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雨和雪 分层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雨和雪 分层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分层作业
单元 第二单元水的循环 课题 2.雨和雪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知道雨和雪是水的不同形态,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能阐述雨和雪形成的基本条件。 科学思维目标:能基于雨和雪的形成现象,运用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分析水的物态变化规律;能对比雨和雪形成的异同,建立关于水的形态变化与环境因素关系的逻辑认知。 探究实践目标:能设计简单实验模拟雨或雪的形成过程;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关于雨和雪形成的结论;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雨、雪相关的现象。 态度责任目标:对雨和雪的形成等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积极参与、沟通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理解掌握 练一练 ☆☆☆ 预估时间
1.雨是由大气中的( )遇冷形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到一定程度下落形成的。 2.雪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 )直接凝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下落形成的。 3.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包括蒸发、( )、降水等过程,雨和雪属于( )环节。 4.形成雨的必要条件是空气中有充足的( )和( ),且气温低。 4分钟
实验探究 做一做 ☆☆☆☆ 预估时间
5分钟
实践应用 固一固 ☆☆☆☆ 预估时间
6.根据材料分析。 材料:“南方某地区,冬季某夜气温骤降,原本的降雨天气转为降雪天气。” 分析: 5分钟
迁移创新 试一试 ☆☆☆☆☆ 预估时间
7..以下关于雨和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和雪形成的过程中都有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B.雪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物态变化 C.雨的形成不需要凝结核 D.雨和雪都是水的固态形式 2分钟
项目类、实践类 (合作完成)☆☆☆☆☆ 预估时间
8.项目名称:“雨和雪对校园小环境的影响调查” 合作形式:4 - 5人小组合作。 实践内容: 分别在雨天、雪天观察校园内的空气湿度、土壤湿度、植物状态(如叶片上的水珠、积雪情况)等。 测量雨天的降水量、雪天的积雪厚度。 采访同学们在雨天、雪天的活动情况与感受。 成果形式: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在班级内展示交流,分享雨和雪对校园小环境及同学们生活的影响。 14分钟
参考答案:
理解掌握 练一练
水蒸气

凝结、降水
水汽、凝结核
实验探究 做一做
5(4)雨
太阳、降雨
实践应用 固一固
6.降雨时,近地面气温高于0℃,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雨;当气温骤降至0℃以下时,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就形成了雪,这体现了温度对水的物态变化(雨和雪形成)的影响。
迁移创新 试一试
7.A
项目类、实践类 (合作完成)
8.雨天活动情况与感受
活动情况:多以室内活动为主,如在教室下棋、看电影、开展手工课,或在走廊进行小规模的跳绳、踢毽子等轻度运动;少数学生会撑伞在校园内漫步,观察雨景。
主要感受:整体氛围偏安静舒适,部分同学觉得雨声治愈、放松;也有同学因无法户外活动而感到些许无聊,或担心雨天路滑带来不便。
雪天活动情况与感受
活动情况:室外活动积极性高,常见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等集体游戏,部分同学会在雪地中拍照、留下脚印;室内则会围绕“雪”开展绘画、写作等主题活动。
主要感受:普遍感到兴奋、愉悦,认为雪景美丽且能带来独特的玩耍体验;同时,低温和积雪融化后的潮湿也可能让部分同学觉得寒冷或行动不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