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0张PPT)有一个虔诚的教士,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于是上帝亲自带他前往。他们首先来到地狱,只见那里有一口巨大的锅,正炖着香喷喷的肉汤;所有人都围坐在大锅周围,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勺子。可是他们个个面黄肌瘦、两眼无神。原来,勺子的柄非常非常的长,以至于难以掌握。他们每个人都竭力想从锅里捞起肉汤送到自己的嘴边,彼此之间互相干扰,结果谁也喝不到肉汤,永远生活在饥饿之中。上帝说:“这就是地狱。”导入:看了这则小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士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么天堂中的人一定用的是正常的勺子了。 ”他们又来到天堂, 出乎教士意料的是,那里是一样的锅,一样的勺子。但那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十分幸福。原来,他们每个人用勺子舀起肉汤之后都送到对面的人嘴里,而目互相配合、彼此协作,大家都不会挨饿。上帝说“这就是天堂。”启示:地狱里的人也都各自盛上一勺,但是他们都只顾着自己,不懂得互相着想,所以他们总是吃不到食物,永远饱受饥饿的煎熬。如果所有人都能为对方想想,都献出自己的关爱,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再有地狱,那么天堂的阳光就会永远给我们温暖!学习目标知人论世,了解墨子生平及思想主张、《墨子》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学会翻译文章。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学习类比、举例等论证方法。体悟大爱情怀,学习墨子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通过对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比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走近墨子知识补充——“非儒即墨”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墨子出生平民,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誉为“平民哲学家”。墨子还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被尊为“科圣”。①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②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③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鸢,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1.兼爱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2.非攻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3.尚贤墨子十论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4.尚同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5.天志了解墨子思想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9.非命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8.节葬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6.明鬼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10.非乐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7.节用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张知寒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今人评墨子了解《墨子》《墨子》这本书是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该书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写作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学过的“爱”字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疼爱通"薆",隐蔽,躲藏吝惜,舍不得其实这三种“爱”的含义,也基本上代表了古人对“爱”的理解,那么墨子笔下的“兼爱”中的“爱”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文题解读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则弗fú能攻: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故盗贼有yòu 亡wú:有,同“又”;亡,同“无”,没有。恶wū施不孝:怎么。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交相恶wù则乱:憎恨,讨厌读课文:读准字音,明确重音和语调理解文章意思,并梳理结构层次提出问题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得出结论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段落 中心句 主要内容(论说了什么,怎么论说的) 结构思路①② ③ ④ 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多方面论述乱“起不相爱”。若此(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论证总结假设论证、正反论证得出结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把作为判断句从哪里兴起于是治理得好治疗这样,那样于是不第一段治疗这样,那样于是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兴起,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那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何尝第一段落小结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祸乱兴起的根源,否则便无法达成目的。文本探究——第一段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中心句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知识补充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喻体)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本体)之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己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本句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本句采用了对比论证,“必知”“不知” 从正反两方面再次论述弄清“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论述严密,说服力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 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 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 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考察兴起的原因同“尝”,尝试判断句宾前判断句宾前使…亏损使…受益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从哪里兴起。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指出天下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由“知”到“察”层层深入。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 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 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 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即使这样自己的家自己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adj→v,慈爱名→动,伤害取独即使是宾前使…亏损使…受益(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说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即使是在天下做偷窃和掠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来使自己的家得利;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祸害别人来使自身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从父子、兄弟、君臣的角度按照亲疏关系,反复论证,层层推进,得出结论:何为“乱”以及“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亏人自利”“不自爱”。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 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 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 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即使这样自己的家自己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adj→v,慈爱名→动,伤害取独即使是宾前使…亏损使…受益(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说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即使是在天下做偷窃和掠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来使自己的家得利;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祸害别人来使自身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盗和贼窃货曰盗。——《荀子·修身》害良曰贼。——《荀子·修身》盗贼①偷窃②偷东西的人③谗佞小人。“盗”侧重于偷窃骗取;①祸害,害人的人②杀人作乱的人③强盗。“贼”侧重于祸害作乱。知识补充返回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纷乱之事完备、齐全侵夺这样即使卿大夫的封地诸侯的封国使…受益即使到卿大夫相互扰乱封地、诸侯相互攻伐打国,也是这样。卿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打别人的封国来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本段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第二段落小结文本探究——第二段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墨子认为“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天下之乱”①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②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③贼人以利其身,是乱;④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产生的原因:不相爱反面论述察此何 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假使像仍然,还怎么会实行同“无”同“又无”古:弟弟和子女产生,兴起宾前看待像像n→v,伤害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都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因此不孝不慈爱的事就没有了。还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因此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又没有了。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侵扰封地攻伐封国安定、太平同“又无”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看待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看待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因此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现象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扰,没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本段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相亲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第三段落小结文本探究——第三段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写作手法?中心句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运用假设论证,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假设论证铺排反问4个“犹…乎?”3个“谁”10个“若”正面论证第二段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文本探究——第三段本段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践行兼爱之道)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爱人若爱其身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怎么 能够鼓励互相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鼓励因此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中心句: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祸乱兴起的根源,否则便无法达成目的。第四段落小结段落 中心句 主要内容(论说了什么,怎么论说的) 结构思路①② ③ ④ 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多方面论述乱“起不相爱”。若此(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论证总结假设论证、正反论证得出结论《兼爱》围绕着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三个方面分析论证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兼爱”主张。告诫世人要懂得相互爱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文章主旨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加强了其观点的阐述,使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来阐明“乱皆起不相爱”。③论证思路清晰。文本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④论证手法多样。如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说理特点比较探究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孟子墨子VS基本内容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指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恃强凌弱上是相通的。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都产生在社会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都包含着安邦定国、终止祸乱纷争的理想。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先要“爱亲”,然后才是“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贵贱、亲疏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深入思考练习当堂检测1.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亏父而自利 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B.故亏臣而自利 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C.虽父之不慈子 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D.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乱解析:“利”应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B当堂检测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乱异家以利其家C.故不孝不慈亡 D.故盗贼有亡解析:A项,“当”同“尝”,尝试;C项,“亡”同“无”;D项,“有”同“又”,“亡”同“无”。B当堂检测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B.《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道家学说并称“显学”。C.儒家主张“爱人”,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墨家主张“兼爱”,强调“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第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在古代用以表示对人的尊称。解析:“与道家学说并称‘显学’”错,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B当堂检测4.理解性默写(1)墨子在《兼爱》中将圣人治理天下比做医生治疗及疾病,认为必须要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才能治好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墨子在《兼爱》中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认为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不互相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皆能够孝敬慈爱,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墨子在《兼爱》中认为,诸侯之间相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若此则天下治。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当堂检测(4)墨子在《兼爱》中举出了君臣、父子、兄弟三种混乱的情况,并点出了混乱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并以此类推盗贼也是如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兼爱》中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论证假若天下的人都能够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且用反问的语气自答:“_________________ ”(6)墨子鼓励人们要相爱,不要互相仇恨,这样才能天下大治,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亦然犹有不孝者乎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当堂检测(7)墨子在《兼爱》篇里说,圣人治理天下,不可以不考察天下大乱产生的根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兼爱》中表明,如果圣人要治理天下,需要找准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墨子认为,治理天下需满足五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兼爱》最后,说明天下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若使天下兼相爱 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向恶则乱对接高考(2020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题目解析理论部分参考立意①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 ②携手共创,吾辈之责③心手相连,共筑未来④与你一起,共创世界未来⑤世界青年携手,共创一片蓝天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推己及人、世界一体、不分彼此、互相帮助的思想同一世界,互帮互助。事例部分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如此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宁夏一考生各位青年代表: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让我们一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裹大陆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体脱离了整体就会形单影只,整体没有了个体也会显得残缺不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墨子曾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可见,只有拥有包容的胸怀,才能海纳百川,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美美与共,君子和而不同。项羽刚愎自用,终自刎于乌江;蔺相如宽容待人,终成千古佳话。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关注时代,胸怀家国,放眼世界。个人的成长应该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和国际发展同进步,不应拘泥于身边小事而忽视了大千世界。若无宽广的胸怀,就易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大厦将倾却浑然不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今日世界各国的“互联”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广泛和深入,我国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道路。“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国合作共赢的意愿随着诗句与抗疫物资一同漂洋过海。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则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谋求共赢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秉持包容共享的精神,避免“交相恶”。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更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秉持公平正义,坚持合作共赢,如此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中国青年愿为世界青年携手并肩,同担时代重任,共创美好未来!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