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答谢中书书 课件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答谢中书书 课件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新课导入
答 谢中书 书
答复
书信
“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谢征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以来
耸入
青林 翠竹,四时 俱 备。
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
翠绿的竹林

长久存在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 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消散
此起彼伏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竞相跳跃
人间仙境
指谢灵运
再没有
欣赏,领悟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研读探究
1、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
2.作者说“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色彩配合之美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晨昏变化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动静相衬之美
3.本文写景,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
仰天望,_______________。
低头瞧,_______________。
放眼观,_______________。
侧耳听,_______________。
猿鸟乱鸣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青竹翠林
俯仰结合
动静相衬
色彩相配
视听结合
4.本文所写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清,
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5.面对如此美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表达了作者醉心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心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含有多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其四,表现出与谢中书“与其奇”的期待。
归纳总结
本文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