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十六) 16 诫子书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淡泊(bó) 险躁(zào)B.致远(zhì) 枯落(kū)C.淫慢(yíng) 穷庐(lú)D.励精(lì) 治性(zhì)解析:“淫”应读“yín”。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非学无以广才(增长)B.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C.意与日去(丧失)D.年与时驰(奔跑)解析:“驰”应解释为“疾行,指迅速逝去”。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D. 非淡泊/无以明志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夫/君子之行”。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B.俭以养德(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C.才须学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D.意与日去(连词,却)解析:“与”应解释为“连词,随同”。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年与时驰 学而时习之B.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C.非淡泊无以明志 博学而笃志D.夫君子之行 学而时习之解析:A项,时光/按时;B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凭借;C项,意思均为“志向”;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B )A.非宁静无以致远B.险躁则不能治性C.非学无以广才D.非淡泊无以明志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B项,动词,修养;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明确、坚定。7.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B )A.静以修身B.夫学须静也C.将复何及D.白雪纷纷何所似解析:A、C、D三项都是倒装句;B项,“……也”表判断。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诫子书》中的“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B.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C.“诫子书”中的“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书”是“书写”的意思,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D.“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险躁则不能治性”两句中的加点词是一对反义词。解析:“书”应解释为“书信”,没有活用现象。9.默写。(1)《诫子书》全文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2)《诫子书》中作者从反面强调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非学无以广才 , 非志无以成学 。 (3)《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诫子书》中阐释放纵懈怠和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 , 险躁则不能治性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③,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④给以书,遂成大学。(选自《西京杂记》)【注】①不逮:烛光照不到。②邑人:同县的人。③怪:感到奇怪。④资:借。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夫君子之行 三人行B.夫学须静也 勤学而无烛C.多不接世 家富多书D.意与日去 吾日三省吾身解析:A项,名词,品行/动词,走;B项,都是“学习”的意思;C项,副词,大多/形容词,很多;D项,名词,岁月/副词,每天。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文: 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 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让烛光映照着书来读。 12.下列对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甲】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躁”,对比鲜明。B.【甲】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和殷切希望表达得非常深刻。C.【乙】文中匡衡在主人家做佣人却不求报酬,只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把书借给他。D.【乙】文中匡衡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穷苦并没有成为他学习的障碍,他努力创造条件学习,最终学有所成。解析:从“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可知,主人把书借给他是因为被他的求学精神所感动,有所感慨,并非很同情他的遭遇。13.【乙】文中匡衡的故事与【甲】文中的哪句话相契合?诸葛亮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儿子怎样的期盼?请结合两文内容说一说。 【乙】文中匡衡虽然家里贫穷,却勤奋好学,能努力创造学习的条件静心学习,最终成为大学问家。这个故事与【甲】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相契合。诸葛亮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儿子静心学习、增长才干、学有所成的期盼。 【参考译文】【乙】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可是烛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让烛光映照着书来读。同县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做佣人却不要求得到报酬。主人感到奇怪,询问匡衡,匡衡说:“希望把您家的书都读一遍。”主人很是感叹,便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了大学问家。(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③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④。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节选自《陈谏议教子》,有改动)【注】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驭:驾驭。③遽:马上,赶快。④直:同“值”,价值。(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是移祸于人也( 这 )②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当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戒仆养之终老。译文: (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陈谏议告诫儿子什么道理。 ①陈谏议知道自己的马是劣马,虽然已经被人买走了,但是他还叫人要回来,退还商人买马的钱,是告诫儿子为人处事要纯朴、诚信。②陈谏议没有把祸害转嫁给别人,是告诫儿子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欺骗别人。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依据原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能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即可。【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的人很多。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还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风范。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