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类家园中的水 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类家园中的水 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人类家园中的水(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4.1人类家园中的水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球上不同类型水体所占的比重,认识淡水资源的有限性,建立地球水体分布及淡水资源有限性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并能描述各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强化通过观察和分析水体运动现象,理解水体循环与联系途径的科学思维。探索实践: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水体循环过程,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和特点,掌握描述水体运动规律的实践探索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水体分布比例,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节约水资源的责任意识,深化对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态度认同。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地球上的水 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循环 人体中的水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1节“人类家园中的水”。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知道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水是生命必需物质,也接触过水资源节约的简单案例,这为新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他们对地球上的水分布和循环充满好奇,像“为什么地球是蓝色的”、“淡水为何稀缺”等问题能激发探究欲,适合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展开学习。在认知层面,学生虽能描述地球有水覆盖,但对水体具体分布比例、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理解不足,易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对“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仅占0.3%”等数据易忽略。水循环的环节与动力等抽象知识,对学生抽象思维是挑战。学习能力上,学生已掌握基本观察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参与模拟实验,但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数据分析需引导,如通过量筒测量验证水体比例。他们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需通过直观图表和实验建立水体分布与循环的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同时,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等实例,可提升其对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节约用水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从太空中远望地球,人类的家园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是因为地球表面71%的面积覆盖着水,才使我们的家因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分布和循环的 水对人体有怎样的作用 怎样饮水才是健康的 利用“太空看地球”的经典画面,直观呈现地球“蓝色星球”的特征,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好奇。
新知讲授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386×10 m ,那么这些水是怎样分布的呢 地球上的水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中,具体如图4.1-1所示。 1.取三只大矿泉水桶,总注水量确保50L以上,以此来代表地球上水的总量。 2.取一只水槽和5只小烧杯,在小烧杯上分别贴上河流水、湖泊淡水、地下淡水、冰川水、陆地咸水的标签。 3.根据图4.1-1,计算桶中的水该如何分配(注:以总注水量为100 L 计算得到的数据)。 4.根据计算的结果,用量筒量取对应水量并倒入相应的小烧杯。如果水量太少无法用量筒来测量,可以用滴管滴加(20 滴水的体积大约是1mL)。 上述水体中,哪些小烧杯中的水可供人类直接利用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贴河流水和湖泊淡水标签的烧杯中的水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虽然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能够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因 此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例题: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顺利 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航天员从太空传来的照片显示,地球大部 分面积被水体覆盖,其中最庞大的水体是 ( ) A.冰川水 B.海洋水 C. 河流水 D. 大气水 【答案】B 【解析】解析:地球上的水中96.53%是海洋水,因此海洋水是最大的水体。 二、水资源的分布 1.水资源和水循环的关系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散失的 水量之差,就是能够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这部分水量是 可供人们利用的水资源的最主要来源。显然,它和该地区的水循 环活跃程度有关。区域内水循环越活跃,其水资源就相对越丰富。 2.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1)各大洲淡水水体分布不均衡。以冰川为例,冰川是水量最大 的淡水水体,对淡水的补给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 和南、北两极,而在非洲等地分布较少,所以非洲缺水的地方 很多。 (2) 水循环的特点和活跃程度不同也导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一 般来说,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 陆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3) 缺水地区众多。尽管地球上水很多,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 水资源其实很少,主要包括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淡水,这 些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世界上60%以上的地区属于缺水地 带,就算是一些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局部的城市也存在水资 源匮乏的问题。 我国缺水比较严重,据2021年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98.5m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尤其在我国的西北部,水资源更少,如图4.1-3所示。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夏季比较丰富,冬季比较短缺,一年中江河径流量的变化很大。 根据表4.1-2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并将结果填入空格,分析水资源分布状况。 1.我国哪些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哪些地区水资源明显匮乏 如何解决水资源的不平衡问题 答: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贫乏,尤其是西北地区。 2.调查你所在家乡的水资源分布情况,说说有怎样的特点。 答:浙江省地处丰水带,年降水量较多,特别是台风会带来大量的降水,水资源较为丰富。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该工程方案构想最早于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就是把南方的长江水调往严重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 这项跨世纪工程有三条建设路线,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把长江水抽进京杭大运河送到天津;中线工程是利用长江三峡水库高峡平湖的地形,将长江水引到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再穿越秦岭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西线工程是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引到黄河上游,补充西北水源。南水北调工程干线总长度达4350km,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截至2021年,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近500亿立方米,受益城市40多个,受益人口达1.4亿人。 例题:水是生命之源,但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 水量的2.53%。如图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 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下列有关淡水资源的人均拥有 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全球均衡分布 B.北美洲比南美洲多 B.亚洲最少 D.大洋洲最多 【答案】C 【解析】读题图可知,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故 A 错误;南美 洲比北美洲的淡水资源总量多,且人口比北美洲少,所以南美洲比 北美洲淡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多,故B 错误;亚洲淡水资源总量居 六大洲之首,但是由于人口较多,人均占有量就最少了,故C 正确; 南美洲的淡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最多,故 D 错误。 三、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之中,那么这种运动和转化是怎样进行的呢 海洋水和陆地水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联系起来的 1.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植物蒸腾、 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方式实现循环。水循环主要包括三大环 节,分别是蒸发、降水和径流。 2.水循环的原因 3.水循环的过程4.水循环的分类 水循环按照其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5.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使地球各圈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对各圈层之间的能量进行调节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 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水循环的动力来自哪里 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 例题:如图中I、Ⅱ、Ⅲ、IV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 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 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C. 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D. 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答案】C 【解析】海洋水、地表水通过蒸发转化为大气水,因此I 为蒸发;地表水通过地表径流到达海洋中,因此Ⅱ为地表 径流;地表水通过下渗转变为地下水,因此Ⅲ为下渗;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到达海洋中,因此IV为 地下径流 。 四、人体中的水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表4.1-3所列的是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含水量。 人体内的水对生命活动有哪些重要作用 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水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物质,参与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没有水,营养成分不能被吸收和输送,废物也不能被排出,代谢也将无法进行。 口渴是体内轻微失水的表现,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人体内含水量不足时就会脱水,严重脱水会造成生命危险。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2~2.5L水,夏天或剧烈运动后还需要补充更多的水。 人们一般将自来水煮沸后饮用,建议饮用30℃左右的温开水。感冒咳嗽发热时要多喝温开水,这样可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咳出,同时增加尿量,促进人体降温和体内废物的排出。 例题:下列关于水与人体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水是人体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 B. 人体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 C. 没有水,人体内的代谢将无法进行 D. 人不觉得口渴,就没有必要喝水 【答案】D 【解析】口渴是体内轻微失水的表现,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 通过展示地球总水量和各类水体的具体占比数据(96.53%海洋水,2.53%淡水等),让学生摒弃“地球水多得用不完”的模糊印象,建立起精确的、基于数据的水资源分布观念。 将天文数字般的水量比例转化为50升水桶和小烧杯的实物操作,使抽象的数据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和记忆深刻度。 展示中国人均水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特别是“西北缺水”的现状,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短缺并非遥远问题,而是切身相关的国家挑战。 总结水循环对维持水圈动态、调节能量、连接圈层、滋养生命等根本性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机制,其重要性远超日常用水层面。 将科学(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知识融合,说明水不仅是外部环境要素,更是生命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课 堂 练 习 【典例1】 宇航员从太空看到我们的地球更像是一个“蓝色的水球”,“蓝色水球”上的水主要是(  ) A.河流水 B.冰川水 C.海洋水 D.湖泊水 【答案】C 【解答】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海水占97.3%,淡水只占2.7%,宇航员在空间站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这个“水球”上的水主要是海洋水。 故选:C。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近期,两名美国宇航员滞留太空超三个月,传来很多画面。画面中显示,地球大部分面积被水体覆盖,这种水体主要是(  ) A.河流水 B.海洋水 C.冰川水 D.大气水 【答案】B 【解答】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海洋水体面积最大,因此,地球大部分面积被海洋水体覆盖,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典例3】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最大河流,也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如图所示的水循环中,钱塘江水流入东海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答】读图,①为水汽输送,②是降水,③是地表径流,④是地下径流,钱塘江水流入东海属于③地表径流,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典例4】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B.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C.仙人掌发达的根系不利于适应缺水环境 D.水循环的外因是水的三态变化 【答案】B 【解答】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3%,故A错误; 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故B正确; 仙人掌发达的根系有利于适应缺水环境,故C错误; 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典例5】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蓄水”后,可通过跨流域调水缓解贫水区用水困难,此工程相当于图中的 (填序号)环节。 (2)浙江省是饮用水较为缺乏的地区之一,我们要珍惜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C.随手关闭水龙头 D.用洗漱过的水冲马桶 【答案】(1)⑤;(2)BCD。 【解答】(1)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地球各处,如河流水、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状况有所改善,南水北调属于⑤地表径流环节。 (2)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污染,不符合题意;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符合题意;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水资源,符合题意;用洗漱过的水冲马桶,符合题意。故选BCD。 故答案为: (1)⑤; (2)BCD。
课 堂 小 结 地球上的水: 构成:海洋水占比 96.53%;咸水还有陆地咸水(湖泊咸水、地下咸水);淡水占比 2.53%,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需注意,淡水资源虽参与水循环,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存在形式: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 水资源的分布: 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多,内陆和沙漠地区少。 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季多、冬季少,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水的循环: 过程:包含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原因:内因是水的物理属性,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分类:海陆间循环(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陆地内循环(陆地水 大气水)、海上内循环(海洋水 大气水)。 意义: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体中的水:涉及人体内的水对生命活动的作用(思维导图未详细展开,可结合后续学习补充)。
板 书 设 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