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九年级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阳泉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九年级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语 文
(满分 12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用 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
“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
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测试范围:九年级上册第 1~3单元。
6.难度系数:0.78。
一、古典之美(27分)
(一)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下面是以“诗歌之美”为主题的诗文名句积累卡,请你
把其中空缺处的诗文名句书写在横线上。(10分)
(1)毛泽东笔下的“ , ”大气磅礴,描绘了北国
山河冰天雪地的壮阔之美。(《沁园春·雪》),
(2)欧阳修笔下的“ , ”形象逼真,描绘了琅琊
山春夏花草树木的繁茂之美。(《醉翁亭记》)
(3)艾青用热血书写对热土的深情: 。(《我爱这
土地》)
(4)“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苏轼《水调歌头》中
“ , ”借月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 , ”借月表达对故乡的浓浓思情。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2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点评: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寄寓了 的哲理。
(二)
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选文并完成 3-5题。(9分)
甲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3.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或.异二者之为
(2)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境遇,甲诗的作者最终选择_____ ____地面对,乙文中的“古仁人”则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怀。(4分)
(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 6-7题。(6分)
吾①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②,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③,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
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④败,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
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①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②贾[gǔ]:做买卖。③穷困:困厄,窘迫。④公
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
其辅臣。⑤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6.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7.鲍叔是一个 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 之情。(3分)
二、文学之约(27分)
(一)
班级组织“品味·时代之声”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要论中
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
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乙】
我是一粒种子
曾被深埋于凛冬的土壤
但我听见了惊蛰的雷响
感受着春风日益温暖的抚摸
我奋力挣脱黑暗的束缚
将嫩绿的希望举向太阳
如今,我站立成一片稻浪
在金色的田野里随风歌唱
我的根须紧抱着大地
我的梦想已飘向四方
每一缕风都传递着丰收的故事
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复兴的希望
8.【朗读·识字正音】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为民请.命________ 惊 zhé ________
9.【鉴赏·体味情感】朗读诗文要把握感情基调,请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分)
【甲】文段中,鲁迅先生通过赞颂自古以来的“中国的脊梁”,其感情基调是________(填两字词语)。
【乙】诗以“种子”的成长历程,喻指个人与国家的奋斗与新生,其感情基调是________(填两字词
语)。
10.【创作·表达心声】请仿照【乙】诗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象征手法,补写空缺的诗句(格式大致相近,
语言流畅,富有诗意)。(2分)
11.班级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请参与并完成思考。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
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
“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
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
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吩咐他
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水浒传》
“改变”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请结合《水浒传》相关内容及选文中具体事件简要说说林冲的“改变”
过程,并探究他发生这种改变的根本原因。(6分)
(二)
阅读《星海归途》,完成 12题。(共 15分)
星海归途
①洪佳点燃两盏从地球运来的油灯,宝蓝色为主的房间因这橙黄光亮多了几分暖意。她念念有词朝着
眼前闪烁红点的投影鞠躬,只求跳出订票成功的提示信息。
②火星永居地刚刚建成 20 年,生活体验自然比不上月城。地火星际间的民用通信因为行星运动轨迹延
迟 15 天,又赶上地球农历的新年,直达回地球的航票不好买。横跨 3 个天体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调度起来
的难度要比百年前人们面临的春运问题还要高上几倍。黄色字体的信息终于弹了出来,直飞的票已被抢光,
她还要从月城转站回地球。
③已经连续两年多没回家,今年无论如何要在地球过年。眼前的随身投影器震动了一下,弹出新的信
息:“您乘坐的星际航班将于 3 小时后启程,请您尽快入站等候。”像是头发间有电流穿过一般,她恍惚
了几秒。时间紧迫,她只得甩开还未收拾的行李箱,把最重要的电子产品塞入背包,小跑着冲出公寓。穹
顶上的人造阳光随着外部岩尘风暴的出现,调整至最低亮度。整片天空昏沉沉压在一块儿,罩住下面排满
了的胶囊隧道车。只有低空飞行的老式出租车还能越过这钢铁海洋朝市中心的航站飞去。
④洪佳在疲劳与焦虑中等了 20 分钟,终于坐上飞行的士前往航站。车窗外的天空愈加昏沉,赤红色的
土石间隐约闪烁出电光。洪佳见状又宽心了许多,这种程度的磁暴加上岩尘往往会延迟星际航班的启程时
间,最慢的的士也来得及。
⑤在航班启程前 8 分钟,洪佳赶到航站,走迟来通道成功入座。在随身设备变为星际旅行模式前,她
给母亲发了一张航船内部照,以示今年能够回家过年。这时,母亲突然发过来许多张有待加载的图片,她
心想可能只是日常生活的分享,便关机进入睡眠模式。
⑥经过 15 天的深度睡眠,洪佳精气神回来不少。出站时打开手机,发现母亲发来的第一张图竟然也是
星际航船内部照。她快速下翻记录,看到后续照片是父母做的地球传统菜肴,有她最爱吃的馄饨,还有各
式炸货、炖肉、炒菜等等。深深感动的同时,洪佳反应过来——自己和父母都选择登上跨越星际的航船前
往对方所在地。
⑦她马上给母亲发起语音通话,却无人接听。看来,父母已经坐上直达火星的航船。即使恰好错过,
也权当父母去火星新年旅游。在站口,洪佳突然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那是荠菜、鲜肉、春笋、木耳
还有面皮交融时散发出的特殊香味,那是她小时候总能在周六下午闻到的味道。循着这股味道,洪佳慢慢
走向航站入口区。两个熟悉的身影正站在安检口——母亲一边数落父亲没查好行李的载量限制,一边左右
手各捧着一摞光凝胶盒子选择保留哪些。
⑧洪佳冲过去与家人团聚。三人欢快地聊了半天,打算购票回地球,却发现月城也刚好进入春运两天,
回到地球的票早已售罄。虽然没有回到地球上那个熟悉的住所,但家人决定了家的方位,她已经跨越星海
归途回到了家。在未来不知还要经历多少年的跨星春运中,还会有更多开拓者会努力回到家所在的方位—
—那里有他们的根。
12.(1)②③④⑤段中关于时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2)结合文章内容,围绕“星海无涯家作岸,人间有爱月为舟”写一段不少于 150字的赏析性文字。(10分)
三、现实之思(26 分)
(一)
虚实相生
①中国古典美学中,虚实相生是一个核心命题。所谓“实”,指的是作品中直接呈现的形象、情节、
语言等;而“虚”,则是指那些未直接写出、却能被读者感知到的意境、情感与思想。虚实之间的关系,
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②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通过“实”的描写,引导读者进入“虚”的境地。如绘画中的“留白”,
音乐中的“休止”,戏剧中的“静场”,都是借助“实”的中断或空缺,激发读者的想象,完成艺术的再
创造。
③“虚”不是空洞无物,而是艺术张力的来源。它让作品不再局限于字面意义,而是拓展出更为广阔
的审美空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联想与感悟,与作者共同完成意义的构建。
④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东方美学中“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审美理想。它要求作者具备
高度的艺术控制力,既要精准地把握“实”的描写,又要巧妙地安排“虚”的布局。
⑤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实写,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则虚实相生,既写景,又寓含归隐之志与自然之道。读者在实景中感受到虚境,在有限中见无限。
⑥虚实相生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哲学。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方式:不执着于表象,而追求
本质;不满足于有限,而向往无限。这种美学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绘画、音乐乃至园林艺术的创
作与欣赏。
(摘编自李雪《虚实相生:中国美学的智慧》,有删改)
13.请借助段首句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流程图。(2分)
①提出“虚实相生”的美学命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阐述“虚”的艺术价值→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举例论证虚实相生的表现→⑥揭示虚实相生的哲学内涵
14.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将“虚实相生”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运用文中有关“虚实相生”的论述,对下面《荷塘月色》的节选部分进行赏析。(8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二)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23年贵州“村超”横空出世,火速出圈并连续三届保持红火。最近,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苏超”
的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再次刷屏网络,引发全民广泛关注。
②从“村超”到“苏超”,两大现象级足球赛事爆火的关键是因其根植于民心,成为人民的节日,最
大程度激活和延续了一项赛事的生命力。唯有将体育赛事办到民众身边,让它成为家门口的荣耀,成为生
活的一部分,百姓才会真正投入其中,享受嘉年华般的狂欢与归属。
③当本地乡亲都为赛事上心上头,当城市居民都涌入球场为家乡呐喊,当沉寂在人们心中的荣誉感都
生根发芽,这样的赛事就有了最深厚的土壤,最炽热的情感。这样的群众体育、人民体育,有了更持久的
生命力和感染力。
④从“追球”到“追求”的这份热爱,源于对“假赌黑”的厌恶,对“真善美”的追求。你可以不喜
欢足球,但可以喜欢身边的其他赛事,就像端午节期间龙舟赛场边的气氛组,那份纯粹、真实的快乐,是
出自由衷的喜爱。
(摘编自新华网——《从“村超”到“苏超”,从“追球”到“追求”》)
【材料二】
①近期,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火爆出圈,无论是不是足球爱好者,都有看不完的热闹。在多场
赛事火热集结,精心打造一场场足球盛宴的同时,苏州也为广大球迷准备了专属文旅福利。
②在 6月至 9月的 9个比赛时间段里,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州主场)、2025中甲联赛(苏州东吴
主场)客场城市来苏市民凭身份证,可在超过 40家景区免费游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州主场)、2025
中甲联赛(苏州东吴主场)和抖音足球嘉年华苏州站比赛所有购票观赛的球迷,可持观赛票根,免费游玩
主场城市的相应景区。
(摘自《苏州日报》2025.6.10《这个夏天,跟着“苏超”游苏州》)
【材料三】
“苏超”火了,其他地方可以“抄作业”吗?
“苏超”火了,原因何在?能否复制?
①江苏省 2024年 GDP总量达到了 13.7万亿元,省内 13个地级市各有所长且发展较为均衡,有“十
三太保”的戏称。
②这是一场全民狂欢。除少量职业球员外,教师、快递员、学生等业余爱好者参与其中,不少人白天
上班、晚上训练、周末参赛,群众属性“拉满”。
③政府牵头搭台,打造百姓身边的联赛。政府与铁路部门沟通,开通了“苏超”球迷高铁专列,直通
赛事现场;公交集团开设观赛接驳专线,球迷直达奥体中心体育场;吃住行等方面,主队城市各显神通,
花式“宠粉”。
④过去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很多球队不太注重品牌和文化建设,与城市和球迷联系不够紧密,足球
根系自然难以健康生长。
⑤“苏超”的出现,提供了破题新思路:将赛事下沉,丰富比赛体验感,进而引发球迷与球队的情感
共鸣。
⑥“苏超”不仅是一个足球联赛,而且是通过“一城一主场”的设计,让每一座城市都有机会借赛事
平台展示其独特魅力。徐州队身着楚汉战甲元素的球衣,苏州队的缂丝工艺奖杯,无锡队的《二泉映月》
灯光秀……这些文化元素的加入,让“苏超”成为展示城市风采的舞台。“苏超”出圈,也引来其他省份
围观、取经,但答案恐怕不能一抄了之。毕竟,每个省份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无论是足球基础还是经济发
展水平、交通场地、地域文化等,都需要因地制宜,走出不同特色的省域足球发展之路。
⑦未来,赛事若想健康发展,还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更强的商业化运作。省域足球赛事作为中国足
球金字塔的基石,仍面临着提升赛事商业价值和市场吸引力的长期挑战。
⑧“苏超”仍在探索中前行,其他省份“抄作业”显然不能简单复制,后来者更该思考和借鉴其中蕴
含的普遍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⑨对中国足球而言,一个“苏超”还远远不够。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6.19)
(1)结合【材料一】,概括“村超”“苏超”火爆出圈的原因。(6分)
(2)“苏超”火了,其他地方可以“抄作业”吗?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就怎样“抄”好“‘体
育+’发展”这个“作业”,给其他地方提出三点建议。(6分)
四、心灵之旅(40分,含书写 3分)
17.校报《青春文苑》举办征文活动,围绕“青春”这一话题给出了两个作文任务,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
文,向《青春文苑》投稿。
(1)请你以《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向“文坛逐鹿”栏目投稿。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组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向“青春争流”
栏目投稿。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 6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2025-2026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语文参考答案
1.(10 分)(1)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2)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
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2.(2 分)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3.(2 分)(1)或许 (2)如果没有
4.(3 分)(1)不因外物和自身处境的变化或喜或悲。
(2)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5.(4 分)乐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3 分)C
7.(3 分)识大体(或察人准确)(2 分) 感激(1 分)
8.(2 分)qǐng 蛰
9.(2 分)深沉(或“坚定”“赞颂”) 昂扬(或“希望”“奋进”)。
10.(2 分)参考答案示例:
示例一:我贪婪汲取晨露的滋养
将金色的梦想绘成秋的模样
示例二:
我勇敢迎接风雨的洗礼
把生命的赞歌传遍千里
11.(6 分)过程:林冲遭高太尉陷害误入白虎堂,押送路上被公差董超、薛霸百般欺凌一直忍气吞声、逆
来顺受,想息事宁人;到达草料场后仍想过安稳日子;直至其在山神庙听到陆虞候等人密谋害死自己一事,
方明白忍无法解决问题,终于手起刀落杀死几人。至此,林冲的性格与命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
原因:林冲本为禁军教头,在当时属于官吏,却仍然无法获得安宁。这是当时社会的极度黑暗与不平等造
成的,林冲的转变,很好地反映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12.(15 分)(1)(5 分)①强化紧迫感:“3 小时后启程”“航班启程前 8 分钟”等倒计时式描写,凸显洪佳
归家的急切心理,增强情节张力;②隐喻科技局限:通信延迟 15 天、航班因磁暴延误等细节,暗示星际时
代人类仍受制于自然规律,科技无法完全消弭距离;③深化主题:15 天深度睡眠与 20 年火星移民史形成时
间跨度对比,暗喻“家”的归属感超越物理时间,呼应“归途”的永恒性。
(2)(10 分)“星海无涯家作岸,人间有爱月为舟”以宇宙为背景,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岸”与“舟”,
凝练全文主旨。洪佳与父母双向奔赴的情节,正是“家作岸”的生动诠释——无论跨越多少光年,亲情始
终是心灵的锚点。而“月为舟”则体现科技与温情的辩证关系:月城转站、光凝胶食盒等未来科技是工具,
但承载它们的却是人间大爱。文中“胶囊隧道车”“老式出租车”等意象,既展现星际春运的宏大,又以馄
饨香味、父母争执等细节回归烟火气,表明爱能化冰冷科技为温暖归途。此句以古典诗意包裹科幻想象,
揭示人类探索星辰的终极意义:并非征服宇宙,而是守护情感联结的微光。
13.(2 分)② 阐述文学创作中“实”如何引向“虚” ④ 指出虚实相生体现的审美理想并对作者提出要

14.(4 分)作者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为例进行论证。首先引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一实写景物的诗句作为对照;接着指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兼具写景与寓意的特点,是“虚
实相生”的体现;最后点明这种写法带来的审美效果:让读者从具体的“实景”中领悟到诗人归隐之志与
自然之道这一抽象的“虚境”。这个典型的文学案例,将抽象的美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的具体画面
和情感,从而使其变得具体可感。
15.(8 分)节选文字很好地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首先,作者进行了大量精湛的“实”写,如“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白花”
等,细致描摹了月下荷塘的形态与色彩,构成了具体可感的画面。
接着,作者巧妙地由“实”入“虚”。“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一
句是点睛之笔。它将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听觉的“歌声”,运用通感修辞,打破了感官界限。这“歌声”
是“渺茫的”、“远处高楼上的”,并非真实存在,属于作者的想象和联想(虚)。这种写法,正是通过“实”
的描写(清风、清香),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缥缈、静谧、富有诗意的“虚”境。
这“虚”境拓展了文章的审美空间,不再局限于对荷塘的客观描绘,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和情
绪,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和超脱现实的宁静,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体会到无限的情
思,充分展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
16.(12 分)(1)(6 分)关键在于根植于民心,成为人民的节日(让人民群众能够实实在在参与其中,乐在
其中);比赛接地气,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地域荣誉感和参与感;比赛不涉及“假赌黑”,是对“真善美”
的追求,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热情和支持。
(2)(6 分)政府牵头搭台,打造百姓身边的赛事(满足群众需求);将赛事下沉,丰富比赛体验感,进而
引发球迷与球队的情感共鸣(激发社会参与);通过“一城一主场”的设计,让每一座城市都有机会借赛事平
台展示其独特魅力(融入文化元素,成为展示城市风采的舞台);提升赛事商业价值和市场吸引力(发掘市
场活力)。
17.(40 分)
例文一:
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加油!加油!”操场上的呐喊声穿透云层,我望着跑道上奋力冲刺的身影,想起自己那次难忘的长跑
经历,明白青春的模样,该是无畏挑战、咬牙坚持的姿态。
那是学校运动会前一周,体育老师鼓励我参加 800 米长跑。看着长长的跑道,我心里直打鼓:“我能行
吗?”可青春的字典里,不该只有退缩。我咬咬牙,在报名表上写下名字,就此踏上“征战”之路。
训练的日子充满艰辛。每天清晨,我在熹微晨光中奔赴操场,第一缕阳光洒在跑道时,我已开始奔跑。
第一圈,清新的空气还能带来愉悦;第二圈,呼吸变得急促,脚步也愈发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要耗尽全身
力气。跑到中途,体力透支的酸痛从双腿蔓延至全身,放弃的念头一次次冒出来。但每当想停下,我就望
着远方初升的太阳,想起自己报名时的勇气——青春不该怕苦,于是又重新抬起沉重的步伐。
到了运动会当天,发令枪响,我冲了出去。可没过多久,急促的呼吸、酸痛的肌肉就宣告身体到了极
限。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个超过自己,耳畔的加油声似乎也变得遥远。就在我要放弃时,瞥见跑道边同学挥
舞的班旗,那鲜艳的颜色像一团火,点燃我心底的倔强:“不能停,这才是青春该有的坚持!”我重新调整
呼吸,一步一步,向着终点挪去。当终于跨过终点线,同学们一拥而上,我虽疲惫,却笑着流泪——原来
青春的模样,是哪怕摇摇欲坠,也绝不放弃的坚持。
青春路上,我们会遇到无数“跑道”,学业的难题、成长的烦恼,就像长跑中的疲惫与挑战。但只要像
这次长跑一样,怀揣勇气出发,用坚持对抗艰辛,哪怕跑得摇摇晃晃,也是青春最美的模样。因为真正的
青春,不是顺遂时的轻松奔跑,而是在想放弃时,依旧选择咬牙向前,把每一次挑战,都活成属于自己的
精彩。
例文二:
别丢了青春的“底气”
初二上学期,我迷上了绘画。每次路过美术教室,看着墙上挂着的优秀作品,心里总痒痒的,也盼着
自己能画出那样惊艳的画,让大家眼前一亮。可每次把画稿交给美术老师,她总皱着眉说:“你的想法很有
意思,但基础太薄弱了,得先沉下心练素描、临摹经典,把线条和比例吃透才行。”
那时的我满脑子都是“快速出成果”,觉得素描练习反复画几何体、临摹古画要一笔一画抠细节,实在
太枯燥,纯属浪费时间。我偷偷把老师的话抛在脑后,专挑简单又“吸睛”的题材画——用鲜艳的颜料涂
满画纸,画些卡通形象或是抽象的图案。起初,在班级的美术展示角,我的画因为色彩亮眼、风格独特,
确实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夸赞。我拿着画稿,看着大家羡慕的眼神,暗自得意,觉得自己找对了“捷径”,不
用费力气练基础也能画出好作品。
直到学校组织校园文创设计赛,主题是“传承经典”。我信心满满地构思,真正下笔时,麻烦来了:想
画传统建筑,线条歪歪扭扭;想添古典元素,比例一塌糊涂。那些被我丢在一边的“基础练习”,成了跨不
过的坎——没有扎实的素描功底,画不出建筑的立体感;没有临摹过经典,不懂古典美学的韵味。看着画
纸上乱糟糟的图案,我满心懊悔,才明白青春里,那些看似“沉重”的积累,是支撑成长的底气,丢不得。
后来,我重新拿起素描本,一笔一画练习。画到深夜,手酸得握不住笔,就想起那次失败的创作;想
偷懒时,想想未来的创作梦,便又坐回桌前。慢慢的,线条变得流畅,对美的感知也在积累中提升。再遇
到创作,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练习,成了跨越难题的底气。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青春路上,我们总容易被“快速成功”的念头迷惑,想丢掉那些看似“沉重”“枯
燥”的积累,去走所谓的“捷径”。可实际上,那些日复一日的练习、看似不起眼的积累,才是青春最珍贵
的“底气”。它或许不会立刻带来回报,却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成为支撑我们跨越困难、实现梦想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守住青春的“底气”,不急于求成,不贪图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稳稳地走向属于自己的
远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