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勤追梦 以劳筑魂积累文言文知识单元作业设计教学设计特色说明单元教学设计说明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单元教学背景分析单元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单元评价设计一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选入了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和两篇诗歌共六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劳动观念。在语文要素上,本单元与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共同构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内容。4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6 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必修上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探界者”钟扬/叶雨婷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6 芣苢/《诗经·周南》 《插秧歌》/杨万里(写作 写人关注事例和细节)(通讯、新闻、评论作品 媒介素养)必修下 第三单元 【探索与发现】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8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9 说“木叶”/林庚(写作 说明事理)(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说明事物 阐释事理 逻辑推理)必修下 第五单元 【使命与抱负】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11 谏逐客书/李斯 *与妻书/林觉民(写作 演讲稿)(各自文体特点)必修中三个“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这一任务群的学业质量水平描述为:1-2 在理解语言时,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对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总体要求为: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一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二)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1.课标对劳动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1)“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要求 (2)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2. 整体性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统编版教材在课文的编排上,不再按照之前单篇成课进行设计,而是将主题、内容或写法进行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在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带有明显的整合意识。在“劳动光荣”单元进行大单元教学,从最开始把握语言特点任务、人物通讯中事例的选择及人物的描写手法任务到后续的新闻类文本报道角度、方法等思维发展任务,再到新闻人物采访、评论习作等的审美任务以及最后升华到“劳动光荣”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任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全程贯彻整体性的编写理念。这个单元的实践能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三者统一,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单元导语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人文主题课文选收意图单元核心任务及主要教学目标第4课 通讯第5课 新闻评论第6课 诗歌学习提示分别在3篇通讯后,1篇新闻评论后,2首诗歌后。单元学习任务主要以核心任务为引领,整合单元全部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是从人文素养提升、阅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等多个方面设计的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是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设计的,又是通过一个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一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三)单元学习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价值1.有利于落实新课标下“立德树人”的要求劳动是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2020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明确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相融合。本单元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作为内容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落实新课标下“立德树人”的要求。2.符合新高考下的语文试卷出题走向通过对近三年全国甲卷、乙卷以及新课标卷进行阅读试题分析发现,语文阅读,相较于之前高考阅读类型,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用类文本变单篇为非连续性文本的对比阅读。高考语文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引领,题型的变化也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开始注重对学生整合能力的培养。本单元的教学实施,则从理论再到实践,让学生不断地更新学习思维、落实活动实践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1.单元大任务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文本及辅助资料,本单元教学设计以点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精神为重点,以 寻找“最美劳动者”并为之撰写一篇新闻报道为大任务,分四个板块教学,共七课时。 单元大任务:为你心中的“最美劳动者”撰写新闻报道并举办班级“劳动之光”新闻报道会 子任务1 联读(1课时) 6 芣苢/《诗经·周南》 《插秧歌》/杨万里子任务2 小群(2课时)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子任务3 单篇(2课时) 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子任务4 单元活动(2课时) 1.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从中挑选出三四篇你认为比较优秀的新闻作品,并形成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2.为你心中的“最美劳动者”撰写新闻报道(课下作业)。依据优秀新闻评选标准对同学们的创作进行鉴赏与评价,并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结集成班级册《劳动之光》。举办“劳动之光”新闻报道会,从班级册《劳动之光》中挑选适合的作品进行诵读或表演。2.具体任务与课时分配通过阅读鉴赏2首诗歌,体会劳动之美,思考劳动的内涵,学会甄别什么是真正的劳动通过对3篇人物通讯的联读,掌握描写人物手法,学习人物身上的精神通过对新闻评论的学习,掌握评论的方式、思路,学会点评人物在学习完本单元的6篇文章后,以子任务为依据,小组活动后形成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引发对“最美劳动者”的感受和思考,进行课下采访,为“最美劳动者”撰写新闻报道。依据优秀新闻评选标准对同学们的创作进行鉴赏与评价,并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结集成班级册《劳动之光》。举办“劳动之光”新闻报道会,从班级册《劳动之光》中挑选适合的作品进行诵读或表演。二 单元教学背景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学习过诗歌,知道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并且已经接触到了消息、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等体裁的新闻作品,但是课本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到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需要老师根据文章去讲解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的特点,让学生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去把握人物品质的方法。学生对身边的人和物都很熟悉,也有部分学生爱观察身边的人和物,但观察过后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进行思辨性的探究。需要老师设计有强驱动力的实践活动任务驱动学生,引导学生。(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单元的子任务1、子任务2、子任务3采取课堂学习模式;子任务4采取学生活动,然后进行成果分享的研学活动方式。教学中使用导学案、视频观看、表格梳理、思维导图、小组活动、外出采访、新闻报道会等手段。二 单元教学背景分析(三)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通过前期授课以及对语文教学中大单元的现状调查,发现以下主要问题:教师方面:1.教师对大单元教学模式及相关理论了解程度不够,获取新理念途径较为单一。2.课堂教学模式仍以单篇教学为主 3.教学过程重工具性轻人文性4.教师不重视单元学习任务,学练结合不紧密 5.以纸笔测试为主,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学生方面:1.学生对大单元教学的态度呈两极化倾向(喜欢、不喜欢)2.学生更偏向于学习自己熟悉的人物篇章和短小易懂的诗歌3.学生阅读课外相关主题文章的主动性偏低 4.语文学习与践行劳动活动相脱节二 单元教学背景分析(三)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对策:1.仔细分析劳动单元选文情况,初步拟定合适的教学方法2.根据学情,确定劳动大单元教学的可行性3.立足“三新”,转变教学理念4.集体备课,落实劳动大单元教学目标5.选定劳动大单元主题,明确劳动大单元大概念6.依托真实情境,组织劳动大单元教学活动7.践行评价方式主体化、多元化,实现科学、有效性评价8.完善“教—学—评”匹配度,落实一致性(一)单元学习目标1、积累文本中的字音、词语、成语,能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任务。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反复诵读,把握诵读技巧;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并能用到最后的写作中。2、 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能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整理;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能画出文章行文思路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3、阅读鉴赏《芣苢》《插秧歌》两首古诗,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的思想,能甄别真正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4、传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美德,讴歌“最美劳动者”。三 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二)单元学习重、难点重点: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并能在最后的写作中用到塑造人物手法且点评人物。难点:能甄别真正的劳动,体会劳动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三 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四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五 单元评价设计纸笔测试的评价方法在本单元不居主流,但也并非是完全抛弃,纸笔测试可以用在本单元的新闻创作上,同样,在学生进行讨论后,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评价点到即止,学生仍对评价标准不清晰。基于此,考虑到本单元选文的特点以及如何能真正评估他们理解的程度,本单元选择表现性评价为主,诊断性和总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五 单元评价设计元素 任务目标 “寻找最美劳动者”,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践行劳动光荣实践。角色 小记者对象 校园或者生活中的劳动楷模情境 在当下的校园和生活中,人们的劳动光荣观念发生了偏移,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要扭转当下不愿意劳动、轻视劳动的风气,所以,以“我是小记者”开始采访记录,发现身边的劳动楷模,并为其撰写新闻报道表现(作品) 撰写一篇你所采访的劳动楷模新闻稿,分析当下劳动光荣的意义及重要性,为我们能积极主动地践行劳动提出意见。标准 新闻稿符合标准要求,报道分享时语言得体。表现性任务设计表五 单元评价设计评价项目评分要点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流畅,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当,有一定地感染力。(25 分)肢体语言有一定的肢体语言展示,肢体语言自然大方、举止得体,能够契合所讲述故事的特点。(25 分)内容主题内容真实独特,有情有理;主题明确,符合本次活动主题的要求。(25 分)效果展示结合了多媒体进行展示,运用多种设备与故事相辅相成,情感真挚,让人动容,并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25 分)“最美劳动者”新闻报道展示活动评价量规表六 单元作业设计子任务一: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某一劳动场景,绘制一幅劳动的画作;或者用镜头记录你身边劳动者工作的美好瞬间:或是保洁员额头的汗珠,或是门卫叔叔的笑脸并借鉴课堂赏析诗歌的角度,写300字左右解说。子任务二:撰写颁奖词回顾课堂上观看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学习借鉴。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课件展示),写200字左右的语段,至少用上两种细节描写。子任务三:学写新闻评论收看最新一期的《新闻周刊》《新闻 1+1》等新闻类节目,或浏览新闻网站,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任选一则新闻,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新闻评论。子任务四1.寻找“最美劳动者”采访活动(课下进行)2.课下写作:为采访的“最美劳动者”撰写新闻报道作业设计特点:1.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2.形式多样3.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强4.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服务于单元大任务,学生参与度高5.具有可检验性,即可测量,可评价七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1.实践性强,趣味性强,能扎实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了学生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2.单元活动设计基于项目式思维,主线清晰,任务明确,驱动力强。3.单元设计契合了“五育”教学理念。单元学习和活动很好的融合了五育,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再见!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