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课题 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生死不离 》教学背景分析 《生死不离》是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的核心曲目,单元主题聚焦 “通过音乐感受‘真诚、善良、美好’的人文精神,理解音乐作为‘情感载体’的价值”。本课承接单元内 “情感类歌曲赏析” 的基础,以 “灾难背景下的人间大爱” 为核心,引导学生从 “音乐要素解读 — 情感深度体验 — 人文精神感知” 三个维度理解作品,实现 “从‘单纯学唱歌曲’到‘透过音乐读懂人文情怀’的认知升级”。 歌曲《生死不离》创作于特殊灾难背景下,歌词以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那里” 等直白且深情的语句,传递 “灾难中不放弃、彼此守望的人间真情”;旋律上,以中速抒情基调为主,前奏用钢琴单音铺垫 “沉重又温暖” 的氛围,主歌部分旋律平稳叙事,副歌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通过音域升高、节奏拉宽,强化 “坚定守望” 的情感爆发;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搭配轻柔的弦乐伴奏,凸显 “细腻与力量并存” 的情感特质。教材围绕这首歌曲设计了 “赏析 — 学唱 — 创编” 的递进式活动,配套 “音乐要素分析表”“情感表达对比音频”“人文故事拓展资料” 等载体,既引导学生掌握 “抒情歌曲的演唱技巧”,更注重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 “灾难中的团结、坚持与爱”,培养 “用音乐传递正能量” 的意识。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音乐技能,更在于通过歌曲搭建 “音乐与人文” 的桥梁,让学生理解 “音乐能记录时代情感、凝聚精神力量”,为后续 “主题性音乐创作与赏析” 奠定 “情感与人文结合” 的认知基础。教学目标 了解《生死不离》的创作背景(灾难背景下对生命的守望)与音乐结构(前奏 — 主歌 — 副歌 — 间奏 — 副歌反复),能说出 “2 个关键音乐要素(如钢琴前奏、副歌音域)” 及其对应的情感倾向(如钢琴前奏传递沉重,副歌音域升高传递坚定); 掌握 “抒情歌曲演唱的 2 个核心技巧”:①气息控制(副歌长句 “无论你在哪里” 用 “缓吸缓呼”,保持气息连贯);②情感语气(主歌 “你的梦落在那里” 用 “轻柔叙事” 语气,副歌用 “坚定有力” 语气),能完整、有情感地演唱歌曲片段(副歌部分); 学会 “结合歌词与音乐要素,分析歌曲的情感层次”(如主歌 “悲伤中带着牵挂”,副歌 “坚定中带着希望”),能在 “音乐要素分析表” 中填写对应分析内容。重难点 突破 “情感体验浅层化” 问题,实现 “从‘表面听唱’到‘深度共情’的转化”—— 能结合灾难背景与自身生活体验(如 “对家人的牵挂”),理解 “生死不离” 的情感内核,在赏析与演唱时代入 “牵挂与坚定” 的复杂情感; 避免 “演唱技巧与情感割裂”,学会 “‘用技巧服务情感’”—— 如副歌演唱时,通过 “气息加强、音准稳定” 凸显 “坚定”,而非单纯追求 “技巧标准”;主歌演唱时,通过 “轻柔气息、缓慢节奏” 传递 “牵挂”,而非 “音量均匀、缺乏变化”。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背景共情 + 音乐初赏” 双导入:①播放 “灾难救援片段(无旁白,仅轻柔背景音)”,随后展示《生死不离》创作背景文字(“歌曲为灾难中守望生命而作,传递‘不放弃、不离弃’的信念”),提问:“当生命面临考验,什么力量能让人坚持?今天我们通过《生死不离》,感受音乐里的‘深情与坚定’。”②播放歌曲前奏(仅钢琴单音部分),引导 “闭眼倾听,说说听到的感受(如‘沉重、温暖’)”,分发 “学习工具包”(音乐要素分析表、演唱技巧提示卡、情感标注本),明确学习主线:“先懂背景共情,再析要素懂情,然后练技巧传情,最后悟人文精神,让音乐走进心里。”1. 情境共鸣:“听钢琴前奏感觉有点沉重,但又觉得温暖,想知道歌曲里藏着怎样的故事。”2. 明确方向:记录 “懂背景 — 析要素 — 练技巧 — 悟人文” 流程,对 “歌曲情感与人文内涵” 产生探索欲。用 “灾难背景 + 前奏初赏” 直击 “人文认知薄弱” 痛点,唤醒情感共鸣;工具包提供具象化学习载体,为后续赏析与演唱铺垫基础。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一)环节一:析要素 — 懂情,关联音乐要素与情感层次(8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音乐要素分层赏析:①结合 “音乐要素分析表”,分段播放歌曲,引导分析: - 前奏(钢琴单音):播放后提问 “钢琴单音的节奏是快是慢?传递什么感觉?” 引导得出 “慢节奏、单音重复→沉重中带着温暖,像灾难后的默默守望”,让学生在分析表 “前奏” 栏填写 “要素:钢琴单音、慢节奏;情感:沉重温暖”; - 主歌(“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那里”):播放时聚焦 “旋律起伏、歌词内容”,提问 “旋律平稳还是激昂?歌词‘梦落在那里’传递什么情感?” 引导得出 “旋律平稳、歌词轻柔→牵挂与担忧,像在轻声呼唤”,学生在 “主歌” 栏填写 “要素:平稳旋律、轻柔歌词;情感:牵挂担忧”; - 副歌(“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播放时对比主歌,提问 “音域比主歌高还是低?节奏有什么变化?” 引导得出 “音域升高、节奏拉宽→坚定有力,像不放弃的誓言”,学生在 “副歌” 栏填写 “要素:高音域、宽节奏;情感:坚定执着”;②发放 “要素 — 情感口诀卡”(前奏单音沉又暖,主歌平稳藏牵挂,副歌高音显坚定,要素藏情要细听),帮助记忆。2. “要素配对小竞赛”:分组竞赛 “根据情感找要素(如‘坚定’对应什么要素)”,最快准确配对的组获胜,强化要素与情感的关联认知。1. 分析认知:填写后说 “原来钢琴单音不只是‘好听’,还能传递沉重温暖!以后听音乐要多注意这些细节”;2. 竞赛实践:快速指出 “坚定对应高音域、宽节奏”,理由 “副歌音高,感觉有力量”。通过 “分段赏析 + 表格填写”,将抽象音乐要素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解决 “音乐要素与情感脱节” 问题,让学生学会 “从要素中听情感”。(二)环节二:练技巧 — 传情,掌握 “气息 + 语气” 的情感演唱技巧(9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演唱技巧分层教学:①结合 “演唱技巧提示卡”,聚焦副歌(核心片段),分步示范: - 气息控制:示范 “副歌长句‘无论你在哪里’的气息方法 —— 双手叉腰,缓吸一口气(像闻花香),缓慢均匀呼出,保持气息连贯,避免断气”,让学生跟着练习 “慢吸慢呼” 3 次,感受 “气息支撑带来的平稳感”; - 情感语气:对比示范 “机械演唱(无语气变化)” 与 “情感演唱(主歌轻柔、副歌坚定)”,讲解 “主歌‘你的梦落在那里’用‘轻声叙事’语气,像说悄悄话;副歌‘我都要找到你’用‘坚定强调’语气,加重‘都要’二字”,让学生模仿 “主歌轻柔→副歌坚定” 的语气变化,用手拍节奏辅助找感觉;②发放 “技巧口诀卡”(缓吸缓呼气息稳,主歌轻柔像说话,副歌加重 “都要” 字,技巧服务情更真),帮助掌握。2. “技巧闯关练习”:设置 “气息关(平稳唱完副歌长句)、语气关(主副歌语气有差异)”,学生分组闯关,教师指导:①对 “气息断气” 的学生,提示 “吸气时多吸一点,呼气时慢慢放”;②对 “语气无变化” 的学生,引导 “副歌时想象‘一定要找到亲人’的场景,语气自然会坚定”。1. 技巧掌握:练习后说 “原来吸气像闻花香这么简单!之前唱长句总断气,现在能唱完整了”;2. 闯关实践:成功通过 “语气关”,主歌轻声唱,副歌加重 “都要”,说 “感觉真的像在表达‘不放弃’”。通过 “分层技巧 + 闯关练习”,将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结合,解决 “演唱技巧与情感割裂” 问题,让学生学会 “用技巧传递情感”。(三)环节三:联背景 — 悟情,结合创作背景深化人文精神感知(8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背景与人文关联教学:①展示 “歌曲创作背景故事”(如 “灾难中救援人员‘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案例”),播放 “歌曲完整版本”,引导 “结合背景与歌词,说说‘生死不离’的含义”;②组织 “情感分享会”:让学生 “联系自身生活(如‘和家人分开时的牵挂’),分享对‘不放弃’的理解”,教师总结 “‘生死不离’不仅是灾难中的守望,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亲情 / 友情的珍惜,这就是歌曲传递的人文精神”;③发放 “人文精神卡片”(生死不离是坚守,不放弃是信仰,爱与团结有力量,人文精神记心上),强化认知。1. 感悟分享:分享后说 “原来‘生死不离’是不放弃生命!以后我也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2. 情感升华:听完整歌曲时,不自觉用 “轻柔主歌、坚定副歌” 的语气跟唱,说 “现在唱感觉更有感情了,像在表达自己的信念”。通过 “背景故事 + 生活关联”,将歌曲情感与人文精神结合,解决 “人文认知薄弱” 问题,让学生在共情中理解 “音乐背后的人文力量”。三、巩固练习(15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情感演唱 + 创意表达” 任务:①布置任务,分两步完成: - 第一步:“情感演唱”—— 分组完整演唱歌曲片段(主歌 + 副歌),要求 “做到‘气息连贯(副歌长句不断气)、语气有差异(主歌轻柔、副歌坚定)’”,教师用 “情感评分表”(气息 3 分、语气 3 分、情感投入 4 分)打分; - 第二步:“创意表达”—— 结合 “人文精神”,用 “文字 + 简单动作” 改编副歌表达(如 “写一句‘不放弃’的誓言,搭配‘握拳坚定’的动作”),分组展示改编成果;②巡视指导:①对 “演唱情感不足” 的组,提示 “再想想背景故事,代入‘牵挂与坚定’的感觉”;②对 “改编思路模糊” 的组,建议 “从‘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角度写誓言”。1. 演唱实践:组内演唱时,副歌用坚定语气,气息连贯,获得 “情感投入 3 分”,说 “比之前唱得有感觉,因为想到了不放弃的故事”;2. 创意实践:改编誓言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放弃!” 搭配握拳动作,展示时语气坚定。通过 “情感演唱 + 创意改编”,整合 “要素分析 — 技巧掌握 — 人文感知”,解决 “情感体验浅层化” 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 “传递情感与人文精神”。四、展示评价与小结(5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情感演唱展”:①各组依次展示 “歌曲片段演唱 + 创意改编”,其他组用 “情感投票贴”(贴在 “最有情感” 的组海报上);②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 “演唱时的情感体验”(如 “唱副歌时,想到救援人员的坚持,感觉自己也有力量”);2. 评价与小结:①教师结合 “情感评分表” 与投票结果,点评 “各组的气息、语气进步,尤其是情感投入的提升”,颁发 “最佳情感传递奖”;②总结 “音乐核心”:“今天我们学会了‘从《生死不离》中听情感、传情感、悟精神 —— 音乐不只是旋律,更是情感与人文的载体;以后听唱音乐,记得多想想‘它藏着什么情感,传递什么精神’”;③布置课后任务:“回家和家人分享这首歌,说说你对‘生死不离’的理解。”1. 展示自信:分享时说 “现在我能从音乐里听到‘不放弃’,唱的时候也能把这种感觉传出去,很开心”;2. 互评学习:投票给 “气息稳、语气有差异” 的组,说 “他们唱得有感情,能让人感受到坚定”。通过 “展评 + 分享”,让学生感受 “情感演唱” 的成就感,深化 “音乐 — 情感 — 人文” 的认知;课后任务让情感与人文精神延伸到生活,培养 “用音乐传递温暖” 的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