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课件(共8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哦,香雪》课件(共8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86张PPT)
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不会屈服于现状,而是不断地去改变、去创新。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下,就想要自由;生活在落后的环境下,就想要文明;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下,就想要富裕。就有这样的一群长久生活在大山里、自尊自爱、心灵纯美的姑娘,她们不甘于现状,对大山外的文明充满向往,迫切地想改变封闭、落后、贫穷的现状,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铁凝的代表作《哦,香雪》。
1.品析香雪和凤娇的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物倾注的深沉的爱。2.体会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感受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纯美的心灵。题解1.哦,我懂了。/哦,我想起来了。2.哦,见了面要叫叔叔好。3.哦,我听你的。哦,我走了。4.哦,是怎么回事?5.哦,会有这样的人?ò,叹词,表示领会、醒悟。ò,叹词,表示提醒。ò,叹词,表示承诺、应答。ó,叹词,表示将信将疑。ó,叹词,表示疑问、惊奇。哦-字读音及意义为什么不直接以“香雪”为题,而要加个“哦”字? ①表示领会、醒悟:哦,香雪,真是个执著的女孩子啊!
② ò,叹词,表示惊奇。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用一篮鸡蛋换来一只铅笔盒这一举动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自尊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③ó , “哦,香雪”是一个有诗意的标题,与文章的风格相符。
“哦,香雪”为题的含义
(1)"香雪"之"香",芳香,"香雪"之"雪",代表了洁白、纯洁",香雪"是对主人公的直接赞美。
(2)"香雪"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
(3)再者,"哦"字真切地深沉地强化了作者对香雪所作所为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向对现代文明向往的纯朴可亲的香雪的赞叹。
知人-铁凝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哦,香雪》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以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其代表作有《哦,香雪》、《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论世-背景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伟人逝世后,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大山里的人们摆脱封闭,走向开放的景象。
情节
人物
环境
小说
尾声
结局
高潮
发展
开端
引子
写在小说前面引入正题的话
在结局之后,类似于后记
主题
小说
小说三要素
回 顾
小说文体特点
小说以为中心,是通过环境描写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问题的文学体裁。
定义
三要素
环境
外貌(肖像)描写
情节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语言描写
动作(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社会背景
结构
方式
角度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第一、二、三人称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次要人物
(1)从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交待时代背景,暗示社会背景。从自然环境本身: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
(2)从情节角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从人物角度:①心情暗示 体现人物内心活动
②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4)从主题角度: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的主题。
(5)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3+2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方法:文本例句+人物描写方法+效果及刻画的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形象/性格
分析人物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主题
情节
人物
环境
读者
3+2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小说标题的作用  
①结构上,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 
②环境上,点明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③情节上,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
④人物上,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 
⑤主旨上,标题是不是有双关、象征、暗讽、对比等作用,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⑥读者上,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小说三要素
环境
情节
人物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社会背景
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环境)②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环境)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情节)⑤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人物)⑥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主题)⑦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
相当于诗歌的首联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小说三要素
环境
情节
人物
一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作用1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2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文中--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等;
文末情节--照应开头,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引发读者思考。
相当于诗歌的颔颈联,借助描写或记叙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三顺序:1.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②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4.补叙: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二线索:单线、双线(明暗线)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情节中常见的手法术语
(一)线索的安排
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二)情节结构安排:
1.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2.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
3.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4.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5.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三)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作用: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看:
A倒叙式。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B设疑式。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C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三)情节安排的技巧
4.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类型 作用
顺叙 按时间空间先后依次叙述情节,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
(正叙) 明,便于读者了解所叙来龙去脉,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
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能增强
文章的生动性,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
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交代故事
原因、背景的作用,衬托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使
情节更加完整,让文章结构 富于变化平,避免铺直叙,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推 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
补叙 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补叙只对情
节中的人、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对前文的内容做补充
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 文章结构完整,行文
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即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及以上的事,可以
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叙述方式及其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小说三要素
环境
情节
人物
相当于诗歌中的形象(情感)
描写:肖像、行动、语言、心理
角度: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作用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衬托主要人物方面: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怎样衬托的。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华连卡姐弟代表富有新思想的充满朝气的新青年,反衬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因循守旧、胆小怕事。
主题方面:次要人物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主题。例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冷酷、虚伪的封建卫道士,“柳妈”是有同情心又迷信鬼神的普通民众,他们一起将祥林嫂往“死里赶”,从而通过勤劳、善良的样林嫂之死,揭露封建夫权、神权的吃人本质。
情节结构方面:次要人物或是起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或是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例如《祝福》中的柳妈为祥林嫂出主意,让她去庙上“捐门槛”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表达效果方面:从次要人物的视角叙事,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使表达更为真实亲切。例如课文《大卫·科波菲尔》,小说中节选的这部分中,“我”是主要人物“米考伯先生”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以“我”的视角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又乐观仁慈的人物形象。
小说阅读四步
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情节。
第二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第三步:通过描写,认识人物。
第四步:联系标题、环境、 情节、人物等,概括主旨。
本文以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香雪等台儿沟的少女们带来的种种冲击。重点描写了香雪踏上火车,用四十个鸡蛋换回她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之后,摸黑三十里走回台儿沟的经历。
故事梗概
引子(1-4)火车开进山村
开端(5-44)姑娘们的欢乐时刻
--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发展(45-62)香雪渴望有铅笔盒
--对知识的渴望
高潮(63-71)香雪换回铅笔盒
--自尊自爱
结局(72-82)香雪深夜归来
《哦,香雪》结构
前:宁静、质朴纯洁、贫穷落后、封闭保守
后:热闹、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纯真无邪,淳朴自尊,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的乡村初中女孩。
香雪
人物分析
纯真无邪香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纯净之美……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简朴、淳朴、真挚…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台儿沟一定是这样的:那时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自尊、淳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坚毅、执着纯净之美……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纯洁、明净……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打听北京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打听什么是“配乐朗诵”……渴求上进纯净之美值得信任--眼睛是“洁如水晶”、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
白净,天生一副好皮子,善良。
自尊--在学习上,“因为贫穷,同学们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换铅笔盒时,“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换回铅笔盒后,“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
伙伴眼中的香雪
乘客眼中的香雪
香雪心中的自己
众人眼中的香雪
同:天真活泼,朴实纯洁,向往现代文明
异:其他姑娘——山外人物质层面的生活方式
异:香雪——更多关注山外人的精神文化
金圈圈、手表,用鸡蛋、红枣等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
香雪VS其他姑娘的异同
凤娇形象
语言:“哟,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她老是爱一惊一乍的。
“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
“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
行动:凤娇好像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她和他做买卖很有意思,她经常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了才把整篮鸡蛋塞给他,他还没有来得及付钱,车身已经晃动了。
勇敢、泼辣、淳朴的山村姑娘的形象
讨论:有人认为凤娇等人崇尚物质是虚荣的人,你赞同这个观点吗?铁凝说——我写他们,那是因为我真心地热爱他们,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也总那么真切,那么感人。 必备知识
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人物角度:对主要人物起烘托作用,或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使小说更含蓄、更客观、更有力。
②情节角度:是事件的见证者、经历者,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③主题角度:揭示或凸显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凤娇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她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1、凤娇突出了渴望现代文明的主题。
2、凤娇衬托了香雪清纯、朴实、积极进取的形象。
师生探究哦!香雪铁凝简析本文的环境描写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64E128FECAE4CC72932BB65C8C121A0F41C1707D94688ED66335DC6AE12288BF2055523C0C26863D2CD4AC454A29EEC183CEF0375334B579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环境)②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环境)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情节)
⑤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人物)
⑥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主题)
⑦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
①(第72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第75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不怕
朗读课文第72-77段,找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语段,思考这些景物对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有什么作用?香雪的内心又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
③(第76段)“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④(第77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
香雪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犹豫
坚定
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
害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小结: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经历了:“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
自卑、封闭、落后
自信、开放、进步
问题:香雪这样胆小的姑娘,独自走
完三十里夜路的勇气从何而来?
害怕
满足
新奇、自信
自责、羞愧
希望(未来)
坚定、自豪
骄傲
年轻而敏感的自尊
正是因为贫穷,因为吃不起好饭,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使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
他现在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他已经十七岁了,胸腔里跳动的是一颗敏感而羞怯的心。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裳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这不仅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活得尊严。
——《平凡的世界》
香雪的自我觉醒之路?
误闯火车的香雪在距家三十里地的西山口下车后,她心中只有一个念想——回家。这样强烈的意识还不够,作者又添了一笔——即她在回家夜路上的所见,更让香雪开始正视自己所成长的这片特殊的泥土……
“大山”和“火车”“小木盒”和“文具盒”分别象征着什么?
自动铅笔盒: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哒”的一声,便严严实实……
铅笔盒
小木盒
大山
火车
香雪希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的执着向往和追求,是自尊自爱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
“小木盒”:笨拙、陈旧 ,是贫穷、落后、封闭的象征;
“铅笔盒”:自动、新奇,是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香雪
小说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在这个群体中,香雪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她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美丽清纯,自尊自爱,坚毅诚实,向往现代文明,渴望摆脱贫困,敢于追求。
这篇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事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村少女,在火车开进深山的一段不寻常经历的叙述与她们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

,香雪
主旨
文章阅读注意
三句:首尾句、过渡句、反诘句。
三词:谓词、修饰词、转折词。
本文具有诗一般的语言清新、婉丽、优美、纯净
1.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一组形容词,形象地描写了火车轨道的小巧,纤细、弯曲,传递出作者的爱怜之意,间接写出作者对台儿沟的感情。
品味语言
2.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轧钢铁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一组叠词,强调火车对台儿沟的不怜惜,不愿在这里多停一会儿。全句拟人化,从火车的心理写出台儿沟的小。
3.她有点儿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跟的小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代文明对台儿沟的控制。从香雪的心理写出火车巨大与快速强势的特点,香雪在现代文明面前的无奈。
3.她有点儿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跟的小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代文明对台儿沟的控制。从香雪的心理写出火车巨大与快速强势的特点,香雪在现代文明面前的无奈。
4.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两个动词从速度等角度写出了火车的冷漠无情,喻示现代文明的冷漠。
第47段: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第47段: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第47段: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第81段: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第78段:枯草插在头上避邪——遇到迎伙伴,拿下枯草,拿出铅笔盒
走出愚昧,走向文明
第82段:以“哦,香雪!香雪!”这样的感叹句作结
“哦”字表现了作者对香雪种种举动的理解与赞美,整个作品洋溢着对以香雪为代表的山乡姑娘纯洁善良品性的歌颂 。
(1)结构上,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2)人物上,是人们对香雪归来的热烈欢呼,也是作者对香雪历经艰辛的赞颂,也是对她向往知识文化的肯定。
(3)手法上,反复呼告,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有对贫穷落后的怜悯,有对香雪追求新生活的期待;有对香雪质朴心灵的赞叹,也有对这质朴美可能被现代文明吞没的担忧。
(4)主题上,深化主题。古老的大山终于被现代文明所唤醒,热切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结尾的“哦,香雪!香雪!”有什么作用
艺术手法
一、善用拟人手法。
二、巧用比喻和想象。
三、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性格,突出主旨。
四、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五、运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
(1)叙述视角独特。
小说选取了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村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
(2)全景描述中突出中心画面。
小说的叙述结构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连缀。作者极力在火车停留的“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将一些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选择、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作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犹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3)语言清新婉丽。
小说笔调清新婉丽,文字鲜活灵动。作者凭着她女性独特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的心田。如作品在以灵动的语言描写了香雪所见到的山村夜景之后,又用散文诗一样的抒情笔调写道:“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这种清纯流畅、朴素自然的语言,仿佛从香雪的心底汩汩流淌出,缓缓流入读者的心田,引人遐思,让人向往,令人陶醉。
(4)抒情意味浓厚,充满诗情画意。
小说选取了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村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
少平的改变
从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到他和田晓霞取黄原地区参加了革命故事调讲会以后,尽管他的物质生活仍然没什么改变,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开始丰富起来。…… 他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老是等别人打完饭采取取那两个黑馍;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说自卑,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
少平的改变
我感到,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当然也有人终生不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少平的改变
所有这些人(书中的人)都给孙少平精神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一些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因为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并且开始用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某些现象了。
一、初读感知
概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火车驶入台儿沟,给姑娘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部分:铅笔盒事件。
二、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火车”有什么象征意义?
台儿沟的姑娘们有哪些特点?
1、“火车”意象:情节铺垫;象征着城乡的连接。
2、台儿沟的姑娘们:自尊自爱、好奇、“无知”、单纯可爱、纯真质朴。
3、香雪独特性:特别胆小;关注跟学校生活相关的事情,尤其渴望得到一个自动铅笔盒。
三、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问题一:香雪为什么不满意原来的铅笔盒?
“盘问”的实质:城乡生活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
问题二:换自动铅笔盒的过程中,香雪为什么不接受旅客们善意的帮助?
拒绝帮助的原因:城乡人群彼此间深厚的隔膜和难以掩饰的高下之别
年轻而敏感的自尊
正是因为贫穷,因为吃不起好饭,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使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
他现在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他已经十七岁了,胸腔里跳动的是一颗敏感而羞怯的心。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裳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这不仅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活得尊严。
——《平凡的世界》
少平的改变
从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到他和田晓霞取黄原地区参加了革命故事调讲会以后,尽管他的物质生活仍然没什么改变,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开始丰富起来。…… 他已经不像刚入学那样,老是等别人打完饭采取取那两个黑馍;他渐渐抛弃了这种虚荣或者说自卑,大大方方站在队列中取他的饭。
少平的改变
我感到,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当然也有人终生不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少平的自我觉醒之路
所有这些人(书中的人)都给孙少平精神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一些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因为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并且开始用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某些现象了。
香雪的自我觉醒之路?
误闯火车的香雪在距家三十里地的西山口下车后,她心中只有一个念想——回家。这样强烈的意识还不够,作者又添了一笔——即她在回家夜路上的所见,更让香雪开始正视自己所成长的这片特殊的泥土……
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问题三:香雪这样胆小的姑娘,独自走完三十里夜路的勇气从何而来?
害怕
满足
新奇、自信
自责、羞愧
希望(未来)
坚定、自豪
骄傲
问题三:香雪这样胆小的姑娘,独自走完三十里夜路的勇气从何而来?
自动铅笔盒带来的同学的尊重甚至惊羡;
对美丽乡土的确认,对乡土文化身份的骄傲;
对个人/乡土未来的自我觉察
“三十里路”:象征着乡下年轻人面对城市、未来、更广阔世界时的一种自我定位
小结:香雪与少平相似点
身份:80年代初渴望离开乡土、融入城市生活的年轻人
困境:意识到城乡巨大差别后产生的自尊与自卑
结果:通过“走出去”,以一个外在的立场回望乡土、定位自己、展望未来,逐渐获得了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状态
四、作家写作观探究
思考:为什么铁凝和路遥几乎同时塑造了这样两个具有类似人生经历和精神旅途的文学形象?
是的,我们的时代有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
因此,他们往往有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路遥《平凡的世界》
我想无论对于小说还是电影,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无中生有对电影和小说的意义,就似乎不大容易。而我所说的无中生有,恰恰是指作家对生活和生命本身更深层次的总体把握与判断。你理应知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你更应懂得无中生有对于创造的重要。
——铁凝《又见香雪》
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还有别的什么?能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造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也许这是我的奢望。
——铁凝《我愿意发现她们》
小结:他们的写作观
这一系列20世纪80年代有关“乡下人进城”现象和形象的塑造背后,是小说家们时代意识的觉醒。
他们一方面敏锐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农村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真诚而热切的渴慕,以及城乡文化身份差异给香雪和少平们成长带来的困惑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赞扬了那个时代所孕育的可贵精神,希望能引领当时甚至以后许多中国青年的思想,唤起他们坚持奋斗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引子(1—4)火车开进山村
前:宁静、质朴纯洁、贫穷落后、封闭保守
后:热闹、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开端(5—56)姑娘们欢乐的时刻——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发展(57—71)香雪渴望有铅笔盒——对知识的渴望
高潮(72—78)香雪换回铅笔盒——自尊自爱
结尾(79—82)香雪深夜归来
《哦,香雪》情节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4段)
(5-47段)
(48-63段)
(64-72段)
(73-82段)
火车开进小村庄。
姑娘们喜迎火车。
香雪渴望拥有铅笔盒。
香雪换回铅笔盒。
香雪深夜归来。
层次划分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