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55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55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知理想,识信念
——青年兴则国家兴《沁园春 长沙》赏析
课前学习
1.搜集资料,预习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词人生平。围绕着“毛泽东在橘子洲”写一篇人物小传。
2.复习有关词的常识。
3.诵读这首词,查字典,把握生字词,完成选择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携带(xié) 峥嵘(zhēng) 苍茫(cāng) 挥斥方遒(qiú)
B.上阕(jué) 阻遏(è) 镌刻(juān) 百舸争流(gě)
C.惆怅(chàng) 寥廓(guò) 潜力(qián) 慷慨激昂(kǎi)
D.百侣(lǔ) 橘子洲(jú) 粪土(fèn) 沁园春(qìn)
(2)以下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抨击、表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3)下面对词的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提醒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第一课时
粘贴板:请搜集相关资料,围绕着“毛泽东在橘子洲”写一篇人物小传。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面对滔滔江水,念及斗争形势和国家前途,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豪情壮志,不禁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写下了这首词。
活动一 忆词识词
点将:词的介绍
词的常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苏、辛)和婉约派(柳、李)。
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题目分析
(1)在长沙写的
(2)长沙是早年毛泽东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他1913---1918就读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后来又在湖南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同志就是以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身份,参加了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毛泽东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领袖之一他和她的同志们在长沙曾多次开展革命运动。所以这首词以长沙为名。
为什么这首词取名长沙?
活动二 品读上阕,识意象,初感知
诵读诗歌
听录音,把握生字词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携带(xié) 峥嵘(zhēng) 苍茫(cāng) 挥斥方遒(qiú)
B.上阕(jué) 阻遏(è) 镌刻(juān) 百舸争流(gě)
C.惆怅(chàng) 寥廓(guò) 潜力(qián) 慷慨激昂(kǎi)
D.百侣(lǔ) 橘子洲(jú) 粪土(fèn) 沁园春(qìn)
诵读诗歌
自读,初步感知
识意象,初感知
1.齐读上阕,感受上阕内容
2.(1)品读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交代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
(2)请同学们思考“独”的含义,说明理由。
品读上阕
3.品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品读上阕
思考:①这几句话由哪个字来统领?
明确:看
②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找出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③请同学们联系前面三句,结合时间、地点给这里词人所看的图画起个名字。
明确:湘江秋景图
活动二 品读上阕,析意象,悟情感
析意象,悟情感——分析湘江秋景图
小组合作探究
①词人笔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景物 特点 关键词 描写角度






总结 景物 特点 关键词 描写角度
山 数量多;颜色红 万、红遍 远眺 、静态
林 茂密 层、尽 远眺、静态
江 江水满、颜色碧 漫 、碧透 近观、静态
舸 数量多 百、争 近观、动态
鹰 翱翔天空 击 仰视、动态
鱼 轻快自然 翔 俯瞰、动态
总结 由远及近由上至下,动静结合,诗人以短短的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分析湘江秋景图
小组合作探究
②赏析关键词(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程度词 数量词 动词

示例:①“遍”字将山林之红渲染到极致,表出一种大气盎然之感
程度词 数量词 动词

①“遍”字将山林之红渲染到极致,表出一种大气盎然之感
②“尽”为层林着色,写出层林色彩遍布之广,力透纸背
③“漫”“透”写出了江水之漫,颜色之绿,将江水特点渲染至极
“万”“层”“百”等有关数量的词写出范围之广,给人一种蓬勃之感
①“染” 用了拟人手法。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②“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③“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④“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竞自由的不仅仅是这里的景物,人类也为了自由而努力着
分析湘江秋景图
总结
词人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蓬勃向上
析意象,悟情感——分析湘江秋景图
2.“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我们中国古诗词中,一提到“秋”大多是“悲凉”的。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
(5)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析意象,悟情感——分析湘江秋景图
思考:毛泽东的湘江秋景是否带给你悲凉的感受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品读上阕
3.再次理解“独”
4.再次齐读,感受秋景
析意象,悟情感——分析手法
这种景中显情,景中有情的手法我们称之为?
板书小结

林 数量多
湘江秋景图 江 范围广 生机勃勃
(看) 舸 程度深 绚丽多姿
鹰 色彩亮

寓 情 于 景
课后作业
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发出了一句感慨——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你觉得这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呢?
第二课时
分析下阙
点将:谁主沉浮?谈谈你们的观点。
作业检查
活动一 品读下阙,分析形象
(1)齐读下阙,初步感知。
(2)请同学们找出统领下阙的字。
明确:忆
①词人“忆”了些什么?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回忆?
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激发他回忆的是往昔词人也到过橘子洲,来这里游玩。
②当时和现在的情形一样吗?我们来看看。
当时词人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携来百侣曾游
这里的“百侣”和上阕哪个词相呼应?
明确:独立。说明当时词人不是一个人来的,是和很多的好友一同来的。
思考
活动一 品读下阙,分析形象
品读下阙
当时人们所生活的时代是硝烟弥漫、社会动荡的时代,就像他说的“峥嵘岁月稠”一样,那是不平常的时代。在词人笔下,当时的他们也曾来到橘子洲头,当时的他们是怎样的形象呢?
小组合作
分析形象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范读书,在这里他结识了蔡和森等一众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常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齐读剩余部分,进行感知。
活动一 品读下阙,分析形象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青春年少
——意气风发,充满力量
——关心国家,激浊扬清,蔑视权贵
——不畏困难,无畏无惧
活动一 品读下阙,分析形象
总结
当时是他们热血的青年时期,他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踌躇满志,书写激扬的文字,斗志旺盛,他们不畏困难,把达官贵人军阀官僚视如粪土,敢说敢做,敢于面对不平之事,关心评论国家大事,他们敢为天下先,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现在的词人继续了青年时期的理想,已然成为了一名革命者,为国家、为人民四处奔波,献出力量。
活动一 品读下阙,分析形象
讨论思考
1.作者认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应该是怎样的人?
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景而发出感慨,通过设问,引出下阙,巧妙作答。
活动一 品读下阙,分析形象
活动二 拓展阅读,识爱国青年,感理想信念
拓展
陈延年:陈独秀长子。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1927年被捕杀害,年仅29岁。死前曾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
拓展
陈觉、赵云霄伉俪:“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死了,但是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他们因叛徒告密被捕,宁死不屈,陈觉死时25岁,赵云霄死时23岁。
活动二 拓展阅读,识爱国青年,感理想信念
拓展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主动留守,宁死不屈,死时尚未满15岁。
活动二 拓展阅读,识爱国青年,感理想信念
练笔训练
看了这些人物事迹,你有什么感想呢?这些人物形象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如果他们能听见你们的心声,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给他们写一段话(100字左右),表达你的心声。
活动二 拓展阅读,识爱国青年,感理想信念
讨论探究
我们并未生活在革命年代,讨论当下的青年是否应该像他们一样呢?
活动二 拓展阅读,识爱国青年,感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正是有了他们的理想与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他们是探索者,是革命者,他们为着理想勇敢践行,身死也无悔,这才是真正的新青年,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青年兴则国家兴
活动二 拓展阅读,识爱国青年,感理想信念
活动三 总结手法,课堂小结
板书小结
上阕 看景
下阙 忆人
作业
当代青年如何走进新时代,实现新作为?请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主题,结合自己的专业写一篇演讲稿。
谢谢欣赏
——走进新时代 实现新作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