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摘编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材料二:全面调查或称“综合调查”,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例如,把一个县、镇或村作为一个调查单位,全面了解其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组织、婚姻家庭、文化和宗教等状况,收集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全面调查的特点是调查对象范围广、单位多、内容比较全面,但一般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组织难度较大。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把进行社会调查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决定政策的基础。《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5月所做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的全面调查,内容包括寻乌县城人口的政治地位及成分情况、商业情况、旧有土地关系、剥削状况、土地斗争情况等。《寻乌调查》全文共五章,超过七万字,其中详细叙述了寻乌的水陆运输、商品集散和流向,以及20多个行业的状况。寻乌调查使毛泽东同志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思想的发展,以及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寻乌调查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根据这次调查和以往进行实际调查的切身体会,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的重要著作,响亮地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科学论断。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若干个地区、单位或家庭进行系统周密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例如,在一省选择一个县或若干县作为典型进行调查;在企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系统调查,等等。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全面调查耗时耗力多、组织难度大、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等缺点,也可以验证全面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特点一是调查点少;二是调查内容具体细致;三是解剖典型,由点及面,以小见大做好典型调查的关键在于选择好“典型”。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可选择中等水平的调查对象;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可以选最先进的和最落后的典型;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选择出现这些苗头、趋势的调查对象;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就要选择发展形态完整的调查对象。“解剖麻雀”是毛泽东同志对典型调查方法的形象比喻。他认为解剖一个麻雀,首先要选好麻雀,也就是要选好调查研究的典型,“要从个别问题深入,深入解剖一个麻雀,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你就容易找到门路”。那么,怎样找调查的典型呢?毛泽东同志说:“调查的典型可以分为三种:一、先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据这种分类,每类调查两三个,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在一切活动中找出几个令人满意的和令人不满意的典型例子,经过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得出具体结论。”毛泽东同志所做的很多调查,都是“解剖麻雀”的范本。《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最早一篇比较完整的典型调查报告,采用的就是解剖典型的方法。毛泽东同志通过调研分析指出,这户佃农如果没有天灾人祸,“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事实上佃农不能个个这样终年无一天休息地做苦工,稍一躲懒,亏折跟来了”。他指出,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都辛苦,且许多佃农被挤致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这份调查报告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大致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佃农的苦难状况,后来被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够对中国广大农村有深刻的认识,同他善于把握典型,运用由点及面的调查方法分不开。(摘编自何星亮《调查研究的类型与方法》)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对问题的现状和历史没有调查明白,只是瞎说或者空想解决办法,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主意。B. 调查研究可以召集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来开调查会,分析清楚问题的来源,因此调查研究不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C. 寻乌调查加深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和调查工作的认识,材料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即在寻乌调查后提出。D. 根据调查目的,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可以选取不同的“典型”,中等水平的、最先进的、最落后的都有研究价值。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应少凭自己的主观想法指手画脚,必须放下架子,想办法去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解决遇到的难题。B. 充分利用召开座谈会的机会,有计划地通过与被调查者的直接交谈,来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调查。C. 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农村时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因为全面调查虽有内容更全面、系统的优点,但耗费颇大,较难组织。D. 毛泽东《中国佃农生活举例》选取的调查角度是特定佃农的收支情况和生存状况,以此深入了解当时中国佃农的苦难。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的一项是( )A. 《习近平正定足迹》记载,当年春光电器厂研制出在国内同行业中领先的设备,习近平同志听说后就赶赴电器厂调研。B.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的恶劣作风,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实事求是的作风。C. 1955年5月14日,毛泽东在接见警卫队干部和战士时说:我通过你们,你们通过农民,把情况了解上来,这就是调查。D.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形成的注重调查研究、重视研究中国具体国情的习惯,在革命实践中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4. 根据材料一,从表达方式和语言两个角度举例分析毛泽东论著的文体特色。5. 世纪中学高二学生小刚准备针对自己家乡XX镇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情况开展调查,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准备对他的调查提一些建议。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拟写建议提纲。(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干草(节选)宋学武我和妻旅行结婚,转了大半个中国,下了火车上汽车,马上就要回到我的辽北家乡了。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一股淡淡的乡土气息,仿佛闻到了家乡的炖菜和草香,恨不得一下子飞到那块土地上。家乡没山没水,只不过一岭黄沙,几撮泥房,几缕炊烟罢了。唯独可以向妻炫耀的,就是门前那片大草甸子。那是我记忆中的一片草原。可是,草甸子几经沧桑,多次变迁,现在究竟什么样了,我已全然不知。临行前,我曾经问过草甸子的事,家里来信说,你回来就知道了。是的,我就要回来了。我就要知道了。可是妻能感兴趣吗?我不妨先把我记忆中的草甸子讲给她听。草甸子离我家只有一里之遥,不很大,宽不过五里,长也不过十五里。后来,我有幸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草甸子和呼伦贝尔大草原比较起来,简直太小了,小得实在可怜。可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它却是那么辽远,那么空阔。我常常躺在深深的草丛中,吸吮着草的芳香,仰望着浮动变幻的白云,想象着远处天地相接的地方。中午或者晚上,常常看到一个光着膀子或者光着膀子披着蓑衣的老人在草甸子上巡视,那是看守草甸子的磕巴舅舅——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磕巴舅舅何以成为我的舅舅,也许很早很早以前,他和姥姥家有点沾亲带故吧。乡亲屯亲,两方世人也是亲。如果考查起来,农村自然村落之间,总能找到最初的血缘关系。经常和我一块去草甸子上玩的是小草和邻居家的大青哥。大青哥姓郑,大名郑国维。听这个名字很是有点气魄,寄托了庄稼人的无限希望和憧憬,对民族,对国家,对自己,对后代。小草只小我一岁,是磕巴舅舅的独生女儿,三岁上死了娘,父女俩相依为命。我们三个极要好,常常结伴到草甸子上捉蚂蚱。我们在绿绿的草地上奔跑,惊起一群群蚂蚱翻飞。但这东西很机灵,很敏捷,我们怎么也捉不到。有时为捉一只“扁担钩”(扁担钩:一种大蚂蚱,长腿、尖头,成扁担钩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们追一程,它就飞一阵,我们停下来,它也停下来,好像故意引逗着我们。当我们真的认真起来穷追不舍的时候,那东西却展开银亮的翅膀远走高飞了。磕巴舅舅说话不利索,断断续续的尽逗点儿。大人们常常拿他开心、取笑,孩子们也常常学他、乐他,他从来不生气,反倒觉得这很好,好像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快乐。据说有一次,一个陌生人向他问路:“老、老乡,到县城怎、怎么走 ”磕巴舅舅惊异地看着这个陌生人,就是不肯回答。陌生人有点火了,骂骂咧咧地走了。他才憋红了脸,十分认真地对过路旁观的乡亲说,“不是我、我、不告诉他,我是怕他说、说、说我学他。”磕巴舅舅还会用草梗编织各种各样的草制品。什么花篮、器皿、草帽、蓑衣、蝈蝈笼,都会。而且选择各种颜色的草梗编成各种图案,什么花鸟、人物、山水、禽兽,都有。总之,男孩子玩的,女孩子戴的,大人们用的,屋里边摆设的,他都编。几乎家家都有他的“作品”。现在想来,这些草制品真不知道要比城里卖的好些工艺美术品强多少。中午,天空没有一丝儿云,炽热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得草甸像疲倦了的大海。磕巴舅舅把那把大扇刀骑在胯下,“刷——刷——”地磨着。不时用指甲试试刀刃。刀头是新换的,好像还不那么锋利。长长的刀柄不知用了多少年了,手握的地方被汗水浸渍,让老茧摩擦,已经变细、发亮,呈着暗红色。他对草的长势一定很满意,从他那隐藏笑意的皱褶里和映着绿波的瞳仁里,看得出他爱这草甸子,爱这贫瘠的、熟悉的土地。一过立秋,挂锄了,草也成熟了,大家便开镰割草。男人们打草用大扇刀,妇女和孩子们用镰刀。扇刀把长、镰宽、刃利,刀和刀把成仰角,一抡就是一个扇面形,一会儿就是一大片。但扇刀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不仅凭力气,还得有技术。只见磕巴舅舅光着膀子,赤着脚,脖子上搭个被汗水浸透已经变黑了的破毛巾,叉开双脚,用扇刀打草,正打反合,左右开弓,刀片贴着草根、地皮,“刷——刷——刷”,随着这悦耳的、有节奏的“刷刷”声,双脚一点一点向前挪动,赤脚踏着茬子,硬是踩出两条平行线,一趟一趟新打的草甸子,在他脚上延伸,延伸……像刚刚犁过的田垄。他那赤条条的脊背,由于长期被太阳烤炙,闪出紫蓝色的光,仿佛镀上了一层珐琅。我、大青哥、小草这么大的一群孩子,这会儿便分别跑到自家的园子里,掰来几穗青嫩的包谷,削几根树签把包谷插在草地上,下边拢起一堆干草,点燃,火借风势,干草烧得噼噼剥剥地响,散发出浓重的苦艾味,就连烧熟了的包谷也染了这种草香。我们吃,大人们也吃,谁赶上了谁就吃。那滋味,绝不比城里人把面包、香肠、啤酒带到郊外进行野餐差多少。庄稼人苦是苦点儿,但庄稼人有庄稼人的乐趣。“太美了,你是不是在作田园诗?!”妻大概被我的情绪所感染,或者是被草甸子迷人的景色所激动,脸上闪出动人的光。“离家还远吗?草甸子还在吗?大青哥、磕巴舅舅现在在哪儿?对了,还有那个小草。”我真不知怎么回答她好。因为草甸子实在太平凡了,磕巴舅舅、大青哥、小草也实在太平凡了。但,心灵在呼唤我,借着妻子的发问,于是,我将这平凡的草甸子以及草甸子上平凡的人物继续讲下去……(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人公“我”在回乡途中向妻讲述以前的草甸子和草甸子上的人和事,是希望妻子能对此感兴趣,理解“我”对故乡的情感。B. “我”对草甸子大小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侧面反映了“我”的成长——随着走出草甸子,走出家乡,“我”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C. “我”推测和“磕巴舅舅”的血缘关系是源于同村内很早以前的“沾亲带故”,乡亲屯亲,农村自然村落中乡情与亲情常常是相融的。D. “我”讲到“常常结伴到草甸子上捉蚂蚱”的回忆,是为了抒发童年时三个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去抓蚂蚱却抓不到的遗憾和失落之情。7. 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对故乡回忆的叙述中,既有儿童视角也有成人视角,而成人视角让草甸子上的人和事更显生动、真实。B. 编织草制品的文段运用了排比和铺陈的手法,写出草制品的样式种类之多,突出了磕巴舅舅手巧的特点。C. 磨刀、割草这两处细节,不仅有力地刻画出了庄稼人的勤劳能干,还传达出了一种独属于乡村的诗意美。D. 烧干草、烤包谷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感官体验,令人感受到庄稼人的乐趣。8. 文末说“我真不知怎么回答她好”。“我”为何“不知怎么回答她好”?请简要分析。9. 如果让你接着往下写这篇小说,你会写草甸子还在吗?请谈谈你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武王问于(姜)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材料二: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小民鸠敛金币,博易输纳,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奏曰: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蹇义、夏原吉言其偏执妨事,且多病。上问杨士奇,对曰:“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不得下究。”上问其故。对曰:“诏书数下蠲免灾伤租税。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上颔之。青州民刘中等奏:“自永乐中岁歉流徙畿南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遣还山东,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唐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州县劳扰,百姓逃窜。尔其申饬有司,以此为戒。”上御文华殿,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是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驻跸虹桥,谕诸将曰:“朕深居九重,岂不自逸?但朝夕思念保民,故有此行。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无获,朕其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有删改)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永乐中A岁歉B流徒畿南C枣强县D凡二百余户E居F二十年G已H成家业。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何,表示询问,表示怎么办或为什么,“爱民若何”即“为什么要爱护百姓呢”。B. 弛禁,文中指解除禁令;“弛”与“张”相对而言,二者的本义均与拉弓射箭有关。C. 输,交纳、献纳,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的“输”意思不同。D. 播,文中指迁徙、流亡,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播”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周武王关于治国之道的询问,姜太公以爱民作为回答,面对武王的进一步询问,他指出六个方面的可为与不可为。B. 皇上不同意工部向百姓征收布漆的奏请而命令拨发钱款去买。皇上认可杨士奇对郭资做出的正反两面的评价。C. 皇上认为户口盛衰能够反映国家治理情况,并指出休养生息的重要性,汉武帝、隋炀帝、唐玄宗等人均具有警诫意义。D. 皇上尽管深居宫中很安逸,但得知秋天田地里没有收获的灾情,十分同情百姓,于是禁止将士扰民并安排了此次出行。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2)州县劳扰,百姓逃窜。尔其申饬有司,以此为戒。14. 材料二中哪些诏令能体现材料一中“与之勿夺”的思想?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咏雪①辛弃疾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未奏蔡州捷②,且歌梁苑诗③。餐毡怀雁使④,无酒羡羔儿⑤。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③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④“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⑤羔儿:美酒名。15.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B. 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C. 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D. 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由雪生发,言志抒怀。16. “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批评某些“他植者”总是养护太过,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甚至会“______,______”。(2)从《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可看出,杜甫在登岳阳楼时依然在为国家时局的动荡而心忧。(3)诗词以问句收尾,可使诗歌余味悠长,耐人咀嚼,如宋词中“______,______”两句便是此中典范。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楼大厦与霓虹灯海构成了都市的繁华图景,而那片被绿意环抱、炊烟袅袅的乡村,却像是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乡土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这是一场关于回归、发现与传承的深度之旅,年轻人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传统的敬畏,踏上了探索农村文化的征途。踏入乡村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错落有致的农舍以及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峦。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稻草的清新气息,耳边是鸡鸣犬吠和偶尔传来的牛铃声,这一切都让久居城市的年轻人感到 A 的宁静与放松。他们开始尝试参与农事活动,亲手插秧、收割,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与喜悦,这份质朴的劳作之美,让他们对自然与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随着探索的深入,(甲)。他们走进古老的祠堂,聆听老一辈讲述家族的历史与传说;参与节日庆典,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编织、陶艺等,每一项技艺背后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在这些活动中,年轻人不仅学会了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温度,理解了那些看似简单的习俗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面对乡土文化的璀璨瑰宝,年轻人们没有仅仅停留于欣赏与赞叹,而是积极思考如何将其传承下去并 B 。他们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将乡村的美景、故事、手工艺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乙 )。同时,他们还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时代审美又不失传统韵味的新产品,为乡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①乡土文化,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精神家园的根基。②年轻人在探索农村文化的深度之旅中,不仅成为了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④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无限的前景与光芒。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9. 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 新闻评论讲究时代性,注重行文布局的逻辑性,请结合本材料简要分析。22. 一群年轻人到你家乡考察乡土文化,请你为自己家乡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写一则宣传语。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传统手工艺品名称:______宣传语: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学会绕行是人生必备的技能,有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B 2. C 3. A4. 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毛泽东的论著中除了常用的叙述与议论外,还兼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如第二部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第三段“只是叹气”“恼火”“才力小,干不下”通过神态、动作、语言表现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难题时懦弱回避的场面。②大众语的自觉运用。毛泽东的论著大量吸收群众语言,便于最广大普通百姓理解抽象的道理,如口语:“瞎说一顿”“迈开你的两脚”;专门语:“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借用妇女生育的相关术语来喻指调查与解决问题的关系。5. ①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来决定采用全面调查还是典型调查的方式。②若采用全面调查,应将家乡××镇作为调查单位,全面了解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③若采用典型调查,应在××镇全体群众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事先要根据自己的调查目的选择好“典型”。【答案】6. D 7. A8. ①草甸子及草甸子上的人都很平凡,“我”不知如何向妻子传达出他们虽平凡却饱含自己深情的那种感受。②时过境迁,“我”不清楚草甸子现在的状况以及那些人的现状,所以难以准确回应妻子的诸多疑问。 9. 示例一:草甸子还在。理由:①从情感角度,草甸子承载着“我”及乡亲们诸多美好的回忆,如童年玩耍、劳作等,是故乡情感的寄托,作者可能不舍得让其消失,会保留这份美好。②从现实角度,农村虽可能有发展变化,但一些传统的土地、场景等也可能保留下来,草甸子或许经过改造等依然存在,继续见证着乡村的生活。示例二:草甸子不在了。理由:①从时代发展角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可能经历了大规模的建设、开发等,草甸子可能因被开垦为农田、用于建设等原因而消失。②从主题深化角度,草甸子的消失能更深刻地反映出时代变迁对传统乡村生活及情感寄托物的冲击,引发人们对乡村发展与传统保留的思考。【答案】10. BEG11 A 12. D13. (1)近年像丹漆、石青这一类(的物产),主管官吏不去调查物品是否产于当地,全都下达郡县向百姓征敛这些(物产)。(2)州县烦劳打扰百姓,百姓奔逃流窜,你一定告诫官员,把这件事作为警诫。14. ①与民共享山林川泽,除了部分地区外,解除禁令。②禁止向百姓征收他们没有的东西。③免除受灾受伤百姓的税赋。【答案】15. B 16. 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17.【答案】 ①.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②.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③. 戎马关山北 ④. 凭轩涕泗流⑤. 廉颇老矣 ⑥. 尚能饭否(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答案】18. A.前所未有;B.发扬光大。19. ②语序不当,改为:不仅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更成为了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④搭配不当,绽放与前景不搭配,改为:绽放出无限的魅力与光芒。20. 甲:年轻人逐渐被乡村传统文化吸引 乙: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乡土文化21. ①本则评论反映现代主流社会的现象,选择现代生活中为年轻人所喜欢的乡土文化作为评论重点,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喜爱之情,引导人们关注社会形势,为生活指明方向。指向明确,时代性特征明显。②本则评论先提出乡土文化的魅力,它能吸引年轻人目光,再分析年轻人探索乡土文化的场景和行为,最后总结年轻人探索乡土文化的意义。先陈述现象,再阐述价值,最后总结意义,具有内在的逻辑性。的22. ①. 剪纸(陶艺) ②. 剪刀舞动纸间梦,传统文化绽新花(陶泥演绎千年韵,艺品传承乡土情)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