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6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词三首 课件(共69张PPT)

资源简介

(共69张PPT)
山川湖海,乡村田园,大自然的风光总是令人陶醉,也时常触发诗人的诗心……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一、诗人在哪里?
留宿
地点
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建德江
新安江
富春江
钱塘江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二、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会怎么样?
诗人看到了 ,不禁想起 ,他感到 。
哪一个字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
哪一个字直接点明新愁来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唐寅《菊花》
客:漂泊他乡的游子。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三、愁从何而来?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39岁的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举,不第”。科举考试不中后,他在长安逗留了一段时间,希望得到别人的引荐,但也没有成功。“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从十岁左右开始读书,到40岁,孟浩然自认为一事无成,于是想逃离洛阳,去吴越寻找好山好水,排遣出仕不得的失意。《宿建德江》即是他游浙江时所作。
求仕不得,前途迷茫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四、再次品读,思考:愁化解了吗?
是什么化解了诗人的愁?
近人之月
清澈之江
空旷之原野
孤傲之树
心灵的慰藉
心情的调解
生的力量
大自然给予诗人
诗人对大自然
热爱与理解
孟浩然远游地图
孟浩然对李白的影响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
在不依附权贵的为人品格上。孟浩然憎恶权奸,唾弃趋炎附势之徒。宁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也不肯立于污朝。这种品格,正与后来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为是一脉相承的。
在侠客精神上。孟浩然诗中所表现的侠客精神,在李白的诗中俯拾皆是。
在诗风上。孟浩然的诗中多有自己的形象,遣词用语往往突出主位。李白的诗更是如此,强烈的个性,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与孟浩然相比则有出蓝之色。
在诗体上。孟浩然长于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而这也正是李白的强项。安旗先生在《李白传》中说,这是孟浩然指点的结果。在五言律诗的创作上,孟浩然有“以古诗为律诗”的特点,李白则“多类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五、边读边体会诗人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关于题目,
你了解什么?

词牌名
词题
长短句
上阕
下阕
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又称长短句,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 】
作者简介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
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作的基本思想内容。他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被弹劾罢官,报国无门,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
(1140—120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一、读一读,说风景
作者在黄沙道中遇见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选取的景物有何特点?
乡村田园特色景物
明月 别枝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星 天 雨 山
茅店 社 林 路 溪桥
这些景物可以
怎么分类?
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蛙声 星 雨
别枝 茅店 稻花香 天 山 社 林 路 溪桥


动静结合
惊鹊 鸣蝉 蛙声
稻花香
清风 雨
星 天 明月 别枝 茅店 天 山 社 林 路 溪桥


多感官结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动一动,想画面
注释:
①别枝:横斜的树枝。
②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③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④见:同“现”。
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三、品一品,悟诗情
注释:
①别枝:横斜的树枝。
②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③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④见:同“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哪个字体现了作者的心情?
惊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社,本义是土地之神。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这是世代中国人奉祀土地神的原因。
结合全词思考,
词人关心的是什么?
农事的繁荣
乡村的安宁
辛弃疾曾先后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但这显然与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淳熙七年(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他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庄园取名为“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
月下的景物 表达的情感 情感背后的原因
《宿建德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到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两首诗的学习,以及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填一填。
烟渚、旷野、天、树、江水
孤独、寂寞、思乡
树、喜鹊、清风、鸣蝉、稻花香…
悠闲、愉快、喜悦
人生失意
漂泊他乡
闲居乡村
丰收在望
【资料一】
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孟浩然年轻时发奋求学,追求功名,一心想要报效朝廷,但数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如愿。
传说孟浩然滞留长安期间,在好友王维的府邸偶遇唐玄宗。孟浩然既紧张又激动,面见唐玄宗时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句,令唐玄宗大为恼怒。随后,孟浩然被逐出长安。孟浩然仕途彻底无望,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归因田园的生活。
【资料二】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辛弃疾目睹北宋沦陷,百姓遭难,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
辛弃疾四十一岁时,被南宋朝廷派到江西担任地方官。他在任期间,十分重视农耕,大力发展农业。他自号“稼轩居士”,还给自己居住的庄园取名为“稼轩园”,不种奇花异草,只种庄稼瓜果。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朝廷弹劾,从此在江西度过了二十多年的乡村闲居生活。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苏轼曾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和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两次到杭州,历时共五年。第一次任通判,是个副职,第二次任太守,是最高长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任职时,苏轼陶醉于西湖秀丽的山光水色之中,留下许多写景佳篇。
西湖雨
西湖雨
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题共有五首诗,写于1072年。苏轼本人非常喜欢教材编选的这一首,一直都对这首诗中所描写的那场夏雨念念不忘。当他五十岁再次来到西湖时,他写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题
题目告诉了
我们什么呢?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夏季)
地点:浙江杭州西湖边的望湖楼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
诗中有画
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与一幅画描绘的景象,相比有什么区别?
动 —— 静
时段——时刻
雨前
雨中
雨后
雨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全诗描写了
几幅画?
__________图
__________图
__________图
__________图
黑云翻墨
白雨跳珠
风吹云散
水天一色
黑云翻墨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
打翻
A.没有
B.来不及
诗意:翻滚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来不及遮住山峦。
这句诗好在哪里?
理所当然地接受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很容易错失文学的妙处。
所以要学会质疑:为什么要这么写?那样写行不行?

风云变幻迅速
大雨来得急
黑云翻墨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
黑云()墨未遮山
黑云如墨未遮山
“翻”字写出了乌云翻滚、奔涌变幻的动态感。
黑云翻墨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
黑云翻滚未遮山
“翻墨”二字运用比喻修辞,将乌云的颜色、形态与奔涌变幻的动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黑云翻墨未遮山

乌云的浓
黑云
翻墨
黑云翻墨图
比喻
白雨跳珠图
白雨跳珠乱入船
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白雨跳珠图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是白色的吗?为什么说是白雨?
雨势大而猛,天地一片白茫茫。
雨珠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白雨跳珠图
白雨跳珠乱入船
“跳珠”指什么?
暴雨从天上落下,打在船上,落在湖面上,溅起的雨点像珠子一样晶莹透亮。
将雨点比作珍珠,写出了雨点的形状圆润、颜色光亮,以及雨珠落下的声音动听,表现了诗人对雨的喜爱。
白雨跳珠图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雨落珠乱入船
“跳”字更活泼生动,与“乱”相呼应,写出了……
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想象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人醉酒赏雨,心情惬意。
风吹云散图
卷地风来忽吹散
诗意: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迅速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云翻,雨跳
风又有什么特点?
狂 猛

水天一色图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望湖楼下水如镜
“水如天”是什么样的景象?
水天一色图
望湖楼下水如天
水如天一样_________
水如天一样_________
水如天一样_________
水如天一样_________
……
开阔
平静
蔚蓝
澄明
讨论: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有什么特点?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动静之间,一场暴雨戛然而止。
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
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体会诗情
诗的背后站着一位
怎样的诗人?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苏轼所写的风雨有何不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体会诗情
黑云、暴雨、狂风
诗人以一种欣赏、玩味的态度看待暴风雨
心态豁达、豪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再读,体会诗人的豪放胸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写了这首词。
不用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不放开喉咙放声吟咏从容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得轻便胜过骑马,有什么好惧怕的呢?一身蓑衣任凭你风吹雨打。
料峭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我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在前面迎接我。看看刚才走过来的这一路风雨,回去之后,既没有风雨也没有天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早年曾两度在杭州做官,他对杭州情有独钟,尤其是西湖美景,令他深深陶醉。《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和《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期写下的著名诗作。
苏轼中年以后命运坎坷,一生命运坎坷,数次被朝廷贬官,流放外地。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人格,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人生重大挫折,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一首词。
背一背,默一默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人十分亲近。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香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