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专项突破提升(二) 语文 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专项突破提升(二) 语文 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专项突破提升(二)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标点符号 综合性学习
一、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2分)
1.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通过家风家训建设改善村风民风,我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我们深有感触的是,家风家训的确立要切合实际,        ,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A.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借鉴外地经验
B.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做好经验总结
C.避免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D.避免说一套,做一套;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解析:结合“家风家训的确立要切合实际”中“切合实际”,可以确定家风家训要避免“流于形式”。根据后文中“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可以确定“不可能一蹴而就”。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竹,是上苍赏赐南山的肺,吐纳氧气,滋生水汽,    ,    ,    ,    。
①泻进山脚下的洼地
②凝结在叶尖化为晶莹的露珠
③汇成一泓清莹的静湖
④跌落岩缝汇聚成“叮咚”作响的山泉
A.①③④②     B.④③①②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解析:阅读语段可知,本题应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按照水的变化过程,水汽应先凝结成露珠,然后跌落岩缝汇聚成山泉,再泻进洼地,最后汇成静湖。所以正确顺序为②④①③。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它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③⑥①⑤④②  B.③⑤④②⑥①
C.⑥①②③④⑤  D.⑥②①④③⑤
解析:本语段是从汉字的重要性出发谈到目前出现的提笔忘字的现象。据此可判断第③句应是语段首句;第⑤句紧承其后,介绍汉字的特点;接着引出第④句专家学者的观点来说明汉字对智力开发的作用;第②句笔锋一转,引出汉字面临的窘境;第⑥①两句承接第②句解说“无形的窘境”,因为第①句中有“而且”,所以应排在第⑥句后,形成递进关系。故正确顺序为③⑤④②⑥①。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  D.④②①③⑤
解析:第④句点明语段的观点“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应为首句,排除A、B两项。第③句“少读……以至于变化气质”是对第⑤句中的“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的阐释,故第③句应紧跟第⑤句,排除D项。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①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万山纵横,莽莽苍苍,一直延伸到青海中部。 
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是众神的乐园。  
③这座山就是被称作“亚洲脊柱”的昆仑山。 
④同样,在中国的某些古典神话中,皇帝和他的神仙们也都居住在一座高山之上。 
⑤在青海境内长约1 200千米,平均海拔5 500米,山顶的皑皑白雪终年不化。
A.⑤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⑤
C.②④⑤③①  D.④⑤③①②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语段内容由第②句领起,应为首句;第④句关键词“同样”承接第②句;第③句中“这”指代第④句中的“一座高山”,紧随其后;第①句是对第③句的进一步解释,继续说明“昆仑山”;第⑤句“在青海”承接第①句。所以正确顺序为②④③①⑤。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①③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①③④②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该语段的中心话题是“乡愁”与诗歌的关系,首先确立第③句为总起句;第①句“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与第③句“惆怅”衔接;第⑤句承接其后进行举例;第②句“亦”表明在第⑤句之后;第④句中的“这么”指代前文,应放到最后。所以正确顺序为③①⑤②④。
二、标点符号(12分)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B )(2分)
A.其实,写作不是什么“高难动作”,而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
B.现在想想:我们每天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会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心情也会不同,这些不同中,就蕴藏着值得写的内容。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D.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解析:“想想”的内容到“心情也会不同”结束,所以“心情也会不同”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B.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C.清晨,我与微风携手迎接光明的到来;黄昏,我和百鸟一起向它告别。
D.“人不可有傲气,”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但不可无傲骨。”
解析:“等”与省略号重复,删掉其一。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
B.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
C.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D.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解析:A项,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说明,句号应放在后括号的后面;B项,第一个分句不是问句,问号应改为逗号;D项,“向着她笑”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
B.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C.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D.“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解析:A项,第一个问号应放到引号内;C项,选择疑问句中,只在最后用问号,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D项,句号应在引号内。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C )(2分)
A.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和保障,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
B.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读一点儿好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精神和气质。
C.莎士比亚对书籍有着精辟的见解:“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D.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想点儿办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吧!
解析:“没有阳光”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10月15日,天津马拉松鸣枪起跑。这是时隔多年马拉松比赛火热回归天津市区的里程碑。“天马有我,津津乐道□这一段长达42.195公里的奔跑之旅,在尚未开赛时,就已经成为城市的焦点□热点。跑过42.195公里,会体味到什么□又会收获什么?你将途经海河风光带,饱览河畔美丽风景□跑过始建于明代的天津鼓楼,感受历史的厚重;经过南开中学、周邓纪念馆,感悟先辈的革命精神……
A.”,    、     ?    ;
B.,”    ,    ?    ;
C.,”    ,    ,    。
D.”,    、    ,    。
解析:第一处,是大赛口号,应先加后引号,再加逗号;第二处,“焦点”“热点”是并列词语,中间短暂停顿,使用顿号;第三处,是连续发问,需要用问号;第四处,前后是并列句子,使用分号。
三、综合性学习(36分)
1.(2024·驻马店期末改编)七年级(1)班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9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了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推荐一种读书方法与同学们分享,并简要说明。(3分)
 (示例一)略读法:大略浏览书中的主要内容,领会书中大意。
(示例二)精读法:领会所读书籍的大意后,对书中精彩内容研读品味。
(示例三)批注法:对书中精彩段落或者词句进行分析评价,或对书中有误的词句进行修改,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活动结束,请你写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3分)
 (示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班级编辑部准备从以下两幅书法作品中选择一幅作为本次班刊的封面题字。下列同学们的建议和理由,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甲】         【乙】
A.可选【甲】。【甲】为方正庄重的楷书,能提醒我们读书要脚踏实地。
B.可选【甲】。【甲】为宽扁典雅的隶书,能表现出读书人的优雅气质。
C.可选【乙】。【乙】为狂放不羁的草书,能营造出读书时自由的心境。
D.可选【乙】。【乙】为灵动潇洒的行书,能体现出读书时平静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书法作品鉴赏。【甲】作品中字体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应为楷书。楷书方正、平直的特点可以提醒我们读书要脚踏实地。【乙】作品中字体的特点是在保留基本字形的前提下潇洒灵动,就近的笔画连在一起,各种点画之间存在彼此的联系和呼应,应为行书。行书潇洒灵动的特点,能营造出读书时自由、活泼的心境,不能“体现出读书时平静的心情”。
2.某中学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下表是某同学搜集的本校学生读书现状调查表,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3分)
       学段 调查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示例)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古代很多读书人喜欢为自己的书房命名,这些书房名或表明志趣,或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如陆游为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老学庵”,即表明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雄心壮志。请你也为自己的书房取一个名字,并解释其含义。(3分)
 (示例)思贤斋。化用“见贤思齐”,勉励自己向贤者学习,认真读书。 
3.(2024·张家口期末)进入初中,意味着我们的人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走进新的校园,认识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要知道,与人交往,结交朋友,是需要真诚与爱心的。大家不妨来参加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11分)
(1)下列有关交友的成语与描述的情境对应正确的一项组合是( D )(3分)
①一见如故:李玲与苗嘉瑜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②情同手足:李钟与刘峰有共同语言,平时关系亲密,没有隔阂。
③亲密无间:李梅梅和刘丽玲都喜欢古筝,彼此是知己或知音。
④忘年之交:五十多岁的李老师与李佳茹同学都喜欢《宋史》,他们一有空就凑在一起讨论。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与理解。①“一见如故”指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句中形容李玲与苗嘉瑜初次见面就很合得来,符合语意。②“情同手足”指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句中用来形容二人有共同语言不恰当,可以用“亲密无间”。③“亲密无间”形容关系非常亲密,没有一点儿隔阂。句中用来形容二人志趣相投不合适。④“忘年之交”指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句中李老师已经五十多岁,能与李佳茹同学成为朋友可以说是忘年之交。据此判断①④是正确的。
(2)请设计两个“有朋自远方来”语文学习活动环节。(要求:贴近生活,切实可行)(4分)
示例:举行“交友之道”故事分享会
活动一: (示例)举办“我的朋友”主题征文比赛 
活动二: 举办“做合格的朋友”主题演讲比赛 
(3)下面是对中学生日常活动内容的统计。针对统计图反映的情况,提出两条倡议,与好友分享。(4分)
 (示例)①少关注游戏娱乐,少追逐明星八卦。②多分享学习经验,相互促进;多分享幸福时光,常怀感恩之心。 
4.请你参加某中学以“家教家风我来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10分)
(1)小秦同学有感于此写了一段话,并准备创作一副有关家教家风的对联,请你根据小秦同学的上联,运用对联知识,根据画线句子的内容拟写出下联。(3分)
父严母慈,父母双亲的言传身教,其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人生道路;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中带着微笑,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悄无声息地熏染着我们,让我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温暖且不断迈向美好的未来。
上联:双亲言传身教影响潜移默化
下联: 老师谆谆教诲熏染悄无声息 
(2)下面是小秦同学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个饼状数据图,仔细观察,请用简洁的语言帮小秦同学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示例)中学生大多数是从长辈那里知晓家教家风的,其次是通过老师和社会知晓,通过朋友和其他途径知晓的比例很小。 
(3)关于“家教家风我来说”这个活动,小红和小新在班级交流群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针对“家教家风”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观点。(4分)
小红说:“家教家风都是些老思想、老传统,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就要接受现代文明,没有必要去继承什么家教家风。”
小新说:“我们家的家教特别严格,吃东西时必须要吃完,不能浪费。我爷爷说这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觉得我们家的家风很好,我要把它发扬光大。”
 (示例)对待家教家风,我们应该像对传统文化那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我们有积极作用的家教家风可以传承,但一些不合时宜的家教家风,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而作出改变。 
9 /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