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1.2《学习伴我成长 —— 处处可学习》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1.2《学习伴我成长 —— 处处可学习》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2《学习伴我成长 —— 处处可学习》
第一单元 做学习的主人
大家猜猜这3张图里,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这些事情是在课堂上做的吗?它们算不算学习呢?为什么?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二模板:处处可学习
课堂学习是我们学习的主要途径。此外,学习途径还有很多,生活处处可学习。
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
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
在野外玩耍时,我认识了许多植物和昆虫。
看看这些同学是通过哪些途径学习的。
①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友
好相待。
我在网上学到 很多知识。
想一想 说一说
我从 学到了 .
我向 学到了 .
① 参观科技馆,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
△ 在班级劳动中,我们养成
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 跟妈妈学编筐,让我在劳动中动手又动脑。
还可以通过哪些 途径来学习呢
做事也能长本领,我们有许多本领都是在“做”中学来的。说 说你的哪些本领是从“做”中学来的。
课后回家学做一道菜或学种一种植物。
准备工作:
操作过程:
我的学习收获 ;
学做番茄炒蛋
准备:番茄、鸡蛋、油盐糖。
过程:蛋液炒熟盛出,炒番茄出汁,加盐糖,倒回鸡蛋翻炒。
收获:做菜需技巧,自己做的菜更美味,有成就感。
学种绿萝
准备:绿萝苗、花盆、土壤、喷壶。
过程:土填花盆,放苗填土压实,浇透水。
收获:植物生长需用心,要耐心呵护生命。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家里的厨房、社区的图书馆、野外的草地,甚至身边的同学,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大家以后带着‘发现的眼睛’,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让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多!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 “社会公共资源学习场景” 的是( )
A. 家里的厨房 B. 学校的教室 C. 社区的图书馆
向同学学习下棋,主要能学到( )
A. 下棋的技巧和虚心请教的态度 B. 怎么赢棋不认输 C. 只和会下棋的同学玩
关于 “处处可学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老师教的才是学习 B. 只要愿意观察尝试,很多地方都能学习 C. 学习只能在固定的地方
答案:B
C
B
A
课堂练习
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
在公园里认昆虫,不属于学习,因为不是在课堂上。( )
向奶奶学织毛衣,能学到手艺,也能感受到奶奶的爱。( )
图书馆里只能看故事书,学不到其他知识。( )
×

×
1.2学习伴我成长 —— 处处可学习
多元学习场景:
家庭(做饭、织毛衣)→校园(下棋、实验)→社会(图书馆、科技馆)→自然(认植物、观昆虫)
学习方法:
观察发现 + 虚心请教 + 实践尝试
核心认知:课堂之外处处可学习,主动探索本领多
板书设计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 “快乐学习” 第一课第二课时。教材以 “场景拓展 + 体验感知” 为核心,通过三大板块呈现内容:一是 “课堂之外的学习”(如野外认植物、科技馆学知识),打破 “学习 = 课堂” 的局限;二是 “与人交往中的学习”(如向同学学下棋、向长辈学手艺),凸显 “他人是学习资源”;三是 “做事中的学习”(如整理书包、学做饭),强化 “实践即学习”。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发现”,为构建 “全域学习观” 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 “成长离不开学习”,但存在以下认知特点:1. 经验基础:有过 “在公园认花、向妈妈学做家务” 等经历,但未将这些场景归为 “学习”;2. 认知误区:仍认为 “学习 = 上课、写作业、考试”,对 “生活场景、人际交往、实践操作中的学习” 缺乏认同;3. 学习偏好:喜欢动手实践、小组互动、故事分享,对 “寻找身边的学习资源” 有探索兴趣,但需明确引导方向;4. 能力缺口:缺乏 “主动发现学习机会” 的意识,难以将 “处处可学习” 转化为日常行动。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通过 “学习助力个人成长,个人成长服务社会” 的案例(如学垃圾分类服务社区),初步树立 “用生活中的学习成果贡献集体” 的意识; 道德素养:在向他人学习、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养成 “尊重他人、虚心请教、珍惜学习机会” 的品德; 法治观念:结合 “社会公共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为学习提供支持”,初步了解 “国家为公民学习创造条件”,强化 “主动利用公共资源学习” 的意识; 健全人格:在 “寻找身边学习场景” 的活动中,培养 “善于观察、积极探索” 的态度,增强面对陌生学习场景的信心; 责任意识:通过 “我的学习资源清单” 活动,明确 “主动发现、利用学习资源是自己的责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 “家庭、校园、社会” 中的多元学习场景,理解 “课堂之外处处可学习”。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从 “被动感知学习场景” 转向 “主动发现、利用学习资源”,并尝试在生活中践行 “处处可学习”。
教具准备
场景素材:多媒体课件(含 “野外认植物”“图书馆看书”“向奶奶学织毛衣” 等场景图片 / 短视频,建议从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搜索 “生活中的学习场景”); 学具:每人 1 张 “我的学习地图”(画有家庭、学校、社区简易轮廓)、彩色笔、小组 “学习场景发现任务卡”(含 “寻找 3 个非课堂学习场景 + 记录学到的本领”); 实物道具:图书馆借阅证样本、科技馆门票样本、手工编织半成品(如奶奶织的围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出示 3 张 “局部场景图”:① 图 1:小朋友蹲在草地上,手里拿放大镜看树叶(局部露出树叶);② 图 2:小朋友在书架前,手里拿书(局部露出书脊);③ 图 3:小朋友跟着奶奶,手里拿毛线针(局部露出毛线)。 分步骤提问: ① 基础提问:“大家猜猜这 3 张图里,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公园、图书馆、家里”“看树叶、看书、学织毛衣”); ② 核心提问:“这些事情是在课堂上做的吗?它们算不算学习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后,板书课题:学习伴我成长 —— 处处可学习); 学生活动:观察局部图→猜测场景与行为→讨论 “是否属于学习”,初步感知 “非课堂场景中的学习”; 设计意图:用 “局部图猜场景” 激发观察兴趣,通过 “是否属于学习” 的讨论,打破 “学习 = 课堂” 的固有认知,自然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二)讲授新课:“探场景,学方法”(28 分钟) 第二模板:处处可学习 环节 1:“教材场景深解读 —— 找一找,说意义”(10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教材 4 个核心场景图(图文结合): 图 1:小朋友在野外,跟着老师认植物,笔记本上画植物叶子; 图 2:小朋友在图书馆,踮脚拿书,旁边有管理员指导; 图 3:小朋友和同学下棋,输了之后听同学讲下棋技巧; 图 4:小朋友在家,跟着妈妈学包饺子,手上沾着面粉。 分场景提问(每图聚焦 1 个学习维度): ① 图 1(自然场景):“这个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学习?他学到了什么本领?如果没有老师指导,他还能怎么学?”(引导说出 “公园 / 野外”“认植物”“查植物百科书、问家长”); ② 图 2(公共资源):“图书馆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能在图书馆学到什么?怎么借到自己想看的书?”(出示图书馆借阅证样本,简单演示借阅流程); ③ 图 3(人际交往):“这个小朋友向谁学习?输了棋之后,他是怎么做的?这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时要注意什么?”(引导说出 “向同学学习”“虚心请教”“尊重他人、不气馁”); ④ 图 4(家庭实践):“学包饺子是在课堂上吗?学包饺子能学到什么?除了包饺子,家里还能学什么?”(展示手工编织半成品,补充 “向长辈学手艺也是学习”); 学法指导:“大家刚才从‘地点、内容、方法’三个方面分析场景,这叫‘场景三要素分析法’,能帮我们更清楚地发现学习机会哦!”; 学生活动:观察教材图→分场景回答问题→了解图书馆借阅流程→感知 “不同场景的学习价值”;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场景,从 “自然、公共资源、人际交往、家庭” 四个维度拓展学习场景,通过具体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为后续 “自主发现场景” 做方法铺垫。 环节 2:“我的学习地图 —— 画一画,找资源”(12 分钟) 教师活动: 发放 “我的学习地图”(画有家庭、学校、社区简易轮廓),明确任务:“请大家用彩色笔在地图上标注 3 个‘非课堂学习场景’,比如‘家里的厨房(学做饭)’‘社区的健身区(学打羽毛球)’,并在旁边用 1 句话写‘在这里能学到什么’,时间 5 分钟。”; 巡视指导(重点解决 2 个问题): ① 场景局限:若学生只标注 “家里的书桌”,引导 “除了书桌,家里的阳台(学浇花)、客厅(学整理沙发)也是学习场景哦”; ② 内容模糊:若学生写 “在公园学习”,追问 “在公园具体学什么?是认花还是学放风筝?”,引导写具体; 小组分享(3 分钟):“请小组内互相展示地图,看看谁找到的场景最特别,每组选 1 张最有创意的地图上台展示”; 集体总结:“从大家的地图里,我们发现 —— 家里的每个角落、社区的每处地方,甚至公园里的一棵小树,都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地方!”(板书:学习场景:家庭、校园、社区、自然……); 学生活动:画学习地图→标注非课堂学习场景→小组分享→上台展示,自主发现身边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用 “地图标注” 将抽象的 “学习场景” 具象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发现身边的学习资源,突破 “被动感知” 的局限,落实教学难点。 环节 3:“场景实践小挑战 —— 试一试,学本领”(6 分钟) 教师活动: 创设 “现场学习小场景”: ① 场景 1:出示 “树叶标本”,邀请学生 “观察树叶的纹路,说说怎么制作简单的树叶标本”(提供树叶、卡纸、胶水,现场尝试); ② 场景 2:邀请会折纸的学生当 “小老师”,教其他同学折 “纸船”,教师补充 “向同学学习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提问总结:“刚才大家在课堂上尝试了‘做标本、折纸船’,这些是老师提前安排的学习任务吗?这说明什么?”(引导说出 “即使没有提前安排,只要愿意尝试,随时都能学习”); 学生活动:观察树叶标本→尝试制作→向同学学折纸船→感悟 “即时性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 “现场实践” 让学生亲身体验 “主动尝试就能学习”,将 “处处可学习” 从 “认知” 转化为 “行动”,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每题 1 个正确答案) 下列属于 “社会公共资源学习场景” 的是( ) A. 家里的厨房 B. 学校的教室 C. 社区的图书馆 答案:C 向同学学习下棋,主要能学到( ) A. 下棋的技巧和虚心请教的态度 B. 怎么赢棋不认输 C. 只和会下棋的同学玩 答案:A 关于 “处处可学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老师教的才是学习 B. 只要愿意观察尝试,很多地方都能学习 C. 学习只能在固定的地方 答案:B 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 在公园里认昆虫,不属于学习,因为不是在课堂上。( ) 答案:× 向奶奶学织毛衣,能学到手艺,也能感受到奶奶的爱。( ) 答案:√ 图书馆里只能看故事书,学不到其他知识。( )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家里的厨房、社区的图书馆、野外的草地,甚至身边的同学,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大家以后带着‘发现的眼睛’,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让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多!”
板书设计
学习伴我成长 —— 处处可学习 多元学习场景: 家庭(做饭、织毛衣)→校园(下棋、实验)→社会(图书馆、科技馆)→自然(认植物、观昆虫) 学习方法: 观察发现 + 虚心请教 + 实践尝试 核心认知:课堂之外处处可学习,主动探索本领多
教学反思
亮点:1. “学习地图” 活动让学生主动标注身边场景,将抽象认知转化为具象行动,参与度高;2. 结合实物道具(借阅证、编织品)和现场实践(做标本、折纸),让 “处处可学习” 更具真实感;3. 分场景提问聚焦 “地点、内容、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场景分析思维。 不足:1. 部分学生在 “学习地图” 中标注的场景较单一(如只写 “家里的书桌”),需提前用 “场景举例” 拓宽思路;2. 现场实践环节时间较紧张,折纸教学部分学生未完全学会,需合理分配时间。 改进方向:1. 下次教学可提前布置 “课前寻找 1 个特别的学习场景” 任务,课堂分享时更具多样性;2. 现场实践环节可减少场景数量,聚焦 1 个任务(如 “制作树叶标本”),确保学生能完整体验;3. 课后可布置 “家庭学习实践” 任务(如 “用图书馆借阅证借 1 本书”),强化 “利用公共资源学习” 的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