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一着惊海天 ——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提高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一着惊海天 ——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提高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 统编版(2024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一着惊海天 ——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提高练习
一、基础巩固
1.新闻特写围绕 “舰载机着舰” 这一核心事件,按 “准备 — 着舰 — 成功” 的逻辑展开,结合课文梳理关键场景及内容,完成下表:
关键场景 时间 / 阶段 核心内容(环境、动作、氛围)
着舰前准备
舰载机临空
着舰瞬间
着舰后确认
成功后反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分析其体现的新闻特写语言特点:
(1)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辽宁舰” 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 - 15 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3)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 时 08 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
(4)掌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航空母舰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着,官兵们的欢呼声与海浪声融为一体,久久回荡。
二、深度阅读
1.分析新闻特写的 “场景张力” 与 “细节感染力”:
(1)课文开篇 “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与 “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形成环境对比,这种对比有何作用?如何为后续着舰事件铺垫氛围?
(2)“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 等动作描写,为何要精准罗列步骤?体现了舰载机着舰的什么特点?
(3)文中运用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震耳欲聋” 等听觉描写,以及 “凌波海燕”“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等视觉比喻,这些感官描写如何增强读者的 “现场感”?
2.探究新闻特写的情感与主题:
(1)课文标题 “一着惊海天” 中 “惊” 字有多重含义,请结合内容分析(如对场景惊险的惊叹、对技术突破的震惊、对国家实力的惊叹)。
(2)文中多次提及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些表述除客观陈述事实外,还暗含怎样的民族自豪感与时代意义?
(3)对比《一着惊海天》与《“飞天” 凌空》的 “场景规模” 与 “情感基调”:前者聚焦 “航母舰载机着舰” 的宏大场景,后者聚焦 “跳水” 的微观瞬间,为何两者都能传递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拓展应用
1.特写改写与创作:
(1)将课文中 “着舰瞬间” 部分(从 “舰载机飞至舰艉后上方” 到 “尾钩挂住阻拦索”)改写成一段 180 字左右的 “慢镜头” 描述,要求强化 “视觉(轨迹、动作)”“听觉(轰鸣声)”“触觉(甲板震动感)” 的多感官描写。
(2)选择你熟悉的一个 “宏大场景瞬间”(如国庆阅兵方阵通过天安门、火箭发射升空、大桥合龙),模仿课文 “宏大场景 + 细节刻画” 的写法,写一段 220 字左右的新闻特写,突出事件的 “突破性” 与 “感染力”。
2.特写评析与比较:
阅读下面两段新闻特写片段,对比分析《一着惊海天》与它们在 “环境描写”“主题表达” 上的异同:
【片段一】(港珠澳大桥合龙)伶仃洋上,乌云密布,海风裹挟着浪花拍打着桥塔。随着最后一块钢箱梁精准对接,港珠澳大桥全线合龙!建设者们挥舞着安全帽,眼中含着热泪 —— 这座跨越伶仃洋的 “超级工程”,从此连接起粤港澳三地的未来。
【片段二】(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文昌航天发射场,夕阳西下,火箭通体洁白,直指苍穹。“点火!” 指令下达,烈焰喷涌,长征五号如巨龙般腾空而起,轰鸣声震彻大地。指挥大厅内,科研人员紧盯屏幕,当火箭进入预定轨道时,掌声与欢呼声瞬间爆发。
1.新闻素养与实践:
(1)新闻特写的标题需 “凝练场景,凸显意义”。请为《一着惊海天 ——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重新拟写两个不同风格的标题(一个侧重 “事件震撼力”,一个侧重 “国家意义”),并说明拟写理由。
(2)结合课文,谈谈 “宏大题材新闻特写” 如何避免 “空泛叙事”?请从 “细节选择”“情感融入” 两个角度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从上到下)
着舰前准备:着舰前时段;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宁舰” 斩浪前行,官兵严阵以待,氛围紧张庄重;
舰载机临空:舰载机接近航母时;歼 - 15 舰载机绕舰转弯,放下起落架与尾钩,调整姿态飞至舰艉上方,对准跑道;
着舰瞬间:9 时 08 分;舰载机以完美轨迹下滑,主轮触达甲板,尾钩挂住阻拦索,伴随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着舰后确认:着舰后瞬间;舰载机停稳,阻拦索缓冲回收,技术人员确认着舰成功,紧张氛围缓解;
成功后反响:确认成功后;官兵欢呼,掌声、鞭炮声交织,欢呼声与海浪声融合,氛围热烈激动。
2.(1)“呼啸”“澎湃” 描写海风、海浪的猛烈,凸显环境的恶劣,反衬 “辽宁舰” 的沉稳与官兵的坚定;“艳红”“迎风招展” 突出八一军旗的鲜明,彰显军队气质,体现新闻特写 “以环境衬事件” 的语言特点,奠定庄重基调。
(2)“轻巧灵活” 突出舰载机姿态的精准流畅,“几近完美” 强调轨迹的精准,“迅速” 体现下滑的高效;“凌波海燕” 的比喻将舰载机比作海燕,既写出其灵动,又暗含 “勇闯风浪” 的象征意义,体现新闻特写 “形象性与象征性结合” 的语言特点。
(3)“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用夸张手法渲染轰鸣声的震撼,“震耳欲聋”“眨眼之间” 强化瞬间的紧张感;“牢牢地挂住” 精准描写尾钩与阻拦索的衔接,凸显着舰的成功,体现新闻特写 “张弛有度” 的语言特点,既惊险又精准。
(4)“震耳欲聋” 描写欢呼声的热烈,“欢乐的海洋” 比喻氛围的喜庆;“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反衬航母在海中的稳,凸显着舰成功的不易,体现新闻特写 “以小衬大” 的语言特点,既展现欢乐,又暗含对事件意义的强调。
二、深度阅读
1.(1)“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凸显环境的严酷,暗示着舰任务的艰难;“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彰显军队的庄严与使命,两者对比既营造 “险与严” 的氛围,又为后续 “克服困难、完成使命” 的着舰事件做铺垫,让读者感受到任务的严肃性与重要性。
(2)精准罗列动作步骤,是因为舰载机着舰是 “毫米级精度” 的操作,每个步骤都关乎成败,体现 “专业性与危险性”;这种描写让读者清晰了解着舰的复杂流程,感受到技术的精准与官兵的专业,增强事件的可信度与震撼力。
(3)听觉描写(如轰鸣声)让读者 “听见” 着舰的震撼,视觉比喻(如 “凌波海燕”)让读者 “看见” 舰载机的灵动,多感官结合构建 “可听可看” 的场景;读者仿佛置身渤海海域,亲眼目睹着舰过程,“现场感” 大幅增强。
2.(1)“惊” 字含义:①对场景惊险的惊叹 —— 舰载机着舰需在复杂海况中实现精准对接,过程惊心动魄;②对技术突破的震惊 —— 我国首次实现航母舰载机着舰,打破技术壁垒,体现科研与军事技术的飞跃;③对国家实力的惊叹 —— 从 “辽宁舰” 服役到舰载机成功着舰,彰显我国海军实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我国第一艘”“首架次成功” 强调 “开创性”,暗含 “从无到有” 的突破意义 —— 这不仅是一次军事训练的成功,更是我国航母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体现 “自主创新、攻坚克难” 的民族精神,传递对国家科技与军事实力提升的自豪,以及对国防安全的信心。
(3)两者虽场景规模不同,但核心都是 “以细节传递情感”:《一着惊海天》通过 “尾钩挂住阻拦索”“官兵欢呼” 等细节,让宏大的航母事件有 “具体落点”;《“飞天” 凌空》通过 “轻舒双臂”“零水花入水” 等细节,让微观的跳水瞬间有 “情感共鸣点”;无论宏大还是微观,只要细节真实、情感真挚,都能引发读者共鸣。
三、拓展应用
1.(1)【慢镜头改写示例】
歼 - 15 舰载机如凌波海燕,稳稳飞至 “辽宁舰” 舰艉后上方。机身微微调整,对准甲板跑道,开始缓缓下滑 —— 机翼划过空气,带着轻微的呼啸声。越来越近了,能清晰看到起落架的轮廓。突然,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陡然增强,震得甲板似乎都在微微震动。眨眼间,两个主轮先后触到甲板,发出沉闷的声响。几乎同时,机腹后方的尾钩如灵活的手,精准勾住第二道阻拦索,阻拦索瞬间绷紧,带着舰载机缓缓停下,一场惊心动魄的 “空中芭蕾” 就此落幕。
(2)【宏大场景特写创作示例】
国庆阅兵方阵通过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上,阳光普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向右看!” 随着一声响亮的口令,徒步方阵迈着整齐的正步走过天安门。每一步都精准踩在节奏上,靴底与地面碰撞发出整齐的声响,如惊雷滚过广场。战士们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帽檐上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观礼台上,掌声如潮,有人挥舞着小国旗,眼中满是激动 —— 这不仅是一场阅兵,更是对祖国强大、人民幸福的最好见证,每一个步伐都踏在国人的自豪心上。
2.【环境描写】:相同点均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氛围(如《一着惊海天》的 “海风呼啸”、片段一的 “乌云密布”、片段二的 “夕阳西下”);不同点:《一着惊海天》的环境更侧重 “海况的复杂”,凸显任务的艰难;片段一侧重 “天气的恶劣”,反衬工程的不易;片段二侧重 “场景的庄重”,烘托发射的神圣。【主题表达】:相同点均通过事件传递 “国家自豪感”;不同点:《一着惊海天》侧重 “军事与科技突破”,片段一侧重 “超级工程的民生意义”,片段二侧重 “航天事业的探索精神”。
3.(1)【侧重事件震撼力】:渤海惊涛起,歼 - 15 首降 “辽宁舰” 创奇迹
理由:“渤海惊涛” 凸显环境艰险,“创奇迹” 强调事件的震撼力,契合新闻特写 “凸显场景张力” 的功能,吸引读者关注 “惊险与突破”。
【侧重国家意义】:一着定乾坤!我国航母舰载机首降成功,海军实力迈新阶
理由:“一着定乾坤” 凸显事件的决定性意义,“迈新阶” 点明对国家海军实力的提升作用,直接传递 “国家发展” 的主题,引发读者对民族实力的自豪。
(2)①细节选择避免空泛:如课文选择 “尾钩挂住阻拦索”“官兵欢呼” 等细节,而非泛泛描写 “着舰成功”——“尾钩挂住” 是着舰成功的关键瞬间,“官兵欢呼” 是情感的直接体现,让宏大事件有 “具体细节支撑”,避免空洞;②情感融入避免空泛:如通过 “艳红的八一军旗”“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等带有情感色彩的描写,而非直白抒情 —— 军旗传递 “使命感”,鞭炮声传递 “喜悦感”,情感通过场景自然流露,让宏大题材有 “情感温度”,避免生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