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兼 爱古 诗 词 诵 读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说“不学诗,无以言”,由此可见《诗经》内蕴丰富,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中的一篇——《无衣》,在斗志昂扬的战歌中感受战士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新课导入1.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熟读并背全文。2.通过学习《无衣》,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学 习 目 标3.理解战士在“与子同仇”“忘生轻死”中体现的爱国情怀。4.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体会诗歌中战士间的深厚情谊,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壹知人论世常识回顾《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在先秦时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主要内容: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关于《诗经》风雅颂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 《国风·秦风·蒹葭》 《诗经·卫风·氓》。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 31篇)和小雅( 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如《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诗经六义常识回顾《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内容赋比"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兴诗经六义比兴经常一起用而不分彼此,只要用了比或者兴,就可以说用了比兴手法,不要做单一分析。常识回顾手法《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常识回顾风骚①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②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③指妇女举止轻佻。1、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3、卖弄风骚。《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 sì tiě、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关于秦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创作背景背景资料为什么说“无衣”?中华民族的国家制度从夏朝开始建立,由此正式进入阶级社会。最初的国家机器常备军,只是负责宫禁宿卫的宿卫军,是由王族亲信组成,真正战争时出征的军队,是必须战前临时征集的,由各公卿大夫诸侯王按天子要求在自己领地内,按一定的行政单位征集。1.当时是按田亩和户籍来征集人员和物资的,包括战车和兵器 ;应征之个人需自备衣、粮、兵器,车马则在大的范围内集体解决,这就明白了为什么说“无衣”,为什么说要修我兵器了。那时人们是居则为民,战则为兵。2.在上古奴隶社会,作战是贵族(居统治地位的尊贵的氏族)的专利,他们被称为“士”,而奴隶则是主人(贵族)带到军中的辅助、服务人员,他们是不配称为作战人员的,故叫“徒”或“卒”。这种“身份”在当时是泾渭分明的,丝毫不能混淆的。直至春秋末,孔子教的“六艺”中,射、御就是军事技艺,是每一个贵族成员必备的技能。但贵族之间贫富差距是越来越大的,有时有的人应征就连衣装也不易备齐。“徒”、“卒”被承认为作战人员那是战国以后的事,战国时才通言士卒。职业将军的出现也从战国才开始,军队吃“皇粮”(一切由国家包了)则是秦以后地主阶级专政的中央集权的社会才实现的。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贰吟咏诗韵初读诗歌,体会特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 衣《诗经·秦风》思考: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明确: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jǐchángxié朗诵节奏和语调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王于兴师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词。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子你,指战友。同仇共同对付敌人。再读诗歌,理解字词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甲兵即铠甲和兵器。再读诗歌,理解字词译读诗歌,理解大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商代青铜矛▲商代青铜戈▲商代青铜钺▲商代青铜胄(殷墟)▲商代青铜刀知识拓展,了解兵器“袍”:秦国士兵御寒所穿的是袍,较一般人所穿的袍稍短,白天穿在身上,到了夜晚则可以当被子来用。“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释名》:“汗衣,近身受汗之衣也。《诗》谓之泽。作之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液,故谓之泽”“裳”:“裙,下裳”。古代男女皆着裳。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革做衣料,即所谓“甲裳”。知识拓展,理解“衣”衣食住行中,“衣”在第一位,它向来不仅是简单的一件衣服,更是一种生活。你从袍”“泽”“裳”中读出战士们怎样的生活?本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贰研讨交流研讨交流1.《无衣》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2、每章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4.三句顺序是否可以调换?1、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品读诗歌,把握内容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三节诗在内容上的不同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长袍贴身内衣下衣长柄武器长柄武器铠甲兵器共同对敌一起行动一起赴战层层递进战服兵器思想行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重章叠句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2、每章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品读诗歌,把握内容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知识详解重章叠句1.内容上(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突出诗歌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2.形式上(1)便于记忆和咏唱;(2)增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3)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重章叠唱的作用3、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长袍贴身内衣下衣(统一征战)(统一行动)铠甲兵器(统一思想)长柄武器长柄武器战服思想行动兵器层层递进品读诗歌,把握内容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热烈情景。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积极备战的热血场面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层层深入主题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慷慨豪迈和爱国精神。品读诗歌,把握内容4、三句诗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用“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不能调换,从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再到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从小到大,从个体到集体,先有民后有国,符合情理逻辑。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①第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与后一句的一问一答又形成了设问,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②“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研读诗歌,欣赏技巧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如果把“王于兴师”删除似乎也通顺,那么可以删除此句吗?明确:不可以删除。它在逻辑上与前面的一问一答有前后关系,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研读诗歌,欣赏技巧3.“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明确:内容上: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研读诗歌,欣赏技巧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同泽 …… ……矛戟 …… 偕作……同裳 …… ……甲兵 ……偕行内容形象主题(思想)(准备)(赴战)团结友爱不计困难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同仇敌忾勇赴战场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慷慨豪迈和爱国精神。层层递进小结全诗《无衣》以慷慨豪迈的语气,重叠复沓的回答句式,来表现大敌当前精诚团结的精神。军情紧急,没有军衣算什么,岂能以此为避战的借口?这是由于共同抗敌而形成的如同骨肉兄弟般的亲情,这是由于共同战斗所凝结成的生死与共的战友的友谊,所焕发出来的是那种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诗歌主旨壮怀激烈爱国情秦国士兵在反侵略战争中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整顿戎装,共赴疆场,抵御外辱。尽管战斗条件非常艰苦,军需严重不足,士兵们要共披一件战衣,却动摇不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这就使得诗歌充满高昂向上的精神,产生了振奋人心的力量。军营总让人向往,这里面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也有别样的战友情。而这样的情感,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让我们再次感受这种让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主人公很像的人或事?交流探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抗美援朝志愿军: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你懂七连吗?你知道七连多少次从尸山血海中爬起来,抱着战友残缺的躯体,看着支离破碎的连旗。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七连没有声音,它只是埋好战友,包上伤口,跟自己说又活下来了,还得打下去。——电影《长津湖》台词抗疫路上的“00后”:撑起“青春脊梁”!在防疫一线的志愿者队伍中,有许多“00后”的身影。他们用年轻的肩膀担起了战疫责任,稚嫩的脸庞掩饰不住他们坚定的眼神,他们用行动证明“00后”的肩膀,靠得住!致敬抗疫工作者的一首《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藏蓝警色,素衣加身。与子偕手!岂曰无衣?与子同责。夙兴夜寐,殚诚毕虑。与子偕首!岂曰无衣?与子同殇。依依东望,攻克乃还。与子偕守!——作者:李壮军重庆山火摩托车少年:守护我们的家!这群脸上还带着稚气,身体看着比摩托车还小的青年小伙子,用竹筐背着物资,冲向了重庆山火的发生地,他们大部分看着年轻瘦弱,但一个个都眼神坚毅,脸上毫无惧色,浑身上下散发着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气势,这,就是川渝地区的好男儿!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一辈!这是19岁的军人陈祥榕的遗作——他与另外三名战友在2020年印度军人侵袭我国边境的冲突中英勇牺牲了。短短的8个字,可谓最短的爱国诗,让国人泪目,更让国人肃然起敬!面对印军的蓄意滋事,我国军人怀着对祖国母亲的深爱,不让外敌入侵半寸,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和坚强的毅力,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祖国的界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戍边烈士陈祥榕尽管各个时期涌现的中华英烈生前的豪言壮语有所不同,但其内在与“与子同‘衣’、与子同仇”有着神似,因为我们是同宗同根的龙传人——在保家卫国的大义中,他们舍身忘死惊天地,忠骨留于他乡泣鬼神(有的无法马革裹尸还,有的尸骨难觅、尸骨不全,纵有马革也枉然)。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之!爱之!颂之!学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课堂结语《无衣》以全文共60个字,让我们见识了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美妙及语言文字的魅力;它借助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写尽了战友情、爱国情,展尽了大无畏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有国才有家,卫国才能更好地保家。无数中华好儿女正是怀此信念,戮力奋斗,勇往前行。现在让我们再次齐诵《无衣》,以此致敬英雄、致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激励自己,好好长大,今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更是具体实际的自觉行动。我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应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真情奉献、挥洒汗水,接续奋斗、同心筑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将个人的青春之力、奋斗之志转化为脚踏实地、不懈奋进的报国行动,铸起时代中国之乾坤郎朗清清,赓续崛起中国之日月光华璀璨,共绘未来大国之风光山高水长。结束语贰课堂检测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是: ? 。5.《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6.《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的一句是: ;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 ;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一句是: 。7.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 、 、 ”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理解性默写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岂日无衣 与子同裳岂日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肆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