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10.1《劝学》:一、挖空训练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 ( )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 )有( )槁暴( ),不复挺( )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锲( )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 也。【答案】第1段 停止 (第2段)①中(①合乎) ②(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 ③曲(弯曲的弧度) ④虽(即使) ⑤有(同“又”) ⑥槁暴( 晒干 ) ⑦挺( 直 ) ⑧砺( 磨刀石 )第3段①跂(踮起脚后跟) ②疾(劲疾) ③彰(清楚) ④利足(善于奔走) ⑤致(到达) ⑥水(用作动词,游泳) ⑦绝(横渡)第4段①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 ②得(获得) ③无以(没有用来……的 )④舍(停止,止息) ⑤锲(刻) ⑥镂(雕刻) ⑦躁(浮躁,不专心)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得分点:博学、参、省、知)②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得分点:生、假、物)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黄泉,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得分点:用心、一,定语后置句)二、知识梳理一、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二、通假字:1. 以为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槁暴 有 通 “又”。暴 通 曝, 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天赋,资质。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以为轮/ 使之然也:( ,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四、特殊句式(一)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三)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2.臂非加长也。3.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四)省略句 1. (之)以(之)为轮。 2. (之)使之然也。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六、古今异义1、 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七、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 (从,介词)而青于蓝 (比,介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对于,介词)2、而《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1)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此句也可表顺承。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4.利:(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5. 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取独)(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鳝之穴 (的)6.假(1)善假于物也 (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4)因求假暂归 (假期,休假)(5) 假以雄权 (授予,给予)7.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10.2《师说》:一、挖空训练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 )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 之。【答案】第1段①所以(用来……的) ②受(同“授”) ③惑(疑惑) ④闻(知道,懂得) ⑤固(本来)(第2段)①犹且(尚且,还) ②益(更加,越发) ③所以( ……的原因 )④其(大概) ⑤惑(糊涂) ⑥族(类)⑦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 ⑧乃(竟)(第3段)①师(以……为师) ②徒(同类的人 )第4段①嘉(赞许) ②贻(赠送)翻译画线的句子①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②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得分点:或、遗,宾语前置句)③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得分点:不必、于、攻)④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我学习。(得分点:经传、通,被动句)二、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 一词多义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四、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三) 倒装句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 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6.1《赤壁赋》:一、挖空训练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 )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第3段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 )于悲风。”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白。【答案】第1段①属(劝请) ②横(笼罩,覆盖) ③纵(放任)④如(往) ⑤凌(越过) ⑥万顷(广阔的江面)⑦冯(同“凭”,乘) ⑧虚(太空) ⑨御(驾)⑩羽化(飞升成仙)第2段①扣(敲) ②溯(逆流而上) ③渺渺(悠远的样子 )④倚(循,依) ⑤和(同声相应,唱和) ⑥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⑦缕(细丝)第3段①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②危坐(端坐) ③缪(同“缭”,盘绕、围绕)④方(当) ⑤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⑥酾酒(斟酒)⑦固(本来) ⑧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⑨遗响(余音,指箫声)第4段①斯(此,这里指水) ②盈(满) ③虚(缺) ④卒(终究) ⑤消长(消减和增长) ⑥曾(竟,竟然) ⑦苟(如果) ⑧虽(即使) ⑨适(享有)第5段①更(再) ②狼籍(即“狼藉”,凌乱) ③相与(互相) ④枕藉(枕着垫着) ⑤既(已经)翻译画线句子①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得分点:状语后置句)②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得分点:主谓倒装句)③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得分点:舞、泣)④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杯来互相劝酒。在天地之间寄托自己短暂的一生,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米粒。(得分点:渔樵、侣、友、属)二、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赤壁赋》即是他此时所作。在词的创作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书法上,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二、实词1. 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 一词多义(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4. 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虚词1. 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2. 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4. 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5.而(1)连词,表转折 译为“却”“但是” :而不知其所止。 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2)连词,表修饰 译为“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 译为“就”“然后”:正襟危坐而问客。(4)连词,表并列 译为“和”“与”或不译: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因果 译为“因而”“所以”: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6.乎(1)语气词,表疑问 译为“吗”“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3)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郁乎苍苍。 浩浩乎。飘飘乎。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 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 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 倒装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五、其他重点字词 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2、白露横江(笼罩) 3、纵一苇之所如(纵:任)4、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6、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7、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9、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10、方其破荆州(方,当)11、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12、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13、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1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15、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同享用) 六、成语积累1.遗世独立:超脱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2.如泣如诉:像哭泣,像诉说,形容声音悲切。3.余音袅袅:袅袅,声音婉转悠长。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4.一世之雄:一代的英雄。5.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米粒,比喻非常渺小。6.杯盘狼籍: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16.2《登泰山记》:一、挖空训练第1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第2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第3段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皓驳( )色,而皆若偻(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僻不当( )道者,皆不及往。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 ),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第6段桐城姚鼐记。【答案】第1段当(在)第2段①磴(石阶) ②循(顺着) ③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④负(背) ⑤居(停留)第3段①极天(天边) ②或(有的) ③驳(杂) ④偻(脊背弯曲的样子)第4段①漫(模糊) ②当(对着)第5段①平方(平的和方形的) ②罅(裂缝)翻译画线的句子①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得分点:以、乘、至于)②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得分点:定语后置句)二、知识梳理一、文体“记”(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分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说明,描写,抒情。(2)游记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二、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2.通假字(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3.词类活用(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4.一词多义(1)当:①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②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③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2)余: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②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3)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②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③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4)限:①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②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5)道:①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②道少半(走,走路,动词)(6)有:①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7)及: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②及既上(等到,介词)③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8)云:①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9)日: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②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③是日(天,名词)(10)漫:①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②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5.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②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③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3)省略句①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③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④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⑤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⑥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⑦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常读、熟读高品质范文,是提高作文水平最快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范文里有高考方向、有建构章法、有品位素材。★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为高品质范文?★一言以蔽之,思想性强、逻辑性强、思辨性强,论据丰富非泛化。★2025版思辨作文价值超凡。直击高考作文最新考向——关注时代、关注成才、关注生活。内含20个思辨主题96篇范文。这些范文具有上述高品质范文的核心特质,堪称天花板级。★学生好好使用,或可普遍提高3分—5分,热度持续发酵。超价值,不负君!2025版·高品质思辨范文每一篇范文都具思维深度,凸显理性之思辨每一篇范文都是逻辑严密,体现结构之严谨每一篇范文都有思想高度,符合时代之精神每一篇范文都堪称典藏级佳作熟读、常读,借鉴、模写,必见奇效思辨母题·科技之思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范文智能时代,更需以多问为钥坚持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活力2024年深圳二模作文范文科学求证,信息时代的理性之光2024年长春三模作文范文理性而歌,唱出时代“好声音”2024年高考预测作文范文远与近,取决于独立、清醒的内心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重科技更守人道,方为大智思辨母题·成长之路2024年新课标II卷作文范文不断探索自我,不断探索世界不断探索未知,不断抵达新境2024年九省联考赣、新作文范文航空航天,志所趋、爱所向2024年衢丽湖三地一模作文范文在构筑与突破中书写青春华章2024温州二模作文范文重建附近,缔造生命的精彩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善待内心“负面”,成就完整自我问渠六月,筑梦青衿。微信zgcy156上传,详情加好友交流思辨母题·生活之道2024年全国甲卷作文范文消除沟通壁垒,双向奔赴美好灵魂深处的契合与交融2024年东北三省四市一模作文范文有效管理情绪,赋能人生成长2024年广州一模作文范文在理解与坚守中寻求相处之道2024年揭阳一模作文范文拒绝“平凡羞耻”,重拾人生自信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利益与道义,人际交往的纽带与灵魂思辨母题·文化之味2020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范文带你走近海南儋州2024年九省联考桂、吉作文范文传心灵之情、赴文化之约2024年四川教学联盟作文范文现代文明,是继承与创新的融通2024年九省联考皖、黔作文范文中华春联,承载一种民族文化我与那光影间的皮影故事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数字时代,文化传承应“形神兼备”思辨母题·时代之声2024年T8联考作文范文立心立命力创,千秋为卷,山河为答2024年湘豫联考作文范文弘扬科学精神,抵达梦想彼岸2024年武汉二调作文范文平凡微光,照亮中国的大江大河2024年哈九中二模作文范文时代需要青春与国家的双向奔赴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回应时代之声,奏响青春之歌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以知识为基,铸解决问题之刃思辨母题·对立与统一2022年上海卷作文范文看重结论,更要敢于发问2024年天一大联考作文范文探索与批判:才会离真理更近2024年武汉五月调考作文范文新旧相融,聚合复兴澎湃动力2024年名校模考作文范文在建设中发展,在批判中革新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自由与规范:培养创造力的平衡之道思辨母题·突破与创新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范文继承发展创新,成长三境界2023年名校联考作文范文博采以筑基,创新以致远2024年佛山二模作文范文思考追问,创新发展的源动力2024年广州二模作文范文把握试错之度,实现理性创新2024年天津八校联考范文寻“变与不变”之道,奏时代强音思辨母题·内因与外因2023年名校模考作文范文脱掉“长衫”,用奋斗实现青春价值2023年高三质检作文范文以定力、活力,缔造青春魅力2024年台州一模作文范文重塑、勇塑、新塑自我,臻于至美2025年高考备考原创作文范文勿求极致,活出真实独特的自我思辨母题·个体与整体2020年北京卷作文范文让青春与时代芳华共振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范文携手同进,共襄赴远2023年名校联考作文范文萤火点亮青春,炬火照亮中国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个体与社会:相互塑造,共筑未来思辨母题·现象与本质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范文运笔承其道,撇捺筑青春2023年四省联考黑龙江作文范文兼容并包,萃取谚语智慧2024年丽湖衢联考作文范文积跬步之行,至千里之外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拨开现象迷雾,追寻真相之光思辨母题·青春与国家2019年全国Ⅱ卷作文范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范文不以强喜,不以弱悲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范文无远弗届,穷山距海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范文故事赋能青春,青春赋能中国2023年四省联考皖、滇作文范文百年中国之美,美在崛起的故事思辨母题·青春与时代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范文处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2022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范文不负选择,勇于创造,成就未来2022年浙江卷作文范文走创新之路,做鲲鹏青年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范文拒作时间之奴,理性主宰青春2023年天津卷作文范文共道、实践,担时代使命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科技赋能青春,创造成就未来思辨母题·青春与自我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范文青春启航,需修身明义笃行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范文筑本手之基,抵妙手之境2023年新课标Ⅱ卷作文范文辟一方空间,让青春蝶变升华2024年淄博一模作文范文杜绝脆皮现象,筑就健康身心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乘势而上与沉淀自我:青春的华章思辨母题·青春与社会2020年浙江卷作文范文找准定位,不负青春与家国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范文以青春之名,共创美好未来2022年天津卷作文范文寻常烟火,需青春的守护与奉献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让青春旋律与社会交响相遇思辨母题·青春与环境2020年江苏卷作文范文塑造自己正确的未来模样2022年名校模考作文范文用“微光”照亮时代、改变中国2024年九省联考豫、黑、陇作文范文千年变局,青年当与祖国同频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个体与人文环境的双向塑造之旅1.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的特殊句式一样的一项是( )例:是韩,公之仇也。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C.生乎吾前(《师说》) D.句读之不知(《师说》)【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判断句,“也”为判断句标志。句意:这样韩国就成了您的仇敌。A.判断句,“也”为判断句标志。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吾前生”。句意:在我前面出生。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句意:不通晓句读。故选A。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蟹六跪而二螯【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的“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句意:并不是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长江黄河。A.“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B.“而”:连词,表递进,并且。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不断地反省自己。C.“而”:连词,表修饰。翻译:站在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D.“而”:连词,表并列。翻译: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故选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句意: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B.“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句意: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C.“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句意: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D.没有词类活用现象。句意: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故选D。4.《师说》中这些表述全部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批评指责的一项是(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⑥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②是今人教育孩子的做法,作者没有批评指责的意味。⑤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做法,是作者赞同的做法。排除这两个句子。故选A。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有学问有造诣的人。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 一般人。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比不上。D.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齿”表并列。【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学者”,求学的人。句意: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故选A。6.下面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没必要,不需要。句意: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师父。B.“风雨”,都指自然界的风雨。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C.“寄托”,古义:指寄身,容身;今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句意: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D.“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故选B。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吾尝跂而望矣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蟹六跪而二螯【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日思索。A.连词,表因果。句意: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B.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C.连词,表假设。句意: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D.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故选B。8.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B.虽有槁暴 暴:晒干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C.假舆马者 假:借助 锲而不舍 锲:刻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 。D.“生”,同“性”,资质、秉性。句意: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故选D。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坚持)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示反问语气)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圣益圣(更加)【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A.固:副词,本来。句意: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故选A。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D.则群聚而笑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那管他出生年月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流传很久了!B.介词,对于。句意:对于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辱。/介词,表被动。句意:(子蟠)没有被世俗局限,跟从我学习。C.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句意:他们懂得道理自然比我早。/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句意:大概都出自这个原因吧。D.连词,表修饰。句意:(士大夫)就聚集起来嘲笑他。/连词,表承接。句意:把书交给他并教习句读。故选 A。1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参:参加B.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而闻者彰 彰:表彰C.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D.君子生非异 生:出生郯子之徒 徒:徒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参,检查。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B.彰,清楚。句意: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D.生,本性、禀赋;徒,类。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郯子这类人。故选C。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吾尝终日而思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句末语气词。句意: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句意: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啊。/士大夫这一类人。C.副词,表揣测,大概;/代词,代指书。句意: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故选A。13.对下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高尚的含义,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C.“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以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锲而舍之”的“而”和“顺风而呼”的“而”是一样的用法。D.“金就砺则利”,“金”在古代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就砺”是指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是接近、靠近之意,“砺”是指磨刀石。【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是一样的用法”错误。表假设/表修饰。句意:(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顺着风向呼喊。D.正确。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故选C。14.下列句子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 以为轮,其曲中规 D.吾尝跂而望矣【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B.“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C.“曲”:形容词作名词,弯度。句意:用 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D. “跂”,动词,踮脚。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远望。故选D。15.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不齿 齿:并列。 ②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③虽有槁暴 暴:暴发。 ④圣人无常师 常:经常。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⑥而绝江河 绝:横渡。⑦木直中绳 中:合乎。 ⑧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了解。A.②③④ B.①③⑦ C.③④⑧ D.①④⑥【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③“暴”:通“曝”,晒。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④“常”:固定的。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⑧“通”:普遍。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故选C。16.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制的刀斧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的。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了就觉得羞耻,官职高了就近于奉承。【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地位低了”“官职高了”错,“位卑”意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官盛”意为(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句意:(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故选D。17.下列语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彼童子之师 B.作《师说》以贻之 C.士大夫之族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A.“之”,助词,的。句意:那些孩子们的老师。B.“之”,代词,指代李蟠。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C.“之”,代词,这,这类。句意:士大夫这类人。D.“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可以明白了。故选D。1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师之。A.全不相同 B.②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②不齿,古今同义,不与同列,表示鄙视。句意: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③“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大多数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④“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泛指低等教育及场所。句意: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⑤“不必”古义为“不一定”。/今义为“没必要”。句意: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⑥“从而”在这里是两个词,意为“跟从而且”。/今义为连词,表结果、目的。句意: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故选B。19.下列加点词语注释正确的一组是( )A. 使之然也(弯曲)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故不积跬步(古代的半步) D.风雨兴焉(起) 驽马(骏马)【答案】C【详解】A. :用火烤使弯曲。句意:是因为经过火烤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B.疾:强。句意:声音并没有加强加大。D.驽马:劣马。故选C。20.“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6)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 C B F D F 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故选C。(2)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而”,连词,表递进关系。故选B。(3)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故选F。(4)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而”,连词,表因果关系。故选D。(5)句意: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故选F。(6)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而”,连词,表并列关系。故选A。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B.薄言采之(轻微,少)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含义的能力。B.“薄”:助词,无实义。句意:我们赶紧来采呀。C.“适”:享有。句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D.“相”:互相。句意: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故选A。2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山之南和水之北皆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B.五鼓也称五更,是针对夜晚的计时方法。古人将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每段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三更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C.行宫,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指桐城派”错误,《登泰山记》中“桐城”是地名。故选D。23.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B.侣鱼虾而友麋鹿 东望武昌C.泣孤舟之嫠妇 乌鹊南飞D.不知东方之既白 西望夏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都是名词作动词,下,攻占;/东,向东进军。句意: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顺着水流向东进军。B.“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朋友。/向东可以望到武昌。C.“泣”,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D.“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故选A。2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固一世之雄也D.而又何羡乎【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今在安哉”。句意:如今又在哪里呢?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句意: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本来就是一世的英雄。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又羡何乎”。句意:而又羡慕什么呢?故选C。2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凭虚御风(凌空)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扣舷而歌之(敲击)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最终)【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B.“危坐”,端坐。句意: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故选B。26.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晦:农历每月第一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朔:农历每月第一日。故选A。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B.崖限当道者 限:门槛C.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漫:模糊。句意:那些远古石刻(的文字)大都模糊或缺失了。故选D。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山之南和水之北皆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B.晦,旧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从文中可知,这次观日是在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C.行宫,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错误,文中是地名。故选D。29.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露横江 B.渺沧海之一粟C.凌万顷之茫然 D.望美人兮天一方【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句意: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B.古今同义,大海。句意: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C.古义,江面上迷茫一片;今义,困惑、不知所措而没有生气,多用来指表情。句意: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D.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句意:眺望美人(君主)啊,美人(君主)却在天的另一方。故选B。3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乎”,相当于“于”,在。句意:大家在船上互相枕着垫着睡。②“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句意: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③“之”,代词。句意: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④“之”,助词“的”。句意: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故选D。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顺流而东也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渔樵,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句意:况且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B.“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句意:顺流向东行。C.“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伙伴;以……为朋友。句意:以鱼虾为伙伴,以麋鹿为朋友。D.“下”,名词作动词,攻下。句意: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故选C。3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蚓无爪牙之利C.石苍黑色,多平方 D.挟飞仙以遨游【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B.“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C.“平方”:古义,平的方的;今义,数学上某数自乘的积。句意: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D.“遨游”古义和今义都是漫游。句意:(我想)与仙人携手漫游各地。故选D。33.下列各句在《赤壁赋》原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吹洞箫者——有个吹洞箫的客人B.而今安在哉——可如今又在哪里呢?C.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悦耳动听)呢?D.物与我皆无尽也——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没有尽头的【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然”,这样,代指的是客人悲凉的箫声。所以应翻译为:(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故选C。34.下列各项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多平方,少圆 B.须臾成五采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至于泰安【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平方:古义,平的,方的;今义,此数与它的本身相乘所得的乘积。句意:石头大多是平的方的,很少圆的。B.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C.动摇:古义,晃动摇荡;今义,不坚定,不稳固。句意: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D.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句意:到达泰安。故选B。3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答案】(1)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2)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师”,以……为师;“之徒”,这些人;“及”,比得上。②“如斯”,像这样;“尝”,曾经;“盈虚”,时圆时缺;“卒”,终究。36.把下列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②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答案】①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②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渔”,名词作动词,打渔;“樵”,名词作动词,砍柴;“侣”,名词意动,以……为伴侣;“友”,名词意动,以……为朋友。②“稍”,逐渐、渐渐;“……者……也……”,判断句;“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数十立白若摴蒱”,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3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皆不及往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其远古刻尽漫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赶得上,来得及。句意:都赶不上去看了。②到。句意:现在所经过的中岭到山顶。③弥漫。句意: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④磨灭。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①②不同,③④不同。故选B。3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答案】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点如下:“客有吹洞箫者”,“吹洞箫者”修饰“客”,为定语后置句,有会吹洞箫的客人;“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然”,……的样子;“慕”,思慕;“缕”,细丝。39.下列加点词只含有一个古今异义的选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徘徊于斗牛之间B.望美人兮天一方 石苍黑色,多平方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杯盘狼籍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白露横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句意: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今义,驱牛相斗比胜负的游戏,相斗的牛。句意: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B.美人: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句意: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今义,一种运算。句意: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C.动摇:古义,晃动摇荡;今义,不稳固,不坚定。句意: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狼籍:即“狼藉”,凌乱。古今同义。句意:杯子盘子杂乱一片。D.至于:古义,到达;今义,表另提一事,表发展到某种程度。句意: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句意: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故选C。40.翻译下列句子。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答案】渐渐地看见云海中隐约浮现出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樗蒲一样东西,那是远处的群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稍”,逐渐、渐渐;“……者……也”,判断句;“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数十立白若樗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