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论语》十二章积累运用1.文学常识填空。《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 )(2)传不习乎( )(3)三十而立( )(4)学而不思则罔( )(5)思而不学则殆( )(6)人不堪其忧(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8)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9)饭疏食饮水( )(10)曲肱而枕之( )(11)不义而富且贵(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13)博学而笃志( )(14)切问而近思(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择其善者/而从之C.学而不思/则罔D.匹夫不可/夺志也4.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5.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饭疏食C.温故而知新 D.博学而笃志6.通假字。(1)不亦说乎 同 ,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 ,意思是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孔子记录他与弟子言行的书。B.“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都出自《论语》,也都延续了文中的意义。C.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D.“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花甲”指七十岁。阅读训练 课内精读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9.翻译下列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11.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拓展阅读【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节选自《<论语>十则》)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腰: (2)知: 13.翻译下列语句。(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甲】段主要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 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 15.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 16.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 名著阅读17.(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① (体裁)集,原题是②《 》。这部作品集共10篇。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③ 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④ 。 (2)下面是对《朝花夕拾》主题的理解,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表达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B.表达对儿童天性被束缚的无奈和厌烦。C.揭露范爱农、庸医、衍太太等人在人性方面的丑陋。D.批判封建社会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18.请写出《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的一次读书经历及对他的影响。 19.《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我”开始认为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 她是一个善良可亲的人吗 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12 《论语》十二章积累运用1.儒家 语录 丘 仲尼 春秋 儒家 孔孟2.(1)生气,恼怒 (2)温习 (3)有所成就(4)迷惑 (5)疑惑 (6)能忍受 (7)爱好(8)以……为快乐 (9)吃 (10)弯曲(11)合乎正义 (12)平民百姓 (13)坚定(14)恳切3.D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匹夫/不可夺志也”。4.D 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D项是动词,到。5.D 解析:“志”的意思为志向,名词,没有活用。6.(1)“说”同“悦” 愉快。(2)“有”同“又” 副词,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7.C 解析:A项,《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不是孔子记录的;B项,“不亦乐乎”没有延续文中的意思,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D项,“花甲”指六十岁。阅 读课内精读8.(1)同“悦”愉快 (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9.(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10.忠 信 习 品德11.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够很好的获得更好的知识。拓展阅读12.(1)腰:腰佩。句意为: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2)知:同“智”,聪明。解析:句意为:这才是聪明的。知:同“智”,聪明。13.(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发现,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14.对比 语录 解析:【甲】段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语录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15.【甲】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6.示例:作者身处锦衣玉袍的富家子弟中,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因为他内心有精神的安慰和思想的寄托,反而能够更加勤奋的学习。这就是对自我的反省。【参考译文】【甲】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名著阅读17.(1)散文 旧事重提 阿长/长妈妈 藤野先生(2)C18.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第一次读到《山海经》,使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示例二:《五猖会》中,看五猖会前,父亲强迫鲁迅背《鉴略》,让他变得痛苦扫兴,使他对父亲不理解儿童天性感到不满。示例三:《琐记》中,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使鲁迅开始思考和探索社会现实。19.示例:她不是一个善良可亲的人。她唆使“我”偷拿母亲的钱,然后又放出流言说“我”偷家里的东西去变卖;她让“我”看不健康的书,她是一个表里不一、搬弄是非、爱造谣生事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