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沁园春 长沙》
一、内容分析
《沁园春 长沙》是基础模块上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了解英雄人物和事迹,感受革命气概,体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专题单元立意是“理想与信念”,该篇课文是毛泽东在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再游橘子洲头时所写的一首词。该词气势豪迈,情景交融,再现了青年时期的词人理想远大,斗志昂扬的姿态,展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信念。
二、学情分析
(一)教学对象:
高一电商班学生
(二)起点能力:
学生语文底子薄弱,语言材料积累运用不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对诗歌有一定的鉴赏分析能力,能够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三)学习特点(需求):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学习思考不够积极主动,习惯被动接受新知识;能够简单赏析诗歌,但很多同学对诗歌的赏析还停留于翻译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预测:
电子商务专业女生多,情感细腻,能够与人物产生共情,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他们熟悉网络,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语文学习中。
三、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词的特点;品读意象,把握本词中情与景的关系;分析词人青年时期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慷慨豪情。
2.学会品读关键词,把握诗人情感的方法;反复诵读,感受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梳理这首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四、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分析词人当时与“恰同学少年”时的形象特点,感受词人的远大抱负。
(二)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品读诗词的方法,体会关键词的作用。
(三)学习突破:
1.意象和情感的关系是诗歌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词的景、情、志的关系是学习的中带你内容,学生对诗歌的手法缺乏系统的概括,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2.根据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习爱国革命英雄,感受高尚人格美,做时代爱国工匠。
五、学习策略
(一)环境创设:
学会学智慧平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二)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基础模块(上);
2.学生通过登录学会学智慧课堂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与练习;
3.自制PPT;
4.网络朗读音频
5.网络搜集资料。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综合釆取学会学智慧课堂、任务驱动法、视听法、问题法、讨论法、诵读法、点拨法、创设情境法、自我展示法、思维导图法等,釆取学会学智慧教学平台实时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较为抽象的内容。
2.学习方法:学生釆取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自我展示法等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
六、学习过程
(一)学习流程图
第一学时 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阶段】
活动1:预习了解词人与写作背景;回忆词的相关常识;诵读这首词,查字典,把握生字词
活动2:布置课前测试题
(1)请搜集相关资料,围绕着“毛泽东在橘子洲”写一篇人物小传。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ǘ)子洲湘江(xiāng) 遒劲(qiú)
B.惆怅(chàng) 寥(liáo)廓苍茫(chāng) 携来(xié)
C.漫江(màn) 挥斥(chì) 峥嵘(zēng ) 百侣(lǚ)
(3)以下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抨击、表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4)下面对词的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提醒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意图: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打好知人论世的基础。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提前查字典,积极主动学习。
【课中学习】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个世纪,为保卫国土不受侵犯,为改变国家积弱之现状,为解救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人民,不做受困沉睡之狮,一批又一篇的新青年摇旗呐喊,投身革命,以血肉之躯践行爱国之志,他们是“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毛泽东。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毛泽东的名篇《沁园春 长沙》,感受他的远大抱负和革命壮志。
学生活动:感受中国近代青年的呐喊与心路历程。
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对象;感受中国近代青年的爱国之情
知人论世
教师活动:请学生对课前围绕着“毛泽东在橘子洲”写所写的人物小专进行阅读演讲。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总结评价。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面对滔滔江水,念及斗争形势和国家前途,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豪情壮志,不禁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写下了这首词。
学生活动:读(听)人物小传,知人论世
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对词人和写作背景进行了解,为分析词人的情感做准备。
(三)开展活动,分析文本
【活动一】忆词识词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为我们介绍一些你知道的词的常识。(包括词的概念、词的分类、词牌和题目的区别等。)
老师总结: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苏、辛)和婉约派(柳、李)。
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词的常识。
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了解感受我国优秀的诗词文化。
2.题目分析
根据词的常识,分析“沁园春 长沙”,区分题目与词牌名,认识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教师活动:(1)请同学们明确“沁园春”“长沙”分别属于词的哪一部分?谁与内容有关?
学生活动:“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题目与内容相关。
教师活动:(2)标题是词内容的体现,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词为什么取名长沙?
学生活动:①在长沙写的
②长沙是早年毛泽东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他1913---1918就读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后来又在湖南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同志就是以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身份,参加了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毛泽东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领袖之一他和她的同志们在长沙曾多次开展革命运动。所以这首词以长沙为名。
意图:让学生认识分析题目的作用,了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活动二】品读上阕,识意象,初感知
1.诵读诗歌,把握字音,初步感知
2.品读上阕,识意象,初感知
教师活动:让学生齐读上阕,感知内容,思考: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请同学们思考“独”的含义,说明理由。(后文给出答案)
(3)在这样的季节,诗人站在橘子洲头做什么呢?请大家自读后面几句——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思考:①这几句话由哪个字来统领?
②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找出意象。
③请同学们联系前面三句,结合时间、地点给这里词人所看的图画起个名字。
学生活动:(1)明确:交代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
(2)独自、孤独(后文给出答案)
(3)①明确:看
②山、林、江、舸、鹰、鱼、天等
③湘江秋景图
意图:让学生学会寻找诗歌意象
【活动3】品读上阕,析意象,悟情感
1.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湘江秋景图
教师活动:(1)词人笔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景物 特点 关键词 描写角度







(2)赏析关键词(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程度词 数量词 动词
学生活动:探究完成表格,赏析关键词
总结湘江秋景:词人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蓬勃向上。
意图:加强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意识的找到诗歌中的关键动词、程度复词或有关于色彩词进行分析;能够结合诗句和关键词分析意象的特点,感受意境;能够结合手法等分析重要词语对诗句的作用。
2.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我们中国古诗词中,一提到“秋”大多是“悲凉”的。
教师活动:展示古诗词中的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
(5)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提问:毛泽东的湘江秋景是否带给你悲凉的感受呢?
学生活动: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大红大绿,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教师活动: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学生活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秋景,也体现了词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更何况,这一时期,中国革命正蓬勃发展,词人心情愉悦。
因此,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看“独”,就不能理解为“孤独”,应该理解为“独自”。
意图:感受情与景的关系,能从意象中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手法
教师活动:这种景中显情,景中有情的手法我们称之为?
学生活动:情景交融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注意把握词人的豪迈与激昂之情
学生活动:有感情地诵读
意图:能总结手法把握情景的关系,感受词人的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林 数量多 寓
湘江秋景图 江 范围广 生机勃勃 情
(看) 舸 程度深 绚丽多姿 于
鹰 色彩亮 景

【课后阶段】
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发出了一句感慨——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你觉得这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呢?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图
二、教学过程
【课前阶段】
教师活动:布置上节课课后作业,用作这一学时使用
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发出了一句感慨——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你觉得这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呢?
学生活动:提交答案
意图: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的预习。
【课中阶段】
(一)回忆上阙,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上阕,跟随毛泽东感受了湘江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感受了词人的豪迈与乐观,这节课咱们就来分析下阙,看看下阙词人在写什么。
(二)作业检查
教师活动:1.上节课咱们给大家留了个作业:面对这生机勃勃的秋景,词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同学们认为谁主沉浮呢?谈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展开说明
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策略
大家各抒己见,都说得很好,那么我们看看这个问题词人是否给出了答案呢?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下阙,看能否找出答案。
(三)分析下阕,把握主旨
【活动一】品读下阙,分析形象
教师活动:1. 大家各抒己见,都说得很好,那么我们看看这个问题词人是否给出了答案呢?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下阙,看能否找出答案。学生齐读下阙,初步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上阕,上阕在写景,以“看”字统领。下阙在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统领下阙的字。
学生活动:忆
2.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教师活动:(1)词人“忆”了些什么?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回忆?
学生活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激发他回忆的是往昔词人也到过橘子洲,来这里游玩。
教师活动:(2)当时的词人也曾来到橘子洲头,时词人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学生活动:携来百侣曾游
教师活动:(3)这里的“百侣”和上阕哪个词相呼应?
学生活动:独立。说明当时词人不是一个人来的,是和很多的好友一同来的。
意图:考查学生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的能力
3.小组合作,分析形象
教师活动:当时人们所生活的时代是硝烟弥漫,社会动荡的时代,就像他说的“峥嵘岁月稠”一样,那是不平常的时代。当时的他们是怎样的形象呢?
(1)在PPT上展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所作之事。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在这里他结识了蔡和森等一众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常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2)在这首词当中词人就写到了他们来到橘子洲头的场景,那么他笔下当时的他们是怎样的形象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剩余部分,初步感知。请同学们分小组结合诗句与人物生平,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年少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气风发,充满力量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关心国家,激浊扬清,蔑视权贵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畏困难,无畏无惧
总结:当时是他们热血的青年时期,他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踌躇满志,书写激扬的文字,斗志旺盛,他们不畏困难,把达官贵人军阀官僚视如粪土,敢说敢做,敢于面对不平之事,关心评论国家大事,他们敢为天下先,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教师活动:现在的词人继续了青年时期的理想,已然成为了一名革命者,为国家、为人民四处奔波,献出力量。
(3)讨论:作者认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应该是怎样的人?
学生活动: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意图:能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能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结合词句本身,知人论世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答案这一方法。学会准确概括人物形象。
【活动二】拓展阅读,识爱国青年,感理想信念
教师活动:无独有偶,在那个年代还有很多如毛泽东这样的青年志士,接下来我们为大家展示一组这样的青年形象
(1)看了这些人物事迹,你有什么感想呢?这些人物形象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如果他们能听见你们的心声,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给他们写一段话(100字左右),表达你的心声。
(2)我们并未生活在革命年代,讨论当下的青年是否应该像他们一样呢?
学生活动:谈感想
总结:青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这些英雄们用行动践行理想,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正是有了他们的理想与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他们是探索者,是革命者,他们为着理想勇敢践行,身死也无悔,这才是真正的新青年,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意图:让学生感受革命英雄的高尚人格,体会青年的时代责任。
【活动三】总结手法,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1) 至此,上阕最后所说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答案了吗?
学生活动:是这些不畏困难,敢为天下先的,有理想、有魄力的青年们。
教师活动:(2)思考“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该句的作用。
学生活动:承上启下。由上文的景而发出感慨,通过设问,引出下阙,巧妙作答。
教师活动:(3)这首词出自一位32岁青年之手,但气魄宏大,境界高雅,是毛泽东的经典作品之一。如果说上阕是在写景的话,下阙则主要在抒发词人的情感,表现词人的豪情壮志,爱国之志。这种手法叫做?
学生活动:情中显志
意图:能够通过关键信息把握写作的手法
(四)归纳总结(板书设计)
总结:纵观全词,诗人用词形象精炼,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
全词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下阕抒情,胸怀博大,斗志昂扬。
【课后阶段】
当代青年如何走进新时代,实现新作为?请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主题,结合自己的专业写一篇演讲稿。
意图:留下作业,将革命青年英雄形象与当下时代青年相结合,认识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
三、反思改进
1.教学效果:该班学生对喜爱诗词学习,热情较高;当展示革命时期青年奋斗历程时,也能由人及己。能够找出意象分析情感,学习兴致极高,主动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很好的感受到革命者的理想热情。
2.特色创新:围绕着革命文学专题,这次的学习我们将重点放在了人物形象分析上,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思,在写中学。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3.诊断改进: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所欠缺,结合诗句分析能力还有待提升。教学内容稍显繁多,应当精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