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博强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博强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九年级假期学情调研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Ι卷选择题(共24分)
一、(15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折腰(zhé) 娉婷(pīn) 原驰蜡象(chí)
B.宿营(sù) 忧戚(qī) 鲜妍(yàn) 成吉思汗(hán)
C.轻灵(líng) 谷穗(suì) 冠冕(guān) 红装素裹(guǒ)
D.呢喃(lán) 沉醉(zuì) 飘逸(yì) 惟余莽莽(m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骚 篝火 汹涌 略输文彩 B.丰润 摇曳 天娇 横无际崖
C.枉然 坟墓 阴翳 一碧万顷 D.岐路 婵娟 嘶哑 山肴野簌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雪后初晴,阳光洒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故宫红墙上,一派红装素裹的壮丽景象,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冬日画卷。
B.钟南山院士在这场疫情中,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他是我们当代社会的风流人物。
C.经过警方多日的缜密侦查,这起悬案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真凶被成功抓获。
D.同事们周末一起去露营团建,大家唱歌游戏、分享美食,尽情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天伦之乐。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在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劳动内涵和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
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D.成都市积极开展“我们的生活新时尚”文明宣传活动,旨在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5.夏天将至,为了配合绵阳文旅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绵阳避暑,同学们拟了下面四条宣传标语,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微风送香气,骄阳迎宾朋 B.清爽绵阳,22℃的夏天
C.四季入绵阳,无处不风光 D.魅力绵阳,风景这边独好。
二、(9分,每小题3分)
张养浩传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
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日:“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 张养浩传》,有删改)
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遇人有遗币于途中 遗:丢失 B.大奇之 奇:称奇
C.互相戒曰 戒:劝诫 D.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授予官职)
7.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B.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C.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D.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年幼时就有德行和节义,即便在路上拾得钱物,也追着归还,稍长又勤奋读书,后来焦遂听说了这些,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B.张养浩对有盗窃前科的百姓较宽容,而严处祸害乡民、暴虐残忍的土匪,深受百姓爱戴,以致调离堂邑十年后,人们仍然树立石碑赞扬其美德。
C.关中遭受天灾,张养浩接受命令后,便遣散了家里所有的人,轻车简从去陕西任行台中丞,在路上赈济饥饿之人,埋葬死者。
D.选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既表现了张养浩勤苦好学、为人正直的品质,又突出其清廉爱民、疾恶如仇的高尚人格。
第Ⅱ卷(共126分)
三、(27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9分)
畏 人 ① 杜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②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①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畏人,害怕与人交往。
②褊性,性格孤僻。
10(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异方”是指异地他乡,诗人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身处他乡的漂泊之感,强化了自己的哀愁。
B.领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C.尾联诗人门径前杂草丛生连,连马都不愿经过,以此来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给本诗增加一份沉重感。
D.本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前两联为间接抒情,后两联为直接抒情。
10(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本诗所抒发的情感。(6分)
名篇默写(8分)
(1)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
(2) ,天与云与山与水。(张岱《湖心亭看雪》)
(3)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4) ,往来而不绝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句子是: , 。
(6)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 。
四、(9分)
1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表情包在各大社交平台频繁出现,逐渐成为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对此热潮,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系列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在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时代,表情包的出现为单纯的文字表述增色。图文并茂的表情包生动有趣,常常可供对付种种微妙的语境,弥补人们在非面对面场合中表情、动作的空缺。用图像传递信息的损耗也比文字传递的损耗更少,因其较少受到个体文化水平和不同语言文字的阅读限制。当然,以网络为依托的社交媒体,也为表情包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宽松自由的语境。
(1)综合材料一中的两幅图,你得出的结论是:(不超过30字)(2分)
阅读材料二,概括产生材料一中的现象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小明在互联网上收集信息,不小心将部分信息遗漏,请你根据《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故事,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 )(3分)
①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③林冲棒打洪教头 ④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第八回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第十回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五、(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17分)
黄河魂
聂还贵
①阳春三月,江南草长莺飞。在北方,在黄河,却是一片沉静。分明埋伏了千军万马,却荡漾不出一丝一毫的声响,静得直叫人心里发毛。
②有一天,或许是正午,或许是在傍晚,黄河开始阵痛了,黄河孕怀的春天就要分娩了。黄河阵痛是惊心动魄的,黄河之春的分娩牵挂得人夜不能寐。
③冰层下由冷到暖孕育了整整一个冬天的黄河春水,生生胀痛了音乐一般蜿蜒的河床,一浪浪的锋牙利齿,撕咬着厚厚铁坚的冰层。冰面上,明亮亮浮动一层热气,经了阳光的笔墨,像宋代山水画的皴法,像一朵朵淡淡紫烟,袅袅然在那里开合聚散。一个湿漉漉、活泼泼的春天,像一条金鱼,随时会跃出水面,以盎然生机和蓬勃刷新人间。
④轰隆——黄河破冰之声,像一闪春雷,宣告了北国春天的诞生。
⑤钢化玻璃似的冰河,被长长而鲜鲜地撕开一道裂口,一道,两道……像叶脉状,像树冠形,像根须样,像蛛网图,像分叉的曲径,像一面银质的镜子被击碎……那碎裂的冰块,或巨硕,或玲珑。你挤我,我推你,你追我,我超你,满河床地碰撞着,交叠着,响亮着,其势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蔚为壮观。
⑥火辣辣的黄河春水从冰缝里喷溅出来,像早晨的霞光一样鲜嫩炽热,温暖地照耀着每一寸天空和土地,歌唱着所有的希望和美好,打湿干燥的时间和人们焦灼的期待。
⑦冬小麦眨一眨惺忪的眼睛,白桦树舒展一下枝枝干干的筋骨,三叶草轻浅地唱起新绿的歌谣,深棕色的蚯蚓缓缓蠕动生命的复活。谁家的小马驹跑到了田野上撒欢?哪家的灰毛驴在院子里一边打滚一边欢叫?从一树枝头跳落到另一树枝头的,不是恼人的麻雀,那是忙着播音催种的布谷鸟……拉门声、开窗声、鸡鸣声、狗叫声、口哨声、鸽哨声、柳哨声、男人的咳嗽声、女人的嬉笑声、邻居间的对话声、农具碰击的金属声、学校的响铃声、孩子们的欢笑声……汇织成一曲春满人间的交响曲。
⑧之前江南的万紫千红,好像是北国黄河之春的铺垫、渲染和前奏。从黄河破冰那一刻开始,中国北方的春天就真正降临了,一场春天的好戏,拉开了宏烈的大幕……山有山性,树有树性,河有河性。黄河的河性在于生命的气势,一股扑面而来的雄浑气势。
⑨黄河之水来自雪山冰峰,天然就拥有雪莲、灵芝的高贵、圣洁与不朽,带了雪域高原特有的狂野和奔放。而九九八十一曲的险途,又使她积蓄了浑厚、包容的底蕴,千雕万塑出百折不回、吞吐风云的独特秉性和气势。那情形,一如日出带给万物以热情、感召和欢欣。
⑩日出!人间最是黄河日出,一幕万古长新的奇景大观。
河天吞吐之处,帆样的白渐呈一扇宝石红艳。俄顷,随着扇面缓缓收拢,宝石红徐徐然浓烈、深重起来,红得像红灯笼映照的中国传统年夜,红得像我们胸中一团澎湃的激情与希望,直至红成一炉冲天的焰火。
焰火的曲线和纹络状然分明、呼呼摇荡。兀然,红炉底部明灿灿地划出一道金弧,这金弧拔节而长,一寸一寸地攀升,一弯一弯地丰圆。眨眼间,一炉焰火吸纳收回,灿然生成一轮壮美无比的鲜红,轰隆隆点燃沉睡的时间和空间。
黄河霎时跃动起来,巨大身躯灵性地摆动着,奔突着,欢腾着,翔舞着……以金波黄浪为鳞,以腾腾蒸气为须,一条神龙,巨龙,金龙,从天而降,泽被天下。
我们脚下这片黄色土地,黄土地上生长的金色麦穗和向日葵,我们特征鲜明的黄色皮肤,我们与生俱来的对金黄色彩的热爱,以及我们几千年来的饱经风吹雨打的痛苦和欢乐,都与黄河这条金色的龙河有着一种天然的花与根那样的血脉相连……
九曲黄河!黄河九曲!
无论怎样曲折与蜿蜒,黄河一泓蓝澈的初衷亘古未变。回首望一眼身后永远的黄河,脚步就迈得像黄河波涛澎湃雄健。远方,不再遥远!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你挤我,我推你,你追我,我超你,满河床地碰撞着,交叠着,响亮着,其势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蔚为壮观。”这句话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冰块奔流的情状。
B.“冬小麦眨一眨惺忪的眼睛,白桦树舒展一下枝枝干干的筋骨,三叶草轻浅地唱起新绿的歌谣,深棕色的蚯蚓缓缓蠕动生命的复活。”这句话描写得有姿有声有色,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C.第13段长短句有机结合,长句气势磅礴、节奏紧促,似狂妄想曲;短句句式整齐、节奏舒缓,似小夜曲。节奏分明的句式组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D.“九曲黄河!黄河九曲!”前一句强调“黄河”,后一句强调“九曲”,这种复唱句式,看似语意简单重复,实则感情步步升华,层层浓烈。
14.文章中14段,多次提到黄河的颜色,如“黄色土地”“金色的龙河”“黄色皮肤”等,这些关于颜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有同学认为第⑦段内容与黄河无关,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说说理由。(4分)
16.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深远,说说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7-19题。
景阳冈武松打虎(节选)
①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一个败落的山神庙前。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脚读道:“阳谷县示:为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近来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其余时分,不许单身过冈,恐被伤害性命。各宜知悉。”
②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甚么!”横拖着梢棒,便上冈子来。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破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读了,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③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④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⑤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⑥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⑦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选自《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武松初看山神庙的榜文时,误以为是酒家的“诡诈”,体现了他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也符合其豪爽不羁的性格。
B. 武松“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的状态,既因酒力发作,也为后文他与老虎搏斗时“使尽气力,手脚苏软”埋下伏笔。
C. 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动作描写,展现了其凶猛的本性,而这三招均被武松躲过,说明武松仅靠“躲”就能战胜老虎。
D. 选文结尾“手脚都苏软了”的描写,并非削弱武松的“好汉”形象,反而让人物更显真实——他的勇猛源于本领,也需消耗气力。
18.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4段画线句子。(4分)
选文中多次描写武松的“酒力”,有何作用?(6分)
20、作文(60分)
雨后彩虹点亮了灰蒙蒙的天空,睡前故事点亮了孩童的梦境,陌生人的善意点亮了陌生路的慌张。生活里总有这样的“点亮”,或许微小,或遗忘,却足够珍贵。
请以“点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B
6.D
7.D
8.C
9.(1)译: (既然)已经对他们施行了刑法,仍旧把他们看成盗贼,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加、犹、以、目、绝、)
(2)译: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调离官职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至、尽、置、快、去官)
10.(1)D
(2)答案:①首联、颔联,写诗人客居异乡所写的早春之景,“异方”“万里”“三年”等词展现诗人离开长安时间之久,离都城之远,抒发诗人漂泊异乡的愁情与思乡之情。② 颈联、尾联,写诗人不敢见他人,性格孤僻以至门前小路杂草丛生,表现诗人内心的孤苦。 (每点3分)
11.略
12.(1)大多数人经常使用表情包,其使用的对象多为比较熟悉的人。(或很少对陌生人使用)
(2) ①表情包为单纯的文字表述增色(生动有趣) ②信息损耗更少(阅读限制更少)
③网络为其提供了宽松自由的语境。 (任答两点得满分)
(3)C
13.C
14.答:①与黄河呈黄色的显著特征吻合,突出黄河的独特风貌。②表明黄河与中华民族相关联,象征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15.不同意。第⑦段通过描写黄河破冰后植物、动物的生机以及各种声音,从侧面烘托了黄河破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黄河之春给大地带来的蓬勃气象,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题,所以不能删掉。
(评分标准:画线处每处1分。共5分)
16.这句话的意蕴有:①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亘古不变。②黄河给予人们力量,激励人们像黄河波涛一样澎湃雄健地前行。③在黄河精神的鼓舞下,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追求梦想的远方不再遥远。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
17.C
18.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虎吼比作“半天里起个霹雳”,把虎尾比作“铁棒”,同时用“振得那山冈也动”夸张地展现出老虎的凶猛可怕,侧面衬托出武松面对猛虎时的沉着与勇敢,为后续武松打虎的惊险场面做铺垫。
19.①推动情节发展,武松因酒兴上冈,才遭遇老虎;酒力发作让他在初遇老虎时受惊,却也激发了他的斗志;
②衬托武松的勇猛,即便酒力影响,他仍能凭借自身武艺打死猛虎,更凸显其“好汉”本色;
③丰富人物形象,体现出武松豪爽不羁的性格,也为后续“使尽气力,手脚苏软”无法拖走老虎做铺垫。
20.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