考:由“看”字引领的六句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词中的一句话)湘江秋景图①由“看”字引领的六句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湘江秋景图②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描写角度: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③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④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词中的一句话)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词句赏析——上阕思考:这六句如果“练字”,练哪些字?(找具有表现力的字词)“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尽”表明了数量多;“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击”体现了雄鹰的矫健有力;“翔”展示了鱼的轻灵自在。“竞”突出了大自然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炼字题炼字题技巧:多形/名1、释意义,解释该字在诗歌中的含义。2、明手法,点明该字运用的表达技巧。3、描景象,结合诗句描绘该句写出了什么景象4、点作用,写出了对象什么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李可染《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词句赏析——上阕思考:“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请你举出一些悲秋的诗句,然后思考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忧国伤己)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亡国之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老病孤愁)感情基调:热爱积极“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毛泽东笔下的秋: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思考: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怅、问: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词人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表现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上阙小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立时间、地点、环境眼前景心中情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生机勃勃的秋景胸怀博大的豪情万类霜天竞自由品情(下阕)第四部分峥嵘岁月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这样不寻常的日子很多。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毛泽东的峥嵘岁月知识链接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峥嵘岁月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从哪些角度塑造了“同学少年”形象?(可用原句回答)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风华正茂 青春少年,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激流勇进,甘为中流砥柱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小结忆携过渡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风华正茂壮志凌云奋发有为斗志昂扬总结归纳第五部分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主题归纳远眺:万山、层林近观:漫江、百舸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图中流击水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谁主沉浮答:同学少年景中含情,情中显志课堂小练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词句是: , , ?2.“ 。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3.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 , ,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4.《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 ,__________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5.《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7.《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