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飞天” 凌空》提高练习(含答案) 2025-2026 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飞天” 凌空》提高练习(含答案) 2025-2026 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 统编版(2024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飞天” 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提高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结合课文内容,梳理吕伟跳水的 “完整镜头链”,完成下表:
镜头阶段 核心动作 / 场景 体现的人物特质
高台蓄力 站在 10 米高台前沿,沉静自若,白云、飞鸟为背景
凌空起跳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轻轻一蹬,身体似被空气托住
空中翻腾 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步旋风般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入水瞬间 身体垂直入水,水面划出银色弧线,浪花如盛开的白莲
赛后反响 裁判同时亮出 9.5 分高分,暗含夺魁结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分析其在新闻特写中的表达效果:
(1)她站在 10 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2)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 “飞天”。
(3)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4)水面上那条耀眼的银色弧线,恰似美人鱼的尾巴,溅起的浪花则像盛开的白莲。
二、深度阅读
1.分析新闻特写的 “镜头艺术”:
(1)课文从 “高台俯视”“空中跟拍”“水面仰视” 三个视角切换描写跳水过程,这种多视角描写有何作用?如何让读者产生 “沉浸式体验”?
(2)文中对吕伟的描写兼顾 “神态”(沉静自若)与 “动作”(轻舒双臂、疾如流星),这种 “神形结合” 的写法对塑造运动员形象有何意义?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课文用 “白云”“飞鸟”“蓝天白云” 等环境描写贯穿全文,这些描写并非单纯写景,而是与跳水动作形成巧妙关联。请举例说明环境描写如何 “烘托人物”“凸显美感”。
2.探究语言的 “文学性” 与 “真实性” 平衡:
(1)文中多次使用比喻(如 “酷似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恰似美人鱼的尾巴”),这些比喻除生动形象外,还蕴含怎样的文化内涵?是否会影响新闻特写的真实性?为什么?
(2)“一瞬间”“紧接着”“眨眼间” 等时间副词精准把控跳水节奏,“疾如流星”“潇洒自如” 等词语则兼具动态与美感。这种 “精准 + 美感” 的语言风格,如何体现新闻特写与消息(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语言差异?
(3)课文仅聚焦 “跳水瞬间”,未直接描写观众欢呼、颁奖场景,却能让读者清晰感知 “夺魁” 结果。这种 “以小见大” 的叙事选择有何妙处?体现新闻特写的什么特质?
三、拓展应用
1.特写改写与创作:
(1)将课文 “空中翻腾” 段落改写成一段 150 字左右的 “慢镜头” 文字,要求强化 “身体轨迹”“空气流动感”“视觉细节”,保留原文的美感与精准性。
(2)选择你熟悉的运动瞬间(如短跑冲线、羽毛球扣杀、花样滑冰旋转),模仿课文 “镜头聚焦 + 比喻修辞” 的写法,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新闻特写,突出 “动态美” 与 “专业性”。
2.文本对比与评析:
阅读下面两段新闻特写片段,对比《“飞天” 凌空》,分析三者在 “描写重点”“情感表达” 上的异同:
【片段一】(苏炳添百米冲刺)发令枪响,苏炳添身体前倾,双臂如羽翼般快速摆动,每一步都似要冲破极限。9 秒 83!他撞线的瞬间,号码布在风中扬起,眼神里满是坚毅与释然。
【片段二】(全红婵跳水)全红婵站在跳台上,深吸一口气。起跳、翻腾、入水,整个过程不足 2 秒,水面几乎未起涟漪,仿佛一颗珍珠悄然坠入碧波。裁判席上,高分牌瞬间亮起。
3.文体素养实践
(1)新闻特写的标题需 “点睛传神”。请为《“飞天” 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重新拟写两个不同风格的标题(一个侧重 “动作美感”,一个侧重 “民族文化”),并说明拟写理由。
(2)结合课文与上述片段,谈谈 “体育类新闻特写” 应如何平衡 “技术细节” 与 “人文美感”?请举例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从上到下)
高台蓄力:从容自信、心理素质强;
凌空起跳:动作轻盈、技术娴熟;
空中翻腾:爆发力强、动作精准优美;
入水瞬间:姿势标准、控制力强;
赛后反响:实力卓越、夺魁实至名归。
2.(1)“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刻画吕伟起跳前的神态,凸显其临危不乱的运动员气质;以 “白云”“飞鸟” 为静景衬托人物的镇定,营造诗意氛围,让特写镜头更具画面感。
(2)“托住” 赋予空气以支撑力,生动展现吕伟凌空的轻盈感,打破 “重力下坠” 的常规认知;“酷似‘飞天’” 将动作与敦煌文化意象结合,既凸显动作的古典美,又暗含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强文本感染力。
(3)“旋风般” 比喻转体的迅猛,“疾如流星” 形容动作速度,“潇洒自如” 强调姿态流畅,三者结合精准捕捉空中动作的 “快与美”,让读者既能感知技术难度,又能体会动态美感。
(4)“银色弧线”“盛开的白莲” 将入水瞬间的 “动作轨迹” 与 “水花” 转化为视觉化意象,避免直白表述;“耀眼” 突出弧线的清晰优美,让入水镜头更具冲击力,体现特写 “以美传情” 的特点。
二、深度阅读
1.(1)多视角描写让跳水过程更立体:高台视角展现 “蓄力” 的静态美,空中视角凸显 “翻腾” 的动态美,水面视角聚焦 “入水” 的精准美;读者仿佛从 “观众席”“空中跟随”“水面仰望” 三个位置观察,代入感极强,自然产生 “沉浸式体验”。
(2)“神形结合”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沉静自若” 的神态(神)体现吕伟的心理素质,如 “站在 10 米高台前沿” 时的镇定,展现其 “人稳则技稳”;“轻舒双臂”“疾如流星” 的动作(形)体现技术专业性,二者结合让 “运动员” 形象从 “技术机器” 变为 “有魅力的个体”,既有专业高度,又有人文温度。
(3)示例:“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高台阶段),用静谧的环境衬托吕伟的从容,暗示 “人与自然的和谐”;“衬着蓝天白云”(凌空阶段),用广阔的背景凸显吕伟 “凌空翔舞” 的灵动,让动作不再是单纯的竞技,而是 “在自然中展现美” 的过程,凸显 “力与美” 的审美追求。
2.(1)文化内涵:“飞天” 象征中国古典艺术的轻盈美,“美人鱼” 象征西方文化的灵动美,二者融合体现 “美无国界”;不会影响真实性,因为比喻基于 “身体被托住”“银色弧线” 等真实动作细节,是对真实场景的艺术化加工,而非虚构,符合新闻特写 “真实为基、艺术为翼” 的特质。
(2)差异:新闻特写(《“飞天” 凌空》)的语言兼具 “精准” 与 “美感”,如 “疾如流星” 既准确描述速度,又含美感;消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语言更侧重 “客观简洁”,如 “1901 年 12 月 10 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仅传递事实,无过多艺术修饰。这种差异源于文体功能:特写需 “展现细节、传递美感”,消息需 “快速传递核心信息”。
(3)妙处:聚焦 “跳水瞬间” 这一 “小切口”,避免叙事杂乱,让主题更集中;通过 “完美动作”(零水花、高分)间接传递 “夺魁” 结果,比直接描写欢呼更含蓄,留有想象空间。体现新闻特写 “聚焦局部、以小见大” 的特质。
三、拓展应用
1.(1)【慢镜头改写示例】
吕伟腾空的瞬间,身体开始舒展 —— 腰腹轻轻发力,带动上半身向前翻转,双臂紧贴身体两侧,如一支蓄势待发的箭。紧接着,旋转的力量从腰部蔓延至四肢,身体如陀螺般快速转动,三周的转体精准而流畅,衣摆在空中划出细碎的弧线。阳光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修长的轮廓,每一次翻转都似在与空气对话,既有流星划过天际的迅疾,又藏着舞者翩跹的优雅,让人忘记这是一场竞技,更像一场视觉盛宴。
(2)【运动特写创作示例】
花样滑冰旋转瞬间
李娜踏上冰面,脚尖轻点,身体如陀螺般旋转起来。她的裙摆随着旋转展开,像一朵绽放的蓝色玫瑰,冰刀在冰面上划出细碎的弧线,如月光洒下的银线。转速渐快,她双手抱胸,身体微微倾斜,却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平衡,仿佛与冰面融为一体。旋转停下的刹那,她轻轻踮脚,裙摆缓缓落下,冰面上的弧线仍在闪烁,观众席上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2.【描写重点】:相同点均聚焦 “核心动作瞬间”(跳水、冲刺、跳水);不同点:《“飞天” 凌空》侧重 “动作的完整流程与美感”,片段一侧重 “冲刺的力量与结果”,片段二侧重 “入水的精准与简洁”。【情感表达】:相同点均传递 “赞美与自豪”;不同点:《“飞天” 凌空》情感含蓄(借比喻间接表达),片段一、二情感更直接(“坚毅与释然”“高分牌亮起”)。
3.(1)【侧重动作美感】:10 米高台凌空跃,吕伟演绎 “水上芭蕾”
理由:“凌空跃” 点明核心动作,“水上芭蕾” 比喻动作的美感,契合特写 “以美为核心” 的特点。
【侧重民族文化】:从 “飞天” 到跳水,吕伟展现中国美
理由:关联 “敦煌飞天” 的民族文化意象,突出 “动作美” 与 “民族文化” 的结合,传递文化自信。
(2)平衡方法:①技术细节为基,人文美感为翼。如《“飞天” 凌空》中,“向前翻腾一周半、转体三周” 是技术细节,“酷似飞天” 是人文美感,二者结合让读者既懂技术难度,又赏动作之美;②用人文视角解读技术细节。如片段二中 “入水几乎未起涟漪” 是技术细节,“珍珠坠入碧波” 的比喻赋予其人文美感,让冰冷的技术有了温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